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晶片、打破國外封鎖,交大男神院士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2020-11-14 西安交通大學研招辦

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共40位專家和1個團隊獲獎,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獲此殊榮。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目前已舉辦第十三屆,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

蔣莊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機械製造及自動化領域專家,長期從事微納製造與先進傳感技術、精密超精密加工與測試技術及裝備以及生物檢測儀器等方面的研究。

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研製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系列MEMS特種傳感器及其核心晶片,引領和帶動了我國高端MEMS傳感技術的發展;主持研製出了國內首臺1500mm大口徑非球面車磨複合工具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主持研製出了國內首臺集齒輪、齒輪加工刀具、曲軸等複雜型面和迴轉軸件檢測為一體的組合式精密測量儀器,成功替代了國外產品;主持研製的4種規格納米臺階高度樣板獲國家一級標準物質,為我國納米幾何量計量標準的實施和比對溯源奠定了基礎;開發的實時螢光定量PCR核酸檢測儀和全自動核酸工作站等多款生物檢測儀器,在新冠肺炎等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1項;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光華工程科技獎是由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朱光亞和臺灣實業家尹衍樑、杜俊元、陳由豪4位捐贈人捐資設立,經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准,由中國工程院主管、光華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管理。

1996年,該獎項首屆頒發,迄今已有機械、運載、信息、電子、化工、醫藥、衛生、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學科的304位科學家及1個團體獲獎。

25年間,光華工程科技獎見證了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激勵了一大批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華人工程科技專家,他們以非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傲人成績,為我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歡迎選擇西安交通大學深造,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西安交通大學研招辦」頭條號

部分素材來源:西安交通大學新聞網、光明網

相關焦點

  • 中國首臺!陝西這位院士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斬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蔣莊德獲此殊榮!光華工程科技獎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25年間,光華工程科技獎見證了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激勵了一大批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華人工程科技專家,表彰了他們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傑出成就,在工程科技界產生了強烈反響,並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 院士驕傲!他回國研發"中國芯",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已用於空軍重大項目!
    近日,據俄羅斯工程科學院消息,中國五位科學家:龍騰、王立軍、張丹、莊巍、李永勝,當選為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已進入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官方網站最新公布的外籍院士名單。回國後創辦晶片設計公司,多次承擔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擁有多項專利,領導中國第一塊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NSS多系統衛星導航SoC晶片量產,獲得中國衛星定位導航協會優秀工程和產品獎,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
  • 上海交大毛軍發與吳林晟團隊突破性科研成果助力中國射頻領域自主發展
    上海交大供圖工博會現場。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9月18日電 (張凌峰 江倩倩 許婧)正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毛軍發和教授吳林晟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整套射頻EDA仿真軟體亮相上海交通大學展臺,備受關注。
  • 2020年度北京科學技術獎提名公示 31人獲最高獎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已經結束,進入公示階段。此次共收到提名書633份,有31人獲北京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提名,其中包括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研製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生物晶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等多位抗疫科學家。
  • 中國工程界最高獎榜單上的交大人
    吳祖塏(1914.3.23-2014.1.16)浙江嘉興人,中國著名的真空電子技術專家、日光燈技術研製的先驅者和電子束管產業的奠基人。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197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吳祖塏主持和參與了中國第一隻日光燈、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第一隻彩色顯像管等研發與生產。
  • 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兩位大工人獲此殊榮
    我校校友彭士祿院士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環境學院全燮教授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是由中國工程院設立的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旨在獎勵工程科技及工程管理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和重要貢獻的中國優秀工程師、科學家。
  • 陝西這個男人:一舉打破歐美技術封鎖,研究成果獲院士肯定
    近日,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2020年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部主任、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人工智慧學院教授焦李成榮獲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國家教委優秀學術專著獎等5個國家獎項,所發表的論著H指數為82,連續六年入選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榜單,培養的十餘名博士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提名獎及陝西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 薛其坤胡偉武獲北京科技最高獎
    記者了解到,首屆傑出青年中關村獎湧現了各個領域具有代表性的青年才俊。北京北方華創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射頻工程中心總經理陳鵬,是傑出青年中關村獎獲得者之一。他帶領團隊開發的射頻等離子系統成功應用於國產刻蝕和PVD設備,並實現量產,相關設備已進入我國中芯國際等主要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打破了國外壟斷。
  • 國產晶片的落後,從美國楊培東院士開始
    中國5G晶片能發展起來,有了19歲的申怡飛幫助。出生於江蘇的楊培東,決定去往美國發展,出生於河南的申怡飛決定幫助中國人發展5G。28歲的楊培東成功協助美國斷供中國晶片,有人問美國楊培東院士為什麼要去美國發展呢?
  • 此人騙取我國11億晶片研發經費,至少耽誤了中國晶片10年的發展
    晶片的研發一直是我國的科技領域的一大弊端,儘管多年來的發展,但是我國的晶片研發還是需要依靠各大進口系統零件,其實我國晶片研發起步較晚,正是早期晶片研發造假導致的,「漢芯一號」可謂我國科研重大造假事件,而且這次造假的主人公還騙取了國家11億的科研基金,正是這一造假事件的產生,我國的晶片研發也是被推後,導致現在許多方面都是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 她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使中國成為繼美、德、日之後第4個擁有這項技術的國家
    她留學5載,歸國後毅然投身彩色膠捲研究,並放棄出國進修機會,擔起國家級項目的攻關使命;她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讓我國感光材料製造技術第一次走出國門,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德國、日本之後第四個能自行研製、生產彩色膠捲的國家。她是我國著名的感光材料專家、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鄒競。
  • 25歲打破國外壟斷!「湖南小夥」自主研發,讓世界用上「中國芯」!
    他曾領銜攻關「高速重載工程機械大流量液壓系統核心部件」項目,成功研製出液壓系統核心部件端面貼合式新型緩衝油缸、分體式大流量多功能集成液壓閥組並實施應用;曾主持軍工級「高性能油氣懸掛油缸」項目的研製工作,成功研製出的第一代高性能油氣懸掛油缸,打破了發達國家對該產品的技術封鎖。
  • 老一輩科學家是如何打破國外晶片封鎖的——看看華科這位校友
    這個在德國紐倫堡召開的博覽會於1949年創立,2000年第一次邀請中國參加。全國大約去了32人,別人一個公司一個攤位,而我們中國只有一個小而擁擠的攤位。歸國的大巴走了約一半車程,黃令儀被通知所送的專利被評為銀獎。興奮之餘,定下心來,她仔細一想:真正用上的晶片在哪裡?令人痛心的是,晶片做出來了,沒有用,鎖在抽屜中,得了獎,又怎樣?它只是一張紙。
  • 打破國外封鎖!首臺國產全動飛行模擬機交付
    近日,國內首臺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A320 NEO/CEO全動飛行模擬機正式交付吉祥航空。此前,該飛行模擬機順利通過了中國民用航空局D級鑑定。顧宏斌教授表示,團隊下面緊接著就是要為中國的大飛機事業做出貢獻。
  • 華科大這項研發打破國外壟斷
    2021年1月3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於近日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經過市區、郊區和野外臺站等多個點位的雙盲測量評估,以及來自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中科院等多家單位的專家綜合評定,該儀器精度達到微伽水平,受到用戶好評,順利通過驗收。
  • 今年中國工程界最高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大學佔據半壁江山
    上個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剛剛揭曉,本月我們又迎來了光華工程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是在1996年,由兩院院士朱光亞先生,臺灣實業家陳由豪先生、杜俊元先生和尹衍樑先生共同捐資設立,並由中國工程院負責具體評獎,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批准實施的一個獎項,目前是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至今已舉辦十三屆,共有304名科學家和1個團體獲此殊榮。
  • 華龍一號研發管理獲中國管理科學獎
    9月27日,「2020中國管理科學大會暨第七屆管理科學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中核集團首獲中國管理界最高榮譽,核動力院申報的《協同創新模式下「華龍一號」反應堆研發管理》獲評本屆管理科學獎。中國管理科學獎被譽為中國管理界規格最高、權威性最強的獎項,是報經國家獎勵辦公室批准設立的全國性科學技術獎,在管理科學領域唯一保留的國家級獎項。
  • 16所高校19人獲得「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中國工程院彭士祿院士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首都醫科大學王寧利教授等39人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將獲得者可獲得100萬元人民幣獎勵,「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得者可獲得獲得20萬元人民幣獎勵。
  • 我國自主研發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這款由電子科技大學歷時10餘年研發的高磁導率磁性基板,打破了國外基板廠商壟斷市場的局面,不僅被華為、魅族、小米等手機採用,產品還銷至美國、日本等數十個國家及地區。憑藉「高磁導率磁性基板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電子科技大學鄧龍江教授團隊近日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薛其坤、胡偉武獲最高獎!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全名單公布
    今年首次增設了人物獎,即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國際合作中關村獎。其中,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為北京市科學技術的最高獎,是北京科技界的最高榮譽。同時,項目獎分設為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