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2020-12-06 央視網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原標題:

  在研究中國經濟問題時,總有些人習慣於從西方經濟理論中尋找依據,部分學者甚至信守「無西不經」(不是西方模式,就不是市場經濟;不是西方的經濟理論,就不是經濟理論或不是可用理論)的崇「西」教條。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6年5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調研。這是5月24日下午,習近平在佳木斯市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冒雨與村民們交談。

  一、西方供給學派的主要觀點

  供給學派崛起於70年代末美國經濟前景最黯淡的時期。該學派並非起源於學術界,除了最著名的供給學者阿瑟·拉弗是一位經濟學教授,學派其它成員大都來自於傳媒界、諮詢公司等非主流經濟學圈。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應該從供給著手推動經濟發展;增加生產和供給首先要減稅,以提高人們儲蓄、投資的能力和積極性。其主要觀點包括:

  第一,經濟增長的唯一源泉在「供給側」。供給學派認為增加政府支出會抑制儲蓄和投資,從而不會增加就業和產量。不僅如此,擴大財政赤字支出還會導致貨幣供給量過多,物價持續上升,最後釀成惡性通貨膨脹。

  第二,增加供給的途徑是經濟刺激和投資。供給學派認為,增加生產和供給必須通過增加投資和勞動來實現,特別是投資的增加。而投資是儲蓄的轉化,所以產量的增長間接決定於儲蓄量的高低。供給學派把美國同其他主要經濟體進行對比,證明凡是儲蓄率高的國家,其生產率增長和經濟發展也相對更快。以此得出結論:儲蓄是生產增長的重要因素。還指出,除儲蓄之外,決定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家精神。

  第三,增加刺激的主要手段是減稅。供給學派認為稅收是影響勞動力供給、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減稅尤其是為富人減稅不但會使得經濟產出大幅增長,還會使稅收收入不降反升,因此不會引發財政赤字的問題。這來自於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線」假說:當稅率高於某一閾值,財政收入不再上升,反而下降,原因是過高的稅率壓抑了勞動力供給和儲蓄,導致稅基下降。換句話說,減稅不一定會增加赤字,甚至可能提高稅收收入。

  第四,增加刺激的外部條件是儘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幹預。供給學派特別強調市場機製作用,反對政府過多幹預經濟活動:一是反對政府的過大社會福利支出;二是反對過多的規章法令;三是反對國家控制貨幣發行量。因此,要削減政府開支,以平衡預算;限制貨幣發行量,穩定物價。

  1980年共和黨人裡根當選總統後,供給經濟學成為美國的國策,而裡根時代的經濟政策被稱之為「裡根經濟學」。裡根在就職典禮上說,「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在經濟政策層面,降低高收入人群的邊際稅率成為了供給學派的核心政策主張。1981年到1986年裡根政府出臺的政策主要包括:為個人和企業減稅,尤其是降低高收入者的邊際稅率;減少政府支出尤其是社會福利;放鬆政府監管。1981年,裡根政府出臺「經濟復甦稅收法案」,將最高的邊際稅率由70%降低至50%;降低資本所得稅。1986年,裡根政府再出臺稅收改革,將最高的邊際稅率由50%降低至28%。經過幾年的實踐,供給學派的政策實際效果並不令人滿意,相反還帶來了更大的副作用,它使美國聯邦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美國從此由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淪落」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供給學派」也隨之名譽掃地。

圖為:2016年1月4日下午,習近平在重慶兩江新區果園港了解現代化港口群布局情況。

  二、供給側改革與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

  當前,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兩者關係的認識存在一些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我國當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不過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現代版本」,其理論來源可以追溯至19世紀初便開始風靡的「薩伊定律」(供給自動創造需求),而實踐形態在美國前總統裡根與英國前首相柴契爾那裡亦是早已有之。言下之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在經濟理論上擁抱西方供給學派,在政策主張上求教「裡根經濟學」和「柴契爾主義」。這意味著,如果不釐清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之間的理論分野,就會造成認識上的模糊混亂,工作中就會走偏出錯。正如習近平所說,有些同志,「對供給側改革弄得還不是很明白,社會上很多討論看了也不是很清楚。」因此,認清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的重大區別顯得尤為緊要,這不僅是學理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實際上,認為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西方國供給學派的翻版,這種判斷是完全錯誤的。美國在二十世紀80年代出現的、被冠以「裡根經濟學」之稱的供給學派思路與主張,與中國現階段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都是從供給側入手,但兩者不僅沒有直接關係,而且存在著本質區別。

  首先,宏觀經濟背景不同。美國供給學派產生的主要背景是美國宏觀經濟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突發的「滯脹」。針對於此,在裡根擔任美國總統之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爾已利用需求管理手段來大力刺激宏觀經濟,甚至通過把名義利率提高到20%以上來試圖壓制通脹,但結果卻是僅對於滯脹中的「脹」來說發揮了一些作用,而對「滯」的解決卻毫無貢獻。1981年裡根提出「經濟復興計劃」,聲明與過去美國政府以需求學派為指導思想的政策相決裂,改以供給學派理論為依據,採取了大幅度減稅和削減社會福利等措施,以刺激經濟增長和減少政府干預及赤字壓力,並主導了1981年和1986年兩次重要減稅措施的制定和實施。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生的主要宏觀經濟背景與美國二十世紀80年代所面臨的「滯脹」明顯不同。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於潛在產出水平。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結構錯配問題嚴重。需求管理邊際效益不斷遞減,單純依靠刺激內需難以解決產能過剩等結構性矛盾。因此,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其次,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手段不同。供給學派認為經濟增長的唯一源泉在供給側,對供給作片面強調,甚至主張與需求管理「徹底決裂」。我們對供給側的注重則並不否定和放棄需求管理,強調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習近平指出:「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係,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

  再次,宏觀政策主張不同。供給學派的主要政策主張是減稅,不注重全面的政策配套問題。習近平指出:「供給學派強調的重點是減稅,過分突出稅率的作用,並且思想方法比較絕對,只注重供給而忽視需求、只注重市場功能而忽視政府作用。」中國供給側管理不是只有減稅,而是確認貨幣政策是對總量調控更為有效的政策手段,同時亦確認財政政策是具有針對性的、對結構調整更為有效的政策手段,主張繼續踐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並從服務全局與政策協調配套考慮,在合理範圍內擴大財政赤字、提升政府財力分配的作用空間。習近平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不只是一個稅收和稅率問題,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最後,具體措施不同。供給學派認為,增加生產和供給必須通過增加投資和勞動來實現,特別是投資的增加,而投資是儲蓄的轉化,所以產量的增長間接決定於儲蓄量的高低,這一思路總體仍囿於需求側「三駕馬車」傳統框架,停留在對總量調控的思考層面。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最終落腳點是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習近平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圖為:2015年1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菲律賓馬尼拉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並發表主旨演講。

  三、供給側改革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是我國經濟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我們堅持的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能是別的什麼經濟理論。我們之前沒有照搬照抄凱恩斯主義的主張,現在也不會照搬照抄供給學派的主張。

  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前提。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上就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調整和完善,就是要通過對生產方式中的物質技術結構和社會關係結構進行雙重維度的整合優化,從而更好地理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的交互關係,以便在不斷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過程中更有利於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實現。脫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些基本原理,盲目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必然會捨本逐末、迷失方向。

  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成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意義在於超越而不是複製西方經濟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重大發展,它立足於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是在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宏觀背景下提出的新戰略。從本質上講,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發展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內在訴求,是中央「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總體部署的組成部分,其基本思路體現了對供給與需求關係的辯證把握,強調「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作用的有機結合。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薩伊定律及供給學派無論是理論還是著力點都有根本性的不同。薩伊定律強調,「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或「生產會自行創造銷路」。薩伊定律在本質上是排斥政府作用的,強調自主釋放的供給能夠自然產生均衡是其理論特點。而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恰恰是反對薩伊定律的。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政府要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職能,並通過推動供給側的改革深化,通過推動中國經濟的深層次結構重構和調整,來解決中國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實現經濟增長的動能轉換;在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的基礎上,實現供給質量不斷優化,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因此,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一場改革,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為提高供給質量、激發內生動力營造外部環境。所以,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出發點到舉措彰顯的都是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

  對包括凱恩斯主義、供給學派在內西方經濟學理論,我們既要注意加強研究和學習,借鑑其有益成分,又要注意不能不加鑑別地照搬照抄、食洋不化。供給學派認為,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供給決定需求,社會供給能力越強,需求就越大,在市場經濟中供求可以自動達到均衡;因此,主張自由充分競爭,反對政府過多幹預,主張減稅刺激投資,反對過多社會福利支出,主張保持貨幣穩定,反對通貨膨脹等等。客觀地講,其中有些觀點和主張,對於解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一些問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有積極的借鑑和參考價值的。但是,其缺陷也是很明顯的,比如,無視資本主義遭遇的幾次大的經濟危機的實際教訓,迷信市場萬能,反對政府的必要幹預;痴迷於供給、結構分析,只重視供給管理,忽略需求、總量分析,無視需求管理;只注意分析各類經濟現象,不深入分析產生經濟現象的制度因素。這些缺陷,是我們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應該注意克服的。今天一些學者看不清這些事實,仍在鼓吹「供給學派」理論,重提實施該學派的政策主張,把我國實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化地等同於供給學派理論,這不僅誤導輿論和政府政策方向,更有可能會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任何時候背離我國國情而盲目擁抱西方理論、濫用西方理論,都必然會給我國經濟帶來嚴重後果。想從西方供給學派那裡尋找我國供給側改革的依據是不現實和不負責任的,我國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和方法,只能建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礎之上、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之上。

相關焦點

  • 習近平:談供給側不能少了這三個字
    習近平:談供給側不能少了這三個字 原標題: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全文已發表。
  • 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原標題: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標是通過改革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   一方面,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
  •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認識發展大勢、深刻把握髮展規律、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張佔斌 杜慶昊: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
  •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因此,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為主要構成的國民教育體系,迫切需要深化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新的歷史時期,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一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教育管辦評分離,激發教育事業發展活力。
  • 鄧聿文:供給側改革也是制度改革
    會議對2016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提出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主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通過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有效供給,以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等,促進社會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其中主線,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肖鋼:推動衍生品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1月30日,在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肖鋼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視彌補我國金融市場的短板。衍生品市場是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該加強頂層設計,突破「衍生品市場是壞孩子」的觀念束縛,加快制度供給和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充分發揮衍生品市場在抵禦經濟下行風險中的作用。實踐表明,衍生品市場不僅能夠降低非金融企業生產經營風險,提高企業價值,還能夠提高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信用提供能力,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尤其在經濟下行期內,這種作用更為突出。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 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
    原標題:●2021年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應是在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不斷克服的背景下,供求總量向著平衡方向發展 ●只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才能在變局中站穩腳跟,育先機、開新局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以高質量發展開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談2021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十個問題看懂其前世今生
    供給側改革的前世與今生:  「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成為近期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究竟何謂供給側改革?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要素有效聚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正高級經濟師 楊春光;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孟東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張亮、龍海  隨著我國城鎮化率逐步提高,面對城市強大的虹吸效應,農業產業如何在新時代有效聚合生產要素,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組織化水平,推動農業、牧業、林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再轉型、再升級,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主要工作
  •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需激活生產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期成為經濟改革領域的高頻詞,也成為最高經濟決策機構,在宏觀調控方面的一個新的思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勞動力供給量減少,勞動要素成本上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以及資本投資效率下降等問題。
  • 新聞聯播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啥意思?
    經常看到和聽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什麼意思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市場而言。市場有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就是供給和需求。說白了就是,當我們種出了蔬菜,糧食等農產品要到市場去賣,我們就是供給者,屬於供給側;而購買你的農產品的人就是需求者,屬於需求側。
  • 習近平調研重慶:當前經濟矛盾主要在供給側
    同時,五大發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習近平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 槓桿、地方債、外儲、資本市場都在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改?
    銀行投資或參股證券公司能不能做試點?創業板交易制度能不能有所創新?這些問題是4月1日召開的「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年會(2019)」的討論重點。如何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2019年中國經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中國金融的結構性問題是啥?
  • 建議發揮核電等清潔能源 在能源供給側改革中作用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陳穎)在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上,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禹發起,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壽君、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炳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羅琦等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確保核電按基荷運行,推動實現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案,建議發揮核電等清潔能源在推動實現我國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應有作用
  • 張傳超:「工匠精神」是供給側改革的「新動能」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位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報告裡,立即引起了委員代表和網民的熱議。
  • 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習近平督戰結構性改革 觀中國經濟需用「望遠鏡」
    在經濟增速向下換擋的情況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曾在去年11月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上表示,「我們可以出臺大規模刺激措施,短期內完全能夠實現更高速度的增長,我們有這個能力。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因為高消耗、高投入的模式對中國而言難以持續,也會給世界經濟帶來風險」。
  • 共享單車興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嘗試
    但是從當前來看,在提升「最後一公裡」的出行效率和用戶體驗方面,相比過去的解決方式,共享單車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也是出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很好嘗試。(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責任編輯: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