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院士張伯禮痛批方方不實之言,方方:不知張先生有什麼偉業?

2021-01-09 白熊保險

01 張伯禮院士批評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

危難時刻,有人選擇奮不顧身,逆行抗疫,也有人選擇了背道而馳。

最近,張伯禮院士在天津大中小學「抗疫第一課」專題報告會上,充分肯定了青年一代在這場艱難抗疫中彰顯的青年擔當,同時也列舉了一些反面案例,引起人們深思。

在直播報告會上,張伯禮院士分享起自己在武漢一線的親生經歷和親眼所見,在武漢疫情嚴峻的時候,即便每天忙碌不堪,醫護人員也從未忽視對患者的關懷。

如果有患者不幸逝世,醫護人員們都會將患者身上的所有物品,包括手機、手錶、項鍊等小物件,清理消毒後單獨放在一個包中,密封起來。每個逝世患者都會很妥善地處理後事,在清理之後,才用被單裹起,放進太平間。

儘管醫護人員每天都與死神抗爭,也會遇到自己的患者不幸離世,但他們始終保持著對死者的敬畏,在患者離世時,會進行集體默哀,表達心中的沉痛。

然而,這些現實中的醫護關懷卻在一些極少數知識分子的言論裡成了另一幅模樣。

對此,張伯禮院士特別提及了許可馨、方方等,指出她們在疫情之下的言行,罔顧事實,暴露了其扭曲的價值觀,和歪曲的靈魂,痛批道,如此做法,家國情懷何在?

02 方方惱羞成怒:不知道張先生有什麼偉業?

對於張伯禮院士的指責批評,作家方方十分迅速地做出反應。

5月3日晚,方方曬出張伯禮院士批評極少數知識分子的直播截圖,直播截圖裡,張伯禮院士背後的幻燈片正是方方、許可馨等人發表的不實言論,並標上了「家國情懷何在?」的紅色字體。

與此同時,她還回應道,這一切都記錄在此,等著張先生有一天對她道歉,並聲稱不知道張先生有什麼偉業,這張圖將會成為他一生的汙點,只有道歉才能洗去。

03 危難當頭,張院士身先士卒,奮戰一線

一提及張伯禮院士,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

在此次疫情抗爭期間,張院士擔任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的成員,以及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危難時刻堅守一線,為武漢疫情防控指導工作竭盡全力,做出諸多貢獻。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的張院士,即刻出發奔赴一線,奔波在各個定點醫院、方艙醫院和社區,照顧患者,為病人會診看病,展開疫情調查,研究中醫治療處方,制定中醫治療方案。

每天都在為抗疫工作,奔波勞累,甚至因過度勞累引發了膽囊舊疾,在強制性要求住院下,才暫停了手中的工作。在接受手術治療過程中,醫生才發現張院士的膽囊都化膿了,其勞累程度,可想而知。

即使是生病,接受了手術治療,但是術後第三天,張院士在身體沒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再一次投身工作,參與疫情抗爭,還自稱:肝膽相照,我把膽留這裡了!

危難當頭,張院士身先士卒,默默奮戰一線,為抗疫工作鞠躬盡瘁,可是自稱記錄實情的人,卻不知其偉業,令人匪夷所思。

對於此次事件,你如何看待,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方方要求張伯禮院士向她道歉,並質問張先生有什麼偉業?
    近日,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張伯禮在報告會上講話,向方方、許可馨、梁豔萍等人發問:「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 方方發布相關截圖並發文表示:我記錄在此,等著張先生的道歉。
  • 方方指責張伯禮院士不懂常識,要求張院士向其道歉,你怎麼看?
    為什麼湖北武漢人民這麼容忍她呢,居然還是武漢的,疫情期間方方做了什麼,除了耍嘴皮子。還是帶方方去防疫醫院做自願者吧!讓他再多寫點日記,沒有體驗,她就會胡說,讓她親知幹。一個70多歲的老人,在疫情期間一直在抗疫的第一線,以自己的醫術救治病人。一個家在武漢作家,天天寫疫情日記,卻不知道那個老中醫做了什麼,讓人大跌眼鏡。
  • 方方狠咬觀察者網和帝吧,扭曲的價值觀咬人更兇狠!
    我們都知道9月8日那天,國家在人民大會堂高規格地舉辦了一場抗疫英雄頒獎典禮,以國禮贈國士,包括張伯禮院士在內的三位戰疫英雄獲得了「人民英雄」的榮譽。那幾天包括央視等官媒和自媒體都隆重地報導了此事。本來這條微博與方方毫無關係,根本沒有提到她。而且事情也都過去了快一個月了。方方方昨天突然「詐屍」狠咬了觀察者網一口。
  • 「黑色眼睛」視野下的抗疫中國——方方們的公知話語邏輯
    談方方《日記》,不由想起多年前的一句經典話語——「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無論從社會影響和歷史地位言,它並不比《軟mai》和《日記》遜色。「黑色眼睛」應運而生,上世紀70年代末,正是「歷史終結」的鼎盛年代,自然而然地成為時代強音,在「重寫」的文學史上,作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依然與作者的巍巍高冠一樣未曾動搖。
  • 越過方方的局限
    今天故事的主題是「 輿論的撕裂」《方方日記》是疫情時期所謂輿論撕裂現象的標誌性事件,作家方方是輿論漩渦中深有體會的當事人。在2020年的總結中,方方繼續表達了她的憂慮,認為曾經困擾她的那股社會勢力是改革的阻力,如若放任,改革會失敗,社會,沒有未來。
  • 姬安寧:方方的死粉都是什麼鳥?
    這一次方方事件,讓我注意到,在方方的粉絲中,有一種死粉,什麼叫死粉呢?就是不講道理,凡是方方說的就絕對支持,凡是反對方方的就絕對反對!他們對反對方方的人,惡語相向還是輕的,動不動就罵人,這種人,雖然數量不多,但極其討厭,並且永遠不可理喻。
  • 作家方方「日記」的英文版,封面已經改了,但是……
    這修改後的封面,想來肯定是方方作家的本意了,因為方方作家說「目前已經協商好,要求這些文字必須先給翻譯看,然後交我確認。」可是這個封面仍然有兩個問題,不太好解釋。作為名詞,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派遣,發送,迅速結束,殺死,處死」,在這裡顯然不是這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發送之物,(尤指)政府、軍事文電或新聞(電訊)報導」,這裡應該是這個了。那這顯然不是一般的「信」,這就是漢語中的「公文」、「新聞電訊」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公文、新聞電訊主要的要求就是「以事實為基礎」的真實的報導,用詞嚴謹,而且還具有權威性。
  • 方方寫日記有什麼錯?《萬箭穿心》是部好電影!
    《萬箭穿心》是方方寫的中篇小說。我沒看過小說,但偶然在電影頻道看到該小說改編的電影,當時我對電影李寶莉這個武漢女人表現出來的倔犟、刀子嘴豆腐心,以及因無知形成愚昧的性格特點,深有感觸。方方能夠寫出這種現實題材的作品,必定是基於她對武漢人事有深刻認識,這也讓我想起同樣以武漢底層人物為創作背景的《生活秀》,它是湖北人池莉寫的一部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影。《萬箭穿心》與《生活秀》似有相同之處,但這兩部小說我都沒看過,只看過以它們改編的電影。
  • 作家方方「武漢日記」走紅,震撼多少人心!
    這幾日,我一直在拜讀她的文字,有態度、有溫度,有細節、有大局觀,在如今的疫情亂象中,真是稀缺。 她筆名方方,真名汪芳,1955年生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曾擔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 2015年曾在微博實名揭露文壇黑幕,更是公開表示「大不了不當作協主席」。
  • 方方《武漢日記》英文版「正式出道」,她把人生的這九件事攬上了
    在方方日記裡,「我的醫生朋友說」是她的常用語氣助詞,而她未經證實就宣稱廣西援漢護士死亡引發武漢協和醫院震怒,醫院通過不同途徑私信了方方幾次,方方置之不理,才有了醫院的闢謠。方方總喜歡渲染她的醫療資源有多厲害,她的醫生朋友都是各個領域的頂級專家,事實上,她並沒有那麼多醫生朋友,來自武漢最好兩所醫院,協和醫院、同濟醫院的消息:她只是攀上了幾個專家,泛泛之交而已,目的是方便她和她的至愛親朋就醫。雖說方方有寫日記的權力,也有海外出版的權力,但是她應該針對之前的一些不實言論進行澄清或者備註,不然等於給所有一線抗疫人員潑髒水。
  • 毒牙方方,又一個火線投敵的汪主席​
    據統計,投敵的國軍中,少將以上軍官有幾十人之多。 更重要的,他幫日本實現了「以華制華」,一方面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糧食物資和後勤補給;另一方面,給日本騰出手,擴大了侵略的範圍。 可惜了,才華橫溢的汪主l席,由於帶槍叛變投敵,他膾炙人口的詩作也突然淪為了笑柄: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 張伯禮院士:武漢「封城」為全球抗疫提供了經驗
    【專家點評】 人民英雄張伯禮院士: 武漢「封城」為全球抗疫提供了經驗1月23日,春節來臨前夕,離漢通道關閉。「隔離」一座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在人類歷史和城市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大年初三,72歲的張伯禮院士逆向而行、直奔武漢。
  • 為何方方依然穩如泰山?
    近期,一則「網傳廣州白雲、越秀有1000多外籍人員核酸檢測為陽性」消息被瘋轉,據廣州市白雲區警方調查,此消息毫無根據,系謠言。4月12日,警方已對謠言發布公司負責人戈某及員工進行了法制教育。 什麼是網絡謠言?沒有權威信息源,使用虛假數據,並且造成了一定的傳播,這就是目前對「造謠」的定義。
  • 專訪方方:我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寫武漢日記
    你們兄妹四個,在疫情期間,關係和以往有什麼變化嗎? 方方:我們兄妹四人本來關係就挺好。其實跟平常一樣,依然各自住在各自家裡,各自聊各自的話題。當然,以前比較多的是看我哥哥的孫輩們在幹什麼,現在他們經常轉一些別人寫我的東西。
  • 胡錫進遭方方女士怒懟:「你以為你是誰」,我聽我一個朋友說的!
    導語:看來胡總編和方方是懟上了。胡總編新發微博:看來方方女士對遭到批評不太適應,還要問我「你以為你是誰」。我不認為我「罵」方方了,但方方對我的文章使用了「低級而陰暗」的定性,還要讓我的名字留在「記憶的恥辱柱」上。還好,她沒管我叫「胡不群」。
  • 朱大可:從方方日記到普希金歌劇
    方方的現場敘事,引發出一個更為廣泛的議題,那就是作家在巨大災變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作家通常被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是歌德型,這類作家負責讚美苦難,把民眾引向幸福和快樂的感受;第二是揭示者,這類作家負責說出真相,儘管冒著某種被訓誡的危險;第三類是審判者,這類作家試圖對事件、人物及其象徵意義作寓言式的裁決。方方無疑是第二類作家。
  • 張伯禮:這次抗疫,增強了我們對傳統醫藥信心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張伯禮院士指出——這次抗疫,增強了我們對傳統醫藥的信心本報記者 張蓋倫12月8日,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主旨報告環節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張伯禮走上臺,講起了他熟悉的話題——「中醫藥抗疫」。最近,張伯禮在疫情初期的一張照片感動眾人。今年2月份,張伯禮率領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方艙醫院。因為過度勞累,他膽囊炎發作,在武漢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術後沒幾天,因為要開疫情研討視頻會議,張伯禮怕同事擔心,拿出衣服穿在病號服外,遮住病號服開會。
  • 和封城日記一樣,方方的「命運三部曲」也描寫了時代下的武漢人
    2020年正月初一,在武漢已經生活了六十多年的作家方方開始寫「武漢日記」。她用帶著個人體溫的筆觸,記錄下時代洪流中的一個個小人物,描述那些生與死、哀與樂。方方說:「對於因疫情隔離在家裡的人,文學在此時顯得很無力。但記錄下真實的場景和自己的想法,卻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封城日記」,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方方。
  • 作家方方自曝在底層待過多年:曾做過四年搬運工
    方方的小說曾11次獲得《小說月報》「百花獎」, 今年,她的《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獲得了中篇小說獎。  一條微信改變話題  方方說,這次來南大,原本準備的文學話題是《給自己一個世界》,但是,就在來津前的晚上,一個朋友在微信上的感慨,讓她改變了對話的主題。
  • 方方武漢日記 新「傷痕文學」記錄疫情下的「傷痕」
    最近十分流行的《方方日記》的作者——方方同樣位列其中。而且這次「冷飯」不「冷」,方方還因此成為了紅人。在疫情進行的過程中,方方積極記錄著武漢人民的傷痕,在疫情還沒有結束的情況下,方方又積極號召大家記錄人們所經歷的「傷痕」。在3月10日的日記中,方方建議「民間寫手,組成團隊,尋找到那些喪親者們,幫助他們撰寫出自己親人尋醫以及死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