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20-12-06 人民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認識發展大勢、深刻把握髮展規律、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2016年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供求關係明顯改善,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經濟運行質量效益不斷提高,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成效突出

「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破解重大結構性失衡、實現經濟良性運行的關鍵舉措。去年以來,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去產能進展順利。化解和淘汰過剩產能是優化供給結構、矯正資源錯配和促進產業升級的當務之急。各地區各部門堅持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化解過剩產能,嚴控新增產能,加快出清低端、落後產能。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中央設立1000億元專項資金,對地方和企業化解過剩產能進行獎補。2016年,鋼鐵、煤炭產能分別退出6500萬噸以上和2.9億噸以上,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在產能有序退出的同時,72.6萬企業分流職工得到妥善安置。今年以來,鋼鐵、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又取得新進展,全國共退出鋼鐵產能3170萬噸、煤炭產能6897萬噸。

去庫存效果明顯。降低房地產高庫存是清除供給冗餘、抑制房地產泡沫,促進房地產發展回歸理性的重要一環。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提高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比例,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房地產銷售明顯加快,庫存持續減少。2016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22.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2.4%。2016年1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3.2%,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1.0%。今年以來,房地產庫存繼續減少。4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7.2%,其中住宅待售面積下降16.2%。

去槓桿穩步推進。降低負債水平是改善企業生產經營,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確保供給安全的關鍵舉措。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動市場化兼併重組,依法依規實施企業破產,進一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股權融資,實施市場化債轉股試點,強化企業負債自我約束,企業槓桿率持續降低。2016年,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規模比上年增加4826億元;國有大型銀行與企業籤訂債轉股框架協議金額超過2500億元。2016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今年以來,企業資產負債率進一步下降。3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2%,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

降成本成效初顯。降低企業成本是緩解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振興實體經濟,提升供給能力的必要手段。各地區各部門多措並舉,綜合施策,積極降低企業成本。在稅費負擔方面,2016年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降低企業稅負5700多億元;開展涉企收費政策落實情況大督查,降低收費標準,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460億元。在資金、能源、交通等方面,2016年,普遍降低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減少融資中間環節費用,下調全國燃煤發電上網電價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取消政府還貸二級路收費、提高物流效率等措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350億元左右。在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中央政府層面核准企業投資項目削減比例累計接近90%,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減少95%以上;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累計精簡85%以上,在「三證合一」基礎上全面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政策「組合拳」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6元;今年一季度,進一步下降到85.25元。

補短板亮點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和短板領域建設是擴大有效供給、增加有效投資和提高發展協調性的重要途徑。各地區各部門從嚴重製約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圍繞中小水利治理加固、重大軟硬基礎設施和脫貧攻堅等領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進度。2016年,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累計開工447個項目,總長度2005公裡;城鎮棚戶區改造和公租房基本建成658萬套,新建高速鐵路投產裡程1903公裡,新增高速公路6745公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持續推進。2016年,財政投入超過1000億元,全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1240萬人,超額完成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今年以來,重點領域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1—4月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水利管理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0.4%、28.4%、16.1%,明顯快於全部投資增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效應不斷擴大,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一方面,減少了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改善了市場供求關係,促使微觀主體經營明顯好轉,發展預期穩中向好;另一方面,擴大了中高端供給和有效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不斷湧現,有力支撐市場需求升級和宏觀經濟企穩。尤其是,隨著市場化制度不斷完善,創新引領作用明顯增強,轉型升級步伐持續加快,新動能茁壯成長壯大,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市場環境逐步改善,經濟運行穩中向好。近年來,部分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加劇了市場供求失衡,加大了經濟下行的壓力。隨著「三去一降一補」紮實推進,市場供求關係出現明顯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好轉、效益回升,有力支撐了經濟穩定運行。2016年9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首次由降轉升,結束了連續54個月的同比下降,之後價格漲幅穩步擴大,今年4月份同比上漲6.4%。在價格回升、成本下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企業利潤大幅改善。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8.5%,扭轉了上年利潤下降的局面,今年一季度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0.9個百分點。市場環境和微觀主體的改善促進經濟穩中向好。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連續兩個季度加快。1—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全年回升0.7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比上年同期多增加22萬人,居民消費價格穩定在0.8%∽2.5%的溫和上漲區間。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供給質量有效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在減少無效供給的同時擴大了中高端供給,帶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了產業發展向中高端邁進。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今年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增速比第二產業快1.3個百分點,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5%,比第二產業高17.8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的增速均快於規模以上服務業增速。工業升級步伐加快。1-4月份,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6.4和4.8個百分點。農業生產結構優化。2017年,全國玉米意向種植面積同比減少4.0%,稻穀、小麥意向種植面積保持基本穩定,大豆、花生、馬鈴薯、蔬菜意向種植面積都有不同程度增長。

需求升級步伐加快,經濟發展動力增強。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用下,適合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的有效供給不斷增加,契合了消費結構升級要求,帶動了投資結構優化,擴大了市場需求。消費貢獻率穩步提升。今年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7.2%,比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比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高58.6個百分點。升級類商品銷售保持較快增長。1—4月份,中西藥品類、體育娛樂用品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1.2%、15.1%和12%,均快於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增速。投資結構不斷優化。1—4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2.6%和12.1%,快於全部投資13.7和3.2個百分點。製造業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7.9%,比全部製造業投資增速高3個百分點。市場需求繼續擴大。1-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2%,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8.9%,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創新活力持續激發,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市場化制度不斷完善,全面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促進新動能孕育成長。創業創新勢頭良好。1—4月份,全國新登記企業181萬戶,同比增長15.2%;專利申請量95萬件,同比增長6.5%。新業態新模式茁壯成長。1—4月份,全國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19180億元,同比增長32%;完成快遞業務量105.7億件,增長29.8%。新產業新產品快速增長。1—4月份,醫藥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工業機器人、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太陽能電池、智慧型手機等保持快速增長。

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綜合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高、經濟運行穩中向好,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奮力拼搏取得的重要成果。但也要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係全局、關係長遠的攻堅戰,增強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擴大優質供給和有效供給,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依然任重而道遠。下階段,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突出重點著力攻堅,繼續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依法依規推動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退出,堅決取締「地條鋼」,適當壓減煤炭進口。積極穩妥去槓桿,促進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推進資產證券化,逐步將企業負債降到合理水平。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完善三四線城市基礎設施,加強互聯互通,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落實減稅降費措施,全面清理涉企收費,降低物流、用能等成本。要著眼補短板、惠民生、增後勁,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尤其是中西部公共設施建設,大力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著力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鞏固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大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科學合理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促進資源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進一步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以穩糧優經擴飼為重點,發展精細農業,擴大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

大力振興實體經濟,不斷提高供給質量。疏通傳導機制,引導資金「脫虛向實」,合理引導市場利率水平,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大力發展民營銀行及普惠金融和多業態中小微金融組織,通過增加供給、提升競爭水平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進一步完善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電力、醫療、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改革,引導資源合理有效配置。推動企業樹立質量第一的品牌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面質量管理,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

加快建立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加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市場化房地產制度和有利於房地產市場穩定的長效機制。要堅持分類指導,因城施策,進一步落實地方主體責任,在支持合理自住購房需求的同時,堅決抑制不合理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要前瞻性地研究住房需求空間布局變化趨勢,調整、優化、引導房地產供給,推動房地產市場實現動態均衡。進一步規範住房租賃市場,加快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大力完善市場監管,維護好房地產市場秩序。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體制機制保障。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按照財權與事權相統一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的事權與支出責任,完善資源稅、消費稅、環境保護稅,推動地方稅收體系合理構建。積極推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民營銀行發展。紮實推進國企國資改革,進一步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成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不斷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不斷增強社會保障託底功能。

相關焦點

  • 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原標題: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標是通過改革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   一方面,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
  •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原標題: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編者按:隨著國民收入水平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普遍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有了更加多元和更高的需求。與此同時,國家經濟轉型升級,人力資源強國、創新型國家建設,脫貧攻堅等等,都需要數以億計的各類勞動者在理念、思維、知識、技能等多方面接受多種形態的教育培訓。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肖鋼:推動衍生品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1月30日,在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肖鋼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視彌補我國金融市場的短板。衍生品市場是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該加強頂層設計,突破「衍生品市場是壞孩子」的觀念束縛,加快制度供給和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充分發揮衍生品市場在抵禦經濟下行風險中的作用。實踐表明,衍生品市場不僅能夠降低非金融企業生產經營風險,提高企業價值,還能夠提高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信用提供能力,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尤其在經濟下行期內,這種作用更為突出。
  • ...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
    原標題:●2021年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應是在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不斷克服的背景下,供求總量向著平衡方向發展 ●只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才能在變局中站穩腳跟,育先機、開新局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以高質量發展開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談2021
  • 張佔斌 杜慶昊: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 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鄧聿文:供給側改革也是制度改革
    會議對2016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提出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主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通過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有效供給,以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等,促進社會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其中主線,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槓桿、地方債、外儲、資本市場都在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改?
    這些問題是4月1日召開的「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年會(2019)」的討論重點。如何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2019年中國經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中國金融的結構性問題是啥?為什麼要關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要素有效聚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正高級經濟師 楊春光;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孟東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張亮、龍海  隨著我國城鎮化率逐步提高,面對城市強大的虹吸效應,農業產業如何在新時代有效聚合生產要素,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組織化水平,推動農業、牧業、林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再轉型、再升級,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主要工作
  • 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新聞聯播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啥意思?
    經常看到和聽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什麼意思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市場而言。市場有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就是供給和需求。說白了就是,當我們種出了蔬菜,糧食等農產品要到市場去賣,我們就是供給者,屬於供給側;而購買你的農產品的人就是需求者,屬於需求側。
  • 向結構性改革要新動力新優勢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經濟結構性改革,明確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 從慈谿企業十強榜單五年變化看 供給側改革重塑「慈谿製造」
    編者按: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浙江信心滿懷。
  •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需激活生產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期成為經濟改革領域的高頻詞,也成為最高經濟決策機構,在宏觀調控方面的一個新的思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勞動力供給量減少,勞動要素成本上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以及資本投資效率下降等問題。
  • 共享單車興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嘗試
    但是從當前來看,在提升「最後一公裡」的出行效率和用戶體驗方面,相比過去的解決方式,共享單車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也是出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很好嘗試。(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責任編輯:梁靖雪)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建議發揮核電等清潔能源 在能源供給側改革中作用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陳穎)在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上,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禹發起,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壽君、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炳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羅琦等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確保核電按基荷運行,推動實現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案,建議發揮核電等清潔能源在推動實現我國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應有作用
  • 【共享單車面面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嘗試
    但是從當前來看,在提升「最後一公裡」的出行效率和用戶體驗方面,相比過去的解決方式,共享單車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也是出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很好嘗試。(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責任編輯:馮虎)
  • 張傳超:「工匠精神」是供給側改革的「新動能」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位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報告裡,立即引起了委員代表和網民的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