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大與華中科大團隊合作解析下丘腦-神經垂體內分泌系統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
來源:小柯生命
左,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的三維重構展示;右,大細胞內分泌神經元側支投射示意圖。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段樹民院士和高志華教授的團隊巧妙地將逆向示蹤病毒注射至大鼠的神經垂體,利用病毒沿軸突高效逆向轉運的特性,點亮整個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團隊繼而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龔輝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開發的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技術,對大鼠全腦進行成像並首次完成了HNS高解析度的三維重構。
研究發現除了經典的下丘腦室旁核(PVN)與視上核(SON)外,下丘腦內多個核團都存在向神經垂體投射的血管加壓素(AVP)和催產素(OXT)神經元,且部分OXT陽性大細胞能發出軸突側枝投射至皮層、杏仁核、伏隔核、紋狀體等下丘腦外的區域,提示他們可能同時向外周和中樞內釋放OXT。
研究發現激活OXT大細胞不僅能通過投射至神經垂體的主軸突釋放OXT,提高外周血液中OXT的含量,也能通過腦內的側枝釋放OXT,促進大鼠的社交行為;而抑制這些細胞則產生了相反的效果。提示OXT大細胞能在外周和中樞釋放OXT,協調機體穩態和中樞行為。研究結果於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9日凌晨0時在線發表於Neuron雜誌。
2,武漢大學黃世文/胡斌Biomaterials:還原活性Fe3O4膠束聚集增強磁共振造影鑑別診斷膠質瘤
來源:奇物論
武漢大學黃世文、胡斌、Bo Wu等人基於敏感超順磁性Fe3O4納米粒子(SIONPs)細胞內聚集的還原激活策略,開發一種膠質瘤的非侵入性成像鑑別診斷方法。
體外和體內磁共振成像結果表明,SIONPs通過在腫瘤部位的響應聚集,能夠特異性地提高腫瘤的T2弛豫速率,增強具有氧化還原微環境的腫瘤的MR成像。體內實驗結果還表明,T2加權成像對比度的顯著提高可用於區分炎症腫塊和惡性膠質瘤。
3,Nat Comm丨高天明團隊發現ω-3不飽和脂肪酸DHA可防止EPA對學習記憶的損害作用
來源:BioArt
大腦中富含各種脂肪酸,生活中所熟知的DHA以及EPA就是其中兩種ω-3不飽和脂肪酸。除了對外周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作用外,ω-3不飽和脂肪酸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有益處。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高天明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cute EPA-induced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 in mice is prevented by DHA的研究論文,探討了EPA和DHA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並對其分子靶點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通過特異性敲低GABA神經元上的5-HT6R,證明EPA是通過該受體促進GABA能突觸傳遞,從而損害學習記憶和LTP(一種學習記憶的細胞模型)。而DHA可能通過5-HT2CR抑制GABA能突觸傳遞,從而對抗EPA對學習記憶和LTP的損害作用。
4,圖賓根大學團隊: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
來源:小柯生命
德國圖賓根大學Mathias Jucker研究小組發現,在轉基因小鼠中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相關論文於11月1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在可檢測到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之前,研究人員在Aβ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中測試了各種抗體中和Aβ種子的能力。在澱粉樣前期急性給藥後,至少一種抗體(aducanumab)導致6個月後Aβ沉積和下遊病理的顯著降低。這表明在腦中蛋白質聚集的滯後階段已存在可治療性靶向的致病性Aβ種子。
5,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又添新證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研究人員了解到,睡眠和痴呆症,特別是阿爾茨海默病之間有著重要的關係。在深度睡眠期間,大腦似乎會將增加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廢物衝走。一系列新的研究表明,在睡眠的這一階段——夢很少,大腦的節奏緩慢而穩定——可以幫助降低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水平。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科學和心理學教授Matthew Walker的團隊研究了32個70多歲的人,讓他們參加了一項睡眠研究,尋找表明深度睡眠的慢電波。這些參與者都沒有記憶問題。研究人員使用腦部掃描來監控每位參與者長達6年的β-澱粉樣蛋白水平。結果表明,深度睡眠較淺的人體內β-澱粉樣蛋白含量更高。研究於11月12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6,疼痛和吸菸:有聯繫嗎?
來源:大話精神
最近的兩篇論文探討了吸菸和身體不同部位疼痛之間的微妙而令人驚訝的聯繫:
第一篇是對該課題的研究現狀的回顧。這項研究的重要發現之一是,那些患有慢性疼痛的人比沒有慢性疼痛的人更有可能吸菸。儘管後一組的吸菸率繼續下降,但疼痛人群的吸菸率似乎沒有下降。
第二篇論文專門研究了吸菸的人最可能疼痛的部位。這項研究檢查了2003-2004年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的數據,其中包括來自全面身體疼痛問卷的數據,以及關於其他健康狀況(包括菸草使用)的問題。結果發現,吸菸的人更容易遭受慢性疼痛。儘管全身疼痛的可能性增加,但研究發現脊椎疼痛,尤其是腰痛,與吸菸有最密切的聯繫。第二大關聯是頭痛和吸菸。吸菸還與軀幹疼痛(包括胸部和腹部)以及四肢疼痛有關。
7,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來源:環球科學
肝臟不是唯一會因喝酒而損傷的器官,大腦也會受到損傷。飲酒超過英國目前的低風險指標,就會增加患痴呆的風險。一項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研究發現,即使是適度飲酒也會導致腦容量下降。
研究人員調查了300名年齡從39歲到45歲的人。大多數參與者表示他們的飲酒量為中等或低風險水平(平均每周少於140克純酒精)。即使是這樣,腦部掃描結果顯示,他們的腦容量與平均值相比依然有所減少。
8,秒變機器人!中國科學家發明磁性噴霧劑,簡單噴一噴即可快速「製造」機器人,已在生物醫學領域初步應用
來源:學術頭條
近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CityU)、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成功開發出一種製造毫米級機器人的簡單方法。該方法只需要將類似膠水的磁性噴霧劑噴在物體表面,就可以快速製造出一種運動可控且靈活的毫米級機器人。利用這種方法,在磁場的驅動下,被塗抹後的物體可以在不同表面上爬行、行走或滾動。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磁性塗層具有生物相容性,而且在必要時可以分解成粉末,在生物醫學領域,比如導管導航和藥物輸送等,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應用潛力。相關論文以 「An agglutinate magnetic spray transforms inanimate objects into millirobot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為題,於 11 月 19 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上。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2,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