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支付押金後,只需用手機掃一下單車上的二維碼,便可打開車鎖,騎走單車。長期以來城市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變得容易解決了。
之前,對於公眾提升「最後一公裡」出行效率的需求,有關方面一直在探索,也推出了一些解決方式,但接受度並不是很高。以北京為例,在很多地鐵站和居民小區之間,運行著社區微循環電瓶車。但這些電瓶車要麼發車時間固定,要麼需要等坐滿人才發車。同時,相比運送距離,每次兩三元錢的乘車價格也讓不少人覺得難以接受,這些不足都降低了乘客的搭乘意願和乘坐體驗。在很多城市,公共自行車已經出現多年,也一直不溫不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公共自行車的停靠存放需要固定車樁,用戶尋找和停放自行車都很麻煩,以至於經常出現「找車步行一公裡、停車後又要步行一公裡」的情況,這無疑與用戶使用公共自行車的初衷背道而馳。
與這些出行方式相比,共享單車一出現,便迅速成為很多人的首選。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共享單車更好地滿足了用戶「最後一公裡」的出行需求。在共享單車的使用過程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至關重要。打開APP,便可以通過手機地圖十分準確地查詢到周邊停放的共享單車,用戶可以根據查詢結果就近取車,相比尋找公共自行車需要去固定的車樁,這種方式大大提升了找車的效率。此外,共享單車的開鎖、上鎖以及支付等所有程序,可以用一部手機全部完成,這讓用戶在使用共享單車時,「隨騎隨走」和「隨停隨鎖」成為可能,最大程度地覆蓋了用戶較為隨機的「最後一公裡」路線。近期,杭州開始探索改進公共自行車,嘗試採用智能鎖裝置的「無樁公共自行車」,這正是公共自行車取共享單車之所長的舉動,也從側面印證了共享單車的優勢得到了廣泛認可。
共享單車的發展前景如何,現在還難以得出最後結論。但是從當前來看,在提升「最後一公裡」的出行效率和用戶體驗方面,相比過去的解決方式,共享單車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也是出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很好嘗試。(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
(責任編輯: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