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資源「變現」靠什麼——江西撫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調查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經濟日報

圖① 金谿縣秀谷鎮大坊荷蘭創意村探索推出「古屋貸」,使現存古村古建生態資源變現,促進了當地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記者 賴永峰攝

圖② 江西首家「兩山銀行」——資溪縣「兩山銀行」今年8月28日掛牌成立。記者 賴永峰攝

如何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將生態價值體現為經濟價值,打破「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的尷尬境地,一直以來是多地發展面臨的難題。近日,經濟日報採訪組在江西撫州調查時發現,為激活沉睡的自然資源,撫州多管齊下拓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著力解決資源變資本問題,探索出了一條生態產品價值可量化、能變現的綠色發展新路。

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如何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是江西多地在深入思考、努力探索的課題。撫州抓住江西被列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撫州被列為全國第二個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的機遇,用生態文明建設統領發展,多管齊下拓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為全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提供了有益啟示。近期,經濟日報採訪組一行來到撫州開展調研。

量化「生態底」——

破解「綠水青山無價」難題

在武夷山脈西麓撫州市廣昌縣驛前鎮血木嶺的深山之中,汩汩作響的泉水匯成涓涓細流蜿蜒而下,接納百川千溪後形成了江西省第二大河——撫河,最終注入鄱陽湖、長江。

千百年來,撫河成為江西農業文明發展的搖籃,不僅孕育了物產豐富的贛撫平原,更留下了不可計數的生態資源。「長期以來,撫州市立足於治山理水、有序發展,實施了一批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保留了良好的生態家底。」江西省政協副主席、撫州市委書記肖毅說。

早在2016年6月,撫州便在江西省率先試點啟動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通過對全市土地、林木和水資源資產實物量帳戶進行統計,核算出全市自然資源資產家底及其變動情況。2017年起,撫州將確權登記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建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信息管理平臺,對各類自然資源的權屬、位置、面積等進行了清晰界定。

「目前,所有縣(區)都建立了資料庫,在土地承包權方面,全市調繪勘測完成面積437.1萬畝,登記簿建立完成農戶數67.3萬戶,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率達98.7%;在林權方面,遵循『權屬合法、界址清楚、面積準確、沒有糾紛』的原則,採取『申請一宗、核實一宗、登記一宗』的做法,全市共辦理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及權證、抵押證明2299件,涉及面積41.76萬畝。」撫州市自然資源局副調研員朱印明介紹。

摸清家底、確權登記,只是邁出第一步。生態資產屬性千差萬別,生態價值衡量尺度和標準成為最大難題,為此,撫州市聯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制定了《撫州市生態產品與資產核算辦法》,從生態系統提供的物質產品、調節服務產品、文化服務產品等方面進行核算,給綠水青山貼上「價值標籤」。「經初步核算,全市2019年生態產品價值為3907.35億元,是當年撫州GDP的2.59倍。」撫州市發改委黨組成員李建光說。記者發現,這一數值較2017年的3483.59億元增長了11.2%,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2016年以來該市實行的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我們對各地各級領導幹部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進行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撫州市審計局經責辦專職副主任曾希國說,「自然資源資產『多了還是少了』、生態環境『好了還是差了』,由動態監控的生態指標說了算,通過審計制度給生態環境戴上『護身符』,也讓生態資產『保值增值』。」

探索「轉化路」——

創新綠色金融服務路徑

「生態產品的生態價值顯而易見,但要體現其經濟價值,必須通過轉化。」撫州市政協副主席帥歌柳告訴記者,撫州市在生態產權融資、生態權益交易、生態補償、「生態+」等方面大膽創新,幾年下來,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越來越清晰:利用生態優勢提升農產品價值、利用生態產品發展文化生態旅遊、依託優美環境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依託公共品牌提升生態產品溢價、利用生態資產探索資本運作、利用生態平臺激勵市民踐行低碳生活。

要激活沉睡的自然資源,打通「資源—資產—資本—資金」轉化通道尤為關鍵。記者在今年8月28日掛牌成立的江西省首家「兩山銀行」——資溪縣「兩山銀行」發現了一種不錯的解決方案。「『兩山銀行』並非實體銀行,而是借鑑銀行『存取』理念,通過搭建生態資源收儲中心、『生態通』運營中心和綠色金融服務中心等工作平臺,讓自然資源『變現』。」資溪縣委書記黃智迅說。

在「兩山銀行」,生態資源收儲中心負責通過贖買、租賃、託管、股權合作、特許經營等方式,將碎片化、零星化的生態資源收儲、整合後形成優質高效的資源資產包,交給「生態通」運營中心運營,最大程度實現資源集約化和規模化。綠色金融服務中心則負責引進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金融解決方案。

以林權為例,資溪縣的林地早些年就已確權到戶,但因農村人口外出就業,許多小而分散的無人經營林地變成了「天種天養」,資源浪費嚴重。「兩山銀行」將這些林地經營權集中贖買後,交給資溪縣兩山林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集約經營、綜合開發,通過項目收益、抵押貸款、資本運作等方式轉化為資金。「我們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森林贖買20萬畝,實現青山變金山,資源變資金。」資溪縣縣長吳淑琴說。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僅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水域經營權、採砂權、採礦權、養殖權等權益性資產以及農村宅基地、集體經營性用地、農房、古村等,都是撫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目標資源資產。

南城縣將河道清淤疏浚沙石收益質押貸款3.2億元,用於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項目建設,讓「淤泥囤積」變成「綠色活水」;東鄉區創新推出「畜禽智能潔養貸」貸款模式,有效解決了生豬養殖企業抵質押難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問題。「金谿縣古村落體量大、品質高、保存好,擁有明清古建築11633棟、古村落100餘個,通過探索傳統村落市場化利用模式,推出『古屋貸』。目前,包括古建築產權企業、古村落開發保護企業和古屋擁有者在內,已獲銀行授信12.55億元。」中國人民銀行金谿縣支行副行長李君說。

創新金融服務正成為撫州各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共識。「在撫州設立生態支行或設立生態金融事業部的金融機構已達10家,截至11月底,全市生態產品類貸款餘額240.42億元,同比增長196.22%。」撫州銀保監分局副局長鄒文華說。

下好「改革棋」——

體制機制先行先試

「作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我們努力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注重在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先行先試。」撫州市市長張鴻星說。

翻開撫州市生態文明制度成果材料彙編,38項生態文明建設制度、19項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制度,共同構成了撫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譜系」。「全國首部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作為生態文明重要建設內容的政府令、全省首個《生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暫行規定》……每一項政策和制度的出臺都不容易,尤其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有的制度設計找不到上級文件,有的和現行制度存在一定的矛盾,只能因地制宜,摸著石頭過河。」帥歌柳說。

以防範金融風險為例,儘管對生態產品價值進行了評估與核算,但金融機構起初並不買帳。為此,撫州市制定了《撫州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兩權」抵押貸款風險補償金實施方案》,按「即時清算、有限責任」原則,合作銀行承諾按風險補償金實際繳存總和的8倍安排貸款額度,財政按照貸款額度的1/8配置風險補償金,政府與銀行共擔風險,最終打消了銀行的顧慮。該市還探索了特色產業「政策性+商業性」保險途徑,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提升生態產品應對災害風險和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針對生態產品難以標準化的難題,撫州市與國家標準化研究院、華中認證集團、方圓認證集團達成了合作意向,正在制定《生態產品標準和認證體系方案》。此外,「贛撫農品」江西省地方標準已經制定了關於糧油、瓜果、蔬菜、禽類、畜牧、水產的6項團體標準,正在建設和完善品牌標準化、信用、可追溯、金融支持、營銷宣傳、信息化、科技創新7大體系。

為調動地方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積極性,2017年,撫州市在全省率先將綠色發展57項指標和生態文明目標考核評價體系28項指標納入對縣(區)綜合考核評價工作方案。今年開始,全市又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重點任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考核重要內容,比重佔50%。黎川縣委書記聶仕雄介紹,市裡正在探索建立綠色GEP核算體系,將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核算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提供了現實依據。2019年,該縣完成綠色產值58.2億元,佔全縣GDP的70%以上。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依託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撫州正在加快構建綠色經濟體系。該市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功引進九木集團等一批優質數字信息類企業,形成了以撫州中科曙光雲計算中心、卓朗雲計算中心、創世紀超算中心、易華錄「贛撫數據湖」為代表的「兩雲一超一湖」數字經濟產業鏈。數據中心機架規模在江西佔比超過50%,算力規模佔江西的49.6%、佔中部地區的8.4%。今年1月至10月,撫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拉動規上工業增長4.3個百分點。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任重道遠,我們將繼續在創新綠色金融服務、狠抓生態項目建設、健全風險緩釋機制、建立生態補償體系上下功夫,以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標準體系、支撐體系為重點,努力走出一條有特色、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為全省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範。」肖毅說。(記者 鄭 波 賴永峰 劉志奇 劉 興)

【糾錯】【責任編輯:梁海燕 】

相關焦點

  • 創新探索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長效機制,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需要。在擴大內需成為戰略新支點的新時期,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探索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將生態資源有效轉化成生態資產,創造綠色經濟新動能,必將成為一項重要的歷史性課題。
  • 加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筆者結合調研發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健全是制約當前試點地區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的重要因素。許多地區因缺乏從產業融合發展的視角深入研究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普遍存在生態保護修復投入大、收益小、設施管護成本高,資金供給難以為繼等難題,最終影響項目生態效益整體發揮。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路徑有哪些
    二是具有私人產品屬性的生態產品,生產和消費對象明確,包括生態農產品、工業品、服務業產品,可以企業或個人為供給主體,市場價值可直接通過市場交易實現。三是介於二者之間的準公共產品,涉及主體眾多、利益複雜,需要多元治理、協商共識,尋求利益最大公約數。在確保生態產品生態價值的前提下,將生態資源對接市場需求,將自然資本對接產業資本,可實現生態資源增值,充分發掘生態產品帶來的經濟紅利。
  • 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
    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是我國當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中之重。01什麼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主要包括生態產品的價值評估機制和價值轉化機制。價值評估機制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
  • 拓展「兩山」轉化通道 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指通過一定的機制設計,使得生態產品價值在市場上得到顯現和認可。2019年以來,國家先後在浙江麗水市、江西撫州市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全面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深圳市鹽田區和海南省先後開展了試驗工作。全國幾十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和數百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紛紛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湧現出了一大批生動鮮活的成功案例。
  •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也不能簡單地交給市場,應通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政府與市場「兩隻手」的協調互補,努力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成為湖南綠色發展的增長點、支撐點、發力點。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為綠水青山貼上「價值標籤」、摸清「生態家底」、建立「生態帳本」,是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是時代重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江西、貴州、青海、福建、海南以及浙江麗水市、江西撫州市先後被列為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和試驗區。至2019年底,生態環境部共命名了17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5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對於三種生態產品類型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示範意義的三種實現模式:一是依託豐富生態資源和優質環境質量,推動物質供給類生態產品價值直接實現。
  • 生態產品價值及其實現機制的思考
    在明確界定生態產品涵義的基礎上,對生態產品的價值進行分析、分類,根據不同類型生態產品、不同價值屬性,構建相應的實現機制。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邁出新步伐
    在12月13日的2020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基礎司長江推進處處長馬上指出,要在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突破。一是通過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擴大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二是通過生態產業化,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增值;三是通過完善體制機制,推動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生態產品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不僅能促進生態產品消費者付費、生態保護者收益、保障優質生態產品的持續供給,還可以充分挖掘生態資源潛力,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江經濟帶包括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裡,生活著近6億人口,貢獻了全國40%的經濟總量,是我國城市化和經濟發展重要引擎。
  • 生態價值實現的路徑探索
    我國先後落實福建、貴州、江西、海南四省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其中福建和海南戰略定位中分別提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先行區」和「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國家對「生態價值實現」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然而,何為「生態價值實現」?廣泛被認可的路徑是「生態資源」作為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如生態旅遊等。
  • 積極探索生態發展區生態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廣東省北部生態發展區立足功能定位和生態優勢,率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是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綠色發展必須取得的重大成果。
  • 踐行「兩山」理論 專家為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支招—新聞—科學網
    踐行「兩山」理論 專家為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支招2020生態價值數位化國際高峰論壇舉辦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兩山論』的精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綠色發展的集中之義
  • 長三角議事廳|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除了跨區域的協調機制,包括規劃管理、土地管理、財稅分享機制等,更要試驗如何將生態優勢轉換成經濟價值。這裡面有三個概念需要釐清。一是生態價值,它指自然物之間以及自然物對自然系統整體所具有的系統「功能價值」;二是生態優勢,它指相對稀缺且人類健康、可持續發展所需求的資源而形成的相對比較優勢;三是生態產品,它指能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服務。
  • 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為此,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價值認識不到位、價值存量不清楚、轉化路徑單一等問題。
  • 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核算
    這些自然生態系統,也就是綠水青山,不僅為人類生活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產品,如食物、飲用水、木材、醫藥等,更重要的是為提供了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調節氣候、釋放氧氣、固定二氧化碳、涵養水源、調蓄洪水、防風固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在核算生態系統提供物質產品與服務的價值時,主要核算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
  • 實現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 歐陽志雲  從生態學角度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高質量的森林、草地、溼地、湖泊、河流、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總稱,標誌著生態系統能夠提供豐富的生態產品,生態產品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生態價值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助推河南「兩山」轉化
    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    不久前,自然資源部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為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自然資源部向全國推薦10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我省淅川縣名列其中。    淅川縣能夠入選,得益於該縣圍繞水源地保護,走出了一條以良好生態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 生態建設丨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推進「兩山」轉化工作中,仍存在如何核算、怎麼轉化等現實難題。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
  •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兩種作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漫畫/張建輝  一、什麼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構建長效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需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這是因為,生態產品交易是基於市場價值進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只有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才能使得生態系統向人類社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得到市場的認可,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價值,並進入經濟系統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