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聯手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2020-11-29 健康界

2014年,中國科學院依據「率先行動」計劃,依託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腦科學領域設立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該中心的宗旨是針對腦科學領域具有本質性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行攻關;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組建代表國家最高水平的精幹研究隊伍,形成團隊攻關的體制機制;承擔國家相關重大任務,以實現如下目標:以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為核心科學問題,同時研發腦研究新技術,並針對國家重大需求,開展腦疾病機理與早期診斷等有應用前景的前沿工作;充分利用我國數理、信息、材料、工程等交叉學科的專長、腦疾病樣本的豐富資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優勢,在腦科學前沿領域,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

經過近兩年的籌劃與組織,2015年4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孫大麟、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肖澤萍、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袁雯、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基礎研究處處長傅國慶共同為中心揭牌,並推舉醫學院副院長陳紅專教授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熊志奇研究員為共同主任。

在成立大會上,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致歡迎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研究員向出席會議的領導、中心學術指導委員會成員等介紹了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的籌建過程、定位和目標,中心旨在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腦科學與腦疾病方面的基礎和臨床的優勢力量,組建目標明確,步驟清晰的聯合攻關團隊,將腦科學研究成果有效地轉化於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在腦疾病的早期診斷、早期幹預方面產出世界一流的重大成果。

在聽取了蒲慕明主任的介紹後,中心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竺教授高度評價了中心的宗旨與目標,認為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的成立打破了固有的界限,為國立科研機構和大學之間架起了重要的橋梁。該中心作為生命科學研究機構和高等醫學院校有機結合的創新實體,一定能在各方的努力支持下,為人民健康事業和腦科學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此外,陳竺教授還期望中心能夠在體制機制方面實現創新,匯聚一批覆合型的優秀人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科跨越。

攝影:楊學淵

成立大會後,中心召開了第一屆學術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對中心率先啟動的聯合研究項目進行了評審。8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的臨床專家代表項目團隊向學術指導委員會做了匯報。各位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在認真聽取匯報後對每個項目進行了嚴格的評議並給出了各自的建議,並對中心今後的發展以及機制體制落地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寶貴的指導意見。

中心的成立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積極探索同城協同創新機制的又一嘗試,也將為上海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及亞洲醫療中心做出應有的貢獻。

(原文標題: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成立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5月25日電(沈慧青 陳靜)25日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九院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舉行。上海市科委、上海交大、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相關領導及各機器人研發項目團隊成員參加會議。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教授對於醫院內建立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的寄予認可,認為這是海外醫院都很難完成建設的平臺,使得臨床醫生和工程師能夠真正握手,共同邁向人工智慧醫學應用。
  • 上交醫學院與中科院共建「慢病防控」創新中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童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10月28日,上海交大醫學院、中科院營養與健康所共同宣布成立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未來該中心將充分整合雙方優勢資源,聚焦「慢病防控」,開展深度合作。近年來,我國慢性非傳染疾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一人罹患糖尿病,至少有一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 從源頭阻斷出生缺陷 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出生缺陷與罕見病臨床研究院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出生缺陷與罕見病臨床研究院在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揭牌成立,將推進出生缺陷臨床診療新技術的創新和轉化,形成覆蓋生命全周期的出生缺陷防控和診治體系。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聽力障礙、唐氏症候群、唇裂和顎裂、神經管缺陷、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苯丙酮尿症是目前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較高的幾大病種,對於患兒的生存質量及生命健康有著嚴重的威脅。
  • 在醫學院合併潮中,上海交大醫學院為何能一枝獨秀躋身頂尖行列?
    在這次運動中,原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及同德醫學院合併組建,成立了上海第二醫學院。與此同時,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和仁濟醫院劃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在數年之後,上海第二醫學院劃歸上海市管理。1980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並在1985年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在此之後,學校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先後成立了諸多醫學教育研究中心,辦學實力也得到巨大的提升。
  • 搶佔智能社會戰略發展先機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
    原標題:搶佔智能社會戰略發展先機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作為對國家和人民重大醫療需求的積極回應,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昨天揭牌成立。  上海交大目前已擁有醫療機器人研究團隊十餘個,是產業轉化的中堅力量。新成立的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將重點發展攻克腫瘤、心血管、腦卒中等重大疾病的智能、微創醫療機器人前沿技術,以此實現精準診斷與微創治療;通過深度開展校地、校企合作,產學研醫工結合,實現科研成果快速轉化,成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的重要承載。
  •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健康醫學前沿論壇同時舉行清華新聞網3月8日電 3月4日,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大會暨健康醫學前沿論壇在主樓舉行。校長邱勇,常務副書記、副校長姜勝耀,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臨床醫學院首任院長董家鴻,醫學院院長董晨等出席。
  • 上海交大醫學院戰「疫」系列書籍發布
    圖說:上海交大醫學院戰「疫」系列書籍發布新民晚報訊(通訊員 雷禹 童寬 記者 易蓉)昨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交醫戰疫》畫冊和《交大醫學戰疫2020》《醫路聆聽交醫最美逆行紀事》正式發布,該戰「疫」系列書籍是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全體醫務師生員工自除夕夜以來,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忠實見證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耶魯大學免疫代謝研究院」正式啟動建設
    他講道,耶魯大學與中國的交往歷史長達180多年,近年來,耶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教師交流、學生交換、PI合作等諸多領域開展了密切交流,兩校的強強聯合必將推動新成立的免疫代謝研究院繁榮發展,期待雙方的合作成果可以改善人類健康。他也明確表示拓展加深於上海交大醫學院的合作是其「任期內的重要事務」。
  • 上海交大醫學院發布戰疫畫冊及叢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雷禹、童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式對外發布《交醫戰疫》畫冊和《交大醫學戰疫2020》《醫路聆聽交醫最美逆行紀事》系列叢書。據悉,劃策和叢書由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於今年3月起組織編寫,通過交流採訪、專題約稿等形式集結成冊。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12月20日,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國內外醫療領域大咖齊聚,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聯手各附屬醫院及國內外協作院所,針對腫瘤、心血管、腦卒中等重大疾病微創精準醫療,發展個性化、智能化手術及康復機器人
  • 生物醫學促進高校發展,上海交大醫學院將引入人工智慧體系!
    2018年高校基金數量最多的上海交大 2018年上海交大基金申請NO.1隨著2018年各項國家基金審核數據的出爐,上海交通大學超越清華大學成為申請基金數量最多的高校,具體的十大高校排名情況如下:1、上海交大,2、浙江大學,3、中山大學,4、清華大學,5、復旦大學,6
  • 中科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慢性疼痛會損害大腦
    中科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的「人腦疼痛和感覺圖譜」課題組在中科院B類先導「腦功能聯結圖譜」項目的支持下,對多種類型的慢性痛病人展開了大範圍和大樣本的跟蹤性腦結構和功能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慢性痛的病因與腦結構和功能的病理性改變有特異性關係。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於國際學術雜誌《人腦聯結圖譜》《Human Brain Mapping》。
  • 「2018年度中國醫院科研學術排行榜」發布 交大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
    「2018年度中國醫院科研學術排行榜」發布 交大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連續十年入選 2019-11-12 22:37:00來源:央廣網
  • 神經科學年會參會人數創新高,陳天橋資助的數字藥物研究落戶上海
    美國的基礎研究根基比較深厚,歐盟在人腦圖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中國發力較晚,要趕上歐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值得關注的是,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CCI)也全程支持了今年的神經科學學會年會,陳天橋通過視頻介紹了TCCI參與的神經科學研究項目。2018年4月,上海陳天橋腦疾病研究所註冊成立,標誌著TCCI落地中國。
  • 國家口腔醫學中心落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批准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為主體設置國家口腔醫學中心。此次設置的國家口腔醫學中心,分別以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為主體,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模式,建立多中心協同工作機制,帶動全國口腔醫學領域建設與發展。國家醫學中心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依託高水平醫院設置的國家級醫學中心,旨在打造醫學高地,提升整體和區域醫療服務能力,減少患者跨區域就醫,助力分級診療制度建設。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2018年5月14日,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張江實驗室舉行。上海陳天橋國際腦疾病研究所2017年11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和上海周良輔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全球知名的腦科學慈善研究機構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在美國矽谷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組建上海陳天橋國際腦疾病研究所,致力於打造一個聚集中國優秀腦疾病專家進行大腦相關疾病研究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聯合速眠成立數字睡眠與腦科學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許建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發展處處長畢亞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腦所內爾諾獎實驗室執行主任、聯合實驗室主任朱英傑,中國睡眠研究會理事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藥理系主任黃志力,深圳市二醫院功能神經科主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蒙特婁神經病學研究所-深圳中加功能性腦疾病中心主任蔡曉東 ,暨南大學附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暨南大學附一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潘集陽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將由上海市政府發起成立獨立法人事業單位,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積極探索開放、協同、高效的新型管理和運行機制,著力匯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激發各類創新人才活力,探索與國際科研機構接軌的人員聘用、薪酬激勵機制,建立智慧財產權和利益共享機制,推進科技成果應用技術的轉移轉化。
  • 秉持一流理念 上海科技館成立研究中心打造金牌科研團隊
    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已進入布展階段,預計明年將會與公眾見面。日前,上海科技館在其開館19周年之際,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吸引全國知名天文學家加盟,由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地球與太空對話,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 西安交大成立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8月28日,第一屆國際電介質中心全體理事會議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姚熹,美國賓州州立大學L.Eric Cross教授及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電介質研究領域的30多知名專家學者參會,大會授牌成立了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