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孕育創新 上海交大建11個研究中心布局「AI神經網絡」

2020-12-04 新民晚報

圖說:上海交大人工智慧研究院近期成果 來源/上海交大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開幕在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學傳來消息,上海交大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成果轉化、長三角一體化等方面形成人工智慧完整布局,通過11個研究中心的建設布局,形成交大特色的人工智慧跨學科創新體系。

據悉,上海交大推動數學基礎研究中心、機器認知計算研究中心、視覺智能研究中心、智能語音與自然語言處理研究中心、集成電路EDA技術研究中心、作業系統研究中心、智能網聯汽車研究中心、雲邊端協同製造研究中心、智能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和人工智慧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布局建設,從前沿基礎、關鍵技術、應用場景和治理規則等方面,搭建跨學科、開放式、國際化的研究與合作平臺。

「人工智慧的源頭就是『交叉』,比如深度學習就是應用數學、神經科學和計算科學的交叉;『交叉』也是AI應用於現實的方向。『交叉』具有生態效應,交叉的領域最可能產生原始創新。目前在我們的多個研究中心建設中,已經能夠看到可喜端倪。」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小康說道:「人工智慧的深入可持續發展需要有強勁的基礎研究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理論和核心技術支持。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牢記服務國家、服務上海人工智慧發展的使命,充分利用自身在人工智慧領域紮實的學科基礎和深厚的學術資源力量,開展系列基礎問題研究,為人工智慧後續發展提供可用、可靠的創新源泉。」

去年年底成立的上海交大人工智慧研究院數學基礎研究中心,依託自然科學研究院和數學科學學院,構建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深度合作,開展了若干人工智慧前沿科學問題研究。目前研究團隊在偏微分方程等一些複雜數學問題中嘗試運用AI技術,獲得了很好的近似值求解結果。研究中心還圍繞基於人腦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網絡設計、機器學習算法在統計物理和量子力學中的應用、基於數據隱私保護的機器學習理論和方法、深度學習理論基礎(多層和泛化理論)、高維非凸函數隨機優化計算方法、量子計算中的人工智慧算法研究等方向開展科學研究,打造交大人工智慧創新策源地。

AI+法律也值得期待。「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和應用的深入發展,人工智慧治理問題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我們成立人工智慧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以人工智慧治理、法律人工智慧、法律大數據應用、網絡和數據安全、數據制度化治理為主要研究方向,將人工智慧領域的智識資源引入法學領域,在社會治理模式和法學研究範式的革新方面進行探索。」楊小康介說,這些交叉領域已經迎來學習自動化、計算機等專業的學生加入修讀法律課程,如果未來這些交叉背景的優秀人才能夠完成實際AI場景中應用的治理規則和治理技術的制定和開發,也將是一項重大的創新成果。

據悉,人工智慧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的成立,標誌著上海交大文理交叉融合的研究進入新階段,也意味「法治社會理工體系」的建設找到了重要的切入點。研究中心將會發揮1+1>2的能力,在科技革命的潮流中為法學領域的未來拓展新的可能,開發人工智慧服務社會新的邊界,為中國建設科技強國和法治社會貢獻力量。研究中心將圍繞法律的人工智慧輔助系統和人工智慧的法律決策系統以及數據法的重大問題群,就人工智慧治理和數據治理的原則、倫理、政策、技術標準以及法律法規開展深入的研究和交流,在科技創新的背景下推動法律制度創新,進而探索與人工智慧時代相適應的法治模式。

相關焦點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答:創新是源頭活水,更是「第一動力」。大學作為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在科技研發、項目攻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主動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進程中,大學要發揮自身優勢,儘快搶抓機遇、實現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前沿科技創新研發和關鍵技術的全球影響力,為科創中心建設、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戰略支撐。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區校聯動,支撐上海「南部科創中心」建設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是上海交大醫工(理)交叉平臺,由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牽頭校內醫、機、電、材、物、數等多個學科,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國理工哈姆林手術實驗室主任楊廣中院士擔任研究院創始院長。
  •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紀念大會舉辦
    2020年1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紀念大會在閔行校區菁菁堂舉行。此次紀念大會分為「逐夢十載」、「聚啟未來」兩個篇章,分別由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致遠學院院長徐學敏,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常務副院長章俊良主持。
  • 首個支持兩個神經網絡的類腦晶片 三大科學城成創新高地
    驅動自行車的是一塊指甲大小的類腦晶片——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研發的「天機芯」。新京報記者今天從北京科技周上獲悉,「天機芯」下一代產品最早將於今年年底面市,將應用於自動駕駛、輔助教學等領域。首個支持兩個神經網絡的類腦晶片北京市政府辦、北京市科委今天召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創新成果」新聞發布會。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教授張悠慧介紹了天機系列類腦計算晶片。
  • 上海交大舉行心理學高峰論壇 聚焦交叉學科研究應用
    他說,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科的建設時間並不長,但近年來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自2011年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承擔學科點的建設以來,無論從科學研究、轉化應用,還是研究生培養方面均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目前已形成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與心理健康、認知神經心理等三個主要方向,並將不斷推進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理工學科和醫學及人文學科的交叉合作。
  • GoogLeNet神經網絡的複雜交叉路口識別方法
    ,對路網中的複雜交叉路口進行有效地識別;此外,在查準率方面,相對於基於AlexNet網絡模型的識別方法,基於GoogLeNet網絡模型的識別方法天津高出11.43%、南京高出11.94%,說明GoogLeNet網絡模型對複雜交叉路口深層特徵的描述更為準確,將待識別複雜交叉路口以較高的概率劃分到了正確的分類中。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5月25日電(沈慧青 陳靜)25日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九院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舉行。上海市科委、上海交大、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相關領導及各機器人研發項目團隊成員參加會議。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教授對於醫院內建立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的寄予認可,認為這是海外醫院都很難完成建設的平臺,使得臨床醫生和工程師能夠真正握手,共同邁向人工智慧醫學應用。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12月20日,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國內外醫療領域大咖齊聚,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聯手各附屬醫院及國內外協作院所,針對腫瘤、心血管、腦卒中等重大疾病微創精準醫療,發展個性化、智能化手術及康復機器人。
  • 上海研發投入佔GDP的4%,《2019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報告》新鮮出爐
    上海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4%,高於2.23%的全國平均水平;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3.5件,較五年前增加一倍。11月26日,《2019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報告》新鮮出爐。2020年是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的一年,《報告》的發布,將成為展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的重要平臺。【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上海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加快科技創新前瞻布局。以大科學設施集群為載體,搭建與全球科技對話的窗口。
  • 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創新算法破技術難題
    集結數支優秀團隊,作為首批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由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組建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將針對大規模集成電路、民用航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慧、金融及生物醫藥大數據等上海優勢產業的發展需求,以基礎研究突破開啟技術難題的「總機關」。
  • 「上海交大特色」社會服務合作體系愈發完善
    通過校內外組織機構的不斷優化發展,服務模式日漸成熟,有效地整合校內外創新資源,形成了一套交大特色的高效社會服務體制機制,為學校開展社會服務工作提供了較為完善的組織和機制保障。戰略布局與平臺建設並行發展,前期合作成果不斷轉化為後續合作的發展動力和支撐。從省校合作提升為參與區域性創新發展戰略,投身國家發展戰略,積極應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實現優勢互補。
  • 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啟動—新聞—科學網
    氫科學與技術籌備聯盟成立   自然界取之不盡的清潔氫能源怎樣更好地利用?
  • 中科院聯手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該中心的宗旨是針對腦科學領域具有本質性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行攻關;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組建代表國家最高水平的精幹研究隊伍,形成團隊攻關的體制機制;承擔國家相關重大任務,以實現如下目標:以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為核心科學問題,同時研發腦研究新技術,並針對國家重大需求,開展腦疾病機理與早期診斷等有應用前景的前沿工作;充分利用我國數理、信息、材料、工程等交叉學科的專長、腦疾病樣本的豐富資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優勢
  • 創見| 「十四五」期間上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主要突破口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要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努力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無到有的跨越,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 「2018年度中國醫院科研學術排行榜」發布 交大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
    「2018年度中國醫院科研學術排行榜」發布 交大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連續十年入選 2019-11-12 22:37:00來源:央廣網
  • 仇旻:西湖大學瞄準AI與醫學、理學交叉研究
    至於西湖大學在人工智慧方面的規劃,據仇旻介紹,他們瞄準的是生命互相基礎醫學以及理學的交叉與突破,依託先進微納加工與測試的平臺,把研究分布在納米能源中心,智能科學中心和環境資源中心這三個方向。在人工智慧的布局是圍繞著器件,以器件研究為起點,包括光電技術,電池,能源等等。
  • 上海市長應勇視察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李政道研究所建設
    配合張江科學城規劃,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正在加緊建設,將打造超快科學中心、材料基因組聯合創新科學中心、同步輻射診療和醫學影像科學中心等項目。應勇登高俯瞰科學園建設情況,鼓勵上海交大高起點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實施。
  • 關於我院科技布局調整的若干思考
    自1995—2001年,MPG進行了以撤、建研究所為主線的科技布局調整,大幅減少某些傳統學科領域人力資源,重點加強新興與前沿學科領域,尤其是多學科交叉領域。生物醫學部的研究所由27個調整為33個,撤銷了神經生理研究所等2個研究所,新建了血管生物學研究所、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等8個研究所。
  • 上海交大黨委書記率隊去西安交大交流了
    11月27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黨委副書記顧鋒,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昊等一行來西安交通大學調研交流,參觀交大西遷博物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
  • 第42期上海交叉學科論壇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召開
    4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上海技物所所承辦的第42期交叉學科論壇「太陽能光熱技術應用的發展與玻璃產業的新機遇」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召開。本次論壇由技物所陸衛研究員擔任執行主席,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副主任章文峻首先介紹了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及歷屆論壇的基本情況,武漢長利玻璃有限責任公司王桂榮總工程師、金晶集團工程玻璃事業部季亞林博士分別介紹了在宏觀調控下玻璃產業的現狀與前景和滿足高性能建築節能幕牆發展趨勢的玻璃,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柏勝強高工和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王少偉研究員分別介紹了溫差電池技術與市場前景、光熱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