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作家的日記,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封面和簡介出現後,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4月11號,方方作家通過「學人」的採訪,也給出了相應的回應。對於封面上「敏感的小字」,方方作家給出了解釋。
「英文封面徵求過我的意見,但我因為並不懂英文,所以沒有想到過標題會改動。而白睿文先生也忽略了小字(也有人說那是個中性的詞),後來發現問題,白睿文先生也向我表示了歉意,然後立即要求所有出版社必須尊重我的原標題。」
方方作家還做出了承諾,「我沒有外文閱讀能力,但這些都可以及時糾正」,「兩個封面已經都改過來了。」新的封面裡,「那些小字」確實改了,由原來的「DISPATCHES from the ORGINAL EPICENTER」,改為了「DISPATCHES from a QUARANTINED CITY」。
這一改,把那個敏感的「ORGINAL」去掉了,這不得不說是方方作家的進步。這行小字怎麼翻譯呢?原來的那行小字很多人翻譯為「來自疫情發源中心的信」,那新的就可以翻譯為「來自一座疫情隔離城市的信」了。
這修改後的封面,想來肯定是方方作家的本意了,因為方方作家說「目前已經協商好,要求這些文字必須先給翻譯看,然後交我確認。」可是這個封面仍然有兩個問題,不太好解釋。
第一是這個「DISPATCHES」是普通的信麼?
英語單詞「dispatch」,《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在341頁給出了解釋。作為名詞,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派遣,發送,迅速結束,殺死,處死」,在這裡顯然不是這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發送之物,(尤指)政府、軍事文電或新聞(電訊)報導」,這裡應該是這個了。
那這顯然不是一般的「信」,這就是漢語中的「公文」、「新聞電訊」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公文、新聞電訊主要的要求就是「以事實為基礎」的真實的報導,用詞嚴謹,而且還具有權威性。
封面用「DISPATCHES」這個詞,那就說明,該書中所有的文字都具有「事實性」和「權威性」。但是方方作家的日記,具有這樣的性質麼?這書一出版,國外讀者並不是將它們當作消遣的,而是當作「權威」的解讀。
第二是這本日記能叫「WUHAN DIARY」麼?
修改的封面上,正中間還是大大的「WUHAN DIARY」幾個字,也就是《武漢日記》。方方作家確實是在武漢,「據說」也記錄的是武漢這座城市的事情。但是這日記能不能以「武漢」為名?
武漢是一座城市,方方能代表武漢這座城市麼?她一個人能代表武漢幾千萬人麼?著名的一些日記,如國外的《安妮日記》、國內的《曾國藩日記》等等都是以作者名字命名。為什麼方方作家非要以一座城市來命名呢?
這本書一旦正式出版,那這本書就和武漢分不開了,在國外讀者看來,這本書就是武漢,武漢就是這本書。這個後果,顯然是有些嚴重的,它不再是一本普通的日記了,而是武漢這座城市的「真實的記錄」。
方方作家可能以為,自己是能夠代表武漢這座城市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武漢人,甚至中國人,只怕有不少人都沒有這麼想過。其實方方作家既然改了,那就改得徹底一些,乾脆就叫《FANGFANG DIARY》得了。
對於日記的內容,方方作家說「有些注釋自然也是需要的,所謂完善,大約就是細處的修訂和文字的校正,其他仍然保持原來的樣子。」方方作家所說的「細處」不知指的是什麼,但顯然,她要保留日記的「原汁原味」。
英文版日記的具體內容,現在還不得而知,不知道方方作家會做哪些修改。方方作家會不會想到「DISPATCHES」這個詞的嚴肅性,會不會想到「WUHAN DIARY」這個名字對於武漢這座城市的影響有多大?我覺得方方作家還是要慎重考慮考慮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