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24日,中共上海交通大學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在滬開幕。期間記者獲悉,上海交通大學以黨建為引領,接續奮鬥謀發展、凝心聚力創一流為精神。在面向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發展方面取得成就。
面向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發展。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領導下,學校社會服務明確了指導思想,不斷發展完善服務工作體系,提升了服務成果質量,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學校相關部門深入貫徹實踐「國家有戰略、地方有需求、學校有能力」發展方針,形成了面向國家戰略,服務區域創新發展,展現交大特色的社會服務合作體系,使「國家任務、戰略支撐和專項合作」的社會服務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廣大師生醫務員工始終保持著積極向前、求真務實的態度,將使命記心上,將任務扛肩上,將汗水灑地上,將成果用在重器上,為國家發展貢獻了交大智慧,投身基層、融入區域發展,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
牢記使命,凝心聚力謀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堅定不移服務國家創新戰略,研究中國問題、推動社會發展。自覺置身國家發展的大舞臺,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做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原創性成果」。學校社會服務工作向著高質量高要求目標前進,不斷實現創新發展。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的領導下,地方合作辦公室、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地方研究院管理處等校內機構先後成立,各類工作機制日益完善。
上海交通大學以省校合作、重點城市合作等政府間合作為基礎,探索發展了地方研究院、重大科研項目校外基地等校地共建共享的創新組織。通過校內外組織機構的不斷優化發展,服務模式日漸成熟,有效地整合校內外創新資源,形成了一套交大特色的高效社會服務體制機制,為學校開展社會服務工作提供了較為完善的組織和機制保障。戰略布局與平臺建設並行發展,前期合作成果不斷轉化為後續合作的發展動力和支撐。從省校合作提升為參與區域性創新發展戰略,投身國家發展戰略,積極應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實現優勢互補。
上海交通大學積極探索服務以重大科研項目為核心的地方研究院及科研基地布局。加強與上海市、區兩級和機關委辦局合作,與一流城市互動共生,積極服務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積極發展和鞏固與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合作。2018年,學校承擔定點扶貧雲南洱源縣取得階段性成果,洱源縣在雲南省內率先脫貧摘帽。對口合建工作開啟了新篇章,以學科建設和人才交流為主要內容的與中西部高校間互學互助的格局逐步形成。
擔當責任,始終心系駐守師生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心繫長期在外駐守開展科研工作的交大師生。上海交大雲南(大理)研究院的核心團隊是學校牽頭實施的國家水專項洱海項目團隊。學校領導多次赴當地考察和指導研究院的發展,對研究院重點工作給予了指導。2014年,上海交通大學與雲南省、大理州共建雲南(大理)研究院,進一步加強了服務雲南高原湖泊生態保護治理工作的保障,為學校師生赴雲南開展科技服務、定點扶貧等工作提供了支撐。當前,研究院正朝著建立建成洱海湖泊生態系統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新目標努力,進一步落實將上海交大的實驗室建立在雲南的綠水青山裡的承諾。
五年來,圍繞區域發展重點領域的需求,上海交通大學與地方共同探索建立了一批創新創業平臺和研究機構。包括建立四川研究院,支持暗物質探測、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在四川落地發展;成立重慶研究院,重點打造臨近空間技術兩江基地,服務川渝西部科學城建設;參與支持海南自貿島建設,成立海南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全健康研究院;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建設,成立浙江寧波人工智慧研究院、蘇州人工智慧研究院、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推動上海交大在長三角地區的創新人才和科技集聚發展;成立內蒙古研究院、包頭新材料研究院,促進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成果在祖國西北的發展等。上海交大對接區域發展的服務平臺分布在祖國多地,構築起學校和地方連接的橋梁,服務學校重大科研發展,探索和地方政產學研合作優化路徑,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引導學校師生將科技的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樂於付出,校地合作見真情
2020年是國家脫貧攻堅的決勝年,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對口幫扶雲南省洱源縣的第9個年頭。自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將幫扶工作納入與雲南省戰略合作體系,廣泛動員學校師生、校友、醫務員工參與扶貧工作,為洱源縣脫貧攻堅事業群策群力,為社會慈善事業添磚加瓦,展現出了交大人的無私與大愛。學校精準對接洱源發展的實際需求,設立「心」「行」「夢」「恆」四個專項對口幫扶基金,將醫療衛生、基礎教育、特色產業等作為幫扶重點。
根據上級安排,上海交通大學承擔對口合建寧夏大學、南昌大學、海南大學、鄭州大學和青海大學工作,幫助指導昆明理工大學、大理大學、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等高校的學科發展。學校積極推進與對口合建高校的學生交換培養、教師互訪等活動,開展師資水平提升工作,舉辦「中西部高校學科建設研修班」、上海交大-英國華威大學中西部英語教師師資培訓班,培訓了包括對口合建高校在內的多個中西部地區高校教師。上海交通大學進一步深化了合建內容,開展面向區域發展需求的學科間合作,在實現共贏、服務地方創新發展的同時,持續促進對口高校的學科建設發展。
勤於探索,立足長三角輻射全國
會議提出,緊密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以實際行動參與國家、區域建設,是上海交通大學長期以來開展社會服務的重點,紮根中國大地解決現實問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智慧是上海交大踐行社會服務始終堅持的初心。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紮根上海,立足長三角,輻射全中國,穩步有序拓展合作與服務範圍。緊扣上海「四個中心」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目標,學校深度融入上海城市發展進程,開闢出一條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大學與城市互動共生之路。
上海交通大學緊密結合地方人才高地建設需求與學校卓越創新人才成長體系建設需要,由地方出資,成立校地共建共管的徐匯-交大光啟人才基金,用於引進上海市徐匯區重點布局領域和產業的高層次人才,共同構建人才高地,服務區域產業升級;緊密結合上海區域創新發展需求與學校科學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需求,不斷推進徐匯區分子與納米醫學創新轉化中心、閔行區醫療機器人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臨港航空發動機研究院、智能製造研究院、李政道研究所、張江科學園等平臺建設,支持做強「大海洋」「大健康」「大零號灣」 等交大品牌,穩步形成環交大創新創業集聚業態。
上海交通大學緊密結合地方文化建設、社會管理需求與學校文化傳承體系建設需求,為校園文化傳承傳播、歷史建築群保護等工作提供支持。學校助力上海提高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提供城市發展智力支持的同時,也為自身的發展增添了新動力。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建設,與上海、浙江和江蘇的重點區域進行對接合作,著力培育一批有戰略意義的重點平臺和項目。走向全國,先後與雲南、四川、海南、重慶、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開展戰略合作,與石家莊、寧波、南京、蘇州、淮北等多個重要城市地區開展深度科研合作,逐步開展上海交大社會服務。
上海交通大學將一如既往秉承服務社會的宗旨,不斷深化地方合作,為國家和區域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為學校和師生醫務員工發展提供更可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