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方方武漢日記:培養孩子的宇宙視角,從現在做起

2020-12-06 自主學習自在成長

猶太諺語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上帝是否存在,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但宇宙是客觀的事實。我們看待問題,需要用到宇宙視角,才能更全面、更客觀,更具有前瞻性。

01宇宙尺度的全局觀

疫情來襲,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聲音。知名作家方方,因備受爭議的《武漢日記》,成為熱搜的焦點之一。

個人認為,創作源於生活。作家該寫什麼,有其個人的自由思考。社會需要不同類型的作家存在,公眾應該予以寬容。但方方日記也顯露了一些令人發省的問題:

個人日記能否代表一個城市特殊時期的生態?並不能因為是武漢人,在武漢生活,經歷了武漢的疫情,記錄了60天的所聽所觀所感,就可以作為武漢聲音的代言,走出國門;在居家隔離狀態下,雖然身在疫情的渦流區,但很多說法、現象、圖片並非自己親身經歷,而是別人傳達的信息,據此來引導視聽,有失偏頗;疫情的發展態勢超乎人們的預計,武漢只是開端,中國只是上半場,世界的下半場還在進行之中。當一個宏大的事件尚未完結時,所有涉及其間的觀點都有階段性、實效性的限制;

在社會的法律框架之內,人們都有言論的自由,都有表達觀點的權利。但如何才能全面客觀地分析事件或現象,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它與人們所處的經濟基礎有關,更關乎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

在時代的洪流中,任何個人都是渺小的。即便那些處於話語前端的領潮人群,也未必能看清真正的走勢。因為人類並不是地球的中心、歷史的主宰。

自然或社會環境中的很多因素都可以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改寫世界的格局。而這都需要時間這個變量因素的作用。比如這次的新冠肺炎,如此之多的疑點、謎團、未知怎麼可能一下子都解開?

在這樣的情況下,處於「進行時態」的人們只能盡其所能,儘量把角度打開,把眼光放遠,把基點抬高。

我們不僅需要跳出來看自己,站在問題之上看問題,要擺脫城市、地區、國家、人種和民族的居限,還要站在外太空看待地球上正在發生的一切。

1969年7月16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他說:「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與「美國邁出的一大步」相比,一詞之差,體現的是視角的天壤之別。

無論哪個國家的太空人,他們在太空中回望家園,首先看到的是這個珍貴的獨一無二的藍色星球,而不是這上面的哪個大洲或大洋;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整個人類在宇宙中的命運,而不是某些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紛爭。

這就是宇宙視角。地球是個村,一隻亞馬遜雨林的蝴蝶展翅都可能造成美國的龍捲風,進而影響整個地球的氣候和生態。人們必須基於全人類的圈子來考慮問題、分析問題。

02宇宙視角的意義

未來的信息社會是人與機器並存的社會。AI時代既是人類的一種集體性選擇,也是萬物進化的一種可行性程序。這是人類社會結構的大飛躍,需要人們升級全局觀,刷新思考方式,需要孩子們從小培養宇宙視角。

宇宙視角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讓我們更加深刻

三生萬物,九九歸一。宇宙之中所有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唯一不變的是萬物互聯、能量互通的特性。老祖宗幾千年前就知道的哲學道理,現在已經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科學進展。

構成你身體的有些分子,有可能來自恐龍時代,有可能來自猩猩家族,有可能與成吉思汗、埃及豔后是一樣的,還有可能來自遙遠的火星。這是多麼神奇的發現!

在一個虛擬與現實交織的世界,看清關聯可以讓人們洞悉事物的本質。科學家們正在竭盡全力尋找新冠病毒的來源。這個「來源」的本質就是一種關聯:病毒,究竟經過了什麼樣的環節或路徑,最終侵襲了人類的基因?

孩子們從小到大,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他的知識體系猶如縱橫交錯的網絡系統,從主幹到支幹再到毛細,所有的信息點都是通過深度思考、主動關聯才發揮作用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維成果,才能有效表達自己的觀點。

讓我們更加謙遜

人們以自身的角度看世界,很容易墜入自我中心。曾經的地球中心論、現在的西方主導權就是這種典型的自大思想。

所有的比較都是相對的。比較的範圍和基數越大,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就越小。假設一個學生在他的年級是獨佔鰲頭的學霸,享受眾星捧月的待遇,但如果放大到全市、全國乃至全球呢?可能他的優勢就不那麼耀眼了。

對當下的人類而言,宇宙視角是最大限度的謙虛。宇宙視角讓人們看得更遠,而不是圍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轉,自己創造一個虛幻的太陽系。難道人們非得等到《流浪地球》中的場景來臨,才能放下各自的傲慢執念、精誠聯手嗎?

宇宙視角能讓人們的探索精神永葆活力。每個人都需要拓展自己的認識邊界。既要有全科的知識儲備,又要有突出的專業專長;既要懂得發揮個人的能力,又要學會團隊溝通與合作。

讓我們更加寬容

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每個人很獨特,整個人類很獨特,我們生活的地球很獨特。據科學家說,所有要素的機緣巧合才誕生了生命。

但放在宇宙的尺度上看,地球並不比別的星球更特殊。正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病毒面前,也並不是白色人種比黃色人種更特殊,也不是歐美比亞洲更特殊。再個性化、多元化的人類都只是宇宙的一分子而已。

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優勝劣汰的現象不僅適用於自然界,也存在於人類社會。生存競爭構成了社會進化的基本動因。人類社會只有在適應與鬥爭中才能進步。

如何適者生存?不帶偏見和歧視,才能辯證思維。海納百川,方能有容乃大。

一個狀元班或火箭班裡都是精英,但那些持續出類拔萃的都是虛懷若谷者,他們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博採眾長,讓自己更強大。而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道路越走越窄,因為他們的格局不夠大。

宇宙視角聽起來龐大虛無,其實它就是一種實用的哲學觀。我們不用懂得恢宏的天文物理,也不用鑽研精深的量子力學,我們只需要站在宇宙的角度看待地球上的那些影響全人類的問題,才能擁有更廣博的胸懷,更廣闊的視野,更全面的眼光,更長遠的考慮。

這是焦慮之後的寧靜;這是自大之後的渺小;這是迷茫之後的覺醒;這是爭執之後的和解;這是仇視之後的寬容;這是偏見之後的公平。

作者介紹自主學習自在成長:從媽媽的眼睛看世界,分享孩子的教育經驗,助推個性價值的養成。喜歡就關注我吧!

疫情影響了文明進程:培養孩子的世界眼光,讀懂文明史很有必要

相關焦點

  • 作家方方「武漢日記」走紅,震撼多少人心!
    現在還有多少知識分子能夠做到如此決絕? 65歲的方方,絕對擔得起「一身傲骨」這四個字。 作家方方能說出這樣的話,一是來自她的寫作能力,二是來自她的善良。 她堅持寫武漢日記,為的是讓大家了解真實的武漢,盡到自己身為作家的一點責任。 方方成長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 方方《武漢日記》英文版「正式出道」,她把人生的這九件事攬上了
    導語:作家方方的《武漢日記》英文版已在亞馬遜網站預售。一邊寫日記,一邊翻譯,一邊出版,一邊上架,這速度也真是槓槓的,若說沒有內外勾結,小編是不信的。在方方日記裡,「我的醫生朋友說」是她的常用語氣助詞,而她未經證實就宣稱廣西援漢護士死亡引發武漢協和醫院震怒,醫院通過不同途徑私信了方方幾次,方方置之不理,才有了醫院的闢謠。
  • 專訪方方:我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寫武漢日記
    1月25日,困在湖北省作協和文聯大院的方方開始寫「武漢日記」。 凌晨等著看方方的「武漢日記」,已經成了許多人入睡前的一種默契。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 作家方方「日記」的英文版,封面已經改了,但是……
    第二是這本日記能叫「WUHAN DIARY」麼?修改的封面上,正中間還是大大的「WUHAN DIARY」幾個字,也就是《武漢日記》。方方作家確實是在武漢,「據說」也記錄的是武漢這座城市的事情。但是這日記能不能以「武漢」為名?武漢是一座城市,方方能代表武漢這座城市麼?她一個人能代表武漢幾千萬人麼?
  • 方方武漢日記 新「傷痕文學」記錄疫情下的「傷痕」
    原標題:武漢日記,方方的新「傷痕文學」【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李婷】傷痕文學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佔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傷痕文學流行了很久,而且對中國文學與藝術界影響深遠,現在文學界和影視界依然有人在不斷地炒「傷痕文學」這碗冷飯。
  • 方方寫日記有什麼錯?《萬箭穿心》是部好電影!
    當然,演員顏丙燕對李寶莉的這些性格特點把握得非常好,似乎顏丙燕就是李寶莉,可她不是武漢女人。方方能夠寫出這種現實題材的作品,必定是基於她對武漢人事有深刻認識,這也讓我想起同樣以武漢底層人物為創作背景的《生活秀》,它是湖北人池莉寫的一部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影。
  • 和封城日記一樣,方方的「命運三部曲」也描寫了時代下的武漢人
    ——方方-方方-方方,本名汪芳。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分配至湖北電視臺當編輯。1989年調入湖北省作家協會。中篇小說《風景》《琴斷口》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2012年獲南方傳媒年度傑出作家大獎。其它作品亦多次獲《小說月報》百花獎、中國女性文學獎等國內重要獎項。
  • 方方《武漢日記》英文譯者回應網絡攻擊:讓書本說話
    負責翻譯作家方方《武漢日記》英文版的白睿文(Michael Berry)日前在推特轉發網友支持博文,表示自己的微博帳號遭到了許多攻擊,其中不乏激烈言辭。
  • 方方日記,可以當「心理諮詢師」用!
    文 | 八段錦,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01 用日記替代「心理諮詢師」?自從日記被傳播,罵方方的人就各顯神通,不過罪名統一的:「負能量」,喜歡曝光陰暗面。他們可能打破頭也想不明白,如此「負能量」,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追捧」?
  • 發國難財有報應,武漢日記在災難時期製造恐慌是什麼後果?
    發國難財有報應,武漢日記在災難時期製造恐慌是什麼後果?3月25日 方方武漢日記完結篇-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好像她把自己說跟戰士那般高尚。有多少人被這個宅在武漢家裡2個月的老太太忽悠的都不能明辨是非了?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方方只不過頭戴著一頂作家的帽子,還是個不出名的作家,沒有拿的出手的作品的一個作家,在武漢疫情中虛構了很多朋友說、同事說,醫生說,寫了一些刻薄的文字,湊一篇文章,稱之為武漢日記。
  • 毒牙方方,又一個火線投敵的汪主席​
    這就是方方的套路,表面上是替弱勢群體說話,其實只是利用弱勢群體作為武器,進行無端攻擊罷了,很多讀者被她裹挾了。 方方還善於製造對立,把武漢和全國割捨開來,把政府和群眾對立起來,把國內和國外對立起來。她看似在為武漢喊冤叫屈,但就沒看到全國14億人都在坐月子陪武漢。
  • 胡錫進遭方方女士怒懟:「你以為你是誰」,我聽我一個朋友說的!
    這幾天她火了,是因為美國義大利要出她的書《武漢日記》,《武漢日記》很大程度上是一本小說,它不是紀實文學,也許你說,我沒看過她的日記,怎麼能評價她,小編可以告訴你,我是學她的:我聽我一個文學朋友說!估計老胡也沒想到他眼裡的這位「文人」居然會對他客觀中立角度的評判,做出這樣的定性,主要還是老胡天真的以為方方是個善茬,可以理解,不先入為主,不過小編相信方方後面會有更多的狗血操作,會讓老胡重新認識這位「作家」。方方是個作家,寫過啥,自己看得不多,唯一看了她寫的一篇日記,裡邊說豬肉的事,讓小編這個和養豬相關的人事,覺得她在瞎說豬肉,是武漢封城引起的。
  • 作家方方的英文版日記提前至5月19日出版,正好在兩會之前
    但沒想到,作家方方的英文版日記也突然被提前到了5月19日。原先方方的英文版日記定在八九月份進行出版,但沒想到突然就提前了近4個月,直接在5月19日這個敏感的日子進行出版。之前作家方方一直狡辯稱自己的日記不會成為美方射向我們的子彈,但沒想到這一次,英文版日記真真切切成了一顆子彈。
  • 方方口稱與國家沒有張力,卻被自己的封城日記英文版推介給出賣了
    最近幾天,方方對國外出版她的武漢封城日記一事做出了回應。如果僅僅看她的表白,方方說的似乎頗有道理,而且顯得有點受到曲解和冤屈。但如果看看國外出版商為她的日記英文版預售發布的推介,事情就完全不是方方所表白的那樣了,尤其是當她強調她與國家沒有張力時,這個推介卻把她的說辭完全給顛覆了,把她給徹底出賣了。那麼,下面就來看看方方的《方方日記——封城?
  • 方方指責張伯禮院士不懂常識,要求張院士向其道歉,你怎麼看?
    但現在了,她還在渲染這些,就完全不能接受了。如果要道歉,她真是欠了中國人一個道歉。文化人,要知恥。為什麼湖北武漢人民這麼容忍她呢,居然還是武漢的,疫情期間方方做了什麼,除了耍嘴皮子。還是帶方方去防疫醫院做自願者吧!讓他再多寫點日記,沒有體驗,她就會胡說,讓她親知幹。
  • 朱大可:從方方日記到普希金歌劇
    方方的現場敘事,引發出一個更為廣泛的議題,那就是作家在巨大災變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作家通常被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是歌德型,這類作家負責讚美苦難,把民眾引向幸福和快樂的感受;第二是揭示者,這類作家負責說出真相,儘管冒著某種被訓誡的危險;第三類是審判者,這類作家試圖對事件、人物及其象徵意義作寓言式的裁決。方方無疑是第二類作家。
  • 為何方方依然穩如泰山?
    方方想洗脫造謠,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在權威平臺發布方方日記,獲得真實性認證。因為她既是事件的親歷者,又有雜誌總編、省作協主席的履歷,算得上行業專家,她的作品是完全有資格成為一個信息源的。 出版方方日記的Harper Collins,恰好又是世界出版業的權威,作品審查也挺嚴格。
  • 方方狠咬觀察者網和帝吧,扭曲的價值觀咬人更兇狠!
    #方方武漢日記#可能是前幾天懂王為了即將到來的大選「詐病」給了方方靈感,隨著諾獎頒獎日期臨近。昨天,不甘寂寞的方方突然「詐屍」碰瓷觀察者網,把人家9月8月發布的一條微博揪出來,充分發揚了其上綱上線的本事兒,讓我們看清楚了到底什麼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餘孽」。
  • 「黑色眼睛」視野下的抗疫中國——方方們的公知話語邏輯
    談方方《日記》,不由想起多年前的一句經典話語——「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無論從社會影響和歷史地位言,它並不比《軟mai》和《日記》遜色。「黑色眼睛」應運而生,上世紀70年代末,正是「歷史終結」的鼎盛年代,自然而然地成為時代強音,在「重寫」的文學史上,作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依然與作者的巍巍高冠一樣未曾動搖。
  • 姬安寧:方方的死粉都是什麼鳥?
    這一次方方事件,讓我注意到,在方方的粉絲中,有一種死粉,什麼叫死粉呢?就是不講道理,凡是方方說的就絕對支持,凡是反對方方的就絕對反對!他們對反對方方的人,惡語相向還是輕的,動不動就罵人,這種人,雖然數量不多,但極其討厭,並且永遠不可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