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箭穿心》是方方寫的中篇小說。
我沒看過小說,但偶然在電影頻道看到該小說改編的電影,當時我對電影李寶莉這個武漢女人表現出來的倔犟、刀子嘴豆腐心,以及因無知形成愚昧的性格特點,深有感觸。
當然,演員顏丙燕對李寶莉的這些性格特點把握得非常好,似乎顏丙燕就是李寶莉,可她不是武漢女人。
方方能夠寫出這種現實題材的作品,必定是基於她對武漢人事有深刻認識,這也讓我想起同樣以武漢底層人物為創作背景的《生活秀》,它是湖北人池莉寫的一部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影。
《萬箭穿心》與《生活秀》似有相同之處,但這兩部小說我都沒看過,只看過以它們改編的電影。
小說或電影,源自於生活,但未必就是真實的生活。方方所寫的日記,按理來說應該比小說更加接近真實,但如果把日記當成小說來創作,其內容必然有失於真實。
我沒有去看方方日記,其實我不必看她所寫的內容,就從創作者的位置來看這件事情。
一個每天宅家的人,寫出來的「真實」生活,更多源自於腦海的想像,而這種想像充滿個人情緒,以及她過去對身邊人事物的觀察,如此寫出來的「日記」,當成文藝作品來看就好。
若當真,就是馮唐他媽說的「你說我SB,我說你SB,大家都SB」。
方方寫日記沒什麼錯,她愛怎麼寫就怎麼寫,錯就錯在方方的日記公開發布以後,有些人竟以此來代表武漢乃至整個中國,這豈不是一個笑話?
即便方方日記所寫屬實,這日記反映的是她個人的情況,而她個人只屬於所有情況中的一種情況,如何能以偏概全,以一葉知秋來自我意淫?
同樣,方方在她的小說《萬箭穿心》中刻畫的李寶莉,不足以她這個武漢女人的性格特點來概全所有武漢女人的性格,只能說作品讓我們看到其中一些從部分武漢女人身上顯露出來的性格特點。
方方寫小說如此,寫日記大概也如此。
作家,以作為家,他們不完全是真實生活的記錄者,他們的內容源自於生活,添油加醋後再反饋於生活。好像一碗熱乾麵,沒有把各種調味料放足,大家吃起來就不那麼好吃,總覺得味道不夠。
方方宅家寫日記,她若真把當時的生活內容記錄下去,寫的的內容無非關於吃喝拉撒及睡大覺,哪有什麼看頭,更無法讓自己及大夥看得激情澎湃。
方方的日記,終究不如她寫的小說。
一時譁然,必有水落石出之時,是歷史的記錄者,還是小丑?讓時間去證實。
網友間的激烈討論,圖的不過自己一時快感,誕生不出什麼新生命,就是打嘴炮打上癮了。
我現在肯定不會去看這部日記,等個三五年,如果該日記能在國內出版,或是被改編成電影,我一定會好好觀賞,細細品讀。
都說好作品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否則《夢裡花落知多少》已被書店的書架淘汰,《三重門》還是中學生在看,而在《平凡的世界》《活著》卻永被人記住。
在災難發生時,許不是在書寫災難,往往是對災難的反思。當災難過去,我們回想起來,才有足夠的勇氣去執筆奮書。
當時的記錄,應該是對現場所見的敘述,若並非所見,而僅是所聞,其敘述怕是真假難辨。
方方日記的內容或有待仔細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