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見| 「十四五」期間上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主要突破口

2020-11-28 澎湃新聞

原創 創新研究部 上海中創研究

2020年是上海建成全球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的「交卷之年」。進入「十四五」,上海科創中心將從搭框架向提功能轉變。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要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努力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無到有的跨越,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四個第一」是新時期中央對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新要求,也是「十四五」期間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指導方針、奮鬥目標。我們圍繞研究型大學、大科學設施、高科技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等創新策源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突破口,通過國內外比較分析,研判上海在全球所處的坐標方位以及面臨的瓶頸問題,並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一、全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

大學是現代科學的發源地,是培養科技人才的搖籃,正如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之於矽谷,哈佛、麻省理工之于波士頓,清華、北大之於中關村,很多世界級創新策源地本身就是圍繞大學而形成。以斯坦福為例,該校每年吸引著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前來學習深造,先後產生了60位諾貝爾獎得主,有20位史丹福大學校友或教授獲得圖靈獎,7位史丹福大學教授獲得過菲爾茲獎。

在QS、THE、ARWU等權威機構發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前50名歐美國家大學佔了絕大多數,前10名基本被美國和英國壟斷。不可否認,復旦、交大、同濟等上海的頭部大學,近年來世界排名都取得了很大進步,但距離世界一流乃至頂級大學還有很大差距。在QS排名中,復旦和上海交大分列42和60位;在THE排名中,復旦和上海交大分列109和157位;在ARWU和ESI排名中,上海交大分別排名82位和99位,復旦大學則在100名開外。

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是要有一批世界一流學科,從ARWU學科排名來看,2019年上海的高校共有10個學科進入世界排名前十,其中,上海交大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位列第一,上海交大和復旦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分列第二、第三位。在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領域,上海還沒有大學能夠進入前五十;在計算機、化學、控制科學等領域,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排名也都在二十名開外。

缺少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一個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長期以來上海最好的幾所大學的本科畢業生,有相當大的比例都選擇到國外一流大學深造。2018年復旦、上海交大的本科畢業生出國(境)留學人數分別為823人和924人,分別佔當年本科畢業人數的31.7%和26.3%,留學去向主要是歐美國家世界排名前30位的大學,這些出國留學的學生往往都是尖子生中的尖子生。

上海要建設全球科創中心,成為創新策源地,大學的作用不可或缺,未來要建設1-2所世界排名前列的研究型大學(目標前20),培育一批世界排名前十的學科。建議「十四五」期間,上海各高校要以學科建設為抓手,鞏固優勢學科的領先地位,重點打造一批全球領先的學科,吸引國內外最優秀的科研人才;同時,圍繞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重點領域,引進世界級的學科帶頭人,尤其是華裔科學家,大力培育一批新的優勢學科,並積極打通產學研關鍵環節。

二、加快推動大科學設施從建好向用好轉變

作為支撐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和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公共平臺,大科學設施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其建設和運行管理水平直接體現了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高低。通過大科學設施建設,發起大科學計劃,設立國家實驗室,集聚全球頂尖科學家,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是歐美國家經常採取的做法,也形成了一批享譽全球的國家實驗室。

目前上海已建成上海光源、蛋白質研究中心、上海超算中心、天馬望遠鏡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學裝置數量全國領先,以上海光源為代表的部分大科學裝置在全球也屬於領先水平。上海光源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輻射光源,也是目前國內用戶最多的大科學裝置,產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科研成果。

但總體來看,上海在大科學設施運行管理方面的經驗還不足,目前還沒有依託大科學設施設立的國家實驗室(張江實驗室尚未正式落定),也缺少能夠領銜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設施的科技領軍人才,這將成為制約大科學設施建設成敗的關鍵性因素。從歐美國家的經驗來看,大學在大科學實施運行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實驗室大都是依託研究型大學的專業院所設立,將國家戰略研究與大學學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大量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從這些研究型大學的國家實驗室走出來的,正因為如此,這些研究型大學往往更能夠吸引全世界優秀科研人才,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隨著新的一批大科學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上海也將進入從建好大科學實施到用好大科學設施的階段。建議「十四五」期間,上海要依託大科學設施前瞻謀劃設立一批國家實驗室或高端新型研究機構,既可以依託中科院設立,也要充分發揮在滬高校的作用,探索依託大學院所運行國家實驗室;通過多方面的考察評估,從全球範圍遴選頂尖科學家(尤其是華裔科學家)作為國家實驗室或高端新型研究機構的帶頭人;作為上海可能落地的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張江實驗室一定要朝著做成全球標杆的方向努力,實驗室的科學帶頭人必須是頂級科學家,具有強大的科研資源和人才整合能力。

註:國家級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張江)

三、重點培育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高科技企業

上海是我國先進位造業的重要承載區,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形成了產業集群優勢,但關鍵領域的「卡脖子」技術問題突出。這點在晶片領域表現的尤為明顯,儘管上海已經形成了晶片設計、製造、設備以及材料等全產業鏈條,但產業鏈各環節都還沒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生產晶片的關鍵設備和材料等都嚴重依賴進口。

上海面臨的關鍵「卡脖子」技術問題,背後折射出來的是高科技企業不足以及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企業是科技與產業融合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尤其科技龍頭企業往往集聚了大量的科學家、頂尖創新人才,華為、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都有龐大的研究機構,而且引進了大量全球頂級科學家。根據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兩千名AI學者研究表明,高引學者數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機構中,高校和企業數量分別為6家和4家,其中,谷歌和微軟分別以168位和87位高居排行榜前兩位。任正非曾公開表示,華為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但上海還沒有出現這種世界級的科技龍頭企業。

除了缺少世界級科技龍頭企業,上海在科技企業總體發展情況不盡如人意。截至2018年底,上海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不到1萬家,同期深圳接近1.5萬家,北京則是超過2萬家,是上海的兩倍有餘。在德勤中國發布的第十五屆「2019年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中,上海有5家企業上榜,低於北京的12家和深圳的6家。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對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家公司在2017-2018年度的研發投入情況進行了匯總,我國有11家企業進入百強,其中,北京4家,深圳3家,上海沒有企業入圍。再以PCT國際申請量為例,我國有8家企業躋身全球前五十,其中華為排名全球第一,但上海沒有企業入圍。

「十四五」期間,上海要圍繞藍天夢、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未來車等新興產業領域,重點培育一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著力培育1-2家與華為、英特爾、臺積電等比肩的世界級科技龍頭企業;實施國有企業與中小科技企業的「夥伴計劃」,放開應用場景,鼓勵新技術、新業態發展;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出臺更有力度的研發支持政策,並進一步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通過金融與科技的結合,集聚巨量資本吸引全世界最尖端的人才,攻克最前沿的技術,從而引領世界科技產業發展趨勢。

四、加大研發經費、尤其是基礎研究經費投入

研發是整個創新活動的起點,研發經費投入的規模以及強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創新成果乃至科技實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21737億元,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研發投入大國,研發投入強度(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約2.2%,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上海的研發投入金額並不算低,在國內城市中僅次於北京,研發投入強度也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低於北京和深圳。2019年上海研發投入15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為3.9%;同期北京的研發投入1870億元,研發強度高達5.3%;而深圳在高校、科研院所明顯少於上海的情況下,憑藉高科技企業的大量研發投入,2018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也已經超過10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4.2%。

在研發經費結構中,基礎研究投入更能體現對科學研究和創新策源的投入力度,這也是自主創新重要的基礎推動力。2018年上海的基礎研究經費為102.6億元,佔研發經費比重為7.7%(全國平均水平為5.7%);同期北京的基礎研究經費為277.8億元,佔研發經費比重達到14.8%,佔全國基礎研究經費總量的比重達25%左右。從發達國家基礎研究投入佔比情況來看,2017年英國、美國、韓國、日本、以色列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分別為18.1%、17.0%、14.5%、13.1%、11.3%,均在10%以上,上海在這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一直以企業技術創新為主導的深圳,近年來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加碼,如引進中山大學深圳分校和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成立了10個諾貝爾獎實驗室和13個基礎研究機構。2019年深圳基礎研究投入也已超過40億元,而且自2018年起,深圳每年將安排不少於30%的財政科技專項經費用於基礎研究。深圳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布局和投入力度,彰顯了其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的決心。

目前階段,我們在研發投入規模上取得了一些優勢,但與發達國家城市幾百年的研發投入積澱相比,上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研發投入還要繼續加強,研發投入的歷史欠帳要逐漸補上,同時研發投入的方向要更精準,效率也要提高。另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研究投入,在保持研發投入穩步增長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十四五末爭取達到10%),提高財政科技專項中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確保基礎科研工作有序開展。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本公眾號進行刪除

請掃描圖中二維碼瀏覽官網

原標題:《創見 | 「十四五」期間上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主要突破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江東︱從「1」到「10」,端詳上海「十四五」藍圖
    2035年上海的遠景目標,了解一下先: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級,基本建成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徵、上海特點的人民城市,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標杆。
  • 構築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十三五」期間上海科技創新凸顯五大亮點
    五年來,上海科技創新沿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道路披荊斬棘、砥礪前行,通過不懈努力,構築了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形成了科創中心基本框架,在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建設平臺載體、攻堅原始創新、培育創新主體、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久久為功,凸顯了五大亮點。
  • 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上,李強為這些科技功臣頒獎
    市委書記李強在會上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時不我待、奮發有為、善作善成的精神抓創新、謀未來,與時俱進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充分激發人才創造力,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強化「四大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強大支撐。
  • 「科學天團」雲聚上海,頂級智慧賦能創新策源
    這是特殊之年的一場世界級科技盛會。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正在共同面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此時,人類「頂級大腦」的雲端相聚,無疑被寄予厚望——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東西方智慧將在上海交融、碰撞,為全球發展的未來播撒創新策源的種子。透過網絡直播,公眾可共同領略本屆論壇的頂尖雲集之「盛」、科學態度之「高」、前沿引領之「尖」、青年後浪之「勢」。
  • 譚作鈞到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調研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譚作鈞到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調研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助力「兩先區」高質量發展 時政要聞 │ 2020-05-07
  • 「聽」雲端匯聚「最強大腦」汲取創新策源智力
    金秋上海,智者雲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相聚雲端,圍繞「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主題,分享最頂尖的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請聽上海電臺記者記者李雪梅、俞承璋、趙宏輝發來的報導。
  • 國家實驗室、「十四五」科技規劃、基礎研究十年行動……全部安排!
    王志剛介紹,2021年要重點做好以下十一個方面工作:一是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強化科技創新基礎能力。二是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三是發布「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健全規劃實施和資源配置機制。四是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提高創新策源能力。
  • 2035年,中國哪座城市最有可能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熱點策源城市?
    表3 未來15年各項前沿熱點技術重大創新引領城市預測北京、上海將成為世界頂尖學者主要聚集地全球青年科學家和科技創業者高度青睞北上深受調查科學家對全球主要城市未來15年內的創新環境吸引力進行了主觀預期性評價。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答:創新是源頭活水,更是「第一動力」。大學作為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在科技研發、項目攻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主動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進程中,大學要發揮自身優勢,儘快搶抓機遇、實現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前沿科技創新研發和關鍵技術的全球影響力,為科創中心建設、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戰略支撐。
  • 閔行區經委赴南濱江開展「十四五」產業規劃專題調研
    區經委與南濱江公司圍繞特色產業、重點項目、龍頭企業及未來發展方向等情況開展交流討論,同時對「十四五」期間南濱江區域產業發展路徑進行充分交流與探討。 、上海智能醫療創新示範基地等一批優質載體,同時對「十四五」期間的發展也已經形成了相對清晰的設想。
  • 楊成長:從七大戰略入手全面布局「十四五」規劃
    一、全面認識「十四五」規劃制定的時代背景新冠疫情以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加速變化,中央政治局會議多次強調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挑戰前所未有。」具體來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的變局:一是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變局。
  • 「十四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與關鍵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面肯定了「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明確了我國「十四五」期間和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遠景目標,為我國制定教育領域中長期規劃提供了基本遵循。
  • 張為付、胡雅蓓:謀篇布局「十四五」 擘畫科技自立自強新藍圖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是我國「十四五」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提出的迫切要求。習總書記指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科技自立自強是在對我國國情做出準確判斷基礎上提出的戰略部署。
  • 「四大功能」在上海高質量發展中加快形成
    這一年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面對世界經濟的嚴峻形勢,上海牢記囑託,緊緊圍繞發展主線,堅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全市經濟持續穩步復甦向好的同時,上海著眼未來,在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去搏擊風浪、強筋壯骨。一個個逆勢提升的世界權威排名、一場場連結世界的全球盛會,以及反映高質量發展的種種指標,折射出上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的「四大功能」正在加快形成。
  •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天津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天津市人民政府2020年11月21日       天津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快本市科技創新發展,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 「深耕」生物醫藥產業,建立功能型創新生態系統
    圖說:揭牌儀式現場 王寶龍 攝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王寶龍 記者 左妍)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上海在「深耕」生物醫藥產業,建立功能型的創新生態系統又有新的進展,1月15日,上海生物晶片有限公司(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立項啟動建設生物晶片開放式創新中心、「生物晶片—技交所—
  • 「十四五」規劃力挺科技創新 半導體發展進入快速通道
    來源:中國經營報「十四五」規劃力挺科技創新 半導體發展進入快速通道本報記者/王登海/北京報導在中美貿易摩擦和市場需求的雙重刺激下,國家層面和行業企業均開始推進半導體核心技術國產自主化,實現供應鏈安全可控,加速了半導體器件的國產化替代進程。
  • 上海張江科學城:生產穩定有序 科技創新不停歇
    此次30個籤約項目和20個開工項目,主要圍繞張江科學城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主導產業,涉及總部、科研攻關、產業提升、科技產業轉化創新、基礎設施和商業配套等項目。「我們將繼續集聚提升張江的科技能級,為科技前沿領域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 上海「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關鍵詞:降碳、綠色創新、第三方治理
    記者 | 楊舒鴻吉2021年1月14日,上海市生態環境保護局局長程鵬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十三五」期間,上海以生態環保倒逼引領綠色高質量發展已取得成效,「十四五」期間將加快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他指出,把環保政策能夠納入宏觀經濟治理的政策的範疇,體現了我國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創新,使保護生態文明的要求內化於經濟發展當中。
  • 26特色園區跟蹤調研|生命藍灣志在生物醫藥產業新策源
    9月28日,課題組來到臨港新片區生命科技產業園(簡稱「生命科技產業園」)調研,尋找答案。 如何成為生物醫藥產業新策源 「2035年GDP達到1萬億。」這是臨港新片區的規劃目標。從數據看,相當於再造一個浦東。與之對應,新片區總體規劃中明確了建立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的七大前沿製造產業集群,生物醫藥是其中一個產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