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諺語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上帝是否存在,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但宇宙是客觀的事實。我們看待問題,需要用到宇宙視角,才能更全面、更客觀,更具有前瞻性。
01宇宙尺度的全局觀
疫情來襲,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聲音。知名作家方方,因備受爭議的《武漢日記》,成為熱搜的焦點之一。
個人認為,創作源於生活。作家該寫什麼,有其個人的自由思考。社會需要不同類型的作家存在,公眾應該予以寬容。但方方日記也顯露了一些令人發省的問題:
個人日記能否代表一個城市特殊時期的生態?並不能因為是武漢人,在武漢生活,經歷了武漢的疫情,記錄了60天的所聽所觀所感,就可以作為武漢聲音的代言,走出國門;在居家隔離狀態下,雖然身在疫情的渦流區,但很多說法、現象、圖片並非自己親身經歷,而是別人傳達的信息,據此來引導視聽,有失偏頗;疫情的發展態勢超乎人們的預計,武漢只是開端,中國只是上半場,世界的下半場還在進行之中。當一個宏大的事件尚未完結時,所有涉及其間的觀點都有階段性、實效性的限制;
在社會的法律框架之內,人們都有言論的自由,都有表達觀點的權利。但如何才能全面客觀地分析事件或現象,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它與人們所處的經濟基礎有關,更關乎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
在時代的洪流中,任何個人都是渺小的。即便那些處於話語前端的領潮人群,也未必能看清真正的走勢。因為人類並不是地球的中心、歷史的主宰。
自然或社會環境中的很多因素都可以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改寫世界的格局。而這都需要時間這個變量因素的作用。比如這次的新冠肺炎,如此之多的疑點、謎團、未知怎麼可能一下子都解開?
在這樣的情況下,處於「進行時態」的人們只能盡其所能,儘量把角度打開,把眼光放遠,把基點抬高。
我們不僅需要跳出來看自己,站在問題之上看問題,要擺脫城市、地區、國家、人種和民族的居限,還要站在外太空看待地球上正在發生的一切。
1969年7月16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他說:「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與「美國邁出的一大步」相比,一詞之差,體現的是視角的天壤之別。
無論哪個國家的太空人,他們在太空中回望家園,首先看到的是這個珍貴的獨一無二的藍色星球,而不是這上面的哪個大洲或大洋;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整個人類在宇宙中的命運,而不是某些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紛爭。
這就是宇宙視角。地球是個村,一隻亞馬遜雨林的蝴蝶展翅都可能造成美國的龍捲風,進而影響整個地球的氣候和生態。人們必須基於全人類的圈子來考慮問題、分析問題。
02宇宙視角的意義
未來的信息社會是人與機器並存的社會。AI時代既是人類的一種集體性選擇,也是萬物進化的一種可行性程序。這是人類社會結構的大飛躍,需要人們升級全局觀,刷新思考方式,需要孩子們從小培養宇宙視角。
宇宙視角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讓我們更加深刻】
三生萬物,九九歸一。宇宙之中所有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唯一不變的是萬物互聯、能量互通的特性。老祖宗幾千年前就知道的哲學道理,現在已經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科學進展。
構成你身體的有些分子,有可能來自恐龍時代,有可能來自猩猩家族,有可能與成吉思汗、埃及豔后是一樣的,還有可能來自遙遠的火星。這是多麼神奇的發現!
在一個虛擬與現實交織的世界,看清關聯可以讓人們洞悉事物的本質。科學家們正在竭盡全力尋找新冠病毒的來源。這個「來源」的本質就是一種關聯:病毒,究竟經過了什麼樣的環節或路徑,最終侵襲了人類的基因?
孩子們從小到大,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他的知識體系猶如縱橫交錯的網絡系統,從主幹到支幹再到毛細,所有的信息點都是通過深度思考、主動關聯才發揮作用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維成果,才能有效表達自己的觀點。
【讓我們更加謙遜】
人們以自身的角度看世界,很容易墜入自我中心。曾經的地球中心論、現在的西方主導權就是這種典型的自大思想。
所有的比較都是相對的。比較的範圍和基數越大,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就越小。假設一個學生在他的年級是獨佔鰲頭的學霸,享受眾星捧月的待遇,但如果放大到全市、全國乃至全球呢?可能他的優勢就不那麼耀眼了。
對當下的人類而言,宇宙視角是最大限度的謙虛。宇宙視角讓人們看得更遠,而不是圍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轉,自己創造一個虛幻的太陽系。難道人們非得等到《流浪地球》中的場景來臨,才能放下各自的傲慢執念、精誠聯手嗎?
宇宙視角能讓人們的探索精神永葆活力。每個人都需要拓展自己的認識邊界。既要有全科的知識儲備,又要有突出的專業專長;既要懂得發揮個人的能力,又要學會團隊溝通與合作。
【讓我們更加寬容】
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每個人很獨特,整個人類很獨特,我們生活的地球很獨特。據科學家說,所有要素的機緣巧合才誕生了生命。
但放在宇宙的尺度上看,地球並不比別的星球更特殊。正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病毒面前,也並不是白色人種比黃色人種更特殊,也不是歐美比亞洲更特殊。再個性化、多元化的人類都只是宇宙的一分子而已。
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優勝劣汰的現象不僅適用於自然界,也存在於人類社會。生存競爭構成了社會進化的基本動因。人類社會只有在適應與鬥爭中才能進步。
如何適者生存?不帶偏見和歧視,才能辯證思維。海納百川,方能有容乃大。
一個狀元班或火箭班裡都是精英,但那些持續出類拔萃的都是虛懷若谷者,他們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博採眾長,讓自己更強大。而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道路越走越窄,因為他們的格局不夠大。
宇宙視角聽起來龐大虛無,其實它就是一種實用的哲學觀。我們不用懂得恢宏的天文物理,也不用鑽研精深的量子力學,我們只需要站在宇宙的角度看待地球上的那些影響全人類的問題,才能擁有更廣博的胸懷,更廣闊的視野,更全面的眼光,更長遠的考慮。
這是焦慮之後的寧靜;這是自大之後的渺小;這是迷茫之後的覺醒;這是爭執之後的和解;這是仇視之後的寬容;這是偏見之後的公平。
作者介紹自主學習自在成長:從媽媽的眼睛看世界,分享孩子的教育經驗,助推個性價值的養成。喜歡就關注我吧!
疫情影響了文明進程:培養孩子的世界眼光,讀懂文明史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