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高級工程師李豔青,CAP1400第三代核電科研團隊代表陳煜,登海種業科研團隊代表陶旭東,新華社國內部科技室主任陳芳、光明日報高級記者金振蓉等代表共同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學風作風」進行交流,熱議科學家精神的內核。
「科學研究是一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創新事業」
「科學研究是一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創新事業。」張伯禮在座談會上說,科技創新要為國所用。今年2月,張伯禮和他的研究團隊奔赴武漢抗疫一線,科技部等部門對新冠病毒應急科技攻關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花數十年時間建成的多個國家醫學重點實驗室在疫情中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在迅速確認病患「輕轉重」的核心治療指標、結合臨床現象研究病毒症狀和發病規律、及時篩選可用藥品、開展新藥研發工作等方面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科學抗疫。
姚檀棟介紹了以青藏科考精神為代表的科學家精神:「一是艱苦奮鬥,在高寒的環境下做出科研成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做不出任何成果;二是勇攀高峰,作為國際上受到極大關注的地球第三極,如何讓中國的青藏科考在國際上獨樹一幟,是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孫鴻烈等老一代科學家傳承至今的科研追求;三是奉獻自己,青藏科考每一個科學研究目標一定是為國家、為地區服務的,多年來,青藏高原科考為西藏、青海等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力量。」
「科學家要敢於完成世界一流的創新工程。」蘇權科講述了當代中國橋梁人歷時八年成功建造港珠澳大橋的故事,「港珠澳大橋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建成了高度智能化的大橋,彰顯了我國一流的橋梁建設能力。」
李豔青分享了我國深海事業創新發展的故事以及「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永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在徐芑南院士等領軍人物的帶領下,中國載人深潛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飛躍,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蛟龍號載人深潛潛水器橫空出世,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的快速發展,中華民族『可下五洋捉鱉』的願景成為現實。2017年至今,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已經連續安全下水超過150次,核心技術自主化、關鍵設備國產化是它最大的特色。」李豔青說。
將國家需要擺在科研工作的首要位置
陳煜將中國核電人強烈的家國情懷娓娓道來:「我國核電領域的老一輩科學家大多都參與了『兩彈一艇』事業,在他們領導下成長起來的核電團隊始終將國家需要擺在科研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建設核電大國、核電強國為人生目標。」
「團結協作也是我們重要的精神。」陳煜介紹,「每一個核電項目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成千上萬臺設備,數萬人的系統合作參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核電人的優勢在於積極發揮主動創新精神,從設備、材料、實驗方法、軟體等方面的全方位創新,團結協作,最終讓自主研發的CAP1400示範工程成為中國核電技術在世界上領先的一個重要標誌。」
「科學家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姜鵬回顧了中國「天眼」建設的26年時光,「20多年來,一百多人的工程團隊默默奉獻,其間的艱辛可能只有已經逝去的南仁東先生和身處其中的自己人知道。FAST團隊將在現有成果基礎上繼續推進項目,實現團隊的諸多理想,展開新一代接收技術研究。」
「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是我們種業科學家的奮鬥目標。」陶旭東講述了李登海院士開創中國玉米高產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攻堅之路,他們將中國玉米產量從20世紀的畝產不到300公斤提高到畝產1500公斤,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科學家是創新的先鋒力量,媒體要講好科學家精神的中國故事
陳芳說:「在這個時代,我們也會問,為什麼大家這麼熱切地來呼喚科學家精神?因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要佔領世界科技制高點,不可能靠化緣要來核心技術,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要邁向現代化,也不可能靠搭便車來改變命運。對我們新聞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抓住歷史的關節點,在重要的時刻,在重要的工程中去展現科學家的群像,講好他們身上的創新故事。」
「現在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候,每個國家的實力要靠創新。科學家是創新的先鋒力量,他們衝在最前面。」金振蓉談了自己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她以自己曾到訪的原子城為例,介紹了「兩彈一星」科學家們在惡劣的環境裡堅持攻關的故事,「他們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使命感為國家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安定環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時代擔當,在今天,弘揚科學家精神需要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在新時代背景下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而我們新聞人有責任講好科學家精神的中國故事。」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總結講話中指出,我國科技事業所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離不開科學家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和優秀品質,要完成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規劃的各項戰略任務,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支撐和引領,李萌強調:「新時代要有新時代科學家的創造性勞動,要有新時代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也要有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我們要把老一代科學家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發揚光大,並在內涵上深度拓展。新一代科學家要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科技創新事業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