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天團」雲聚上海,頂級智慧賦能創新策源

2020-10-29 文匯網

橫跨四大洲、11個時區、25個國家和地區、100多座城市,明天,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首次以雲端聚會的方式在黃浦江畔拉開帷幕。論壇「雲」集了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陣容堪稱「史上最強」。

這是特殊之年的一場世界級科技盛會。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正在共同面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此時,人類「頂級大腦」的雲端相聚,無疑被寄予厚望——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東西方智慧將在上海交融、碰撞,為全球發展的未來播撒創新策源的種子。透過網絡直播,公眾可共同領略本屆論壇的頂尖雲集之「盛」、科學態度之「高」、前沿引領之「尖」、青年後浪之「勢」。

與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同頻共振,走到第三個年頭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激蕩起探索未知的好奇和應對挑戰的勇氣,為守護人類共同家園尋找最佳答案。隨著科創「朋友圈」不斷壯大,浦江兩岸這間匯聚「科學天團」的世界會客廳愈發星光燦爛。

「雲」上論道:超越時空關注人類共同命運

「我們必須意識到,為了促進人類發展,全球科學家應當通力合作,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受疫情阻隔,身處德國哥廷根的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特凡·黑爾通過視頻對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如期舉行充滿期待。

儘管疫情阻隔了「科學天團」面對面的交流,卻更激起了他們關注人類命運的渴望與熱情。今年與會的全球頂尖科學家達到137位,較去年翻倍,特殊之年的論壇「熱度」可見一斑。 通過視頻直播,科學大咖們將一一「現身」會場,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暢所欲言。

面向世界,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增強城市創新策源功能,上海需要開放度更大、協同性更高、策源能力更強的合作大平臺,在更大範圍內集聚、配置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

「一個匯聚全球科學家的平臺」「傳遞知識和科學對未來的重要性並與大眾交流」「啟發年輕一代投身偉大的研究」,諾獎得主們在視頻中表達著對這個源於東海之濱的論壇的認同,更不約而同對今年即將開啟的「雲」上論道點讚:打破現實的阻隔、學科的界限,共謀人類共同命運。

延續上一屆創設的「莫比烏斯論壇」,打破時空限制,今年這一環節將演變成一場持續42小時的「科學馬拉松」,讓更多科學家用三分鐘暢想和預判未來20年科學、宇宙和人類的發展態勢。

70餘場主題峰會、特別論壇、大師講堂,30場巔峰對話……未來三天,浦江之畔的這場全方位立體化的雲端盛會將穿越時空,把人類智慧金字塔尖的思辨之力傳遍世界。

推湧「後浪」:科學精神厚植城市創新土壤

創新是一座城市奔湧向前的活力源泉,人才是創新第一資源,而青年是人才資源中最具活力、最富潛力的群體。幾乎每一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青年科學家的成長和培養,都是包括諾獎得主在內的頂尖科學家們最為關切的話題之一。

最新發布的《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調查報告》顯示,被認為能夠為全球富有潛力的年輕科研人員提供最優的發展計劃和條件的城市裡,上海排名全球第二。這是來自全球約700名高水平科學家的期盼,更是頂尖科學家們通過本屆論壇,力圖推動與實現的理想。

縱觀三屆論壇議程設置不難發現,論壇為年輕人專設的環節、搭建的平臺,不斷豐富、持續擴容。15場青年論壇、5場博士(後)論壇、1場小院士論壇,今年邀請與會的青年優秀學者超過百人。值得一提的是,往年的「桌布論壇」今年升格為T大會,頂尖科學家、青年科學家與科學少年,將通過不同代際之間的對話交流,共同探討科學教育,感受科學之美,實現科學精神的代際傳承。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在首屆論壇開幕式演講中指出,設立協會、舉辦論壇,就是希望通過頂尖科學家們在全球範圍內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基礎科研。醞釀近三年,本屆論壇期間,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將揭牌成立,並將發布一系列項目支持青年科學家發展。

成果落地:以速度和溫度成就科學高度

「如果說第一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成功舉辦,我們見證了上海的『速度』,那麼第二屆論壇,則讓我們感受了上海的『溫度』。有這樣的『速度』和『溫度』,我們完全可以預見,上海在未來可能達到的科學『高度』。」在科恩伯格看來,中國是世界科技方陣的一支重要力量,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今年是上海形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的收官之年。過去數年間,這座城市誕生了一系列世界矚目的基礎研究成果:超強超短雷射裝置實現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脈衝峰值功率創世界紀錄;誕生國際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國際首次人工創建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全球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上海成為全球六個首發城市之一;《自然》雜誌2019年度全球十大優秀科學論文,兩篇入選的中國論文均出自上海……

本屆論壇上,拍攝首張「黑洞」照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負責人謝普德·多爾曼,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信條》《星際穿越》等知名科幻電影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等將首次「現身」。城市創新策源功能的強化與全球科技交流「朋友圈」不斷擴容的良性互動正在形成。

進行到第三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鋪就了一條將「頂級智慧」引入上海科技創新的「星光大道」。今年8月,在臨港新片區規劃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拍出了首幅地塊,將建設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址。本屆論壇期間,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將全球雲啟幕。作為臨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領域,規劃建設世界頂尖研究院、引入一批頂尖青年科學家和重大項目,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的發展動能。

作者:許琦敏編輯:施薇

相關焦點

  • 「聽」雲端匯聚「最強大腦」汲取創新策源智力
    金秋上海,智者雲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相聚雲端,圍繞「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主題,分享最頂尖的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請聽上海電臺記者記者李雪梅、俞承璋、趙宏輝發來的報導。
  • 長圖丨「科學天團」雲聚上海,頂級盛宴今日啟幕
    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永恆主題,論壇「雲」集了近140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陣容堪稱「史上最強」。超豪華「科學天團」來了哪些大咖?一起先睹為快!
  • 「百度雲聚 智慧新生」上分教育行業交流沙龍圓滿落幕
    2018年9月14日,百度上海分公司攜手教育行業的近30家VIP客戶們,齊聚梅賽德斯奔馳演藝中心B1層的Taxiway飛行中心,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又意義非凡的「百度雲聚 智慧新生」 教育行業交流沙龍。伴隨著午後的徐徐微風,百度嘉賓及教育行業VIP客戶們陸續來到現場。區別於以往的會議室模式,本次活動頭一回在「機場」展開。
  • 創見| 「十四五」期間上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主要突破口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要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努力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無到有的跨越,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 智聚臨港,合啟未來,2020上海臨港人工智慧開發者大會成功舉行
    本次大會旨在貫徹落實關於打造人工智慧等世界級產業集群的要求,響應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的重大戰略部署,加快臨港新片區前沿產業布局,構建開源創新賦能的人工智慧技術生態,切實解決人工智慧開發者的真實需求。
  • 構築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十三五」期間上海科技創新凸顯五大亮點
    五年來,上海科技創新沿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道路披荊斬棘、砥礪前行,通過不懈努力,構築了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形成了科創中心基本框架,在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建設平臺載體、攻堅原始創新、培育創新主體、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久久為功,凸顯了五大亮點。
  • 創新企業數位化賦能平臺揭牌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葉豔梅)日前,聚智誠(東莞)科技有限公司和接點智能技術(東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智誠&接點公司)在東莞市松山湖正式開業,其傾力打造的創新企業數位化賦能平臺同時揭牌啟用。
  • 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上,李強為這些科技功臣頒獎
    李強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考察上海時勉勵我們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努力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無到有的跨越,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賦予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新的時代內涵,對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 中國加速融入全球科創網絡,「科學天團」呼籲交流合作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將深化與上海的全方位合作,依託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和國際聯合實驗室等平臺載體,邀請各國科學家來滬參與並開展前沿科學研究、貢獻智慧力量。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重要成果之一,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在開幕式上揭牌。基金會將依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智庫智慧,聚焦最熱門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支持和培養全球最具創造力的青年科學家及青年科學家團隊,助推青少年科學素養教育,提升中國的科學研究與科學教育生態建設,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並聚焦科學交流類項目、青年發展類項目、科研轉化類項目、科學教育類項目四個方向。
  • 文匯時評|用創新定義「中國力量」,上海勇當開路先鋒
    戰「疫」當口,「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這個論壇主題再次向世界傳遞出科學國際性、無國界的強烈信號,顯得尤其「硬核」。與前兩屆相比,本屆論壇的「科學天團」陣容更加豪華,科研話題更尖端,科學態度更理性,科研「後浪」更加奔湧。因此,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論壇的成果將更豐碩。正如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所言,第一屆論壇的成功舉辦,我們見證了上海「速度」,第二屆論壇讓我們感受了上海「溫度」。
  • 2035年,中國哪座城市最有可能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熱點策源城市?
    上海共在5個領域上榜,其中主要在生命健康相關的創新藥物、腦科學和基因工程等方面體現了獨特的競爭優勢。而深圳在人工智慧、6G通信和智慧城市領域競爭力格外突出。圖6 未來15年內最有利於科技創新創業的城市評價充分發揮上海正處於科技創新上升期的優勢加快打造全球創新策源高地當前全球科學研究正處於集群突破期,前沿技術處於變軌加速期,新一輪科技變革正帶來重大的創新機遇和激烈的全球競爭,世界主要國家、城市都高度重視加強科技創新的前瞻布局,力爭在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領域贏得先機,搶佔競爭優勢。
  • 61位諾獎得主領銜的科學天團「雲」聚上海!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
    論壇始建於2018年,於每年10月底在上海舉行。論壇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永恆主題,立足於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三大任務,持續關注人類當前與未來面臨的科技挑戰,聚焦基礎科學和源頭創新,發布最頂尖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積極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
  • 「大運號」AI衛星首次揭秘:用直播地球,賦能「智慧大運」
    趙宏傑介紹,「大運號」AI衛星延續了國星宇航自主可控、全球首創的諸多技術優勢,在AI衛星網際網路的科技創新方面大膽探索和實踐,率先將AI衛星網際網路與世界級綜合性運動會相結合,將為全世界開啟嶄新的賽事時代。「大型體育賽事是城市和國家綜合能力的展現,AI衛星在城市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起到重要作用,在未來智慧城市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大運號」AI衛星首次揭秘:用直播地球,賦能「智慧大運」
    趙宏傑介紹,「大運號」AI衛星延續了國星宇航自主可控、全球首創的諸多技術優勢,在AI衛星網際網路的科技創新方面大膽探索和實踐,率先將AI衛星網際網路與世界級綜合性運動會相結合,將為全世界開啟嶄新的賽事時代。 「大型體育賽事是城市和國家綜合能力的展現,AI衛星在城市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起到重要作用,在未來智慧城市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創意賦能新生活上海創博會打造「雙創」新平臺
    年1月1日在上海世貿商城舉行。上海創意產業博覽會是以創意為主體的聚智聚才展會平臺。本屆展會以「創意賦能新生活、新健康、新企業、新智慧」為主題,打造一個創意創新的展示與交流平臺。展示範圍從文化創意到製造創意,從科技創新到孵化落地,是展示雙創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的平臺。
  • 61位諾獎得主「雲」聚上海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日開幕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30日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舉行了雲啟幕儀式,首批世界頂尖科學家國際聯合實驗室進駐社區。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位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 頂尖科學家即將「雲」聚滬上,助力上海深度融入全球科創網絡
    從第一屆論壇35位頂尖科學家出席,到去年65位「最強大腦」齊聚,再到今年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雲端齊聚,上海搭臺,讓紛至沓來的「最強大腦」,在這片創新的熱土上摩拳擦掌。一年一會,一個更廣泛的「朋友圈」孕育而生,助力上海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只有加強全方位國際合作,才能讓科技創新煥發蓬勃生機。這是上海的決心,更是一直踐行的理念。
  • 七彩雲「新思維·新模式·賦能紡織印染」活動在上海成功舉行
    11月8日,"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染料工業及有機顏料、紡織化學品展覽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隆重開幕。上海七彩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主辦的「新思維·新模式·賦能紡織印染」活動在上海世博展覽館成功舉行。出席本次活動的有來自染料、印染行業的領導和專家共計300餘人。在本次活動上,上海七彩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長進先生公布了七彩雲首屆線上紡織面料展Top10最具人氣展商榜單。
  • 雲上體驗,賦能升華,神州數碼助推數字效能提升
    立足新興技術手段,匯聚賦能平臺雲、大數據一直以來都是數位化轉型中亙古不變的議題,是國內數字中國戰略落地的重要依託。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朱宏任在會上明確表示,從十九大開始,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智慧社會的建設已經被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從事現代信息技術的高新企業都必須肩負起推動信息技術革新、產業變革突破、增強轉型效能的重要職責。
  • 賦能·融通·創新為新工業革命築基
    大會以「賦能·融通·創新為新工業革命築基」為主題。據了解,2019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規模達2.1萬億元,目前已形成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東北老工業基地、成渝等產業集聚區。下一步更多支持舉措將進一步發力,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運營服務企業,提高中小企業數位化應用能力,促進一、二、三產業數位化轉型和融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