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統籌,區域協調,生態環境部系統謀劃「十四五」海洋生態保護

2020-11-23 中國創新網

  「十四五」期間,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將要發生什麼變化?生態環境部日前召開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和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試點工作進展調度會,再次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行謀劃。所涉及的廊坊、哈爾濱、湖州等10個流域規劃試點地市和上海、深圳、錦州、連雲港等4個海洋規劃試點城市參加了調度會。

  生態環境部要求,做好重點流域和海洋規劃的協調銜接,協同推進,在陸海統籌、區域綜合協調上發揮更大作用。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表示,正在開展的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以「管用、好用、解決問題」為出發點,為新時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

  海洋汙染、岸線破壞、過度捕撈問題嚴重

  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簡報顯示,在我國管轄海域,一類水質海域面積佔97%,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為28340平方千米,同比減少4930平方千米。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海域面積比例為76.6%,同比上升5.3個百分點;劣四類為11.7%,同比下降1.8個百分點。

  儘管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但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青年學者呂煜昕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是汙染嚴重。不僅僅是海洋水體,還有海洋岸線汙染嚴重;海洋岸線破壞嚴重,侵佔溼地、非法圍填海現象時有發生;過度捕撈問題嚴重,海洋漁業資源面臨枯竭;原油洩漏等突發海洋環境事件應對能力不足。

  「這四類問題,既是長期歷史積累的結果,更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不作為的表現。」呂煜昕說,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存在諸多類似「秦嶺違建別墅」問題。

  呂煜昕認為,一些地方重發展、輕保護的觀念還沒有根本扭轉,在整治海洋生態環境時存在「唱高調、慢作為、不作為」,有的甚至要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為發展讓路。從歷次環保督查可以看到,部分地方政府違法圍填海、擅自改變用海方式、汙水處理能力滯後、違規調整自然保護區範圍和功能區劃、對重要海洋功能區保護不力等問題較多。

  「十四五」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

  生態環境部的研究報告顯示,80%的海洋汙染物來自於陸地。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裡,但根子在陸上。

  對此,呂煜昕表示,「十四五」期間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應堅持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從海洋汙染治理、海洋岸線修復、漁業資源養護等方面全面推進,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長效機制,推動海洋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霍傳林說,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正按照陸海統籌「四個銜接」的基本思路開展工作。第一個是陸域環境保護設施與海洋環境質量要求相銜接,以實現汙染物入海監管方面的「以海定陸」,管好直接向海排放汙染物的「閘口」;第二個是沿海陸域產業布局要與海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銜接,實現產業布局方面的「以海定產」,沿海地區的規劃和工程項目環評中,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審查;第三個是陸域海域綜合治理規劃、工程與海洋環境保護目標相銜接;第四個是統一陸海生態環境監測布局,以實現標準和數據相銜接。

  「同步啟動的『十四五』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注重流域、區域、海域在管控措施、斷面要求、治理目標等方面的銜接,確保『十四五』期間從規劃層面、從起始階段就充分體現陸海統籌的理念。」霍傳林說。

  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推進治理工具創新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除陸海統籌外,還應堅持海洋『一盤棋』和治理創新。」呂煜昕說,海洋是流動的龐大生態系統,汙染物可能隨著洋流在不同海域間流動,單純推動某一海域的環境治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比如在海洋生態保護方面,存在部分省市嚴格執行禁漁期規定而一些地方執行規定不嚴,導致禁漁期效果大打折扣,還致使嚴格執行禁漁期的省市積極性受挫等問題。堅持治理創新,大力推進類似灣長制、海上排汙許可制度等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的制度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推進治理工具創新,通過衛星影像、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方法做好海洋生態環境的監管和保護。

  「『十四五』期間,還應加快海洋生態修復工作。特別在渤海、長江和珠江入海口,這些汙染及生態損害較為嚴重的地區無法單純依靠自然修復,必須加大整治力度,通過海洋工程等方式科學施策、主動修復。在海洋生態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上下功夫,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把最先進、最合適的技術用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上。儘量以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把生態環境影響降到最低。」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教授馬英傑說。

(責任編輯:韓夢晨)

相關焦點

  • 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戰略路線圖分析
    本文基於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在分析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問題以及形勢的基礎上,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區域聯動、分區防控和精準治理的原則,建議協同推進「汙染防治、生態修復、風險防範、能力建設、國際合作」五大領域任務,重點突破「構建法律、空間管控、標準規範、目標責任、許可管理」五大體系,最終實現「十四五」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 生態環境部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情況並答問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根本,切實強化綜合治理、統籌謀劃和系統監管,落實落細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等重點任務,切實將陸海統籌的體制優勢轉變為河清海晏的治理實績,為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繼續做出貢獻。需要通報的是,我們近期調度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有關情況,現場給大家準備了背景材料,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查閱。
  •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
    圍繞落實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統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加強頂層設計,著力解決與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強化統籌協調。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一謀劃、統一布置、統一實施、統一檢查,建立健全統籌融合的戰略、規劃、政策和行動體系。突出協同增效。
  • 在「十四五」時期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十四五」時期,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工作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一是近岸海域水質改善成效還不穩固,陸源汙染排放量仍然較大;二是海洋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災害仍處於多發期;三是海洋權益維護面臨複雜形勢;四是海洋航道存在安全風險;五是氣候變化帶來不利影響。建議在「十四五」時期打一場海洋綜合治理攻堅戰。一是陸海統籌,制定藍色國土綜合治理和保護規劃。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保「十四五」規劃方向
    12月29日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將召開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總結回顧2020年重要生態環境工作進展,介紹「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整體考慮,並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 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
    他強調,要用新體制凝聚新優勢,用新思路謀劃新突破,在新起點上奮力開創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努力建成「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人和」的美麗海洋。李幹傑指出,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將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增強陸海汙染防治協同性和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我國海洋環境質量整體企穩向好,局部區域生態系統得到修復恢復,但仍處於汙染排放和環境風險的高峰期,生態退化和災害頻發的疊加期,仍面臨著諸多突出問題。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生態環境部,設立海洋生態環境司,打通了陸地和海洋。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下一步,我部將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監測納入全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並持續推廣應用相關科研成果,不斷提升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監測能力和水平。謝謝!  中國青年報:2018年機構改革之後,生態環境部在海洋監測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如何?「十四五」期間我們有哪些新的考慮?謝謝。  柏仇勇:謝謝記者的提問。
  • 生態環境部就《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答記者問
    要加快推進高汙染高排放高風險產業轉型升級和布局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加強「三線一單」協調,推動部分地區和部分行業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二是緊扣關鍵環節,解決突出問題。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既與各省市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治理進程緊密相關,也與區域相互影響密切相連。要站在區域一體化的角度,統籌解決這些系統性、區域性、跨界性生態環境重點問題。
  • 李永潔:陸海統籌構建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的若干思考
    陸海聯動有利於從全域國土視角謀劃陸海功能布局,特別是優化海岸帶空間布局,優化用地用海,協調海岸帶功能衝突,提升陸海利用效益。2.2.3 有利於推進陸海生態共治,實施全域國土空間的系統修復陸海聯動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以陸看海、以陸定海的傳統思維,從促進生態系統完整性、穩定性和保障功能提升角度出發,綜合考慮自然生態要素、陸域與海洋以及流域上下遊關係,優先構建陸海生態安全格局,重點強化陸海生態系統保護,統籌推進陸海生態環境聯防共治
  • 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
    圍繞落實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統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加強頂層設計,著力解決與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強化統籌協調。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一謀劃、統一布置、統一實施、統一檢查,建立健全統籌融合的戰略、規劃、政策和行動體系。  突出協同增效。
  •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全國政協「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
    「十四五」時期,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工作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一是近岸海域水質改善成效還不穩固,陸源汙染排放量仍然較大;二是海洋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災害仍處於多發期;三是海洋權益維護面臨複雜形勢;四是海洋航道存在安全風險;五是氣候變化帶來不利影響。  建議在「十四五」時期打一場海洋綜合治理攻堅戰。  一是陸海統籌,制定藍色國土綜合治理和保護規劃。
  • 生態環境部:多部門將研究推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
    然而,目前我國沿海地區黑水入海、非法圍填海、垃圾漫灘等環境問題突出。機構改革後,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至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圍繞我國海洋環境現狀以及整治工作,尤其是備受關注的非法圍填海和海洋微塑料汙染等問題,新京報記者專訪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
  • 生態環境部回應每經:將從五方面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
    對此,莊國泰表示,當前形勢下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根本任務就是落實9月30日習近平主席參加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總體來看有五個方面的安排部署。其中,第一是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國家公園法等制修訂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具體有哪五方面的安排部署呢?莊國泰在發布會上作了進一步闡釋:第一,加強統籌協調。
  • 生態環境部開展重點流域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
    11月25日,生態環境部以視頻形式組織調度重點流域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督促有關地方落實規劃編制主體責任,加快推動規劃編制。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出席會商並講話。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司司長張波主持會商。
  • 《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9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生態環境部制定了《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擬於近期印發實施。  據悉,《指導意見》從戰略規劃、政策法規、制度體系、試點示範、國際合作等5個方面,建立健全統籌融合、協同高效的工作體系,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一謀劃、統一布置,統一實施、統一檢查,加強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為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實現提供支撐保障。
  • 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思路與重點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本文主要對《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技術大綱》進行解讀,在梳理當前我國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問題以及形勢的基礎上,分析了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的定位,介紹了規劃編制的總體思路以及目標制定、問題和癥結分析、規劃任務設計和項目篩選等重點環節,並對做好規劃編制工作提出了相關建議。
  • 生態環境部黨組召開會議
    他強調,要從「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深入領會、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準確理解和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理論、歷史和現實邏輯,認真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倒逼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列席會議。
  • 生態環境部:正推進「十四五」重點流域和海洋環保規劃編制
    我國重點流域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目前正抓緊編制。按照時間表,明年上半年將全面完成規劃編制任務。在生態環境部今天(25日)下午召開的重點流域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調度會商會議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透露,按照規劃大綱既定的時間安排,今年12月底前,要形成規劃初稿,明年3月底前形成規劃的徵求意見稿,6月底前上報國務院。翟青表示,這兩個「十四五」專項規劃是今後一個時期內,指導全國各流域海域、各省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關鍵性文件。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有關負責人就《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
    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應對氣候變化職能調整至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在體制機制上實現了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等相關工作的協同管理。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有利於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系統相關職能協同和制度機制融合,有利於用好用足生態環境保護現有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礎能力等方面優勢,有利於形成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整體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