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力槓桿。今年的光華工程科技獎有哪些亮點?
今年的重磅獎項之一——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授予中國工程院核動力專家彭士祿。他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為我國核潛艇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第一座核電站技術路線確定作出了突出貢獻,是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光華工程科技獎自1996年設立至今,共有304位科學家及1個團體獲獎。而這唯一一個獲獎團體就是今年獲得特別貢獻獎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翻開這個團體的名單:鍾南山、張伯禮、李蘭娟、王辰、陳薇……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名字,皆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功臣。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此次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很多都直接參與抗疫一線。
「不管是做流行病學調查、做防控,還是對於病人的救治以及藥物研發、疫苗研發等工作,大家全程參與了。特別是像鍾南山院士,以80多歲高齡戰鬥在一線;王辰院士提出了建方艙醫院;我提出的是中西醫結合救治;李蘭娟院士也一直奮鬥在一線,把人工肝等研究成果轉化到一線;陳薇一直在研究疫苗;程京院士在做快速診斷試劑等。大家都在各自的專業裡為這個事作出貢獻。包括李松教授、丁健教授、王軍志教授,他們都在做藥物的評價、研發等,大家都在緊張而有序地忙著自己的專業,為抗疫作貢獻。」張伯禮說。
對自己的貢獻一帶而過的張伯禮院士同樣是以72歲的高齡奮戰在抗疫一線,在武漢經歷了一場手術後又投入到抗疫工作中。他提出的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法,對治療新冠肺炎起到了關鍵作用。他說,這個獎是對全國醫務工作者的一個褒獎,讓他們「很高興,也有點小壓力」,壓力在於怎麼把工作做得更好。
張伯禮表示:「我們現在一是把以前沒進行完的工作繼續推進,二是預防今年秋冬可能出現的第二波疫情。因此在加快疫苗的研發,加快藥物的研發,同時也在積極做好宣傳防控工作,特別是多點散發這種小規模暴發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無症狀感染者出現的問題,都是我們目前的關注點,也在積極地救治。因為有了以前的經驗,這次我們非常有信心把今年秋冬可能出現的第二波疫情防控好。」
疫情還沒有結束,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們的抗疫工作沒有停止。張伯禮指出,接下來他們涉及的重點工作包括疫苗研製、藥物研發、無症狀感染者的研究等方面。他說:「我們希望儘快把疫苗研究出來,能在今冬明春廣泛接種,做好這套防線。同時也希望加快藥物研發進度,有了『武器、彈藥』就好戰鬥了。另外,對無症狀感染者出現的一些情況,基礎的研究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也在積極做。此外是運用中藥的防控,各方面工作也在進行。我們研究一些清感茶,通過調整,病人自己預防季節性流感,進而有利於調節病人的免疫功能,改善體質狀態,積極防控,打贏這場戰。」
除了以上兩個獎項外,機械工程專家蔣莊德、計量專家李天初、人工智慧專家王海峰等不同學科領域的39位專家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這些專家以非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傲人成績,為我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王海峰因其在人工智慧領域、尤其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卓越貢獻,成為人工智慧產業界首位獲此殊榮的科技工作者。王海峰表示:「其實這也標誌著人工智慧越來越被認可。人工智慧現在已經上升成一個戰略性技術,作為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一個戰略性技術,它必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的重要驅動力量。」
王海峰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自然語言處理及機器翻譯的研究,此後,他的研究成功產業化應用,在網絡翻譯領域實現了超過200種語言互譯,給我們日常工作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促進了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與國際合作。王海峰說,未來人工智慧還將更深入、更高效地應用到各行各業。
「現在已經有幾十個行業用到了人工智慧技術,接下來我們所有這些技術將持續地發揮作用。我們幫助工業質檢,保證這些零件質量可靠,沒有瑕疵;用我們的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幫助應急管理巡查,比如是不是有森林火警等;我們也跟國家電網合作,幫助他們做電網的自動巡檢,避免釀成火災,避免電網受到更大的損失;還有跟日常生活高度相關的醫療方面,我們做輔助診療系統,尤其是對於基層醫療非常有價值,相當於我們幫助基層的醫療機構以及醫生更好地為患者進行診斷、服務。」王海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