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自然生態系統既能向人類供應物質產品,又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同時具有自然景觀、地質遺蹟等重要價值。對人類社會而言,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具有多維性和稀缺性,保護和修復受損的生態系統是保障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2016年以來,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原環境保護部先後批准3批共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試點地區大多位於國家「兩屏三帶」和大江大河等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骨架的核心區域。目前,長江經濟帶共有江西贛州、雲南撫仙湖、四川省廣安華鎣山區、長江上遊生態屏障(重慶段)、湖北長江三峽地區、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貴州烏蒙山區7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各試點地區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理念為指導,大膽探索實踐,有力推進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生態功能的提升。
筆者結合調研發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健全是制約當前試點地區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的重要因素。許多地區因缺乏從產業融合發展的視角深入研究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普遍存在生態保護修復投入大、收益小、設施管護成本高,資金供給難以為繼等難題,最終影響項目生態效益整體發揮。
加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有利於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促進生態保護修復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對實現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筆者建議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深入開展流域、區域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及產業現狀基礎性調查,因地制宜,科學確定各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向。
對不同區域自然資源稟賦、生態功能、環境質量、產業結構與布局開展全面調查、分析,掌握生態環境狀況及自然資源底數,準確識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損範圍、問題成因,制定生態保護修復的對策措施,評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潛力。統籌研究生態保護修復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結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和自然稟賦特點,尋求適宜的發展模式,科學確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向,引導產業綠色轉型。
第二,立足地方實際,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鄉村振興、地方發展等有機融合,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目前,各試點地區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上努力探索,出現了一批典型經驗。比如,江西贛州因地制宜採用「生態開發型、生態旅遊型、生態修復型」模式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將崩崗治理與鄉村旅遊相結合,打造集生態休閒、旅遊觀光、科普教育於一體的水保生態示範園。雲南撫仙湖流域通過實施汙染源頭治理,發展清潔種植業等措施,湖泊水質恢復為Ⅰ類。該試點依託生態優勢,爭創撫仙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實現生態產品保值升值。長江三峽地區秭歸縣將生態保護修復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引導貧困戶和農民發展經濟林果產業,探索出「生態治理+精準扶貧」的融合發展之路。
但我們也發現,目前試點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還不夠完善,成效還不夠顯著,需進一步結合實際,豐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生態經濟,加快推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生活方式。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協同抓好生態系統修復治理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一方面,通過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實現自然生態系統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通過適度發展生態產業,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助力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
在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應全面貫徹落實「三線一單」制度,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可通過組合開發模式,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與生態旅遊、綠色康養、生態循環農業、廢棄工礦用地土地整理等項目深度融合。以項目收益支持生態環保項目公益性投入,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資金回報長效機制。
第三,建立健全長江流域生態補償和生態破壞責任追究制度。
長江沿線城市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實踐中努力探索,取得顯著成效。以宜昌為例,先後出臺黃柏河、瑪瑙河、柏臨河3條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為壓實地方政府治水責任、促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長江經濟帶目前尚未建立省際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許多地區在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中投入多、回報少,後續投入捉襟見肘,而破壞生態環境者付出的代價往往不夠。
筆者認為,加快建立市場化、多元化、跨區域生態補償政策和生態破壞責任追究制度,是打通長江上中下遊城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轉化的關鍵。
應加強長江上中下遊城市間生態保護修複合作,支持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建立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協同共治、全流域齊抓共管、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生態保護修復長效機制。引導生態服務受益地區向優質生態產品輸出地區供應資金、人力、技術等資源,確保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可持續推進。
應研究出臺不同類型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方法,建立生態服務價值輸出與生態補償資金收入掛鈎的核算體系。重點加大對長江上、中遊及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資金、政策支持力度。
此外,應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監管機制、自然生態系統修復責任制度,讓破壞生態環境者切實承擔起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責任。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化工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info@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