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市政府2015年5月發布的《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5年後的今天,上海已完成這一目標,如期「交卷」。
在高等學府雲集的上海,高校又如何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就此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獨家專訪。
【「國自然」項目連續11年全國第一】
問:在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中,在已形成的科創中心基本框架體系中,大學扮演怎樣的角色,處於怎樣的地位?
答:創新是源頭活水,更是「第一動力」。大學作為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在科技研發、項目攻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主動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進程中,大學要發揮自身優勢,儘快搶抓機遇、實現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前沿科技創新研發和關鍵技術的全球影響力,為科創中心建設、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戰略支撐。
問:在突破核心技術、打破封鎖、原始創新等方面,上海交大如何對接國家戰略、加強創新策源能力?
答:作為誕生在甲午硝煙中的上海交通大學,一直以改革創新服務國家為使命,產生了很多「中國第一」的重大成果和一大批傑出科技人才。近年來,上海交大不斷對接國家戰略,加強創新策源能力。為推動「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上海交通大學越來越強化基礎前沿策源能力。
一方面,通過科技工作委員會等組織建設,提升學術自主規劃前瞻布局和組織能力,設立自主創新基金強化過程管理,聚焦核心技術突破、促進集成融合創新,致力於推動基礎原創和重大項目策源、提升基礎研究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另一方面,學校積極引導和布局推進學科交叉和團隊建設,支持一批團隊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進行核心技術攻關,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重要戰略支撐。
譬如,學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已經連續11年全國第一;自主設計、研發並製造出來「天鯨號」等63座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以「第一完成單位」的身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廣大科研人員基礎研究創新能力和活力顯著提升,在工程、材料、信息、製造、生命等領域取得累累碩果。
【「大零號灣」建構環交大雙創升級版】
問:從臨港新片區到張江科學城,上海交大如何服務地方需求,支撐上海重點產業轉型升級,助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答:主動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的目標、需求與任務,對標上海產業發展與產業升級,立足優勢學科,上海交大瞄準關鍵問題、集中優勢力量,積極打造服務區域創新的重要基地,主動布局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為地方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上海交大創新源頭支撐。
為了支撐上海高端裝備產業和智能製造發展,2015年上海交大組織精幹團隊,組建上海智能製造研究院,紮根臨港開始了智能製造功能平臺的建設探索。2017年,以上海智能製造研究院為基礎,建設上海市智能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成為上海市首批獲準建設的研發與轉換的功能型平臺。
李政道研究所
為響應國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快創新型大學及科研機構向張江集聚」的號召,配合張江科學城規劃,同時匹配張江現有產業布局,發揮上海光源、蛋白質中心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作用,上海交大決定建設上海交大張江高等研究院。張江高等研究院建成後,將有助於張江科學城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努力實現在物理、化學、生命、材料和信息等基礎學科和交叉前沿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促進上海相關高新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問:高校向周邊及更大範圍形成知識溢出效應,上海交大如何打造「環交大」雙創升級版,建設「大零號灣」集聚區?
零號灣
答:為充分發揮「雙創」示範基地的示範、輻射作用,上海交大與上海市科委、閔行區建立了由三方主要領導參與的工作機制,在凝聚三方共識的基礎上,共同推進 「大零號灣創新創業集聚區」建設。
「大零號灣」將實施功能開發、產業開發、形態開發等三大核心開發,推進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重點布局醫療機器人、人工智慧、海洋裝備和新材料,兼顧發展其他相關產業,建設組團化的全球科研創新區、新興產業引領區、現代商業與文創教育服務區、高品質國際生活社區4個功能區,建設「零號灣」「創想600」「中法創新園」等標杆性的雙創空間品牌,實現各功能區在產業、功能、布局、形態上的交織配套、交互融合和集合發展,打造具有標杆意義與品牌效應的高端科技轉化應用示範區和戰略新興產業集聚區,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布局海洋健康信息三大領域及交叉研究】
問:「十四五」期間乃至中長期,上海交通大學將全力推進哪些重大領域科研布局,將有怎樣的新探索?
答: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中國。要把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有機結合起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全球視野謀劃創新事業,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不斷深化各領域交流合作。
未來,上海交通大學將全力推進海洋、健康、信息三大領域科研布局,以及環校區的大學科技園建設布局,全面服務國際創新戰略需求,通過科技管理服務職能轉變推進有組織科研體系建設,深化校院聯動、學科交叉、產研協同和國際合作,為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服務支撐國家戰略需求作出更大的貢獻。
張江高研院
除此之外,學校近期正在積極推進理工和醫學領域的交叉研究;大力推動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與新聞傳播學科的交叉;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公共管理等領域,組建交叉學科團隊進行合作研究。總之,學校重視每個學科的發展,同時從交叉研究的問題出發,形成全校共同研究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從而解決更多綜合性的問題,積極應對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挑戰。
欄目主編:徐瑞哲 本文作者: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圖片編輯:項建英 題圖說明:張江高等研究院 本文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