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生態保護,一邊是產業提升,如何答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選擇題?
蘇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部署,主動扛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責任,沿江各地積極開展環境整治、改造提升,推動一批資源環境友好、高端產業鏈項目。
滾滾長江,最美岸線。蘇州把項目招引、產業導向刻進了長江經濟帶的生命線,守著一江清水,又不斷增加沿江產業的「含新量」,高質量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
位於常熟市海虞鎮福山區域的常熟鐵黃沙半島
沿江治理,化工園區的「加」與「減」
寒潮襲來,江風凜冽,但在江蘇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內,常熟藥明康德新藥開發公司的工地上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生物醫藥產業,這是老牌化工園區「略感陌生」的轉型發展新方向。記者看到,在現場忙碌的工作人員並不多,但他們熟悉智能化工作方式,各司其職,井然有序。公司負責人介紹:「江邊區位優勢和政策紅利,絕對贊。目前廠房建設進度達40%,竣工投產後,將用於新藥生產和研發一體化項目。」
園內,包括藥明康德、香港基因港、泓德生物、美萊醫藥等10多個項目已經落戶,力爭通過10年時間,引進20到30個生物醫藥產業化項目,形成超100億元年銷售規模。
「『十四五』時期,我們園區將搶抓機遇,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打造三足鼎立的產業格局,力爭做到3個100億,打造國內一流新材料產業特色發展集聚區。」江蘇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江蘇常熟新材料產業園)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榮介紹,該園成立於1999年,前期以「氟材料」為主導產業,近年來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加速轉變發展方式,以有機氟材料的延伸、精細電子化學品、生物醫藥為三大主要方向,2020年10月,該園區入圍「中國化工園區30強」。
化工園區、化工集中區是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2020年11月,江蘇省政府發布了14家化工園區和15家化工集中區名單,蘇州共有6家。其中,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江蘇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江蘇常熟新材料產業園)、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入選化工園區;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崑山精細材料產業園、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新材料科技產業園入選化工集中區。
2017年以來,蘇州關停沿江三市306家化工企業,位於長江幹流1公裡範圍內的化工生產企業減至55家,聚焦先導產業,做強先進位造業集群,強化生產性服務業鏈條支撐。而且,蘇州鼓勵一些優質園區「可申請擴容」,打造一批國內領先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化工園區,促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
蘇州市發改委投資處處長顏豔平告訴記者:「這組數字背後是蘇州自加壓力、鐵腕治理的堅定決心。蘇州近年來的治理實踐表明,做『減法』的同時必須做好『騰籠換鳳』的『加法』,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訣竅所在。」
產業提升,上演「轉」與「新」的協奏曲
在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座帆船式的高樓屹然聳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之下,「新經濟總部大廈」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事實上,這艘「帆船」就是常熟提升產業、增添動能的象徵之一,承載著常熟經開區重點引進的優質外資企業、央企國企、上市公司、獨角獸企業的各類綜合性總部、區域總部以及包含營銷、研發、物流、金融、結算等功能性總部、大數據項目總部等。
每日優鮮華東總部項目、雲杉世界常熟總部項目兩大生鮮電商龍頭項目,以及長江供應鏈、華安鋼寶利、神州通等總部企業均已入駐,總投資102億元的立訊智能科技產業園初露芳顏。
常熟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為系統工程統籌謀劃,聚焦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鏈條、重點企業,積極開展精準招商,積極發展數字經濟、新興汽車產業、人工智慧產業、綠色科技、海洋經濟等前瞻性產業,突破「高峰」產業瓶頸,帶動城市能級再提升。
長江太倉段
與此同時,依江而興的太倉也在謀劃創新發展。舍弗勒集團是一家全球性的汽車和工業產品供應商,自1995年開始在太倉投資生產,目前已發展成為蘇州乃至江蘇最大的德資企業。走進高度智能化的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偌大的空間只有幾名工人,生產線上零件和產品川流不息,智能機械手靈活從事著各種或沉重、或危險、或細膩的操作,物流車忙碌著自主運輸生產所需的物料。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太倉二廠廠長宗大鵬介紹,目前,舍弗勒正積極推動太倉新基地項目建設,將整合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航空軸承、特種設備等面向未來的業務。
作為長江流域的重要節點城市,蘇州把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為重大使命,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和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組織開展《蘇州市長江岸線資源保護利用規劃》編制等,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上演了創新驅動與綠色發展的協奏曲,下好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先手棋」。
生態保護,重塑「江」與「人」的關係
長江常熟段,西起福山閘西常張界,東至白茆河口東常太界,現狀岸線長約46公裡。如今一個「成帶成網」、應綠盡綠的長江生態防護林綠色長廊正在逐漸成形。
長江常熟段
去年4月初,蘇州長江沿線區域開始部署「三化」行動,分淨化、綠化、美化三項內容落實長江「大保護」,對原本的企業碼頭、吊裝設施等進行刷新,並新增綠化造林面積約1300畝,綠化工程共計投入經費4000萬元,基本完成了長江沿岸「一園二平臺三廊道」的建設。原本的工業區成了綠化風景區,水質大大改善,時不時有遊客來休閒。
在「江海交匯第一灣」張家港灣最東頭,30多年來,這裡曾是海宏海工船廠的造船基地。如今,所有工業設施都已拆除。海宏海工船廠總經理李曉陽從小就在長江邊長大,對長江有著特殊情結。這幾個月一有時間,李曉陽就會到長江邊走走,走到造船廠原址時,他時常感慨:「我們的長江岸線,真美。」
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從戰略全局高度和長遠發展角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共抓長江大保護、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關鍵舉措。蘇州把長江流域禁捕退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全面實現無捕撈漁船、無捕撈網具、無捕撈漁民、無捕撈生產的「四無」和清船、清網、清江、清湖的「四清」工作目標。截至2020年12月16日,我市退捕漁船完成率100%,退捕協議籤訂率100%,捕撈許可證註銷率100%,船網工具分類處置率100%,退捕漁民社保參保率100%,退捕漁民就業率100%。
來到張家港灣的江堤,記者很遠就看到高高聳立的鋼結構「魚簍」,如今,它已成為江岸新「地標」。而曾經,這裡遍布碼頭和養殖場、工廠,環境堪憂。為解決「臨江不見江、近水難親水」問題,2019年9月,「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啟動實施,徹底改變過去化工圍江、砂石圍江、碼頭圍江的亂象,將沿江9公裡生產岸線全面調整為生態岸線。
在科學規劃下,張家港沿江迎來一次蝶變,生產岸線變為生態岸線,還打造令網友慕名前來「打卡」的最美江村。永興村、北蔭村、朝南村、小明沙村、雙豐村5個村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以江畔風光為特色,開展農旅結合、以農促旅,推動農村產業振興。
眼前是溼地、觀景臺、草地、防護林,記者走在兼防汛通道、健步、休閒、觀光於一體的親江步道上,實地感受蘇州貫徹長江大保護的魄力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雄心。
蘇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沿江各地探索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良性循環和長效機制,構建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生態經濟體系,形成生產生態生活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蘇報記者 張帥 商中堯 陳潔/文 圖片提供 劉文忠 李林川)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