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這次抗疫,增強了我們對傳統醫藥信心

2020-12-09 光明網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張伯禮院士指出——

這次抗疫,增強了我們對傳統醫藥的信心

本報記者 張蓋倫

12月8日,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主旨報告環節在北京舉行。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處於全球大流行狀態的當下,人類社會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張伯禮走上臺,講起了他熟悉的話題——「中醫藥抗疫」。

最近,張伯禮在疫情初期的一張照片感動眾人。今年2月份,張伯禮率領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方艙醫院。因為過度勞累,他膽囊炎發作,在武漢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術後沒幾天,因為要開疫情研討視頻會議,張伯禮怕同事擔心,拿出衣服穿在病號服外,遮住病號服開會。

這個場景被偷偷拍了下來。

那時,他的團隊已經發現,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截至昨天,新冠肺炎疫情已有6328萬確診病例,死亡超過153萬例。而我們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內,戰勝了新冠肺炎疫情。」張伯禮說。此前,世界衛生組織更新了新冠肺炎藥物指南,建議不要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治療住院患者。曾經人們期待的「神藥」,實驗效果並不好。

張伯禮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戰鬥過,他們制定了中西醫結合的防治方案,這成為中國抗疫的重要經驗。

1月,新冠肺炎疫情伊始,沒有特效藥。「我們到了武漢,鼓勵患者有信心,其實我們自己信心並不太足。因為我們還不知道這個病在臨床上怎麼演化。」但不久後,他們就對疾病形成了大致的臨床判斷。

「和非典相比,新冠病毒傳染性更強,毒性相對較弱,但在臨床表現上更加複雜。」張伯禮說,除了產生一般的病毒感染症狀,它還會損傷人體免疫功能,並損傷包括肺臟在內的其他臟器。這是因為新冠病毒的受體為ACE2,在心、肝、腎、神經系統甚至生殖系統上都有分布。

西醫關注病毒,要破解病毒的結構;中醫關注症候,講究辨證論治。張伯禮說,他們用比較短的時間明確了新冠肺炎的症候特徵,確認在中醫上,這叫溼毒疫。

張伯禮總結,這次抗疫,中醫藥作出四個貢獻:集中隔離服用中藥,有效阻斷疫情擴散和蔓延;中藥進方艙治輕症,病人零轉重、醫護零感染;重症患者中西醫結合救治;恢復期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發布國內第一份中西醫結合康復指南。

離開武漢後,張伯禮也曾多次返回武漢,主要就是觀察康復的新冠肺炎病人。

「我們發現大部分病人沒有後遺症,即使有後遺症,也能很快康復。」張伯禮又說,「但也確實發現,很多病人的後遺症和當時的病情輕重沒有直接關聯。」也就是說,輕症患者有可能有後遺症,而重症患者也可能沒有後遺症。

還有一條經驗,就是心理康復值得重視。「很多患者的心理損傷比較重。」

張伯禮說,從整個抗擊疫情的過程來看,中醫的治療療效是確切的。「控制病情由輕轉重是核心指標。一個輕症病人的治療費用不到一萬元人民幣;一個重症患者,要花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人民幣,關鍵是重症會帶來死亡。我們用中藥能控制不轉重,這個是關鍵的。」張伯禮強調。

最後,張伯禮表示,病毒不分國界,疫情不分種族,全人類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戰而勝之。「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我們有中藥一樣解決問題。這次,是守正創新傳承精華的生動實踐,增強了我們對傳統醫藥的信心。」

(科技日報北京12月8日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援助增強了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
    「中國援助增強了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尚東醫院津方院長彼得?安尼斯利告訴記者,目前辛巴威疫情形勢日趨嚴峻,新醫院有助於抗擊疫情。「現在我們的醫護人員信心很足,中國專家的寶貴經驗功不可沒。希望醫院採用的『中國標準』診療模式能為津其他醫療機構提供借鑑。」
  • 張伯禮院士:武漢「封城」為全球抗疫提供了經驗
    【專家點評】 人民英雄張伯禮院士: 武漢「封城」為全球抗疫提供了經驗1月23日,春節來臨前夕,離漢通道關閉。「隔離」一座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在人類歷史和城市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大年初三,72歲的張伯禮院士逆向而行、直奔武漢。
  • 抗疫先進事跡丨張伯禮:用「中國方案」抗擊疫情
    ,剛剛從武漢回來的張伯禮臉上洋溢著微笑,「我去武漢市中醫醫院,他們寫了個大橫幅,歡迎張伯禮回家,我感到很親切,就像是回家的感覺。」1月27日,農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導疫情防控工作的張伯禮臨危受命飛赴武漢,作為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投身抗疫最前線。然而,在武漢超負荷的工作下,張伯禮膽囊炎發作,並於2月19日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他調侃道,「這回我把膽留在了武漢,更加與武漢市民肝膽相照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從一線撤回?「武漢一線的工作還需要我,不可能撤回。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
    而這唯一一個獲獎團體就是今年獲得特別貢獻獎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翻開這個團體的名單:鍾南山、張伯禮、李蘭娟、王辰、陳薇……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名字,皆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功臣。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此次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很多都直接參與抗疫一線。「不管是做流行病學調查、做防控,還是對於病人的救治以及藥物研發、疫苗研發等工作,大家全程參與了。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獲獎
    而這唯一一個獲獎團體就是今年獲得特別貢獻獎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翻開這個團體的名單:鍾南山、張伯禮、李蘭娟、王辰、陳薇……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名字,皆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功臣。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此次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很多都直接參與抗疫一線。
  • 抗疫院士張伯禮痛批方方不實之言,方方:不知張先生有什麼偉業?
    01 張伯禮院士批評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危難時刻,有人選擇奮不顧身,逆行抗疫,也有人選擇了背道而馳。最近,張伯禮院士在天津大中小學「抗疫第一課」專題報告會上,充分肯定了青年一代在這場艱難抗疫中彰顯的青年擔當,同時也列舉了一些反面案例,引起人們深思。
  • 權威訪談|張伯禮:明年四五月,全球疫情整體上或將出現根本向好的拐點
    近日,「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圍繞現階段的疫情防控、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的作用等話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記者:在抗疫初期,是否會有一些對中醫藥治療新冠的質疑聲音呢?是否會干擾到您?張伯禮: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尤其是開始的時候。但我絕對不會受他們的影響。我想用更好的成績、更好的效果來說服他們。在方艙醫院,我們開始定的指標是醫生不傷、病人不死。
  • 世界多地出現超級病毒,張伯禮院士建議二節期間儘量不……
    圖片來源於網絡近日在武漢市中醫藥學會年會暨第五屆中醫與國學論壇上,針對疫情會給元旦春節帶來的影響,張伯禮院士進行了回應。「雖然目前我國疫情沒有蔓延,而且在可控安全範圍內,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更要嚴加對待。」
  • 傳統醫學病證 首次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傳統醫學一直缺少具有國際標準化的統計口徑,導致傳統醫藥的相關服務信息、資源狀況等處於「信息孤島」狀態。  竇丹波也認為,ICD第十一次修訂之前,傳統醫學一直未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框架內,缺少具有國際標準化的統計口徑,這不僅阻礙了傳統醫藥在全球的推廣,也使國際疾病分類系統缺失了傳統醫藥的衛生統計信息。
  • 方方指責張伯禮院士不懂常識,要求張院士向其道歉,你怎麼看?
    一個70多歲的老人,在疫情期間一直在抗疫的第一線,以自己的醫術救治病人。一個家在武漢作家,天天寫疫情日記,卻不知道那個老中醫做了什麼,讓人大跌眼鏡。為祖國和人民抗戰疫情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而作出巨大奉獻的張伯禮等科學家們、醫務工作者們,我們真誠地向您們致以崇高的敬禮!!
  • 先抹黑抗疫中藥,再抹黑抗疫英雄張伯禮!這盆髒水,中醫藥不接!
    鑑於此類藥物具有致癌性、腎毒性的副作用,關木通、青木香、廣防己早在2003~2004年就已經在張伯禮院士的建議下,被國家有關部門移出《中國藥典》。(正是由於張伯禮院士對此的研究和建議,最近還被有心人士潑了髒水,將在下文中詳解。)那麼有致癌毒素、並且已經被「藥材」除名的馬兜鈴酸相關植物,到底和連花清瘟是什麼關係?
  • 方方要求張伯禮院士向她道歉,並質問張先生有什麼偉業?
    近日,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張伯禮在報告會上講話,向方方、許可馨、梁豔萍等人發問:「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 方方發布相關截圖並發文表示:我記錄在此,等著張先生的道歉。
  • 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張伯禮在座談會上說,科技創新要為國所用。今年2月,張伯禮和他的研究團隊奔赴武漢抗疫一線,科技部等部門對新冠病毒應急科技攻關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花數十年時間建成的多個國家醫學重點實驗室在疫情中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在迅速確認病患「輕轉重」的核心治療指標、結合臨床現象研究病毒症狀和發病規律、及時篩選可用藥品、開展新藥研發工作等方面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科學抗疫。
  • 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高級工程師李豔青,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 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光明日報記者 袁於飛 光明日報通訊員 蔣程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
  • 張伯禮最新判斷:病毒已變異,有兩個新特點
    資料圖/視覺中國  張伯禮最新研判:  病毒傳染性增強  一方面,我們應對疫情掌握了很多經驗,比如北京新發地疫情防控中,快速追蹤明確傳染源,實施精準防控,確診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大連快速篩查,精準布防做得更好;青島一千多萬人的普查五天就完成了,反映了檢測能力的提升。從病人的救治情況來看,重症減少、死亡率降低,意味著我們對疾病的認識更充分了。  另一方面,國內疫情雖以多點散發為主,但需警惕新冠肺炎與流感的疊加風險。
  • 沈壯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光明日報-光明網
    偉大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用拼搏、奮鬥、犧牲換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又一個閃光點。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偉大抗疫精神,將其轉化為前行的強大動力?如何在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同時,深化公民道德建設?
  • 廣西舉行巴馬論壇——2019中國-東協傳統醫藥健康旅遊
    本屆論壇的宗旨是交流中國與東協各國傳統醫藥健康旅遊產業發展的實踐經驗,探討傳統醫藥健康旅遊、康養等大健康產業發展路徑以及傳統醫藥的健康旅遊價值,展望中國與東協健康旅遊合作願景,助推中國與東協各國傳統醫藥健康旅遊共同發展,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關於本屆巴馬論壇的其它信息,給大家發的背景材料裡都有了,這裡就不展開了。下面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本屆論壇的一些特點或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