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2020-11-23 中國教育在線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高級工程師李豔青,CAP1400第三代核電科研團隊代表陳煜,登海種業科研團隊代表陶旭東,新華社國內部科技室主任陳芳、光明日報高級記者金振蓉等代表共同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學風作風」進行交流,熱議科學家精神的內核。

  「科學研究是一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創新事業」

  「科學研究是一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創新事業。」張伯禮在座談會上說,科技創新要為國所用。今年2月,張伯禮和他的研究團隊奔赴武漢抗疫一線,科技部等部門對新冠病毒應急科技攻關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花數十年時間建成的多個國家醫學重點實驗室在疫情中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在迅速確認病患「輕轉重」的核心治療指標、結合臨床現象研究病毒症狀和發病規律、及時篩選可用藥品、開展新藥研發工作等方面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科學抗疫。

  姚檀棟介紹了以青藏科考精神為代表的科學家精神:「一是艱苦奮鬥,在高寒的環境下做出科研成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做不出任何成果;二是勇攀高峰,作為國際上受到極大關注的地球第三極,如何讓中國的青藏科考在國際上獨樹一幟,是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孫鴻烈等老一代科學家傳承至今的科研追求;三是奉獻自己,青藏科考每一個科學研究目標一定是為國家、為地區服務的,多年來,青藏高原科考為西藏、青海等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力量。」

  「科學家要敢於完成世界一流的創新工程。」蘇權科講述了當代中國橋梁人歷時八年成功建造港珠澳大橋的故事,「港珠澳大橋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建成了高度智能化的大橋,彰顯了我國一流的橋梁建設能力。」

  李豔青分享了我國深海事業創新發展的故事以及「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永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在徐芑南院士等領軍人物的帶領下,中國載人深潛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飛躍,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蛟龍號載人深潛潛水器橫空出世,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的快速發展,中華民族『可下五洋捉鱉』的願景成為現實。2017年至今,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已經連續安全下水超過150次,核心技術自主化、關鍵設備國產化是它最大的特色。」李豔青說。

  將國家需要擺在科研工作的首要位置

  陳煜將中國核電人強烈的家國情懷娓娓道來:「我國核電領域的老一輩科學家大多都參與了『兩彈一艇』事業,在他們領導下成長起來的核電團隊始終將國家需要擺在科研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建設核電大國、核電強國為人生目標。」

  「團結協作也是我們重要的精神。」陳煜介紹,「每一個核電項目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成千上萬臺設備,數萬人的系統合作參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核電人的優勢在於積極發揮主動創新精神,從設備、材料、實驗方法、軟體等方面的全方位創新,團結協作,最終讓自主研發的CAP1400示範工程成為中國核電技術在世界上領先的一個重要標誌。」

  「科學家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姜鵬回顧了中國「天眼」建設的26年時光,「20多年來,一百多人的工程團隊默默奉獻,其間的艱辛可能只有已經逝去的南仁東先生和身處其中的自己人知道。FAST團隊將在現有成果基礎上繼續推進項目,實現團隊的諸多理想,展開新一代接收技術研究。」

  「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是我們種業科學家的奮鬥目標。」陶旭東講述了李登海院士開創中國玉米高產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攻堅之路,他們將中國玉米產量從20世紀的畝產不到300公斤提高到畝產1500公斤,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科學家是創新的先鋒力量,媒體要講好科學家精神的中國故事

  陳芳說:「在這個時代,我們也會問,為什麼大家這麼熱切地來呼喚科學家精神?因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要佔領世界科技制高點,不可能靠化緣要來核心技術,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要邁向現代化,也不可能靠搭便車來改變命運。對我們新聞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抓住歷史的關節點,在重要的時刻,在重要的工程中去展現科學家的群像,講好他們身上的創新故事。」

  「現在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候,每個國家的實力要靠創新。科學家是創新的先鋒力量,他們衝在最前面。」金振蓉談了自己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她以自己曾到訪的原子城為例,介紹了「兩彈一星」科學家們在惡劣的環境裡堅持攻關的故事,「他們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使命感為國家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安定環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時代擔當,在今天,弘揚科學家精神需要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在新時代背景下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而我們新聞人有責任講好科學家精神的中國故事。」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總結講話中指出,我國科技事業所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離不開科學家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和優秀品質,要完成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規劃的各項戰略任務,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支撐和引領,李萌強調:「新時代要有新時代科學家的創造性勞動,要有新時代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也要有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我們要把老一代科學家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發揚光大,並在內涵上深度拓展。新一代科學家要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科技創新事業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

相關焦點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2020-11-10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 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光明日報記者 袁於飛 光明日報通訊員 蔣程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高級工程師李豔青,CAP1400第三代核電科研團隊代表陳煜,
  • 聽聽兩位院士怎麼說
    聽聽兩位院士怎麼說自進入一月份以來,疫情殺了個「回馬槍」,北京、大連、瀋陽、河北等多個地區均出現了多起確診病例。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一次我們已經有了豐富的應對經驗,人們不再驚慌失措,專業人員已經成功遏制住了疫情的傳播。
  • 張伯禮院士:武漢「封城」為全球抗疫提供了經驗
    【專家點評】 人民英雄張伯禮院士: 武漢「封城」為全球抗疫提供了經驗1月23日,春節來臨前夕,離漢通道關閉。「隔離」一座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在人類歷史和城市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大年初三,72歲的張伯禮院士逆向而行、直奔武漢。
  • 什麼是引力子?為何有人說找到就能去多維度世界?聽聽專家怎麼說
    文/行走天涯什麼是引力子?為何有人說找到就能去多維度世界?聽聽專家怎麼說眾所周知的是,我們人類生活在一個三維空間裡面,而這個三維空間組成了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立體的世界,而二維空間指的就是平面了,其實多維度空間和我們三維空間是在一個時空當中的,但是人類尚且處在三維空間裡面,暫且無法發現到四維空間以及之上維度的空間,就自然而然的覺得那些維度的空間不存在!
  • 方方指責張伯禮院士不懂常識,要求張院士向其道歉,你怎麼看?
    為什麼湖北武漢人民這麼容忍她呢,居然還是武漢的,疫情期間方方做了什麼,除了耍嘴皮子。還是帶方方去防疫醫院做自願者吧!讓他再多寫點日記,沒有體驗,她就會胡說,讓她親知幹。一個70多歲的老人,在疫情期間一直在抗疫的第一線,以自己的醫術救治病人。一個家在武漢作家,天天寫疫情日記,卻不知道那個老中醫做了什麼,讓人大跌眼鏡。
  • 治療痛風、風溼骨病、腫瘤等慢性病,聽聽院士樊代明怎麼說!
    在抗風竤十二周年慶典上,中國工程院樊代明院士給出了解釋:是自然力。 樊代明,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著名消化科專家,迄今在國外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引用率在國內首屈一指,但他卻不斷地痛斥現代醫學離科學越來越近,離「病人」反而越來越遠。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院士「科學三問」開啟精彩科普日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9月19日,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這項一年一度全社會科普活動和資源集中展示、各界廣泛參與體驗的全國性活動,今年別開生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向大家提出的「科學三問」,成為今年科普日最精彩的環節。院士科學人文課回答「科學三問」這「科學三問」是懷進鵬在全國科普日的院士科學人文課上提出的,就這3個問題,懷進鵬分享了自己的思索。對於「什麼是科學?」
  •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聽專家怎麼說四十年前,也就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個時候蘇聯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緊接著美國也跟上了。肯定會有人好奇,為什麼四十年前都還能登月球,為什麼現在卻不行了?聽聽專家怎麼說。首先,專家說,我們要先了解四十年前的歷史背景。四十年前有著特殊的世界背景,那就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競爭比賽。
  • 方方要求張伯禮院士向她道歉,並質問張先生有什麼偉業?
    近日,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張伯禮在報告會上講話,向方方、許可馨、梁豔萍等人發問:「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 方方發布相關截圖並發文表示:我記錄在此,等著張先生的道歉。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獲得第二屆教學大師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獲得教學大師獎。北京大學李曉明、清華大學朱邦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吉林大學孫正聿、復旦大學李大潛、中國礦業大學於洪珍、華南理工大學朱長江、四川大學馮小明、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等9人獲得傑出教學獎。10位勇攀雙創高峰的「青年創客」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抗疫院士張伯禮痛批方方不實之言,方方:不知張先生有什麼偉業?
    01 張伯禮院士批評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危難時刻,有人選擇奮不顧身,逆行抗疫,也有人選擇了背道而馳。最近,張伯禮院士在天津大中小學「抗疫第一課」專題報告會上,充分肯定了青年一代在這場艱難抗疫中彰顯的青年擔當,同時也列舉了一些反面案例,引起人們深思。
  • 蟲洞究竟是什麼?它真的存在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那麼蟲洞是什麼呢?我們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專家指出,蟲洞其實就是連接時空上兩個點的捷徑。那麼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別急,我們來舉個例子。如專家所說,蟲洞是連接兩個時空的捷徑,也就是三維世界的捷徑,這個我們可能不太好理解,那麼我們就來說二維世界的捷徑。假設現在有一張紙,一隻螞蟻需要從紙的一端走到另一端,這時候無論如何螞蟻需要走完一整張紙長度的距離。那麼倘若我們開一條捷徑呢?
  •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聽專家怎麼說 2019-12-19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伯禮院士:不行!
    張伯禮院士:不行!記者 孟慶偉 北京報導告別2020年,2021年新春佳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很多人開始為春節回家做準備。國鐵集團日前表示,2021年春運,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4.07億人次,與2019年春運基本持平(4.1億人次)。那麼,即將到來的春節是否適合幾億人口流動,是否適合回家過年?
  •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聽專家怎麼說相信知道一點科普常識的小夥伴們肯定都知道,太空之上是不存在有什麼重力的,太空人在太空中的任何動作都需要在宇宙中隨處翻轉,而且因為沒有了地球的吸引力,太空人們在空間站或者飛船裡面的活動都需用腳勾連在太空飛船上,這樣就能夠保證不會四處亂自動,有時候太空人吃飯的問題一直都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咖啡等液體擠出一粒粒水珠以後,都能漂浮在空中,宇宙上並沒有重力
  • 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在川舉行
    本報綿陽11月5日電(記者李曉東、周洪雙)「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11月5日,在四川綿陽市梓潼縣「兩彈城」舉辦的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上,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多名院士通過主旨演講,與社科理論界的多位專家學者一道,感悟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挖掘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
  • 霍金這麼聰明,他的子女還會選擇當科學家嗎?來聽聽內行人怎麼說
    霍金這麼聰明,他的子女都在從事什麼職業呢?來聽聽專家怎麼說大家一定都知道,在世界上有一名著名的科學家。他一生都在為了科學而努力奮鬥,他的醫生都是傳奇的醫生。他雖然擁有著最聰慧的大腦,但是他也有著不幸,他患有最少見的疾病。他就是霍金先生。
  • 湖北省啟動一科技重大專項 張伯禮院士任首席專家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任專項首席專家。湖北省擁有中藥資源3974種,中藥資源居全國第五位,中藥材產量居全國第七位。湖北省重點大宗藥材包括黃連、茯苓、天麻、厚樸、蒼朮等60餘種,是我國中藥材的主產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