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醫學病證 首次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2020-11-30 光明網

  日前,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七十二屆世界衛生大會傳來好消息。會議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外感病等中醫病證名稱,成為國際疾病「通用語言」。

  「這是世衛組織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組歷時10年努力的成果,體現了世界對中醫藥的認可。」項目主要負責人、上海中醫藥大學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與評價中心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傳統中醫科主任竇丹波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傳統醫學病證,為何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被納入之後,影響幾何?中醫藥在國際化過程中有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就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打破傳統醫學「信息孤島」

  國際疾病分類(ICD)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制定頒布的國際統一的疾病分類標準,它根據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將疾病分門別類,使其成為一個有序的組合,並以編碼的形式來表示其系統性。

  「國際疾病分類使得疾病名稱標準化、數位化,從而成為醫療、行政管理以及醫療經費控制的重要依據。」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張懷瓊說。

  作為權威的國際標準,ICD是各國政府在醫療、管理、教學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關於疾病分類的規範性標準,是衛生健康領域國際間進行交流的基礎標準之一,更是世衛組織對全球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評價以及進行國家和國際間統計的通用標準。一些國際會議文章、雜誌在涉及疾病的診斷時,要求提供疾病的國際編碼,甚至病人轉診時醫院提供的病歷摘要也被要求填寫ICD的疾病編碼。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傳統醫學一直缺少具有國際標準化的統計口徑,導致傳統醫藥的相關服務信息、資源狀況等處於「信息孤島」狀態。

  竇丹波也認為,ICD第十一次修訂之前,傳統醫學一直未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框架內,缺少具有國際標準化的統計口徑,這不僅阻礙了傳統醫藥在全球的推廣,也使國際疾病分類系統缺失了傳統醫藥的衛生統計信息。傳統醫藥被納入世衛組織國際疾病分類將改變這一格局。

  「此次事件,標誌著中醫藥在現代醫學疾病分類系統中將佔有一席之地,這是中醫藥療效和安全性證據被接受的前提,也是中醫藥被世界接受的基礎。」張伯禮說,此次裡程碑式成果,使中醫藥在臨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險等領域擁有國際標準化語言的「通行證」,對推動中醫藥國際化步伐具有劃時代意義。

  國際化之路並非坦途

  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讓其走向世界,也一直是中醫藥從業者努力的方向。

  張伯禮介紹,事實上,從2000多年前的張騫通西域開始,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渠道就打開了,中醫藥是其中重要的交流內容。近年來,我國對中醫藥國際化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不斷推進。尤其是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後,對於中醫藥國際化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希望多了解中醫藥,希望中醫藥給他們帶來活力。「我們要主動走出去,讓人家知道、了解認識中醫藥。」張伯禮說。

  為推動中醫藥更好走出去,2009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託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現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承擔相關項目管理,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立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研究與服務評價中心,承擔項目日常工作。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工作量龐大,此外還有文化背景的差異、獲取不同學術界的認同;標準制定與認同等。」張伯禮介紹,10年的時間,中國專家組完成中醫病證國標英譯8萬餘字;完成2次術語審評工作,摘取術語條目1400餘條,收集整理專家意見4928條,篩選後得到術語近600條,根據國標等參考資料給出中英文定義;完成項目各版本指南、手冊的漢譯工作10萬餘字;同時,翻譯471條病證條目及其定義近3萬字。

  竇丹波也表示,在名詞術語方面,由於工作語言是英語,所以專業術語翻譯困難很大,有國內國際各種版本歧義、拼音使用範圍等。如陰陽等傳統名稱已經進入西方主流詞典的概念比較統一,但其他一些中醫專業名詞翻譯如臟腑、經絡等,確定每一個詞的翻譯定義都費時費力,都有太多的討論、爭執。

  「在確定首個入選ICD體系的傳統醫學時,中國的中醫藥曾面臨其他傳統醫學的激烈競爭。」張伯禮說,在確定研究方案時,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國都提出了研究方案,鑑於中國的方案最符合中醫藥臨床和理論體系,兼顧了韓日等國家傳統醫學內容,且基於已有的中醫藥國內標準及全國中醫醫院監測中心等前期工作基礎,在競爭中得以勝出,各國最終討論一致同意,按照我國提出的ICD-11傳統醫學部分研究方案開展研究。

  最終,新制定的ICD-11傳統醫學章節充分體現了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的病證分類體系的基本特點,同時,包容了日、韓傳統醫學內容,獲得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專家認可,最終得到世界衛生組織採納,實現了既保持中醫特色,又符合國際需要的目標。

  促使中醫藥與國際主流醫學接軌

  近百年來,中醫藥地位逐漸讓位於國際主流醫學,中醫藥人士痛惜如此寶貴的財富從此蒙塵。「患者們希望早些獲得有效的治療,而我們也希望傳統醫學經驗能被國際認可。可惜沒有一座橋梁,把中醫藥與國際標準銜接起來。我國專家奮鬥十餘年,終於把中醫藥納入了國際主流醫學這一分類體系,這是我國政府與中醫專家歷經十餘年持續努力所取得的寶貴成果。」張伯禮說。

  有專家表示,ICD-11的正式發布有助於我國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銜接、且體現我國中醫藥衛生服務信息的統計網絡,從統計分析的角度彰顯我國中醫藥服務在人類健康服務中的能力和地位,有利於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藥與世界各國醫療衛生體系融合發展,為世界各國認識中醫藥、了解中醫藥、使用中醫藥奠定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極為深遠的歷史意義。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計劃將於2022年1月1日起生效,傳統醫學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還需更長時間。張伯禮認為,中醫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將是個漸進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儘管中醫藥等傳統醫學已經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但在其中所佔比例還很小,有待不斷完善、擴充。(付麗麗)

[ 責編:蔡琳 ]

相關焦點

  • 傳統醫學正式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新華社日內瓦5月25日電(記者劉曲)正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25日審議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首次將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納入其中。這是中國政府和中醫專家歷經10餘年持續努力取得的寶貴成果。
  • 世衛:新版《國際疾病分類》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 李雯 劉曲)世界衛生組織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草案首次將傳統醫學納入分類系統。世衛組織發言人塔裡克·亞沙雷維奇告訴新華社記者,此舉有助於包括中醫在內的傳統醫學融入主流醫學。《國際疾病分類》是世衛組織制定的國際標準,今年早些時候發布了第11版草案。
  • 世衛組織首次將遊戲障礙納入疾病分類手冊
    據美國《福布斯》雜誌12月24日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計劃於2018年發表的診斷手冊《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將首次納入「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一詞。WHO草擬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11版中將「遊戲障礙」納入「精神、行為與神經障礙」的大條目下,並對其描述如下:「遊戲障礙是一種具有持續或反覆打遊戲特點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數字遊戲』還是『視頻遊戲』,線上還是線下),並具有以下特點:1.玩遊戲的自控力差,包括對玩癮發作、玩的頻率、強度、時長、情景和結束遊戲的控制。
  • 獨家|中醫藥首次進入WHO疾病分類系統,意味著什麼?
    【財新網】(記者 馬丹萌 實習記者 馬嘉 毛可馨)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國際疾病分類家族第11版(ICD-11),首次將以中醫藥為主的傳統醫藥列入該分類系統。這意味著什麼?此前,國內有許多學者曾質疑中醫「不夠科學」,中醫藥專家指出,傳統醫學不僅應提高科學性、規範性,在保持中醫內涵完整性方面也面臨挑戰。  「傳統醫學納入WHO 國際疾病分類家族(WHO ICTM),意味著包括中醫藥學等被世界主流衛生保健體系認可。」
  • 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11)中將有中醫分類體系
    據《自然》新聞9月26日報導,世衛組織最高權力機構——世界衛生大會將於2019年推出該組織的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首次納入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全球醫學綱要也被稱為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在全球擁有絕對的影響力。ICD對數千種疾病和診斷進行了分類,決定了100多個國家的診療過程。
  • 《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和《中醫臨床診療術語》印發!
    《通知》指出要充分認識統一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的重要意義。推廣使用新修訂的《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和《中醫臨床診療術語》,對提高中醫醫療服務標準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促進中醫診療信息有效互聯互通具有積極意義。《通知》提出要積極推進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全面使用。
  • 《循證醫學》重點大全
    循證醫學區別於傳統醫療實踐1系統收集的證據優於非系統的臨床觀察2以患者終點結局為判效指標的試驗優於僅根據生理學原理制定指標的試驗3解釋醫學文獻對醫生是一項重要技能,有必要正規學習一些證據的相關通則,以達到熟練解釋的程度4醫生對於患者基於證據的個體化治療優於僅靠專家意見作出的決策循證醫學定義慎重、準確而明智地應用所能獲得的最佳研究證據來確定患者的治療方法。
  • 《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發布修訂重疾...
    11月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正式發布《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簡稱新規範),對2007年發布的《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簡稱舊規範)進行了修訂,形成2020年修訂版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
  • 科學家首次用單細胞測序方法分類神經細胞
    了解這些信息,也許能幫助破解由於神經連接紊亂造成的神經疾病。現在,美國研究人員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一大步。  美國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和史蒂芬·夸克兩名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美國《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首次將單細胞RNA(核糖核酸)測序技術運用到果蠅的嗅覺神經研究上,發現通過分析基因表達圖譜,能準確地把神經細胞分類。這是在基因水平上首次給不同神經細胞準確分類。
  •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新冠病毒正式命名為SARS-Cov-2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CSG)在生命科學論文預印本平臺上發布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的最新論文,正式將新型冠狀病毒從「2019-nCov」更名為「SARS-CoV-2"。
  • 教育部回應8所中醫藥大學被除名,難道國際不再認可中醫了?
    難道國際不再認可中醫了? 有些人擔心WHO不再認可中醫? 這不至於。中醫學,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網際網路上相關的討論更是鋪天蓋地,各方觀點交織錯綜。 但是在巨大的爭議中,中醫學此前的發展態勢無比良好。
  • 衛生部徵求《疾病分類與代碼(修訂稿)》意見函
    為推進我國疾病分類標準化、規範化,我部組織專家對《疾病分類與代碼》(GB/ T14396-2001)進行了修訂(在原有4位ICD-10編碼基礎上擴展到6位編碼),以滿足臨床路徑管理、按病種付費、重點專科建設、醫院評價等醫改工作需要。
  • 殘疾人證如何辦理?殘疾人證有哪些等級分類
    殘疾人證一直是殘疾人關心的問題我們收到許多留言詢問殘疾人怎樣分類?殘疾等級標準?脊柱裂能申請殘疾人證嗎?意外受傷致殘可以申請殘疾人證嗎?希望能夠看到關於殘疾分類及分級標準……怎樣辦理殘疾證?我右手在勞動時候意外碰掉了2個手指,可以辦殘疾人證嗎?
  • 焊工證怎麼分類?你知道自己需要的是哪種嗎?
    #焊工證#焊工證是焊工上崗作業必備的證書,表明持證人的技能水平或從事何種工作。焊工證也分為很多種,分清這些種類,能幫助大家更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哪種或哪幾種證書。1、按頒發部門分類按照不同的頒發部門分類,焊工證可分為焊工職業資格等級證、焊接與熱切割作業證、特種設備焊接證和建築焊工證。焊工職業資格等級證,簡稱「焊工等級證」,是由人社局頒發的,不需要年審,考過可領取培補貼。
  • 人工智慧首次實現多重量子關聯的同時分類
    人工智慧首次實現多重量子關聯的同時分類 2019-11-19 01:45:5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 重疾險新規首次引入輕度疾病定義 甲狀腺癌分級賠付 利好消費者
    新規定首次引入輕度疾病定義,將原有的25種重疾定義擴展為28種重度疾病和3種輕度疾病,並適度拓寬了保障範圍。》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規中將甲狀腺癌TNM分期為I期的納入了輕度疾病賠付,按照30%保額進行分級賠付。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費米子 突破傳統分類—新聞—科學網
    英國《自然》雜誌今天(6月19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一項最新成果,該所科研團隊首次發現了突破傳統分類的新型費米子
  • 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 人均GDP首次納入發展目標
    人均GDP首次納入發展目標  今年目標: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  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時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
  • 最新研究發現循證醫學存「缺陷」
    循證指南基於RCT和Meta-分析,尤其是後者,在權威的循證醫學國際組織Cochrane協作網的定義中,是所謂的「最高級別」的臨床證據,被認為是制定指南以及指導臨床醫生進行診療決策最重要的科學依據。為達此目的,就必須確定一種分類界限:即從大量研究中找出一些具相似研究,並確認它們本質上的相似性,將它們和別的、本質上完全不同(差異過大)的研究區分開來。異質性指的就是這種存在於研究之間的、根本上的差異性。本質上不同的研究不應當合併,不解決異質性問題而進行的任何Meta-分析,是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