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

2021-01-13 瀟湘晨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技術是指降低消耗、減少汙染、改善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興技術,涵蓋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領域。綠色技術創新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十三五」以來,湖南全面落實《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布局推進綠色產業、生態環保、現代農業和新能源等領域綠色技術創新,有力助推了洞庭湖生態環境改善。但由於洞庭湖區(以下簡稱「湖區」)企業大多仍依賴傳統工藝技術,綠色技術創新主體意識不強、能力偏弱,科技成果轉化不夠,湖區綠色技術創新仍處於起步階段。「十四五」期間,應著力提升湖區綠色技術創新能力。

——增強湖區綠色技術創新政策有效供給。

湖區各市縣應結合自身實際,加強政策引導,優化綠色技術創新環境。

一是主動對接湖區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需求。落實國家和省級綠色技術創新政策,嚴格執行國家綠色技術標準,對湖區企業現有綠色技術及創新水平進行全面了解,找準發力點;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引導綠色技術創新力度。堅持把科技作為支出重點領域,在政府採購中向綠色技術創新產品傾斜;三是完善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政策保障。逐步簡化綠色技術認定程序,縮短審查審批流程,建立審核「綠色通道」,並做好綠色技術創新成果的保護與轉化服務;四是加大對綠色技術創新的監管力度。強化湖區企業綠色技術和綠色產品的核查認證,實施綠色技術、綠色產品標識制度。

——強化湖區綠色技術創新主體培育。

依靠綠色技術創新破解湖區生態治理難題,必須培育壯大湖區綠色技術創新主體。

一是增強湖區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根據國家綠色技術創新企業認定標準規範,在湖區開展綠色技術創新企業認定。響應「綠色湘軍」行動,在湖區培育一批省級綠色技術創新龍頭企業,圍繞洞庭湖綠色發展需求進行科技攻關;二是建立湖區綠色技術創新基地。建設一批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基地,鼓勵湖區企業、科研單位、高校聯合攻關,加快突破儀器設備、核心工藝等技術瓶頸;三是鼓勵湖區「產學研金介」深度融合。支持規模以上企業整合省內外、國內外優勢科研力量,聯合中介機構、金融資本,分領域、分類別組建專業綠色技術創新聯盟;四是引導湖區傳統企業綠色升級。支持湖區傳統小微企業合併重組,著力開發綠色共性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

——推動湖區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

依託湖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等創新市場,在湖區各市縣建立分市場,為湖區綠色技術創新成果加速孵化提供平臺。

一是設立洞庭湖綠色技術成果轉化投資基金,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三鏈」融通。對於已形成的湖泊水生態修復技術、畜禽養殖汙染防治等可適用技術,應加大投資力度,打通創新-產業-價值鏈條,實現技術產品化,產品市場化、資本化,提升綠色技術創新成果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二是搭載湖南綠色技術銀行創建,推動湖區各市縣建設綠色技術信息平臺、金融平臺和轉移轉化平臺,發揮平臺流轉「技術+人才+資金」優勢,將湖區生態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增長優勢,促進洞庭湖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源;三是支持「校企院」在湖區建立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重點支持可推動洞庭湖高質量發展的技術項目轉化落地。

——推進湖區綠色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要提升湖區綠色技術創新能力,須引進、用好、造就創新人才與科研人才。

一是以我省實施芙蓉人才行動計劃為契機,支持湖區各市縣大力引進綠色技術創新領域技術領軍人才(團隊)、高端管理人才(團隊);二是加快推動人才資源轉化為創新資源。引導科研人員在湖區創辦綠色技術創新企業,賦予區域內科研機構更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權,允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國有企業科技人才按規定在湖區兼職兼薪、按勞取酬;三是加強綠色技術培訓和生態環保教育,推動湖區現有科技人才升級為綠色技術創新人才;四是培育綠色技術創新後備軍。鼓勵省內高校圍繞洞庭湖生態治理、工業汙染防治、固廢資源化等重點領域培養科研人才,省內職業院校圍繞創新應用轉化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責編:姚昕玥]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來源:新湖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一頭麋鹿的愛情故事 湖南深入推進湘江和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通過決議,提出深入推進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加強長江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點點」的故事,是湖南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縮影。
  • 【益陽市】綠水青山變奏曲——益陽市生態環境整改治理紀實
    石煤礦山綠色蝶變,重新呈現出清秀的模樣。  初冬時節,記者踏訪益陽,一派山青、水綠、灘淨、魚躍的景象。  近年來,中央、省級以上涉及益陽市的生態環境交辦督辦問題共有102個。益陽市堅持問題導向,匯聚合力抓實整改,推進系統治理,至今年11月底,已完成84個,辦結率達82.4%。
  • 上海「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關鍵詞:降碳、綠色創新、第三方治理
    記者 | 楊舒鴻吉2021年1月14日,上海市生態環境保護局局長程鵬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十三五」期間,上海以生態環保倒逼引領綠色高質量發展已取得成效,「十四五」期間將加快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他指出,把環保政策能夠納入宏觀經濟治理的政策的範疇,體現了我國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創新,使保護生態文明的要求內化於經濟發展當中。
  • 推進綠色科技創新 確立健康的生態倫理觀
    然而,科技創新在深刻地改變著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並深度重塑人類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給人類帶來諸多福祉的同時也造成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諸多非預期的生態後果和社會災難。科技創新引發的非預期的生態環境風險和不確定性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 以創新引領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
    推進科技創新,增強綠色發展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已經到來,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不斷推進,綠色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綠色科技創新因不同的視角而具有不同的內涵。從目的論視角看,綠色科技創新以經濟運行成本和生態負效應最小化為目標;從系統論視角來看,綠色科技創新要促進人地關係系統的協調發展;從過程論視角來看,綠色科技創新是由綠色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化的循環過程。
  • 強化環境審判職能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十三五」規劃期間,人民法院在審理環境刑事、環境民事、環境行政、環境公益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中,堅持系統保護思維和恢復性司法理念,創新審判執行方式,通過允許企業以部分賠償款用於完成環境治理、節能減排生態環保項目的新建和升級改造,鼓勵企業主動承擔起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擴大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公眾有序參與環境治理;建立長江
  • 學習時報:推進河流湖泊水生態治理
    周國輝 字數:2095在山水林田湖草組成的生命共同體中,水是最重要的因子和要素,是生態、生產、生活的命脈。推進河流湖泊的修復與保護,實現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當前,我國河流湖泊治理與保護還有待加強。一是水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相對滯後。
  • 貴陽市加強水環境治理保護河湖生態綜述
    建立「雙河長制」,只是貴陽市保護河湖生態舉措中的一項。近年來,貴陽市在對水環境的治理過程中,既堅持對重點區域的水環境治理,又加強水環境整體的綜合整治力度;既注重採用新技術治理汙染,又不斷完善綜合治理制度體系,以創新管理手段、點面結合的形式改善水環境。  讓「母親河」碧水長流  南明河是貴陽市的母親河。
  • ...印發《黑龍江省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我省作為農業大省,肩負著爭當新時代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必須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全力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的通知》精神,創新體制機制,推進我省農業綠色發展,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全文如下。
  • ...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堅持一體化發展導向,著力制度創新和協同合作,建設一體化示範區生態環境「三統一」體系。
  • 2018長江經濟帶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博覽會
    人民網、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武漢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2018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城市論壇,同期舉辦2018長江經濟帶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博覽會(簡稱長江綠博會)
  • 推進綠色發展國際科技合作
    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正遭受多重挑戰,科技創新已成為經貿摩擦中受封鎖打壓的主要「承壓區」,在此情境下發揮生態環保這一人類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的作用,打破利益藩籬,推進綠色發展國際科技合作,將成為中國加強科技交流創新和構建全方位開放合作格局的重要窗口和現實路徑。
  • 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快遞包裝廢棄物如何治理?國家郵政局:推進快遞包裝「綠色革命」
    攝影 徐想快遞業高速發展,快遞包裝廢棄物治理情況如何?對此,趙民表示,快遞包裝廢棄物問題備受關注。近年來,國家郵政局加強郵政快遞業生態環保工作,紮實推進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取得了積極進展。截至目前,電子運單基本實現全覆蓋,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到95%,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到70.1%,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了91.5%,在營業場所設置了7.6萬個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
  • 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印發《關於科技創新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和打好...
    》(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充分發揮創新驅動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動力的重要作用,力爭到2020年,科技創新支撐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要進展,在創新體系構建、基地平臺布局、人才隊伍建設、生態環保科技產業、環境治理模式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和能力提升。
  • 青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人士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市生態環境系統專家、企業家等認真學習領會,大家紛紛表示,將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加快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化河湖長制,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 「面向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我們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兩手抓』。
  • 【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
  • 關於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
    加強對全區綠色農業發展的整體設計,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優先位置,以落實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為基本要求,以保障綠色農產品供給能力、開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面源汙染治理為重點,推進農業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全區農業發展由滿足數量供應向更加注重品質轉變,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
  •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公布「2019年度十佳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案例」
    2019年是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的開局之年,是江蘇省生態環境質量取得顯著改善的一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開展了「2019年度十佳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案例」徵集評選活動,得到各設區市積極響應,共徵集55項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入選案例,在逐級評選推薦基礎上優中選優,評選出「江蘇省2019年度十佳生態環境保護改革創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