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關鍵詞:降碳、綠色創新、第三方治理

2021-01-20 界面新聞

記者 | 楊舒鴻吉

2021年1月14日,上海市生態環境保護局局長程鵬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十三五」期間,上海以生態環保倒逼引領綠色高質量發展已取得成效,「十四五」期間將加快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

他指出,把環保政策能夠納入宏觀經濟治理的政策的範疇,體現了我國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創新,使保護生態文明的要求內化於經濟發展當中。

程鵬表示,生態環境部門將牢牢把握「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總要求,根據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定位,充分發揮環境政策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中的作用,緊緊圍繞「抓環保、促發展、惠民生」這一工作主線,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系統性全局性針對性,著力做好環境容量的「加法」,為經濟發展騰挪出更多發展空間;做好汙染排放的「減法」,確保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做好綠色發展的「乘法」,釋放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倍增效應;做好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的「除法」,積極防範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如何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上海將把降碳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持續推動能源、工業、交通和農業等「四大結構」調整,持續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上海還將進一步擴大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聯動範圍,豁免或簡化重大基礎設施等項目的環評手續,加大對「3+6」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統籌保障好汙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並納入環評「綠色通道」,服務保障優質項目儘快落地開工。

上海還將通過搭建綠色技術創新平臺、推行第三方治理新模式、支持有條件環保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等,整合國內外先進低碳環保技術和產業資源,下大力氣支持低碳環保技術和產業發展,帶動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製造等綠色產業的發展壯大,提升低碳環保產業能級和經濟貢獻度,增加經濟發展新動能。

執法方面,上海將在「十四五」期間,堅持嚴格執法和柔性寬容、主動服務相結合,繼續推行「不見面審批」「非現場監管」,加大對各類市場主體的幫扶指導,在服務中夯實企業責任,做到「無事不擾、有事必到」。

在發布會上,程鵬還披露,截至2020年,上海共完成低效建設用地減量66.8平方公裡,減出來的土地主要用於生態建設。加快桃浦、南大、吳涇、吳淞等重點區域轉型,完成兩輪金山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完成市級產業結構調整項目5900餘項。

過去五年,上海市煤炭消費總量佔一次能源比重從37%下降到31%左右,非化石能源佔比超過17%。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36.4萬輛,貨櫃鐵海聯運達到26.79萬標準箱,較2018年增長256%。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推廣力度全國領先。

相關焦點

  • 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明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我國各省...
    近年來為進一步推進地區大氣環境治理,有效解決供熱問題,河北秦皇島市關閉區域內小機組和燃煤鍋爐,建設熱電聯產項目提高環境空氣品質。圖為一期建設的兩臺35萬千瓦超臨界空冷燃煤供熱機組。「『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鼓勵一些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加快建立全國碳市場,同時鼓勵地方開展試點示範。」在生態環境部12月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說。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為我國低碳...
    近年來為進一步推進地區大氣環境治理,有效解決供熱問題,河北秦皇島市關閉區域內小機組和燃煤鍋爐,建設熱電聯產項目提高環境空氣品質。圖為一期建設的兩臺35萬千瓦超臨界空冷燃煤供熱機組。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為我國低碳轉型畫出路線圖
    科技日報記者 李 禾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鼓勵一些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加快建立全國碳市場,同時鼓勵地方開展試點示範。」在生態環境部12月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說。
  • 訪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減汙降碳,推動高質量發展
    我理解,「我們自己要做」,從國內這個層面,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工作是「一舉四得」的事:第一,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高質量發展;第二,有利於推動汙染源頭治理,降碳的同時,也減少了汙染物的排放,從而與環境質量改善產生顯著的協同增效作用;第三,有利於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第四,有利於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減少對經濟社會造成的損失。
  • 陸海統籌,區域協調,生態環境部系統謀劃「十四五」海洋生態保護
    「十四五」期間,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將要發生什麼變化?生態環境部日前召開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和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試點工作進展調度會,再次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行謀劃。所涉及的廊坊、哈爾濱、湖州等10個流域規劃試點地市和上海、深圳、錦州、連雲港等4個海洋規劃試點城市參加了調度會。
  • 著眼七大要點 加強「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
    原標題:著眼七大要點 加強「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 【「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建言】 「十四五」時期的生態環境保護,應以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中國的目標為指引,做長長板、補足短板、以點帶面,全面開展目標設定、措施部署工作。具體來看,需開展或加強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 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發展 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部署。就此,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之間的協同效應。請介紹一下這項工作的意義?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談「十四五」環境保護髮力點
    今後五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力點在哪?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如何推進?新華社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目前,我們已經啟動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編制工作,並將進一步加快節奏,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持續推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 以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技術是指降低消耗、減少汙染、改善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興技術,涵蓋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領域。
  • 「十四五」空氣汙染怎麼治?生態環境部回應每經:以PM2.5和臭氧協同...
    12月29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針對「十四五」汙染防治工作計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汙染防治攻堅戰勝利在際,「十四五」期間汙染防治方面還有哪些新的行動和計劃?對此,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回應,「十三五」時期是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十四五」時期要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從「堅決打好」向「深入打好」,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意味著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寬、要求更高。徐必久強調,按照「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的思路繼續開展汙染防治行動。其中,在提氣方面,將制定實施空氣品質提升行動計劃。
  • 必讀| 12個關鍵詞,帶你看烏當「十四五」怎麼幹
    「十四五」時期,以中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園建設為重點,以建設城鄉社會治理新樣板、大健康產業發展新高地、鄉村振興新標杆為抓手,引領全區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美麗烏當·花園之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達到325億元;人口規模翻一番,達到50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翻一番,拓展至45平方公裡,讓「美麗烏當·花園之城」靚麗品牌深入人心。
  • 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戰略路線圖分析
    本文基於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在分析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問題以及形勢的基礎上,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區域聯動、分區防控和精準治理的原則,建議協同推進「汙染防治、生態修復、風險防範、能力建設、國際合作」五大領域任務,重點突破「構建法律、空間管控、標準規範、目標責任、許可管理」五大體系,最終實現「十四五」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已啟動「十四五」生態環保規劃研究編制工作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已啟動「十四五」生態環保規劃研究編制工作 將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來源:上海證券報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12月15日消息,12月14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北京視頻會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保「十四五」規劃方向
    12月29日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將召開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總結回顧2020年重要生態環境工作進展,介紹「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整體考慮,並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 生態文明建設踏上新徵程!「十三五」期間,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3年前開始的新鳳河流域水環境治理,讓曾經的「臭水河」如今成了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間,經過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不懈奮鬥,一批影響群眾生活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解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十四五」開局之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徵程。
  • 生態環境部黨組召開會議
    他強調,要從「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深入領會、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準確理解和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理論、歷史和現實邏輯,認真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倒逼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列席會議。
  • 汙染治理三公理|周道生態文明(第42講)
    然而,在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的如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不當的汙染治理,違背了基本的原理和常識。那麼,在汙染治理中,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基本的、不證自明的公理?請聽本集《周道生態文明》周晉峰就「汙染治理三公理」進行闡述。
  •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
    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協同控制溫室氣體與汙染物排放,協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與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支撐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和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三)主要目標「十四五」期間,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籌融合的格局總體形成,協同優化高效的工作體系基本建立,在統一政策規劃標準制定、統一監測評估、統一監督執法、統一督察問責等方面取得關鍵進展,氣候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 李幹傑:2018年全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同比增長43%
    6月2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9年會主題論壇在杭州舉行,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十四五」綠色轉型分論壇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表示,2018年全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同比增長43%,相比其他領域增長的速度和幅度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