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12-01 澎湃新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美麗的濱海城市——防城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已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生態環境保護也可以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的人居環境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結合防城港市特有的生態環境條件及當前的發展實際,對我市的生態海灣城市建設作如下建議:

一、嚴守生態紅線,適當堅持生態留白

我市的城市規劃建設應充分保護利用好我市特有的山海資源,保護為主,開發與保護並重,儘量減少以往挖山建房、移山填海的粗野行為。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強化國土空間環境管控、推進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務必強力推進,高質量落實。特別目前緊迫的是設定我市兩高一資項目引進的上限,預留出承接醫療實驗區項目落地的國土空間和環境容量。積極培育新動能,引導產業向高端發展。

生態保護適當留白,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我市十萬山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保護區、金花茶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優先強化保護,其他未開發地區的生態環境區域適當留白,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保持自然生態現狀,為現代及子孫後代提供高質量原生態環境產品。

二、以生態學的原理引領產業發展

生態學原理強調的是生物多樣性,豐富複雜的食物鏈將能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平衡發展。經濟產業的發展同樣會遵循生態學原理,支柱產業形成特色,中小經營企業群物競天擇、百花齊放,培育多種經營,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鏈,豐富的產業群才利於經濟的健康、穩步、繁榮發展。

堅持產業發展遵循生態學原理,發展有質量有底線的工業化種子(技術、商業模式),改良產業發展的土壤(產業關係、專業服務、城市價值基礎),保護好產業發展的空氣(制度、文化、社會關係、城市性格)。產業選擇改變單一的以土地、資源換取GDP傳統的招商引資模式。建設完整的產業鏈條,單個企業很難生存,避免陷入大項目主導城市發展的弊端,單一主題經營的城市是有缺陷的,要有底群活躍的中小企業群,光有大項目沒用,要靠產業鏈、創業活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要少作為,讓企業去幹,城市有了強大、成功企業的土壤,成熟的企業就不會遷移。

我市的產業發展堅持「大項目—產業鏈—集群化」的方向推進結構性改革,已經形成了以盛隆冶金、金川銅鎳、大海糧油、中鋁集團、廣鋼集團、中電、核電等龍頭企業引領的鋼、銅、鋁、糧油、電力支柱產業,總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 90%以上。但整體產業鏈還是不夠豐富,雨林經濟尚未形成,較為簡單的行業發展,不利於經濟發展的繁榮穩定,2020年的疫情影響、某一行業的停產檢修,就導致全市經濟的大幅波動,弊端初顯。最近入駐的醫學產業項目,準備引進林漿紙項目將是形成產業林的良好補充。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的建設已是必須推進的重大戰略,近期應突破項目的落地關,形成項目落地見成效的良好開端。比如利用我市目前已有的猴子養殖基地,引進高端醫療企業建設動物醫療實驗室,實驗、研發、加工醫藥產品,項目建設周期短,見效快,形成良好示範效應後,創新、拓展其他相關的產業發展。

加強橫向選擇,增加其他高新行業項目,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構建起產業的初步集聚效應後,進而吸引大量相關企業及其配套服務項目來投資落戶。向下遊延伸,積極發展物流配送和總部經濟;向上遊發展,提高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能力;在中遊精選,截取加工製造鏈增值大的環節;向下遊延伸,積極發展物流配送和總部經濟;向配套拓展,進入關鍵零部件和裝備製造業。產業發展有如生態環境自然物種的多樣性,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才是安全的,雨林經濟的發展是欣欣向榮的。生態型產業發展的模式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內生動力,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推動生態環境源頭治理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推動生態環境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實現改善環境質量從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頭預防和治理有效傳導,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環境形勢根本好轉。

加強對現有重點工業汙染源的監督管理,推進汙染整治,嚴格清潔生產審核,提高汙染治理水平,減少汙染物排放總量。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督促盛隆鋼鐵有限公司的轉產技術改造,完善中電、華潤的煙氣脫硝環境汙染治理;引導柳鋼、生態鋁等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效應來拉動經濟增長;加快漁洲城磷化工業園的整體搬遷;加強港口碼頭、倉儲的粉塵汙染整治。以綜合治理為重點,努力推進重點河流和海洋汙染防治。採取控源、治理、修復、風險防範等綜合措施,強化工業、農業、生活源協同控制,加強陸源汙染防治,突出近岸區域的氮、磷汙染控制,削減入河與入海負荷,強化入河與入海排汙口的環境監管。我市範圍內全面開展農村環境整治,以我市已經按環保部要求開展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試點工作為標準,全市所有鄉村全面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有效處理鄉村的垃圾、汙水,切實有效解決農村生活環境汙染問題。通過源頭預防和治理,有效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堅持質量目標倒逼總量減排、源頭減排、結構減排,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順應汙染防治攻堅戰由「堅決打好」向「深入打好」的重大轉變,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以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堅持綠色發展引領城市建設

堅持綠色發展引領,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確定生態修復標準和生態補償標準,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汙水、垃圾處理的水平和能力,補齊醫療廢物處置的短板。提升城市化配套進程,建設適應新時代的旅遊、食宿、學習、娛樂、休閒的城市功能項目。構建綠色能源體系,大力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助力綠色發展。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實現綠色出行。大力改善交通路網結構,優化出行方式,打造便捷高效、安全可靠、低碳環保的綠色綜合交通體系,讓城市出行更便捷、更舒適、更健康。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在中心城區幹路和主要公共場所配套建設充電站、加氣站,並向社區延伸;加大市域客運公交化改造力度,實現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和純電動公交車全覆蓋。推動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加快優化調整,實現綠色發展,以高質量的人居環境供給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

來源:防城港市生態環境局

原標題:《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認識發展大勢、深刻把握髮展規律、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 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要素有效聚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信息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組織化水平,推動農業、牧業、林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再轉型、再升級,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主要工作,也對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實現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 張佔斌 杜慶昊: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
  • 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原標題: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標是通過改革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   一方面,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習近平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不只是一個稅收和稅率問題,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最後,具體措施不同。
  • ...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
    原標題:●2021年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應是在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不斷克服的背景下,供求總量向著平衡方向發展 ●只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才能在變局中站穩腳跟,育先機、開新局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以高質量發展開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談2021
  •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原標題: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編者按:隨著國民收入水平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普遍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有了更加多元和更高的需求。與此同時,國家經濟轉型升級,人力資源強國、創新型國家建設,脫貧攻堅等等,都需要數以億計的各類勞動者在理念、思維、知識、技能等多方面接受多種形態的教育培訓。
  • 肖鋼:推動衍生品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1月30日,在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肖鋼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視彌補我國金融市場的短板。長期以來,金融發展中存在重投融資市場、輕風險管理市場,重現貨市場、輕期貨市場,重投融資數量、輕資金使用效率,重金融資產規模、輕市場深度廣度建設的問題。衍生品市場是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該加強頂層設計,突破「衍生品市場是壞孩子」的觀念束縛,加快制度供給和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充分發揮衍生品市場在抵禦經濟下行風險中的作用。
  • 鄧聿文:供給側改革也是制度改革
    會議對2016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提出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主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通過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有效供給,以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等,促進社會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其中主線,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供給側改革:樂清經濟騰飛的翅膀—— 民營經濟在樂清的生動實踐與...
    近日,浙江省確定樂清市等5個縣(市、區)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最近,我們走訪了正泰、德力西、環宇、華京、朗詩德等一批企業後驚喜地發現,這些企業圍繞改革重點,或實現了逆勢飄紅,或明確了新目標,成就樂清經濟發展的新方式、新動能、新引擎。
  • 綠色發展呵護「防城港藍」 ——我市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綜述
    綠色發展呵護「防城港藍」 ——我市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綜述 2020-12-02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槓桿、地方債、外儲、資本市場都在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改?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解決了多少?跨境證券投資增多會不會對資本流動產生衝擊?銀行投資或參股證券公司能不能做試點?創業板交易制度能不能有所創新?這些問題是4月1日召開的「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年會(2019)」的討論重點。
  •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需激活生產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期成為經濟改革領域的高頻詞,也成為最高經濟決策機構,在宏觀調控方面的一個新的思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勞動力供給量減少,勞動要素成本上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以及資本投資效率下降等問題。
  • 新聞聯播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啥意思?
    經常看到和聽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什麼意思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市場而言。市場有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就是供給和需求。說白了就是,當我們種出了蔬菜,糧食等農產品要到市場去賣,我們就是供給者,屬於供給側;而購買你的農產品的人就是需求者,屬於需求側。
  • 習近平:談供給側不能少了這三個字
    習近平就深入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發表看法。今天,我們將其中有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論述摘編如下,供大家學習。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 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_新華報業網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新發展格局形成所需的動力,同樣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獲得。實現「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質量動態平衡,從而為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必要動力。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砥礪進取 篤行致遠 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會議提出,在「十三五」和「十四五」交替的重要時間節點上,要繼續堅持創新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不動搖,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推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全行業要聚焦一個根本任務,全面提升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水平;堅持兩大發展主題,加速推進綠色發展和智能製造;著重解決行業三大痛點,控產能擴張、促產業集中、保資源安全;持續推進中國鋼鐵國際化進程。
  • 王一鳴: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七大特徵
    來源:新華網思客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多項宏觀經濟數據,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8%。如何評價我國經濟上半年的運行情況?下半年如何應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繼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就上述問題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