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8 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該獎項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旨在對我國工程科技及管理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工程師進行表彰。百度 CTO 王海峰因其在人工智慧領域、尤其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卓越貢獻,成為 AI 產業界首位獲此殊榮的科技工作者。
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每兩年頒發一次。自 1996 年至今,共有 304 位科學家及 1 個團體獲獎。2020 年,光華工程科技獎全國範圍內共產生 296 名有效候選人,最終僅有 40 位專家和 1 個團體獲獎,包括中國核動力領域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祿院士,以及為抗疫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等。
王海峰在人工智慧領域深耕近三十年,致力於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尤其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成果卓著,是我國在科學研究和產業應用方面均做出重要貢獻的知名專家,在國內外學界和工業界均享有盛譽。
王海峰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自然語言處理及機器翻譯研究,並在博士論文中探索了將神經網絡技術用於自然語言理解及機器翻譯。2010 年加入百度後,他帶領團隊先後突破大規模高質量翻譯知識獲取技術、多任務學習方法等,實現多方面的技術創新,打造出服務億萬用戶的百度翻譯,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在 2015 年率先發布大規模神經網絡翻譯系統。目前,百度翻譯已支持 203 種語言互譯,日均翻譯量超過千億字符,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與國際合作。
除了機器翻譯之外,王海峰帶隊攻克了開放域多形態知識挖掘難題,實現了大規模實體歸一融合,構建多源異構超大規模知識圖譜。目前,百度知識圖譜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知識圖譜,包含 50 億實體、5500 億事實,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日均使用量超過 400 億次。
而在語言理解方面,王海峰提出了語言知識融合機器學習的多層次語言結構分析和多源信息融合的深度語義理解方法,系統突破跨模態語義理解技術瓶頸,成功研製智能搜尋引擎,讓用戶更便捷高效獲取信息、知識與服務,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13 年,王海峰出任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ACL(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的主席(President),成為ACL五十多年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2016 年,王海峰當選為 ACL 會士,成為首位獲此榮譽的中國大陸科學家。ACL授予王海峰會士稱號的評價是「在機器翻譯、自然語言處理和搜尋引擎技術領域,在學術界和工業界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王海峰帶領團隊打造的百度大腦,是百度 AI 多年技術積累和產業實踐的集大成。目前,百度大腦開放 270 多項核心 AI 能力,日均使用量突破 1 億萬次,已成為「AI 新型基礎設施」。同時,百度的人工智慧技術通過百度智能雲,輸送給關乎國計民生、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金融、能源、醫療、工業網際網路等,加速產業智能化升級,構建新發展格局。
當下,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也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王海峰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百度飛槳深度學習平臺,是我國首個開源開放、功能完備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深度學習平臺在整個人工智慧技術棧處於承上啟下的核心位置,相當於「智能時代的作業系統」。如今,飛槳已凝聚 230 多萬開發者,服務 9 萬多家企業,創建了超過 31 萬個模型,為我國人工智慧技術創新、生態建設,以及產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多年來王海峰在人工智慧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方面碩果纍纍,獲得廣泛認可。他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5 項,均為第一完成人;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首個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等,併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此次揭曉儀式則正式公布了從 296 名候選人中評選出的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以及光華工程科技獎的獲得者。本屆光華工程科技獎的獲獎科學家們,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緊貼新時代社會民生現實需求和軍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為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科技強國,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中,中國工程院核動力專家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他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為我國核潛艇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第一座核電站技術路線確定做出了突出貢獻,是中國核動力領域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以此表彰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們為打贏新冠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的重要作用。在這場艱巨的戰役中,他們奮不顧身衝鋒陷陣,在疾病診療、快速檢測、應急預警、科普宣傳、復工復產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此外,還有機械工程專家蔣莊德、計量專家李天初、特種功能金屬材料專家周少雄等不同學科領域的 39 位專家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這些專家均以非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傲人成績,為我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十四五」規劃和 2035 遠景目標的出爐,科技自立自強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正在被提升到越來越高的戰略地位。可以預見的是,我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拉動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