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標是通過改革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

  一方面,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應當看到,市場不是萬能的。即使在市場機制相對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會出現市場失靈問題,產生「滯脹」等現象。我國的市場機制還處在發展完善過程中,市場配置資源存在一些障礙,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與西方國家只能通過大幅減稅和壓縮政府開支進行供給側管理不同,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供給側管理方面有很大優勢,突出表現為能夠更有效地通過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一系列綜合政策和舉措,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另一方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可以進一步優化政府調控。從地方經濟工作的角度看,政府可以調控市場,但不能違背市場規律。違背市場規律造成的經濟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比如政府超越市場範圍採取一些不當的鼓勵政策,就可能引起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政府調控必須遵循市場規律,採取有效措施彌補市場失靈,而不是不當幹預市場。再比如企業成本高企的問題,有些成本是企業經營性成本,可以通過市場競爭、加強企業管理來降低;有些則屬於制度性成本,如稅費過高等,應由政府著力解決。在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過程中,政府部門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真正搞清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優化政府調控行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國經濟工作的主線。要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相關領域的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體制機制創新和完善。結合遼寧的實際,重點是做好以下5個方面的結合。

  結合去產能深化國企改革。遼寧是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產能過剩問題的背後是體制機制原因。為此,要以市場為導向,區別不同情況,通過重組、部分退出或改制的方式,在消化過剩產能的同時把企業推向市場,使其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儘快清除「殭屍企業」和空殼企業,釋放其佔用的各種資源。充分利用國家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有利時機,下決心把國企改革改到位。

  結合去庫存加強房地產調控。房地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若調控不當,也容易誘發投機需求,形成經濟泡沫。目前一些地區庫存過多,就是因為需求泡沫破裂後房地產實際需求難以容納過多供給。所以,政府應把需求結構搞清楚,區分實際需求和投機需求。一方面,挖掘城鎮化過程中的剛性需求潛力和城市改造過程中的改善性需求潛力,消化房地產庫存;另一方面,通過有效的政府調控限制投機需求,引導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

  結合去槓桿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去槓桿不是簡單減負債,而是通過調整資產和負債結構,使企業和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更趨於健康。為此,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包括股權投資、企業上市等方式,使企業的融資結構合理化,並降低資金成本。地方政府應通過發行債券優化債務結構,同時在政府投資領域積極引進社會資金,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進行投融資。

  結合降成本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減負,重點是減輕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為此,需要加大行政體制改革力度,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大幅削減政府性收費,並通過優化服務、提高效率、依法行政減少由於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企業投資經營損失。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應努力使東北的企業與其他地區的企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東北地區養老金缺口較大、社保繳費比例偏高的問題,應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妥善地解決。

  結合補短板創新體制機制。根據市場需求變化來判斷什麼是短板,尤其是對中長期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短板。通過改革的辦法創新相關體制機制,形成補短板的社會合力,防止出現政府包辦代替、一哄而起的情況。特別是對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要同時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既通過市場力量也通過一些必要的政策槓桿調動企業積極性,特別是企業管理者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主動進行自主創新,從而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作者為遼寧省政協主席)

推薦閱讀

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解讀:

(一)學者解讀六中全會四大關鍵詞:至此"四個全面"得到系統部署

(二)公報"四個著力"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十次對"高級幹部"提要求

(三)六中全會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新部署 開創從嚴治黨新局面

(四)繼承和發揚好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這個「傳家寶」

(五)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黨的事業前進的重要保障

(六)進一步強化制度路徑 六中全會將有效提升黨執政能力

(七)強基固本、立規設防  六中全會強化「堅定理想信念」

(八)六中全會為強化黨內監督做出頂層設計提供制度保障

(九)深刻領會六中全會對全面從嚴治黨的九個新提法

(十)汪建新:四句話把握六中全會深意

(十一)六中全會彰顯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精神和品格

(十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

(十三)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增強黨的凝聚力戰鬥力

(十四)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源頭

(十五)履行責任推進「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系統工程

《準則》《條例》解讀:

(一)《條例》構建黨內監督強大體系 標誌依規治党進入新階段

(二)《準則》為黨內政治生活立規矩 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三)《準則》《條例》呈現三大特點 著力增強黨的自淨能力

(四)貫徹《準則》和《條例》最重要是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

「八論全面從嚴治黨」 系列特稿:

【特稿之一】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新思想:把紀律刻印全體黨員心上

【特稿之二】八項規定改變中國:管住嘴管住錢管出好黨風

【特稿之三】「打虎拍蠅獵狐」:鐵腕反腐交出沉甸甸的成績單

【特稿之四】深化黨內教育:讓每個黨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特稿之五】百年政黨赤子之心:在行動中樹立理想信念標杆

【特稿之六】強化黨內監督: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有力支撐

【特稿之七】完善黨內製度建設:築牢全面從嚴治黨基石

【特稿之八】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相關焦點

  •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認識發展大勢、深刻把握髮展規律、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原標題: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編者按:隨著國民收入水平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普遍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有了更加多元和更高的需求。與此同時,國家經濟轉型升級,人力資源強國、創新型國家建設,脫貧攻堅等等,都需要數以億計的各類勞動者在理念、思維、知識、技能等多方面接受多種形態的教育培訓。
  • 張佔斌 杜慶昊: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
  • 肖鋼:推動衍生品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1月30日,在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肖鋼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視彌補我國金融市場的短板。衍生品市場是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該加強頂層設計,突破「衍生品市場是壞孩子」的觀念束縛,加快制度供給和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充分發揮衍生品市場在抵禦經濟下行風險中的作用。實踐表明,衍生品市場不僅能夠降低非金融企業生產經營風險,提高企業價值,還能夠提高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信用提供能力,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尤其在經濟下行期內,這種作用更為突出。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 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
    原標題:●2021年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應是在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不斷克服的背景下,供求總量向著平衡方向發展 ●只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才能在變局中站穩腳跟,育先機、開新局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以高質量發展開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談2021
  • 要素有效聚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正高級經濟師 楊春光;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孟東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張亮、龍海  隨著我國城鎮化率逐步提高,面對城市強大的虹吸效應,農業產業如何在新時代有效聚合生產要素,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組織化水平,推動農業、牧業、林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再轉型、再升級,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主要工作
  • 鄧聿文:供給側改革也是制度改革
    會議對2016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提出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主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通過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有效供給,以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等,促進社會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其中主線,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新聞聯播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啥意思?
    經常看到和聽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什麼意思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市場而言。市場有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就是供給和需求。說白了就是,當我們種出了蔬菜,糧食等農產品要到市場去賣,我們就是供給者,屬於供給側;而購買你的農產品的人就是需求者,屬於需求側。
  • 槓桿、地方債、外儲、資本市場都在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改?
    這些問題是4月1日召開的「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年會(2019)」的討論重點。如何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2019年中國經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中國金融的結構性問題是啥?為什麼要關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需激活生產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期成為經濟改革領域的高頻詞,也成為最高經濟決策機構,在宏觀調控方面的一個新的思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勞動力供給量減少,勞動要素成本上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以及資本投資效率下降等問題。
  • 共享單車興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嘗試
    但是從當前來看,在提升「最後一公裡」的出行效率和用戶體驗方面,相比過去的解決方式,共享單車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也是出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很好嘗試。(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責任編輯:梁靖雪)
  • 建議發揮核電等清潔能源 在能源供給側改革中作用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陳穎)在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上,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禹發起,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壽君、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炳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羅琦等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確保核電按基荷運行,推動實現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案,建議發揮核電等清潔能源在推動實現我國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應有作用
  • 【共享單車面面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嘗試
    但是從當前來看,在提升「最後一公裡」的出行效率和用戶體驗方面,相比過去的解決方式,共享單車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也是出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很好嘗試。(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責任編輯:馮虎)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習近平:談供給側不能少了這三個字
    習近平就深入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發表看法。今天,我們將其中有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論述摘編如下,供大家學習。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 從慈谿企業十強榜單五年變化看 供給側改革重塑「慈谿製造」
    編者按: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浙江信心滿懷。
  • 張傳超:「工匠精神」是供給側改革的「新動能」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位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報告裡,立即引起了委員代表和網民的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