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揭示:慢性痛會損害大腦結構和功能
頭痛、腰背痛、關節痛……如果你身邊有人常年受慢性疼痛的折磨,請一定特別善待他們。因為,科學家最近發現,慢性疼痛會損害人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並在記憶中留下深深的印跡,影響他們的睡眠、情緒,導致更重的焦慮和抑鬱,甚至會改變他們的性格特質。
-
慢性疼痛的腦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儘管最近的研究已經在慢性疼痛相關神經病理機制和客觀診斷性成像方法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是我們仍然缺乏將已有知識應用於臨床的能力。目前,病史、體格檢查以及臨床上可用的影像學方法,都不能為臨床醫生提供預測指數,以確定哪些病人會發展為慢性疼痛。此外,大多數臨床醫生不知道MRI除了常規的解剖掃描外,在評估慢性疼痛腦結構和功能改變的能力。
-
中科院聯手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經過近兩年的籌劃與組織,2015年4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在成立大會上,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致歡迎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研究員向出席會議的領導、中心學術指導委員會成員等介紹了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的籌建過程、定位和目標,中心旨在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腦科學與腦疾病方面的基礎和臨床的優勢力量,組建目標明確,步驟清晰的聯合攻關團隊,將腦科學研究成果有效地轉化於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在腦疾病的早期診斷
-
慢性疼痛不容忽視!研究表明其與抑鬱症、體重指數、精神分裂症...
研究人員感興趣的是確定一般慢性疼痛和易受慢性疼痛影響的遺傳風險因素,而不是特定的疼痛症狀或條件。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慢性疼痛可能存在於一個連續的"譜系"中,與對慢性疼痛本身的研究相比,原始疾病、條件或損傷對潛在機制的了解較少。
-
新研究發現一種分子機制導致慢性疼痛
新華社華盛頓3月28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人員28日發表在美國《科學·信號傳導》雜誌上的論文說,一種分子機制導致神經的病理性疼痛。這一發現有望幫助化療過程中出現慢性疼痛的癌症患者完成治療。研究人員發現,讓實驗大鼠接觸化療藥物或出現神經損傷後,大鼠神經元中一種被稱為「棕櫚醯化」的蛋白質修飾過程增強了痛覺神經信號的傳導。這種蛋白質是位於背根神經節的「德爾塔-連環蛋白」,而脊髓中的背根神經節被認為對痛覺的傳導和調控具有重要作用。
-
Scientific Reports:慢性疼痛改變我們的免疫系統
根據一項最新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研究,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慢性疼痛可能重新編程免疫系統中基因的工作方式"我們發現,慢性疼痛會改變DNA標記的方式,不僅涉及大腦,還涉及T細胞。T細胞是一種對免疫力至關重要的白細胞"麥吉爾大學醫學院教授Moshe Szyf說,"我們的發現強調了慢性疼痛對身體其他重要部分比如免疫系統的毀滅性影響。"慢性疼痛--持續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疼痛--是全球範圍內導致殘障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
...中原新起航 河南省疾控中心與上海斯維生物、中科院蘇州醫工所...
乘著河南省深度對接長三角的東風,省疾控中心於11月17日,在豫滬合作交流會暨籤約儀式上與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斯維生物)共同籤署《mRNA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苗臨床科學研究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於11月19日,在與江蘇省知名企業家見面會上,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美國研究:電刺激或取代藥物成治療慢性疼痛新途徑
原標題:美國研究:電刺激或取代藥物成治療慢性疼痛新途徑 【環球網綜合報導】慢性疼痛是指持續1個月以上的疼痛,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根據《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電刺激將成為治療慢性疼痛的新途徑,並且將會減少止痛藥帶來的副作用,比如成癮性和依賴性。 根據法國媒體《TOPSANTE》介紹,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校區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測試了電刺激對深部腦組織的影響。他們第一次用無線電裝置直接刺激大腦腹側紋區,這個區域很有可能成為止痛的關鍵區域。
-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滬舉行
4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上海辰山植物園舉行,由中科院與上海市聯合通過中央「千人計劃」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引進的朱健康教授將領銜該研究中心的建設。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副組長李智勇,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希,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衍剛研究組完成的研究論文
-
[PAINWeek2015]可穿戴神經刺激設備緩解慢性疼痛
[PAINWeek2015]可穿戴神經刺激設備緩解慢性疼痛
-
科學家確認大腦中安慰劑效應的有效區域
根據美國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Northwestern Medicine)和芝加哥康復研究所(RIC)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首次確認了大腦中負責疼痛緩解的「安慰劑效應」的區域,「假治療」確實可以大幅度地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
-
身體出現疼痛千萬別忍,轉為慢性疼痛就糟了!
如果疼痛延續3個月以上,則轉為慢性疼痛4。出現疼痛症千萬不能一忍再忍疼痛對人的身體有多方面影響:影響睡眠,慢性疼痛的人可能會出現失眠或者嗜睡①。影響人的心理情緒,使人出現焦慮、恐懼、抑鬱、過度敏感、不滿等情緒,也可造成家屬恐慌、手足無措的感覺⑤。
-
【頭條】神經毒素治療慢性疼痛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疼痛醫學中心的Wallace,對神經毒素(neurotoxins)治療慢性疼痛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性回顧,其報告的主要內容如下
-
研究發現踢足球會對大腦造成傷害
由卡內基梅隆大學和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領導領導並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最新研究表明,腦震蕩並不是接足球動對大腦造成損害的唯一原因。一項針對大學足球運動員的研究發現,僅僅參加一個賽季的典型命中率就會導致大腦的結構性變化。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5月25日電(沈慧青 陳靜)25日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九院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舉行。上海市科委、上海交大、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相關領導及各機器人研發項目團隊成員參加會議。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教授對於醫院內建立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的寄予認可,認為這是海外醫院都很難完成建設的平臺,使得臨床醫生和工程師能夠真正握手,共同邁向人工智慧醫學應用。
-
張旭教授談全球疼痛研究發展前沿以及基礎與臨床接軌的展望—新聞...
張旭教授談全球疼痛研究發展前沿以及基礎與臨床接軌的展望
-
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團隊繼而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龔輝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開發的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技術,對大鼠全腦進行成像並首次完成了HNS高解析度的三維重構。研究通過特異性敲低GABA神經元上的5-HT6R,證明EPA是通過該受體促進GABA能突觸傳遞,從而損害學習記憶和LTP(一種學習記憶的細胞模型)。而DHA可能通過5-HT2CR抑制GABA能突觸傳遞,從而對抗EPA對學習記憶和LTP的損害作用。
-
4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和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
本站訊(科研部 郭驥青)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是由國家科技部匯同國家衛健委、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共同開展建設的,面向我國疾病防治需求,以臨床應用為導向,以醫療機構為主體,以協同網絡為支撐,開展聯合攻關、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國家科研基地
-
iScience:研究發現電子菸會損害腦細胞
2019年7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通常針對年輕人和孕婦的電子菸會在神經幹細胞中產生應激反應,而神經幹細胞是大腦中的關鍵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