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標是通過改革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
一方面,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應當看到,市場不是萬能的。即使在市場機制相對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會出現市場失靈問題,產生「滯脹」等現象。我國的市場機制還處在發展完善過程中,市場配置資源存在一些障礙,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與西方國家只能通過大幅減稅和壓縮政府開支進行供給側管理不同,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供給側管理方面有很大優勢,突出表現為能夠更有效地通過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一系列綜合政策和舉措,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另一方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可以進一步優化政府調控。從地方經濟工作的角度看,政府可以調控市場,但不能違背市場規律。違背市場規律造成的經濟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比如政府超越市場範圍採取一些不當的鼓勵政策,就可能引起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政府調控必須遵循市場規律,採取有效措施彌補市場失靈,而不是不當幹預市場。再比如企業成本高企的問題,有些成本是企業經營性成本,可以通過市場競爭、加強企業管理來降低;有些則屬於制度性成本,如稅費過高等,應由政府著力解決。在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過程中,政府部門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真正搞清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優化政府調控行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國經濟工作的主線。要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相關領域的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體制機制創新和完善。結合遼寧的實際,重點是做好以下5個方面的結合。
結合去產能深化國企改革。遼寧是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產能過剩問題的背後是體制機制原因。為此,要以市場為導向,區別不同情況,通過重組、部分退出或改制的方式,在消化過剩產能的同時把企業推向市場,使其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儘快清除「殭屍企業」和空殼企業,釋放其佔用的各種資源。充分利用國家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有利時機,下決心把國企改革改到位。
結合去庫存加強房地產調控。房地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若調控不當,也容易誘發投機需求,形成經濟泡沫。目前一些地區庫存過多,就是因為需求泡沫破裂後房地產實際需求難以容納過多供給。所以,政府應把需求結構搞清楚,區分實際需求和投機需求。一方面,挖掘城鎮化過程中的剛性需求潛力和城市改造過程中的改善性需求潛力,消化房地產庫存;另一方面,通過有效的政府調控限制投機需求,引導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
結合去槓桿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去槓桿不是簡單減負債,而是通過調整資產和負債結構,使企業和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更趨於健康。為此,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包括股權投資、企業上市等方式,使企業的融資結構合理化,並降低資金成本。地方政府應通過發行債券優化債務結構,同時在政府投資領域積極引進社會資金,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進行投融資。
結合降成本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減負,重點是減輕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為此,需要加大行政體制改革力度,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大幅削減政府性收費,並通過優化服務、提高效率、依法行政減少由於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企業投資經營損失。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應努力使東北的企業與其他地區的企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東北地區養老金缺口較大、社保繳費比例偏高的問題,應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妥善地解決。
結合補短板創新體制機制。根據市場需求變化來判斷什麼是短板,尤其是對中長期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短板。通過改革的辦法創新相關體制機制,形成補短板的社會合力,防止出現政府包辦代替、一哄而起的情況。特別是對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要同時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既通過市場力量也通過一些必要的政策槓桿調動企業積極性,特別是企業管理者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主動進行自主創新,從而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作者為遼寧省政協主席)
推薦閱讀
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解讀:
(一)學者解讀六中全會四大關鍵詞:至此"四個全面"得到系統部署
(二)公報"四個著力"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十次對"高級幹部"提要求
(三)六中全會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新部署 開創從嚴治黨新局面
(四)繼承和發揚好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這個「傳家寶」
(五)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黨的事業前進的重要保障
(六)進一步強化制度路徑 六中全會將有效提升黨執政能力
(七)強基固本、立規設防 六中全會強化「堅定理想信念」
(八)六中全會為強化黨內監督做出頂層設計提供制度保障
(九)深刻領會六中全會對全面從嚴治黨的九個新提法
(十)汪建新:四句話把握六中全會深意
(十一)六中全會彰顯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精神和品格
(十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
(十三)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增強黨的凝聚力戰鬥力
(十四)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源頭
(十五)履行責任推進「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系統工程
《準則》《條例》解讀:
(一)《條例》構建黨內監督強大體系 標誌依規治党進入新階段
(二)《準則》為黨內政治生活立規矩 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三)《準則》《條例》呈現三大特點 著力增強黨的自淨能力
(四)貫徹《準則》和《條例》最重要是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
「八論全面從嚴治黨」 系列特稿:
【特稿之一】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新思想:把紀律刻印全體黨員心上
【特稿之二】八項規定改變中國:管住嘴管住錢管出好黨風
【特稿之三】「打虎拍蠅獵狐」:鐵腕反腐交出沉甸甸的成績單
【特稿之四】深化黨內教育:讓每個黨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特稿之五】百年政黨赤子之心:在行動中樹立理想信念標杆
【特稿之六】強化黨內監督: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有力支撐
【特稿之七】完善黨內製度建設:築牢全面從嚴治黨基石
【特稿之八】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