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題是
「 輿論的撕裂」
《方方日記》是疫情時期所謂輿論撕裂現象的標誌性事件,作家方方是輿論漩渦中深有體會的當事人。在2020年的總結中,方方繼續表達了她的憂慮,認為曾經困擾她的那股社會勢力是改革的阻力,如若放任,改革會失敗,社會,沒有未來。每一個人都是疫情時代的親歷者,每一個人都是疫情的新聞當事人。然而,一年過去了,庖丁解牛,我們反思「輿論撕裂」此類現象,或許仍未能技經肯綮。
方方犯了一個認知錯誤。困擾方方的人並非什麼阻力,恰恰是她所信奉的改革的結果。人是社會問題的尺度。社群結構判斷是分析諸多社會問題的前提。前提正確,理路方能明確。今日之我脫身於昨日之我,正像方方因改革從裝卸工人成為著名作家,一代人的生活經歷塑造一代人的認知。人們在疫情時期的心理、觀念與言論表現,不是一次簡單的應激反應,而是過去幾十年經濟、社會變化的累積。
過去幾十年,強有力的權力集中主導了資源再分配。經濟增長,城鄉流動,帶來生活機遇的釋放,社會、政治、經濟、教育各個方面彰顯出的組織力,像一架模具機器,生產了一代人的家國認同感,左右了一代人的世界視野。這種認同感和視野正是所謂「輿論撕裂」的心理框架。我們分析「輿論撕裂」現象,不能捨本逐末,僅僅停留於口舌之爭,需要去末逐本,釐清這背後的社會運行肌理。
「輿論撕裂」的實質並非什麼極化之爭。在我看來,參與爭論的大多數人在社會進步方法論層面上,根本不存在什麼極化。人們都信奉方方所信奉的同一份遺產,人們爭論的不過是這份遺產的解釋權。這些解釋流於表面,並不針對方法論本身。「極化」這種思維工具因陋就簡,不能洞察社會心理和行為方式變化的真正原因。它是過去幾十年社會經濟發展模式這株果樹上結出的果。
疫情時期,我們都體會到了強大組織力帶來的辦事效率。人們對這種組織力和辦事效率的片面理解,將成為後疫情時代,中國社會自上至下、集體和個人行動方式的心理參照框架。我們要從社會運行肌理著眼,審慎地對待和使用這個參照框架。如同我們分析疫情問題,需要將其看作社會治理問題,背後不僅有偶然因素的影響,更有運行機制自身特點在作用。買櫝還珠,我們不能只拿著放大鏡對著盒子格物致知。
輕舟已過萬重山。
社會運行的河流四十年來泥沙俱下,社會心理的水位在變化,觀念的河道在變遷,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經驗衡量水位,觀測水文。方方在2020年的總結中向未來尋求答案,但或許她並沒有認識到,她的方法論是一種設限,現實已然給出了她否定的答案。方方的寫作令人尊敬,《方方日記》刻錄在歷史光碟中,價值留待後人隨時讀取。但我們要坦承,方方對問題的認知有局限。這種認知局限很有代表性,在社會中非常普遍。
在簡短的2020年總結中方方寫道,歷史會記住我們有過艱難與堅韌。在我看來,歷史是無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也不是滄桑,好的、壞的歷史都會記住。認清來路,方知去路。我們要審慎地辨認社會運行的肌理,不能在理性上設限,只在情感上周旋,理念上打轉。我們應該聚焦現實、分析現實,思其所從來,思其所將去。我們要越過方方式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