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科技界各種大獎陸續揭曉。上個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剛剛揭曉,本月我們又迎來了光華工程科技獎。
光華工程科技獎是在1996年,由兩院院士朱光亞先生,臺灣實業家陳由豪先生、杜俊元先生和尹衍樑先生共同捐資設立,並由中國工程院負責具體評獎,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批准實施的一個獎項,目前是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至今已舉辦十三屆,共有304名科學家和1個團體獲此殊榮。
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在北京揭曉,共有40位科學家和1個團體獲獎,其中21名科學家來自18所大學,佔據了本屆光華科技獎的半壁江山。
本屆獲獎人數最多的是清華大學,共有3位科學家獲獎,分別是呂俊復、郝吉明、方東平,也體現出清華大學,國內工科最強者的實力。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獲獎人數第二多的是南京農業大學,這是一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也是一所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優勢和特色的專科類院校。本屆共有2位科學家獲獎,分別是沈其榮、周明國。
另有16所院校各有1名科學家獲獎。這16所院校中,有6所是世界一流大學,也是曾經的985、211院校。他們分別是:
北京大學姜保國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天初院士;
大連理工大學全燮教授;
中南大學王澱佐院士;
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
西北工業大學崔俊芝院士。
其中也有3所一流學科建設大學,他們分別是: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孫友宏教授;
四川農業大學陳代文教授;
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院士。
更有2所"雙非"普通院校的科學家,他們分別是:
中北大學劉有智教授;
華北理工大學張福成教授。
軍隊院校也有1所院校的專家獲此獎項,那就是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季新生教授。也有4所在世界排名靠前、來自特區香港的大學科學家,他們分別是:
香港中文大學呂榮聰教授;
香港大學顏慶雲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陶肖明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湯子康教授。
大學之大不在於大樓,而在於大師!一所大學,不管是一流大學,還是普通「雙非」院校,有一位大師,就令人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