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體格局來看,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呈現「東中西」階梯式遞減格局。長江經濟帶上、中、下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的空間差異顯著,總體呈現東高西低、省會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較高的態勢(圖1)。
圖1: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分布圖(2020)
從得分水平來看,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整體偏弱。110座城市平均得分10.13分,僅有龍頭城市上海剛達及格線(66.01分),杭州、武漢、成都、南京等高級區域中心城市得分都低於50分。綜合排名28位之後的城市得分均低於10分,全面提升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任重道遠。
協同指數表明,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能力前十強城市依次為:上海、杭州、武漢、成都、南京、重慶、蘇州、長沙、寧波、合肥(表1)。上海作為龍頭城市,連續6年排行榜首,在長江經濟帶各城市中獨領風騷。杭州坐擁第二的排名位置,憑藉數字經濟的獨特優勢,杭州近年來的發展可謂一路高歌猛進。合肥首次躋身TOP10,無錫則因生態支撐能力欠佳(4.63分)首次跌出TOP10。南京則從2019年的第2名降為第5名;蘇州繼2019年跌出前三甲後,今年繼續位居第7名。萍鄉、昭通、淮北、宜賓、銅陵、鹹寧、隨州、雅安、眉山、池州則位列排行榜的後十名。
協同指數報告表明,長江經濟帶城市之間存在顯著的等級差異,基於自然斷裂點,長江經濟帶110座地級及以上城市呈現出6等級橄欖型結構特徵:上海是龍頭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在長江經濟帶排名首位(得分66.01分);杭州、武漢、成都、南京、重慶、蘇州、長沙、寧波、合肥、無錫10座城市是能力較強的高級區域中心城市(得分21.5-45分);昆明、貴陽、常州、溫州、南通等27座城市是在個別領域表現突出的一般區域中心城市(得分8-21.5分);內江、九江、麗水、阜陽、嶽陽等26座城市是區域重要城市,往往地處較為重要的區位或擁有某方面獨特的資源稟賦(得分:6-8分);宣城、廣元、宿州、滁州、鷹潭等2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間的地方重要城市(得分:5-6分);達州、孝感、黃石、黃岡、樂山等21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務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得分 < 5分)。
協同能力在專題領域排行情況在經濟發展能力領域,從空間分布來看,前十榜中有六個城市(上海、杭州、無錫、蘇州、寧波、南京)位於長三角地區,四個城市(重慶、成都、武漢、長沙)位於長江經濟帶中上遊地區。穩居第一的上海在綜合GDP水平、利用外資總量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等方面在長江經濟帶中佔據絕對龍頭地位。
後十名城市均位於長江經濟帶中上遊地區,經濟協同發展指數差距較小,且以雲南省的城市居多。雲南省的保山、普洱、麗江、臨滄和昭通五個城市的綜合GDP水平、利用外資金額、製造業500強總部數量以及銀行支行數量等與目標值均相差較大,尤其是利用外資金額和製造業500強總部數量方面。可見在經濟發展領域雲南省需挖掘這五個城市的特色、加大力度提升其吸引外商投資和製造業500強總部落地的基礎配套設施和優惠政策。
在科創協同發展領域,前十名中有六個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州、寧波)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其餘四個城市(武漢、成都、重慶、長沙)均是位於長江經濟帶中上遊地區的省會城市。第1名上海的創新協同指數遙遙領先於其他城市。南京的經濟協同發展能力位於第10名,但創新協同發展能力十分突出,僅次於上海,位於第2名。
後十名城市均處於長江經濟帶中上遊區域,創新協同發展能力指數相差微小。其中有六個城市集中在四川省,這六個城市財政科技支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量以及合作發明專利申請數量等均與目標值相差較大,創新協同能力較為薄弱,還未形成穩定的創新合作網絡,說明四川省在創新協同發展方面要加強成都對眉山、廣安、廣元、巴中、雅安和遂寧六個城市的輻射效應,減少虹吸效應。
在交流服務領域,前十名中有五個城市(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寧波)位於長三角地區,五個城市(成都、武漢、重慶、長沙、昆明)位於長江經濟帶中上遊地區,空間分布相對較為均衡。從具體指數看,上海交流服務能力處於長江經濟帶首位。杭州的交流服務協同能力穩居第二名。成都、武漢、重慶、長沙、昆明等五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交流服務協同能力方面表現突出,體現了在交通與信息交流方面的樞紐地位。昆明在新基建數量、網際網路用戶數量相比其他城市明顯較少,但在機場客貨運量方面遠超南京、重慶、武漢等城市。
後十名城市中有五個位於雲南省,分別是玉溪、麗江、臨滄、普洱和保山。這五個城市除了交流服務協同能力較差外,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也較落後。受地形、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目前臨滄、普洱和保山三市的鐵路班次數量為0,城市新基建數量剛實現零突破,且網際網路用戶數量與長江經濟帶其他城市相比均較少。雲南省這五個城市要想在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大背景下受益,就需突破自然地理環境的限制,進一步提高其人員、信息等方面的對外交流能力。
在生態保護領域,前十名除舟山外,其餘(保山、安順、六盤水、南充、贛州、麗江、巴中、遂寧、撫州)均位於長江經濟帶中上遊區域,指數變化微小。舟山市生態保護協同能力處於整個長江經濟帶的首位,緣於舟山市作為海洋開發試驗區,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採取的有效行動。保山市的空氣品質AQI指數為43.08,高於目標值10,但是其環保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重遠高於目標值、單位GDP耗電量和單位工業產值汙水排放量均低於目標值,這些因素綜合,導致排名靠前。
後十名城市(鹽城、鹹寧、宿遷、宜賓、眉山、黃岡、馬鞍山、孝感、荊州、銅陵)在長江經濟帶上中下遊區域均有分布。從具體指標看,安徽的馬鞍山和銅陵生態協同能力均較差。在安徽省環境督察工作的指導下,馬鞍山市和銅陵市的生態保護工作均取得一些成效。但馬鞍山作為中國七大鐵礦區之一,產業結構偏重工業;銅陵煤礦資源豐富,能源結構偏煤,區域固有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短期內難以改變,汙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位於長三角城市群的鹽城、銅陵的經濟發展水平排名靠前,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排名嚴重靠後,環境汙染較為嚴重,需要重視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風險,加強清潔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改變以環境汙染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該榜單為排名後十的城市在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方面敲響了警鐘。
綜上,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城市往往也具有較強的交流服務能力,交流服務能力強的城市其經濟發展水平也較高;隨著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交流服務能力的改善並沒有在生態環境領域得到更多有效的投入與轉化應用,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對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傾斜力度不夠。因此,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迫切需要加強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交流服務領域與生態支撐領域的協同發展。未來需制定更加有效的協同發展舉措,藉助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生態創新等多元手段實現綠色發展、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的空間關係分析(1)空間集聚效應對長江經濟帶的協同指數進行空間集聚效應分析。全域莫蘭指數檢驗結果表明,長江經濟帶城市整體協同能力以及經濟、生態領域呈現顯著的鄰近擴散效應,一體化特徵顯著。但科創、交流領域,呈現顯著的集聚襲奪效應。
這說明: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能力在空間上並非處於隨機的狀況,而是在空間上趨於集聚,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現象明顯;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的經濟協同發展能力和生態保護協同能力在空間分布上同樣是在空間上趨於集聚,長江經濟帶經濟協同發展能力和生態保護協同能力存在空間、區域上集聚的現象,這兩個領域率先實現一體化發展;而長江經濟帶城市在科創協同發展水平和交流服務協同發展水平的空間集聚現象卻不明顯。由於科技創新的協同發展主要靠吸引外部資源和人才,因此沒有形成科技創新領域的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在交流服務領域中,「虹吸效應」使得資源和要素進一步流向高首位度城市,因此交流服務領域的一體化發展格局也難以形成。未來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的發展在科創協同發展能力和交流服務協同能力上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空間異質性為進一步分析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的空間異質性特徵,分析報告對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進行了局部莫蘭指數分析(圖2)。局部莫蘭指數散點圖中,4個象限分別對應於城市協同發展能力與臨近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之間的4種類型的局部空間聯繫形式。
分析結果表明,長江經濟帶落110個城市的空間異質性明顯。其中:東部長三角地區以高水平集聚為主,中西部省會鄰近地區以高低水平並存的極化為主,其它地區則呈低水平集聚態勢。
具體而言,落在第I象限的大部分都是東部沿海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等,屬於「高-高」組合,這些城市屬於城市分類中的龍頭城市、高級區域中心城市和一般區域中心城市。這類城市很好地踐行了一體化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發展戰略,自身保持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帶動周邊城市實現共同發展,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成功樣板。
落在第III象限的城市則恰恰相反,基本位於中西部地區,如眉山、昭通、樂山、雅安、普洱、荊門等,屬於「低-低」組合,在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排行榜中排名靠後,屬於城市分類中的地方一般城市。這類城市自身的資源稟賦不高,囿於東、中、西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並且周邊缺少起到引領帶動作用的中心城市,往往成為限制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的短板城市。
第IV象限城市多為中西部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如成都、武漢、重慶、長沙、合肥、昆明、南昌、貴陽等,屬於「高-低」組合,這些城市本身協同發展能力高,但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一般,在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排行榜中排名靠前,屬於城市分類中的高級區域中心城市和一般區域中心城市。這類城市大多是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或省會城市,其首位度均偏高,城市發展要素和資源過於集中,不僅不能輻射周邊城市的一體化發展,反而會搶佔周邊城市的優勢資源,限制周邊城市的發展。由於公共資源過於集中,這類城市往往發展成為單極核心城市,並與周邊城市的差距逐漸拉大。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中,這類城市必須改變發展思路,輻射和引領周邊城市共同實現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
而第II象限又與此相反,多位於區域中心城市和區域重要城市的周邊,如湘潭、德陽、衢州、孝感等,屬於「低-高」組合,這些城市周邊的高級區域中心城市和一般區域中心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高,但這些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卻一般,在城市經濟發展能力排行榜中排名居中,屬於城市分類中的區域重要城市和地方重要城市。雖然這類城市本身具有一定的資源稟賦,但這類城市在區位上多處於第IV象限城市的周邊,城市發展要素和優勢資源往往流向武漢、成都等高首位度城市,因此難以突破當前較低水平的協同發展能力。
圖2: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能力指數局部莫蘭指數散點圖(2020)
(作者石慶玲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晨暉學者、助理研究員;覃柳婷、張翌、程丹亞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博士生。)(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