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轉折性變化——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5年成效綜述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 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轉折性變化——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5年成效綜述
新華社記者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勾畫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宏偉藍圖。
5年來,沿江省市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在繪就。
河湖之變
看著眼前的尖擔溝流水潺潺,張庭峰覺得三年來的付出「值了」。
尖擔溝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慈湖高新區,曲曲折折匯入長江的支流慈湖河。張庭峰是慈湖高新區環委辦主任,也是尖擔溝的包保幹部。
他回憶說,以前尖擔溝是個人人避而遠之的黑臭溝。2016年以來,馬鞍山市以尖擔溝等黑臭水體治理為重點,開展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實施控源截汙、清淤駁岸、水生態構建以及水系周邊綠化提升工程,對排汙企業進行嚴肅查處。
目前,尖擔溝水質已穩定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擺脫了「黑臭」的帽子。
浩蕩長江是沿江省市的生產、生活水源。水環境治理得好不好,直接關係著沿江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曾經,由於沿江產業發展慣性較大,汙染物排放基數大。一些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欠帳多,生活汙水直排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5年來,沿江省市明確劣Ⅴ類國控斷面、排汙口、黑臭水體等8個專項行動,制定工作方案,按照清單實施管理,緊盯不放,一抓到底。
如今,沿江省市城鎮生活汙水垃圾處理能力顯著提升。一大批高汙染高耗能企業被關停取締,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超過8000家。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負責人表示,經過共同努力,長江流域水質發生顯著變化,首次實現劣Ⅴ類水體「清零」,幹流首次全部實現Ⅱ類及以上水質。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提升。
生態之變
元旦假期,湖南省嶽陽市南湖新區月山管理處的洞庭漁文化展覽館裡,67歲的倪廣才站在一艘漁船前,久久不願挪步。
倪廣才是個漁民,1980年從父親手中接過漁船,風裡來雨裡去,養活了一家四口。
長江曾是漁民的生計來源,也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和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寶庫。近些年來,長江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衰退。禁漁是保護長江生靈的關鍵之舉。
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實行10年禁漁。倪廣才和沿江十幾萬漁民兄弟已經「上岸」,告別了在水裡討生活。不少人還自願成為母親河的「守護者」,護衛著萬裡長江的生靈。
目前,「一江兩湖七河」和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重點水域中8.4萬艘漁船、18萬漁民已全部提前退捕上岸;各省市自主確定的其他水域退捕任務已經完成94%。
已是隆冬時節,但長江嶽陽市雲溪區段,江面碧波蕩漾,堤外鬱鬱蔥蔥。
「前些年,這裡碼頭、砂石場密布,到處機器轟鳴、髒亂不堪。」雲溪區陸城鎮白泥湖村的村民羅曉明,對長江生態遭到破壞格外心痛。
「必須拔掉插在江岸的『刺』,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集中整治矮圍、碼頭、砂石場等。」雲溪區陸城鎮黨委書記、鎮長江岸線港口碼頭專項整治指揮部指揮長方洪說。
當地強化行政執法,打擊非法養殖、非法捕撈、非法採砂、侵佔河湖岸線等行為,岸線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眼下,岸線生態復綠提質全部完成,共植樹近6萬株,一幅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現在我和老伴經常到江邊散步。」羅曉明高興地說。
5年來,長江岸線整治全面推進,1361座非法碼頭徹底整改,2441個違法違規項目已清理整治2417個,兩岸綠色生態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濱水空間回歸群眾生活。
理念之變
清新的空氣、潔淨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值多少錢?
1.6億元。這是位於浙江省麗水市山區一個普通村莊生態系統的生產總值。麗水市遂昌縣大田村成了首個進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的村莊,為當地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位於大田村的浙江盛華釀造有限公司廠房裡,釀酒師傅們正通過傳統工藝釀造米酒。「我們生產的米酒品質高,得益於大田村的山泉水。」公司總經理楊鏘說。
坐擁綠水青山的麗水,不斷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山水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助力當地經濟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這一變化的背後,是幹部群眾發展理念的轉變。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長期以來,沿江省市曾過度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忽視了環境容量有限性和生態承載脆弱性,導致生態環境嚴重透支。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給沿江省市敲響警鐘、立下規矩、劃定紅線。
5年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逐步成為沿江省市的共識,日益深入人心。一些地方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從今年3月1日起,長江保護法即將正式施行,法律對禁漁、採砂、汙水處理、危化品運輸、水生生物保護等作出明確規定,形成保護母親河的硬約束機制。
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人文薈萃,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母親河必將煥發新的神採。(記者高敬、周楠、姜剛、方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