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
——貴陽市加強水環境治理保護河湖生態綜述
今年4月24日,烏當區河長辦接到貴陽市民間河長反映:烏當區東風鎮情人谷有群眾侵佔河道。區河長辦立即將信息上報區總河長。根據總河長安排調度,烏當區檢察院、烏當區水務局、東風鎮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立即趕赴現場調查處理,制止違法侵佔河道行為,並現場取證……從接到舉報到現場處置,時間不超過30分鐘。
建立「雙河長制」,只是貴陽市保護河湖生態舉措中的一項。近年來,貴陽市在對水環境的治理過程中,既堅持對重點區域的水環境治理,又加強水環境整體的綜合整治力度;既注重採用新技術治理汙染,又不斷完善綜合治理制度體系,以創新管理手段、點面結合的形式改善水環境。
讓「母親河」碧水長流
南明河是貴陽市的母親河。前些年,隨著貴陽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加速集聚,南明河沿河多家工業企業的生產汙水和沿岸居民的生活汙水排放到河中,南明河及上遊市西河等支流水質變成劣五類,河道喪失自然淨化能力。
如何讓水重新清起來?2012年,我市研究制定《貴陽市南明河城區段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決定實施南明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按照《規劃》,整治項目以「政府主導、機制創新、依法治理、科技支撐、全民參與、長治久清」為宗旨,分三期實施,一期「救急」、二期「治本」、三期「長效治理」。
目前,南明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在完成一期項目,通過「截汙治汙、河道疏浚、景觀營造、臭氣整治、生態修復」等工程措施後,又取得二期「治本」的階段性成效,河道水質與沿河景觀效果進一步提升,生態系統健康逐漸恢復,「母親河」的人文底蘊得到再現——
南明河幹支流劣五類水質水體由51%下降到7%,五類水體提高至26.8%,四類水質水體提高至31.6%,三類水體提高至35.6%,幹流治理段主要汙染物指標化學需氧量已穩定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大部分河段NH3-N(氨氮含量)和TP(總磷)濃度已得到明顯降低和有效控制;生態調研結果表明,南明河幹流治理段水生動植物種群類型豐富,生物多樣性指數、水生植物蓋度、系統完整性顯著提高。
為水環境保護上「雙保險」
民間河長發現問題,政府河長解決問題,貴陽推行民間河長與政府河長「雙河長制」,對河流開展巡視、監督、保護等工作,形成了貴州首個「雙河長制」的水環境保護機制,推進河湖保護管理常態化。
工作中,貴陽實施由市、區(市、縣)和社區(鄉、鎮)行政主要領導組成的三級「河長」管理制度,按照「屬地管理、分段負責」的原則,由河流流經地以及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所在地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指導、協調所轄河流、湖庫保護管理工作。
民間河長中,則既有環保志願者,也有部分環保專家,專業涵蓋環境、化工、地質等領域。這些專家型民間河長,能從水環境治理的角度看出問題所在,提出專業整改意見和建議。民間河長能發現一些政府河長注意不到的問題,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對貴陽河流水環境的保護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雙河長制」實施過程中,各級出臺了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如烏當區要求河長以嚴格落實「河長上崗、河水清澈」為目標,利用微信、QQ等河湖管理保護工作群,及時掌握更多河湖管理動態,第一時間對發現問題進行快速處置。
截至目前,該區共接到群眾舉報相關信息20多條,內容涉及生活垃圾入河、侵佔河道等,已完成處理。
觀山湖區對轄區貓跳河、麥城河、小灣河等六條主河道和百花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全面實行區、鄉(鎮、社區)、村三級河長制度,負責組織開展河道汙染調查處理、生態綠化等。實施「雙河長制」以來,觀山湖區啟動建設水體治理工程25個,治理完成3個。
完善治汙設施,推廣節水技術
除了對重點區域的水環境進行治理、對生態型河流進行保護治理,貴陽市還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對水汙染處理、給水、排水、再生利用等進行全面考慮,通過完善設施、技術改造等,著力推進節水控汙。
在推進汙水處理方面,貴陽市加快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步伐。去年,全市市級管轄的10座汙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均達到國際一級A標,汙水處理量共計3.7億噸,較2015年提升5000萬噸。貴陽市還將建設青山汙水處理廠中水回用以及白雲汙水處理廠再生水利用試點項目,5年將建成19座城市汙水廠再生水廠,屆時總回用規模達到每天65萬立方米,汙水廠再生水回用率達到40%以上,全面提高創新型中心城市節水管理水平。
我市還推行低衝擊開發模式,推廣透水磚、下凹式綠地、綠色屋面等雨水間接利用項目,共完成麥沙大道雨水間接利用、白雲區行政中心綠色屋面等50個工程項目,降低市政排水管網的壓力;加大供水管網改造,對3000多處「跑、冒、滴、漏」問題立行立改,建立遠程監控系統,加強區域巡檢、維護供水設施、提高抄表率,降低城市供水管網漏損。
通過開展好重點治理、積極推進綜合治理、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汙染源及市域河流監管、做好節水治汙等措施,貴陽市提高了水汙染治理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切實改善了水生態環境。
記者 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