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方方:我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寫武漢日記

2020-11-28 騰訊網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1月25日,困在湖北省作協和文聯大院的方方開始寫「武漢日記」。

凌晨等著看方方的「武漢日記」,已經成了許多人入睡前的一種默契。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身處武漢現場的方方,用帶著個人體溫的筆觸,記錄下時代洪流中的一個個小人物,描述那些生與死、哀與樂。

以往熱鬧的江城,封城後也冷清下來。/ @蜘蛛猴麵包

至3月2日,「武漢日記」已經寫到了第35篇,武漢仍未解封。

凌晨2點29分,方方在寫完第35篇日記後,接受《新周刊》專訪。她說,武漢解封之後,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更新「武漢日記」。

太多人閱讀

我自己是有一點恐懼感的

新周刊:過去你的寫作只被小部分人關注,這次讀者群則是數千萬人。這種關注對你的表達本身有影響嗎?

方方:我是很習慣、也很喜歡自己的作品被不多的人關注的。所以我在微博上寫的時候,一直很放鬆,也很隨便。而且長的長,短的短,隨時可以打住。現在人多了,的確會謹慎一些。當然,也是因為我是請人幫忙轉發的,不由自主會小心一點。一定會影響表達的。所以,太多人閱讀我自己是有一點恐懼感的。

新周刊:這一個多月來,讀者發現你寫的日記有了一些變化,這種變化和你的心態有關嗎?

方方:心態和情緒肯定是隨著疫情變化而變化的。這是沒辦法的事。

新周刊:日記裡,你常提到自己的三個哥哥。你們兄妹四個,在疫情期間,關係和以往有什麼變化嗎?

方方:我們兄妹四人本來關係就挺好。其實跟平常一樣,依然各自住在各自家裡,各自聊各自的話題。當然,以前比較多的是看我哥哥的孫輩們在幹什麼,現在他們經常轉一些別人寫我的東西。

新周刊:有評論認為,知識分子、作家群體在此次疫情期間集體失聲。你怎麼看?

方方:我覺得這是一個錯誤的判斷。其實很多作家都在寫,在記錄,只是每一個人的方式不同而已。我因為長年在微博上寫東西,更公開一點,所以被關注到了。至少在湖北,不存在失聲的問題,我所知的一些作家,也都在記錄。至於在省外的作家,人家不了解這邊情況,真的也不好說什麼呀。所以,我覺得這個觀點並不成立。

電影《萬箭穿心》改編自方方同名小說。

新周刊:從封城到現在,一個多月過去了。很多媒體都在梳理重要的時間節點。對你來說,有哪些值得被關注的時間點?

方方:封城本身是一個大的時間節點。封城後,我想初一應該是一個節點。因為從那天起,武漢的疫情引起全國關注,而外省馳援的醫療隊也是那天過來的。政府也開始拿出具體的辦法。大家心裡多少都踏實了一些。不再像前幾天那樣恐慌。

但是,這之後是武漢人最慘烈、最無助的一段時間。那就是醫院無床位,而病人到處奔波,四方呼救,卻無法及時得到幫助。無數人都是一個家庭接著一個家庭這樣被感染的,實在是很恐怖。這個時間一直到方艙的建立以及省市領導換人,病人有了安置地方,可以得到治療,這讓武漢人都鬆了一口氣。我想這是很重要的兩個節點。

現在我們應該進入的是第三階段,那就是鬱悶。儘管不恐慌,也不慘烈,但漫長的等待,何時是個頭,也是問題。各種心理疾病也會產生。很多人家還有生活的壓力。

新周刊:近兩個月裡,有發生過什麼讓你感到特別後怕的事嗎?

方方:當然有。當鍾南山院士說出「人可傳人」這句話時,我們所有人應該都會很憤怒,因為之前我們是很警惕的,但官方一直說,人不傳人,可防可控,它給我們帶來的誤解就是,只要我不吃野生動物,不去漢口華南海鮮市場,就不可能感染。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所以聽到鍾南山這句話後,我想很多人都在回頭檢索自己這半個月來的行蹤,每個人都不敢排除自己是否被感染。

我更擔心的是,我女兒的父親在上海住院,疑似。而我女兒跟他吃飯不久,所以我很害怕女兒會被感染。所以,我女兒1月22日夜晚從日本回來,我就讓她隔離在她自己家。我開車去機場接她,我們路上都戴著口罩。那天,是我最緊張的一天。

《萬箭穿心》電影劇照

如果沒有志願者的出現

武漢不知還會有多少糟糕的事

新周刊:你覺得這次疫情中,有哪些人和事被忽略了?

方方:當集中精力讓病人有床位可去時,非新冠肺炎病人被忽略了,他們的悲慘,一點也不亞於新冠肺炎患者;還有家中無勞力的老人被忽略,後來又發現老人院和福利院被忽略。總之,一直到這些被忽略的社會邊緣人拼命呼喊,才開始慢慢調整。從這些被忽略的人和事,可以看出我們的管理實在太有問題。儘管有不得已的疫情問題,我想也會有是否盡職的問題。目前,非新冠肺炎患者,還是存在很大問題。

此外,封城這麼長時間,健康人的生存即生活壓力問題,也同樣在被忽略。

疫情中的武漢,武昌醫院。/@蜘蛛猴麵包

回過頭來,覺得被忽略的人及事,委實太多了。早期的武漢,倉促封城,就像一個百孔千縫而且連底都沒有的大水桶。政府全副精力忙著把底先兜住。桶邊的百孔和千縫,卻無力顧及。

得感謝無數志願者的出現,這些年輕人太了不起了。是他們見孔便堵,見縫即填,比如幫助並組織接送金銀潭區域醫護人員上下班的汪勇;封城一個月中,為六百多居民買藥而遭舉報的吳悠;還有專程從四川趕來為武漢醫院的醫護人員做盒飯的劉鮮。很多很多的他們。其實並沒有人派他們去做什麼,而是他們自己看到沒有人管,主動接盤。按說,政府各部門都有管理人員,他們在封城同步,就該各負其責,相應地考慮到諸如此類的問題。真的應該感謝那些及時補漏填縫的志願者。沒有他們,武漢不知還會有多少糟糕的事。

首先不想做的就是不想再記錄這個日記了

新周刊:這一次疫情,暴露出來了很多問題。哪些特別值得我們反思?

方方:我太知道武漢這一次為什麼會延誤二十天了。這既是習慣性延誤,也是有意的延誤。你只要核對記者調查拉出來的時間表,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所以,最應該反思的就是:你是要其他至上,還是民生至上。

夕陽下的長江大橋。在武漢有個都市傳說,兩個人一起走過這道橋,就能走一輩子。圖/武漢市民十月

新周刊:在你隨筆集《武漢人》的後記,自嘲作為武漢人「有些夾生」,那麼通過這次疫情,你對武漢和武漢人,有了什麼新的看法?

方方:疫情讓武漢人受到很大傷害,但這對性格不會有什麼影響。當開城之後,時間會慢慢衝洗掉人們的悲傷,他們仍然會回到原來的樣子。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某些私人之間,會因為疫情中同病相憐可相互照應,產生一些感情,這個可能會有的。

新周刊:如果疫情過去,武漢解封,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方方:我首先想到的是最不想做的事,那就是不想再記錄這個日記了。然後好好休息一下,繼續完成我計劃在春節期間要寫的小說。

作者 | 趙景宜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作家方方「武漢日記」走紅,震撼多少人心!
    1月29日 她寫了一段武漢的真實現狀: 「關在家裡的武漢人,只要沒被感染,大家的心裡基本都還踏實。最可憐的還是那些病人以及他們的家屬。因為病房一床難求,他們仍在煎熬之中。火神山工地建設得熱火朝天,但畢竟遠水救不了近火。他們是最大的受害人。
  • 方方寫日記有什麼錯?《萬箭穿心》是部好電影!
    當然,演員顏丙燕對李寶莉的這些性格特點把握得非常好,似乎顏丙燕就是李寶莉,可她不是武漢女人。方方能夠寫出這種現實題材的作品,必定是基於她對武漢人事有深刻認識,這也讓我想起同樣以武漢底層人物為創作背景的《生活秀》,它是湖北人池莉寫的一部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影。
  • 方方《武漢日記》英文版「正式出道」,她把人生的這九件事攬上了
    導語:作家方方的《武漢日記》英文版已在亞馬遜網站預售。一邊寫日記,一邊翻譯,一邊出版,一邊上架,這速度也真是槓槓的,若說沒有內外勾結,小編是不信的。在方方日記裡,「我的醫生朋友說」是她的常用語氣助詞,而她未經證實就宣稱廣西援漢護士死亡引發武漢協和醫院震怒,醫院通過不同途徑私信了方方幾次,方方置之不理,才有了醫院的闢謠。
  • 作家方方「日記」的英文版,封面已經改了,但是……
    第二是這本日記能叫「WUHAN DIARY」麼?修改的封面上,正中間還是大大的「WUHAN DIARY」幾個字,也就是《武漢日記》。方方作家確實是在武漢,「據說」也記錄的是武漢這座城市的事情。但是這日記能不能以「武漢」為名?武漢是一座城市,方方能代表武漢這座城市麼?她一個人能代表武漢幾千萬人麼?
  • 和封城日記一樣,方方的「命運三部曲」也描寫了時代下的武漢人
    時代中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那裡,可能就是一座山。而我們偏偏處在一個塵土飛揚的時代之中。——方方-方方-方方,本名汪芳。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分配至湖北電視臺當編輯。1989年調入湖北省作家協會。
  • 發國難財有報應,武漢日記在災難時期製造恐慌是什麼後果?
    發國難財有報應,武漢日記在災難時期製造恐慌是什麼後果?3月25日 方方武漢日記完結篇-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好像她把自己說跟戰士那般高尚。有多少人被這個宅在武漢家裡2個月的老太太忽悠的都不能明辨是非了?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方方只不過頭戴著一頂作家的帽子,還是個不出名的作家,沒有拿的出手的作品的一個作家,在武漢疫情中虛構了很多朋友說、同事說,醫生說,寫了一些刻薄的文字,湊一篇文章,稱之為武漢日記。
  • 方方武漢日記 新「傷痕文學」記錄疫情下的「傷痕」
    原標題:武漢日記,方方的新「傷痕文學」【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李婷】傷痕文學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佔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傷痕文學流行了很久,而且對中國文學與藝術界影響深遠,現在文學界和影視界依然有人在不斷地炒「傷痕文學」這碗冷飯。
  • 方方日記,可以當「心理諮詢師」用!
    方方日記每天凌晨更新,不少人一定要等看完日記才能安心睡覺,特別是疫情嚴重的那段時間,看不到就坐立難安;文章的留言發出來不久就滿了,還要另外再單開第二留言區。這讓本來就是隨便寫寫、習慣於小眾閱讀的方方自己也大吃一驚。從小在武漢長大的方方,對那裡的一切都很熟悉,眼見這麼多人在身邊受難、與死神較量,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心情說不出來的難受。
  • 胡錫進遭方方女士怒懟:「你以為你是誰」,我聽我一個朋友說的!
    導語:看來胡總編和方方是懟上了。胡總編新發微博:看來方方女士對遭到批評不太適應,還要問我「你以為你是誰」。我不認為我「罵」方方了,但方方對我的文章使用了「低級而陰暗」的定性,還要讓我的名字留在「記憶的恥辱柱」上。還好,她沒管我叫「胡不群」。
  • 方方《武漢日記》英文譯者回應網絡攻擊:讓書本說話
    負責翻譯作家方方《武漢日記》英文版的白睿文(Michael Berry)日前在推特轉發網友支持博文,表示自己的微博帳號遭到了許多攻擊,其中不乏激烈言辭。不過支持和鼓勵的聲音也不算少,白睿文發文感謝維護者,但對翻譯工作不多做解釋,希望讓書本自己「說話」。據公開資料顯示,白睿文是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東亞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華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和翻譯學。
  • 毒牙方方,又一個火線投敵的汪主席​
    這些時刻是挺危險,但是我認為並不是最危險,只要中國人還在抗戰,丟掉的國土都可以再奪回來。我認為最危險的時刻,就是汪主l席帶槍投敵的那一刻。 1938年12月29日,已經逃到越南河內的汪主l席,發表著名的「豔電」,公開投敵叛國,響應近衛文麿(mǒ)第三次聲明,組建偽南京政府,上了日本頭條。
  • 方方指責張伯禮院士不懂常識,要求張院士向其道歉,你怎麼看?
    為什麼湖北武漢人民這麼容忍她呢,居然還是武漢的,疫情期間方方做了什麼,除了耍嘴皮子。還是帶方方去防疫醫院做自願者吧!讓他再多寫點日記,沒有體驗,她就會胡說,讓她親知幹。一個70多歲的老人,在疫情期間一直在抗疫的第一線,以自己的醫術救治病人。一個家在武漢作家,天天寫疫情日記,卻不知道那個老中醫做了什麼,讓人大跌眼鏡。
  • 方方狠咬觀察者網和帝吧,扭曲的價值觀咬人更兇狠!
    #方方武漢日記#可能是前幾天懂王為了即將到來的大選「詐病」給了方方靈感,隨著諾獎頒獎日期臨近。昨天,不甘寂寞的方方突然「詐屍」碰瓷觀察者網,把人家9月8月發布的一條微博揪出來,充分發揚了其上綱上線的本事兒,讓我們看清楚了到底什麼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餘孽」。
  • 老俞疫情日記丨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荒謬的事情?(3月19日)
    從源頭防控是最古老但最有效的方法。」 鍾南山也否認了「一次感染就終身免疫」的說法,因此認為英國靠群體免疫來防控的做法是有欠考慮的。當前國外非常重要的任務,是要迅速防控、治療。下一步最重要是生產出有效的疫苗,並且就疫情防控進行更好的國際合作。鍾南山說,中國已經在5個方面開展疫苗研發工作:全病毒疫苗、核酸疫苗、腺病毒做載體的疫苗、基因工程的疫苗、用流感作為載體的疫苗。
  • 方方口稱與國家沒有張力,卻被自己的封城日記英文版推介給出賣了
    最近幾天,方方對國外出版她的武漢封城日記一事做出了回應。如果僅僅看她的表白,方方說的似乎頗有道理,而且顯得有點受到曲解和冤屈。但如果看看國外出版商為她的日記英文版預售發布的推介,事情就完全不是方方所表白的那樣了,尤其是當她強調她與國家沒有張力時,這個推介卻把她的說辭完全給顛覆了,把她給徹底出賣了。那麼,下面就來看看方方的《方方日記——封城?
  • 為何方方依然穩如泰山?
    沒有權威信息源,使用虛假數據,並且造成了一定的傳播,這就是目前對「造謠」的定義。 如果這麼說,方方或許是2020年影響最惡劣的謠言製造者了。因為她的信息,不可能有權威信息源。 一是因為人家寫的是日記,記錄當天的事,時間上不可能;二是因為,即使時間允許,負能量事件本身被權威平臺發布的機率也很小
  • 有感於方方武漢日記:培養孩子的宇宙視角,從現在做起
    01宇宙尺度的全局觀疫情來襲,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聲音。知名作家方方,因備受爭議的《武漢日記》,成為熱搜的焦點之一。個人認為,創作源於生活。作家該寫什麼,有其個人的自由思考。社會需要不同類型的作家存在,公眾應該予以寬容。但方方日記也顯露了一些令人發省的問題:個人日記能否代表一個城市特殊時期的生態?
  • 刷屏全網的「封城日記」拍攝者口述:我記錄了疫情中真實的武漢
    @蜘蛛猴麵包拍攝的「封城日記」vlog火到了國外。「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在武漢的作家方方看過視頻感慨,「以後有機會見到這小夥子,一定送他幾本我的書,以表達我的敬意。還要告訴他,在某個寒冷而憂傷的夜晚,他的視頻鼓勵了我」。這些視頻有哪些背後的故事?這位穿行城市的記錄者,正在經歷的「武漢日與夜」是怎樣的?
  • 作家方方的英文版日記提前至5月19日出版,正好在兩會之前
    兩會時間一定,很多魑魅魍魎就跳了出來,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給我們製造點膈應人的事情。在小島的蔡某人選擇在5月20日進行就職宣誓,恰好就在兩會前一日,這等做法絕非巧合。蔡某人的舉動無疑是對我們的一次公然挑釁,令人憤怒。但沒想到,作家方方的英文版日記也突然被提前到了5月19日。
  • 朱大可:從方方日記到普希金歌劇
    方方的現場敘事,引發出一個更為廣泛的議題,那就是作家在巨大災變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作家通常被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是歌德型,這類作家負責讚美苦難,把民眾引向幸福和快樂的感受;第二是揭示者,這類作家負責說出真相,儘管冒著某種被訓誡的危險;第三類是審判者,這類作家試圖對事件、人物及其象徵意義作寓言式的裁決。方方無疑是第二類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