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毛軍發與吳林晟團隊突破性科研成果助力中國射頻領域自主發展

2020-09-18 中國新聞網

工博會現場。上海交大供圖

工博會現場。上海交大供圖

中新網上海9月18日電 (張凌峰 江倩倩 許婧)正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毛軍發和教授吳林晟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整套射頻EDA仿真軟體亮相上海交通大學展臺,備受關注。

射頻電路是廣泛應用於無線通信中的集成電路,上至衛星通信,下至手機、WiFi、共享單車,處處都有射頻電路的身影。

設計是射頻產業鏈的源頭,射頻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是射頻電路設計的使能端,也是射頻產業的重要基石。但射頻EDA具有技術門檻高、難度大、成果積累時間長、用戶慣性大、見效周期慢的特點。射頻EDA領域中國外企業起步較早,目前佔據著中國市場九成以上份額。目前僅芯和半導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家國產成套射頻EDA軟體供應商。

三維射頻系統級封裝的協同設計。上海交大供圖

針對中國對自主可控的射頻電路EDA軟體的迫切需求,毛軍發院士和吳林晟教授研究團隊,與芯和半導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在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專項、上海市科委科研計劃項目等的支持下,提出了高效的電磁和多物理仿真建模算法,自主研發仿真軟體,實現器件多物理、多功能自動化協同設計,並基於上述成果聯合建立了集成無源器件智慧財產權(IP)庫、研製了多款產品,已經在移動通信、衛星通訊和集成電路等多個領域取得推廣應用,為中國在射頻EDA軟體領域打破國際封鎖做出了重要貢獻。

據介紹,目前國際主流射頻EDA軟體主要有Cadence、ADS等,這些國外軟體了壟斷了市場的絕大部分,但也存在著在分析射頻電路時消耗資源大、效率低、建模難度大等問題。

考慮到當前EDA軟體的不足,上海交通大學團隊提出了基於廣義傳輸矩陣的精確高效電磁場分析算法和電磁-熱-應力耦合多物理場仿真算法,聯合研製出首套國產射頻電路晶片-三維封裝聯合電磁場仿真建模商用軟體。該軟體可以解決晶片級封裝的跨尺度仿真問題,可以高效精確地實現跨越從納米到釐米7個數量級的電磁仿真,仿真效率比現有仿真工具提高10倍以上。

團隊還提出了多種高效準確的電磁-熱-應力耦合多物理場仿真算法,自主研發出多物理場仿真軟體,突破了射頻封裝結構多物理場的精確高效仿真技術瓶頸。該軟體的仿真效率比目前的主流商用軟體提高了幾十倍,佔用內存明顯減小。

多家行業龍頭企業將上述兩種軟體應用到產品研發中,大幅縮短研製周期,降低研發成本,設計得到的產品綜合性能和可靠性得到顯著的改善。

功耗低、尺寸小、散熱快是射頻電路希望達到的目標,但是減小尺寸很容易導致高功率電路出現過熱的問題。毛軍發院士與吳林晟教授團隊兼顧射頻電路中電磁和熱特性,提出了元件級電熱協同混合設計方法,分析時間與商用軟體相比提升20倍以上,該技術用於優化高功率晶片在無源電路和封裝表面的貼裝位置,可使電路最大溫升降低30%,有效解決了電路的散熱問題。

射頻電路中有大量不同功能的無源元件和天線結構,為了實現電路尺寸的減小而單純縮小特定元件尺寸通常會引起性能變差,毛軍發院士與吳林晟教授團隊實現了將6個傳統元件融合為1個元件的突破,顯著簡化了射頻系統架構,大幅降低整個系統的尺寸和損耗。

團隊進而自主研發了一整套軟體,覆蓋了射頻濾波器等無源電路的整個設計流程,可以用於自動優化設計,兼顧多種設計需求,也解決了高頻參數敏感性帶來的設計調試難題。團隊使用這套軟體研製了系列化的多功能無源元件和毫米波濾波天線陣列,2017年獲華為優秀合作貢獻獎。

十多年來,毛軍發院士、吳林晟教授團隊與芯和半導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直保持密切合作,瞄準當前緊迫的技術需求和國際形勢,面向國產射頻EDA工具缺失短板,集中力量聯合攻關。項目團隊成功培育出國內唯一成套射頻EDA軟體供應商芯和半導體,聯合研製出的首套國產射頻EDA軟體,在百餘家單位應用;基本實現中國射頻EDA軟體的自主可控,促進射頻行業發展;培養了一支高層次人才隊伍,走出了一條射頻EDA國產化的產學研創新突圍之路。(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成果助力中國航天...
    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探測器成為中國繼「嫦娥系列」月球探測任務後的又一大航天探測工程。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誌著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 三秦楷模——西安交大網絡化系統工程團隊 把科研成果論文寫在祖國...
    他們是紮根祖國西部胸懷愛國之心的一群科技教育工作者,22年來,始終秉承「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西遷精神,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堅持團結合作、自主創新、攻堅克難,用豐碩的科研成果,解決了網絡化系統工程諸多「卡脖子」技術難題,為推動我國能源電力系統的安全優化以及網絡信息安全領域關鍵技術的自主化、獨立化、國產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我們身邊的
  • 上海交通大學籤約商湯科技共建清源研究院
    12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與商湯科技共建清源研究院的籤約儀式在商湯科技大廈舉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副校長毛軍發,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執行長徐立,聯合創始人、研究院院長王曉剛,雙方有關科研人員參加籤約儀式。籤約儀式由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蘇躍增主持。
  • 打造「環交大」雙創升級版,邁向「大零號灣」建設新徵程
    、副校長毛軍發,上海地產閔虹執行董事、總經理馮曉明代表雙方籤約;上海交大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閔行區副區長吳斌,地產集團副總裁李鍾代表上海交大、閔行區、地產集團三方籤約。與此同時,上海交大海洋裝備研究院、教育部深海重載作業裝備集成攻關大平臺、國家大學科技園(閔行開發區基地)、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基地、上海交大-閔行開發區產學研創新合作中心揭牌。上海交大海洋裝備研究院分別與上海交大科技園有限公司、海裝項目團隊集體籤約;閔行開發區與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產業項目集體籤約;上海交大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與閔開發跨國企業集體籤約。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答:作為誕生在甲午硝煙中的上海交通大學,一直以改革創新服務國家為使命,產生了很多「中國第一」的重大成果和一大批傑出科技人才。近年來,上海交大不斷對接國家戰略,加強創新策源能力。為推動「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上海交通大學越來越強化基礎前沿策源能力。
  • 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9月30日,我校與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在閔行校區舉行了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副總經理陳志宏、政企客戶部總經理吳曉麗、網際網路部總經理陸奕奕、網際網路部副總經理戴顏、政企客戶部副總經理孫欣、政企客戶部現代服務業銷售中心經理張韻等嘉賓,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毛軍發,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金隼,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陶正蘇、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鄒衛文、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鮑金、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科技合作辦主任劉歡喜等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 ...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有來自上海交大的10個醫療科技項目
    經由在上海交大的自主研發,徐凱教授提出「對偶連續體機構」這一創新設計,它克服了連續體機構原有技術的可靠性和性能障礙,研製出入腹切口小、綜合性能高的SURS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原理樣機。經由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自主轉化」,術銳將「對偶連續體機構」這一技術納入麾下,並以此為基礎推出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產品,現已全面進入了產業化階段。
  • 從北鬥到天問,這些材料來自上海交大教授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誌著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從「天問一號」到「北鬥三號」,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SiC顆粒增強鋁基複合材料多項科研成果為中國航天添翼助力,科技助推我國行星探測、衛星導航發展。
  • 青島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科研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 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搶佔智能社會戰略發展先機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
    原標題:搶佔智能社會戰略發展先機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袁婧攝  作為衡量現代科技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醫療機器人亦是搶佔智能社會發展先機的戰略領域。作為對國家和人民重大醫療需求的積極回應,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昨天揭牌成立。  上海交大目前已擁有醫療機器人研究團隊十餘個,是產業轉化的中堅力量。
  • 「上海交大特色」社會服務合作體系愈發完善
    牢記使命,凝心聚力謀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堅定不移服務國家創新戰略,研究中國問題、推動社會發展。自覺置身國家發展的大舞臺,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做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 打開連線疫情一線新方式,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疫情防控期間國際科研...
    這場特別的國際科研合作「雲會議」是交大首個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召開的跨國學術研討會。就在幾分鐘前,先後有來自10個地點的IP通過ZOOM網絡會議系統呼入會議室,橫跨中國上海、武漢、美國底特律、亞特蘭大四城。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大學、埃默裡大學的科研人員正在通過視頻會議探討「新冠疫情對師生及醫護人群的情緒影響及心理支持體系建設」研究。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研究院揭牌成立
    自治區副主席歐陽曉暉,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徐學敏、毛軍發,自治區發改委、科技廳、工信廳等有關委辦廳局負責人,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通遼市等相關盟市政府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黨政辦、科研院及相關學院主要負責同志出席揭牌儀式並參加對接會,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領域開展技術對接成果展示,搭建技術創新合作平臺,推動區校合作協議相關事項落地見效。
  • 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學第六次地方研究院及創新中心工作年會舉行
    1月6日,「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學第六次地方研究院及創新中心工作年會」在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八樓舉行,會議由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毛軍發院士,科研院、校財計處、各地方研究院、雙創基地、創新中心的代表,以及產研院全體等近90人參加了本次會議。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書記蔣如宏主持本次會議。
  • 上海民企與交大深度合作 實現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量產
    編者按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上海要抓住時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如今,上海在一些基礎科技、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了哪些成果和進展?
  • 上海交大「低碳天團」硬核成果讓「垃圾」變成「寶」
    「看得見」可回收物的垃圾分揀機器人助力垃圾分類、餐廚垃圾輸出電能給手機電腦充電、探索「殼中玄機」使廢棄蝦蟹殼「變身」有用資源,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即將到來之際,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的三個研究團隊帶來硬核「低碳」成果,讓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垃圾搖身一變,成了多樣化資源。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交通大學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揭牌
    李錦斌表示,上海交大與淮北市合作共建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是加快推進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安徽省委、省政府將給予大力支持,推動更多科技成果結出產業之花。林忠欽表示,這項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是上海交通大學紮根中國辦大學,做國家需要的開拓性創新的代表,它的落地與產業化對中國工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西安交大」排名第六!重大成果100強公布
    這次,軟科又從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提取了重大成果維度,進行排名。>,清華大學以96.5分的成績遙遙領先,北大70.8分、上海交大66.6分;浙大名列第4,得分是59分,這4所學校分數超過50分。,從中也可以看出地域發展與高校實力存在著的一定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