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專職副書記、研究員 薛偉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我們黨作為百年大黨,要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書寫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堅決清除一切弱化黨的先進性、損害黨的純潔性的因素,堅決割除一切滋生在黨的肌體上的毒瘤,堅決防範一切違背初心和使命、動搖黨的根基的危險。」
不忘初心,這既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鬥目標的集中體現,是激勵我們黨永遠堅守和砥礪著我們黨堅毅前行的精神動力,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創新實踐中淬鍊黨性、保持黨性純潔的修養功夫。這種知行合一的修養功夫,以人民幸福和人類大同為價值追求,以科學地謀取現實利益為行動依據,在人類文明的視野下體現出一種「文理交融」的新型人文精神。這種新型人文精神,強調通過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化解不同類型文明國家間的衝突和對抗,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維護現代世界的和平發展,弘揚了一種「包容貴和」的和平發展精神。這種和平發展精神,把初心和使命作為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在當代中國改革實踐中,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認識和實踐、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互促共進,彰顯了新時代條件下「知行合一」的改革創新精神。
彰顯「文理交融」的新型人文精神
著眼人類文明總的發展進程,「人類向何處去」是任何時代都必須回答的問題。能否以人為本,真正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和愛護人,更好地維護人的價值和人性尊嚴,是衡量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指標。近現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市場經濟的全面擴張和物質文明的巨大進展,使得科學與人文相對峙、科學對人文的壓制問題凸顯,人文精神的衰弱成為最大的時代難題。由於精神匱乏、信仰缺失,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泛濫,人與自然關係惡化,國與國爭端加劇。如何重振人文精神,倡導一種科學與人文相融通的新型人文精神,避免人的異化,維護人的價值和尊嚴,推動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就成為人類文明視野下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既是廣大黨員在改革創新實踐中砥礪心性、保持黨性純潔的修養功夫,也是把握德性與理性、人文與科學辯證關係的哲學智慧,體現的正是一種科學與人文相融通的人文精神。一方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以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和人類大同為價值追求,以現實的大寫的人為根本的價值標準和尺度,體現了對人的價值和人性尊嚴的維護,對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的高揚,彰顯了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說到底是為什麼人、靠什麼人的問題。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恆心。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批評和建議,真抓實幹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是直接的目的,不是手段;人要以最本真的方式工作和生活,尊重初心的選擇。
另一方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以改造世界為目的,強調以科學的態度來認識紛繁複雜的客觀事物,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為人民謀取現實利益,反對空想和空談,體現出求真務實的理性姿態。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執政,面對著十分複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始終強調運用理論思維和科學方法,認識國情,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遵循歷史發展規律,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方位上,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帶領人民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彰顯「包容貴和」的和平發展精神
從國際間的競爭和交流狀況來看,「不同的文明向何處去」是現代不同文明類型國家必須回答的問題。和平發展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和時代的主題,是護佑人類福祉的最大公約數。零和遊戲和強權霸道不可能帶來和平發展,極端化的「人類中心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決非人類大同理想的實現之道。如何弘揚「包容貴和」的「和平發展精神」,在全面汲取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東西方文明互鑑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化解彼此間的緊張對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就成為現代國際視野下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
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在這個初心的指引下,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新型國際關係的實踐中充分關注人類的前途命運和世界大同的價值追求,彰顯出和平發展的時代精神。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各國間的聯繫日益頻繁和密切,民眾希望生活遠離戰爭和暴力,各個政黨都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人類進步大勢,回應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發展同國家、民族、人類的發展緊密起來。不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幻,中國「為世界謀大同」的初心不會改變,將以實際行動,堅定不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人類持久和平、發展和繁榮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交相輝映。
「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的初心,根植於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了提倡交流、注重合作、追求和諧的「包容貴和」精神。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中庸之道和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理念,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一些西方輿論炒作不同版本的「中國威脅論」,將「國強必霸」的邏輯強加到中國身上,鼓吹「文明衝突論」,用赤裸裸的冷戰思維和所謂的意識形態來劃分陣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鑑、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最大障礙。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彰顯「知行合一」的改革創新精神
站在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角度,「中國向何處去」是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接續回答好的問題。近現代以來,無數中國的仁人志士在奮鬥中求索,一個有著古老文明傳統的東方國度,如何才能重新振奮精神、再造自我,從屈辱和彷徨中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在這條道路上,需要中華兒女把「心」與「力」、「知」與「行」統一起來,重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守正出新、改革創新的姿態砥礪前行。不同類型文明的交流互鑑,客觀上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創新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實現認識和實踐、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互促共進。弘揚「知行合一」的改革創新精神,既是謀求人自由解放的人文精神,也是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的具體成果,體現了認識與實踐辯證關係的進一步升華,是當代中國時代精神的體現。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它鼓舞著每位黨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彰顯出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歷史證明,單純現代化的科技文明並不能代替人生意義和價值追問,也解決不了人的能動性、革命性喪失的問題。一個政黨,只有把初心和使命銘刻於心,奮鬥才有更高的思想起點,才有不竭的精神動力,去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顧黨的歷史,為什麼我們黨在那麼弱小的情況下能夠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在腥風血雨中能夠一次次絕境重生,在攻堅克難中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根本原因就在於不管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勇於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我們要以勇於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於觸及深層次利益關係和矛盾,堅決衝破思想觀念束縛,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從更深的哲學層次看,「不忘初心」所彰顯的改革創新精神,是對「知」與「行」關係的再回答,是對以二元分立思維方式為認識論基礎的傳統哲學的全面超越,彰顯了「知行合一」的哲學智慧。近現代以來,科學與人文的對峙,文明的衝突,歸根到底是主客二分的思想流弊沒有徹底解決的結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的哲學意義就在於,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基礎上,將「小寫的人」認識發展與「大寫的人」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統一起來,拓展和深化了實踐的內涵,在新的更高的層次上達到了人道性、歷史性、辯證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更加徹底地超越了傳統主客二分的哲學思維方式。一方面,強調實踐過程不但有認識的作用,而且有情感和意志的作用,即知情意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的初心,不僅來自於對人民的樸素感情、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更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之上。」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鬥目標的集中體現,作為對人民群眾最深厚的情感和對人類自由解放事業最堅定的意志,貫穿於每位黨員改革創新實踐活動全過程,是黨員幹部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的價值導向和動力之源。另一方面,這一重要論述將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結合起來,強調實踐活動除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同時也認識自己、改造自我,是一個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境界中達到審美體驗和成就個體德性的過程,即真善美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員幹部既要學習理論、掌握新知、認識真理、探索規律,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又要加強黨性鍛鍊,提高自身修養,改造主觀世界。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斷推進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通過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不斷推進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前進的規律,也是領導幹部成長進步的規律。」因此,一定意義上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認識自我與認識世界全面統一的廣義認識論,在會通中西哲學的基礎上,科學回答了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問題。
[ 責編:劉夢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