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

2020-11-10 光明日報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高級工程師李豔青,CAP1400第三代核電科研團隊代表陳煜,登海種業科研團隊代表陶旭東,新華社國內部科技室主任陳芳、光明日報高級記者金振蓉等代表共同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學風作風」進行交流,熱議科學家精神的內核。

「科學研究是一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創新事業」

「科學研究是一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創新事業。」張伯禮在座談會上說,科技創新要為國所用。今年2月,張伯禮和他的研究團隊奔赴武漢抗疫一線,科技部等部門對新冠病毒應急科技攻關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花數十年時間建成的多個國家醫學重點實驗室在疫情中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在迅速確認病患「輕轉重」的核心治療指標、結合臨床現象研究病毒症狀和發病規律、及時篩選可用藥品、開展新藥研發工作等方面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科學抗疫。

姚檀棟介紹了以青藏科考精神為代表的科學家精神:「一是艱苦奮鬥,在高寒的環境下做出科研成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做不出任何成果;二是勇攀高峰,作為國際上受到極大關注的地球第三極,如何讓中國的青藏科考在國際上獨樹一幟,是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孫鴻烈等老一代科學家傳承至今的科研追求;三是奉獻自己,青藏科考每一個科學研究目標一定是為國家、為地區服務的,多年來,青藏高原科考為西藏、青海等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力量。」

「科學家要敢於完成世界一流的創新工程。」蘇權科講述了當代中國橋梁人歷時八年成功建造港珠澳大橋的故事,「港珠澳大橋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建成了高度智能化的大橋,彰顯了我國一流的橋梁建設能力。」

李豔青分享了我國深海事業創新發展的故事以及「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永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在徐芑南院士等領軍人物的帶領下,中國載人深潛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飛躍,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蛟龍號載人深潛潛水器橫空出世,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的快速發展,中華民族『可下五洋捉鱉』的願景成為現實。2017年至今,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已經連續安全下水超過150次,核心技術自主化、關鍵設備國產化是它最大的特色。」李豔青說。

將國家需要擺在科研工作的首要位置

陳煜將中國核電人強烈的家國情懷娓娓道來:「我國核電領域的老一輩科學家大多都參與了『兩彈一艇』事業,在他們領導下成長起來的核電團隊始終將國家需要擺在科研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建設核電大國、核電強國為人生目標。」

「團結協作也是我們重要的精神。」陳煜介紹,「每一個核電項目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成千上萬臺設備,數萬人的系統合作參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核電人的優勢在於積極發揮主動創新精神,從設備、材料、實驗方法、軟體等方面的全方位創新,團結協作,最終讓自主研發的CAP1400示範工程成為中國核電技術在世界上領先的一個重要標誌。」

「科學家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姜鵬回顧了中國「天眼」建設的26年時光,「20多年來,一百多人的工程團隊默默奉獻,其間的艱辛可能只有已經逝去的南仁東先生和身處其中的自己人知道。FAST團隊將在現有成果基礎上繼續推進項目,實現團隊的諸多理想,展開新一代接收技術研究。」

「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是我們種業科學家的奮鬥目標。」陶旭東講述了李登海院士開創中國玉米高產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攻堅之路,他們將中國玉米產量從20世紀的畝產不到300公斤提高到畝產1500公斤,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科學家是創新的先鋒力量,媒體要講好科學家精神的中國故事

陳芳說:「在這個時代,我們也會問,為什麼大家這麼熱切地來呼喚科學家精神?因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要佔領世界科技制高點,不可能靠化緣要來核心技術,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要邁向現代化,也不可能靠搭便車來改變命運。對我們新聞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抓住歷史的關節點,在重要的時刻,在重要的工程中去展現科學家的群像,講好他們身上的創新故事。」

「現在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候,每個國家的實力要靠創新。科學家是創新的先鋒力量,他們衝在最前面。」金振蓉談了自己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她以自己曾到訪的原子城為例,介紹了「兩彈一星」科學家們在惡劣的環境裡堅持攻關的故事,「他們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使命感為國家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安定環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時代擔當,在今天,弘揚科學家精神需要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在新時代背景下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而我們新聞人有責任講好科學家精神的中國故事。」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總結講話中指出,我國科技事業所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離不開科學家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和優秀品質,要完成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規劃的各項戰略任務,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支撐和引領,李萌強調:「新時代要有新時代科學家的創造性勞動,要有新時代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也要有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我們要把老一代科學家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發揚光大,並在內涵上深度拓展。新一代科學家要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科技創新事業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

(本報記者 袁於飛 本報通訊員 蔣程)

相關焦點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學風作風」進行交流,熱議科學家精神的內核。金振蓉談了自己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她以自己曾到訪的原子城為例,介紹了「兩彈一星」科學家們在惡劣的環境裡堅持攻關的故事,「他們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使命感為國家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安定環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時代擔當,在今天,弘揚科學家精神需要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在新時代背景下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而我們新聞人有責任講好科學家精神的中國故事。」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CAP1400第三代核電科研團隊代表陳煜,登海種業科研團隊代表陶旭東,新華社國內部科技室主任陳芳、光明日報高級記者金振蓉等代表共同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學風作風」進行交流,熱議科學家精神的內核。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 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高級工程師李豔青,CAP1400第三代核電科研團隊代表陳煜,登海種業科研團隊代表陶旭東,新華社國內部科技室主任陳芳、光明日報高級記者金振蓉等代表共同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學風作風」進行交流,熱議科學家精神的內核。
  • 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在川舉行
    本報綿陽11月5日電(記者李曉東、周洪雙)「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11月5日,在四川綿陽市梓潼縣「兩彈城」舉辦的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上,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多名院士通過主旨演講,與社科理論界的多位專家學者一道,感悟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挖掘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
  • 地核內核第三大構成元素是什麼?日本科學家找到答案
    中國日報網1月10日電除了鐵、鎳元素之外,還有一種神秘元素是構成地核內核的「主力軍」。對於這一「缺失元素」的真實身份,科學家數十年來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但日前日本科學家宣布他們揭開了「缺失元素」的神秘面紗。
  • 賽博朋克的精神內核究竟是什麼?
    賽博朋克的精神內核究竟是什麼?在賽博朋克的世界裡,整個社會被科技和網際網路壟斷組織所支配。人腦與電腦連通,人類儼然成為了科技的奴隸。因此,賽博朋克的第一大標配元素便是:網絡。把「賽博朋克」剖開來,能夠看到什麼?中講到:punk(朋克)是賽博朋克最關鍵的源頭和最核心的內涵。而「punk」(朋克)的本質便是「憤怒、宣洩、抗爭和希望。因此,對抗高科技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思考人類的價值,才是賽博朋克的精神內核。而機器人或仿生人、貧民窟和摩天大樓、空中交通和沒完沒了的雨、宗教和中國風建築,那只是賽博朋克的外在因素而已。
  • 科學家揭示地球固體內核形成時間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地球固體內核形成時間   (記者彭科峰)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獲悉,中外科學家採用實驗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揭示地核的熱導率值有相當大的變化,預示了地球內核形成的時間範圍為少於5億年到接近20億年。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
  • 日本科學家研究認為地球內核含有大量矽 約佔總質量5%
    科學家們試圖找出這種隱藏在地球最核心的元素已經有幾十年時間了,他們相信這種元素構成了地核的相當大一部分比例,僅次於鐵和鎳。現在,通過利用設備重現地核區域的高溫高壓環境,實驗顯示在地核中除了鐵和鎳之外,最有可能存在的第三種元素應該是矽。這一發現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我們地球的產生過程。
  • 科學家提出地球內核新理論 稱由2個不同部分構成
    中新網2月11日電據外媒11日報導,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最新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的報告顯示,地球內核是由兩個存在巨大差異的部分組成的。這些科學家認為,地球內核最中心部分(內內核)的鐵晶體結構同地球內核外部(外內核)的鐵晶體結構存在著差異。
  • 什麼是微內核架構設計?
    阿里妹導讀:作為一名Java程式設計師,相信同學們都聽說過微內核架構設計,也有自己的理解。那麼微內核是如何被提出來的?微內核在作業系統內核的設計中又有什麼作用?本文從插件化(Plug-in)架構的角度來詮釋微內核架構設計,通過微內核架構和微服務架構的對比,分享其對微服務設計的參考意義。
  • 地球的內核年齡是46億年嗎?科學家給出答案,它年輕了10億歲
    然而在最近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地球年齡也許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而它的內核真實年齡也許比46億年還少。 而在科學家們的研究之中,發現所研究的巖石當中,最古老的巖石所擁有的歷史長達43.76億年,而對此科學家表示研究這些巖石,我們能夠知道地球的大致年齡,但是地球的真實年齡是遠遠的比這些巖石更加的久遠。也就是說地球年齡不止43.76億年。
  • 地球固態內核僅十幾億歲 有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地球磁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劉霞)四川大學地球物理研究室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及美國科學家攜手,重新對地球固態內核的年齡進行估計,測算出其年齡介於10億到13億年之間。最新研究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雜誌。
  • 地球固態內核僅十幾億歲 有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地球磁場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劉霞)四川大學地球物理研究室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及美國科學家攜手,重新對地球固態內核的年齡進行估計,測算出其年齡介於10億到13億年之間。最新研究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雜誌。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院士「科學三問」開啟精彩科普日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9月19日,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對於「什麼是科學?」懷進鵬認為:「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科學既是真理性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社會建制,更是一種文化活動,一種信念,還是一種實踐方式。」「什麼是科學精神?」這是個科技界探索多年,至今其答案仍見仁見智的問題,懷進鵬也就此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 弘揚科學家精神:砥礪初心 共築使命
    弘揚科學家精神2019年5月,黨中央專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科學家精神的內涵: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 地球固態內核僅十幾億歲
    地球固態內核僅十幾億歲有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地球磁場科技日報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劉霞)四川大學地球物理研究室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及美國科學家攜手,重新對地球固態內核的年齡進行估計,測算出其年齡介於10億到13億年之間。
  • 地球內核的溫度非常高,是發生了核聚變嗎?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文/瑤堇雲詩地球內核的溫度非常高,是發生了核聚變嗎?會造成什麼影響呢?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地殼之下擁有的內核,那裡是溫度最高的地方,雖然具體還未可知,但是根據科學家們的預測,內核的溫度很有可能和太陽相比較,儘管只是太陽最表層的溫度,但也是讓那些科學家們非常驚訝了,可是這麼高的溫度到底是哪裡來的呢?太陽有這麼高的能量,都知道是靠著核聚變的,但是這是恆星的能力啊,地球只是行星而已。
  • 地球固態內核僅十幾億歲
    四川大學地球物理研究室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及美國科學家攜手,重新對地球固態內核的年齡進行估計,測算出其年齡介於10億到13億年之間。最新研究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雜誌。更重要的是,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確定地核的熱流量,以及為「地球發電機」提供動力的能量來源。研究者四川大學張友君副教授解釋稱,地球的核心主要由鐵構成,分為固態內核和液態外核。高溫的鐵地核通過熱傳導向地幔中傳遞熱量,因此地核的熱導率是確定地核許多屬性包括內地核如何形成以及「地球發電機」如何驅動的關鍵。「地球發動機」則是指帶電的富鐵液態外核的運動產生了地球磁場。
  • 地球內核發熱的原理是什麼?
    地球有45.5億年的歷史,宇宙空間的溫度低至-270℃,按理說地球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冷卻,內核溫度應該很低了才對。在上世紀初,大科學家開爾文爵士,就把地球想像成一個熔融火球冷卻到現在的溫度,以此計算地球的年齡大約是2000萬~4億年。
  • 科學家發現最大巖質行星,或是氣態行星內核,大氣層已被莫名剝離
    氣態巨行星的構造與地球之類的巖質行星很不相同,這類行星並沒有像我們地球這樣的巖質表面,其表層是濃厚的大氣層,木星的大氣層就厚達3000~5000公裡,下面是液態氫的海洋,再向下就是金屬氫了,而在金屬氫的內部還有一個巖質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