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2020-11-29 騰訊網

1,浙大與華中科大團隊合作解析下丘腦-神經垂體內分泌系統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

來源:小柯生命

左,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的三維重構展示;右,大細胞內分泌神經元側支投射示意圖。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段樹民院士和高志華教授的團隊巧妙地將逆向示蹤病毒注射至大鼠的神經垂體,利用病毒沿軸突高效逆向轉運的特性,點亮整個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團隊繼而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龔輝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開發的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技術,對大鼠全腦進行成像並首次完成了HNS高解析度的三維重構。

研究發現除了經典的下丘腦室旁核(PVN)與視上核(SON)外,下丘腦內多個核團都存在向神經垂體投射的血管加壓素(AVP)和催產素(OXT)神經元,且部分OXT陽性大細胞能發出軸突側枝投射至皮層、杏仁核、伏隔核、紋狀體等下丘腦外的區域,提示他們可能同時向外周和中樞內釋放OXT。

研究發現激活OXT大細胞不僅能通過投射至神經垂體的主軸突釋放OXT,提高外周血液中OXT的含量,也能通過腦內的側枝釋放OXT,促進大鼠的社交行為;而抑制這些細胞則產生了相反的效果。提示OXT大細胞能在外周和中樞釋放OXT,協調機體穩態和中樞行為。研究結果於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9日凌晨0時在線發表於Neuron雜誌。

2,武漢大學黃世文/胡斌Biomaterials:還原活性Fe3O4膠束聚集增強磁共振造影鑑別診斷膠質瘤

來源:奇物論

武漢大學黃世文、胡斌、Bo Wu等人基於敏感超順磁性Fe3O4納米粒子(SIONPs)細胞內聚集的還原激活策略,開發一種膠質瘤的非侵入性成像鑑別診斷方法。

體外和體內磁共振成像結果表明,SIONPs通過在腫瘤部位的響應聚集,能夠特異性地提高腫瘤的T2弛豫速率,增強具有氧化還原微環境的腫瘤的MR成像。體內實驗結果還表明,T2加權成像對比度的顯著提高可用於區分炎症腫塊和惡性膠質瘤。

3,Nat Comm丨高天明團隊發現ω-3不飽和脂肪酸DHA可防止EPA對學習記憶的損害作用

來源:BioArt

大腦中富含各種脂肪酸,生活中所熟知的DHA以及EPA就是其中兩種ω-3不飽和脂肪酸。除了對外周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作用外,ω-3不飽和脂肪酸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有益處。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高天明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cute EPA-induced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 in mice is prevented by DHA的研究論文,探討了EPA和DHA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並對其分子靶點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通過特異性敲低GABA神經元上的5-HT6R,證明EPA是通過該受體促進GABA能突觸傳遞,從而損害學習記憶和LTP(一種學習記憶的細胞模型)。而DHA可能通過5-HT2CR抑制GABA能突觸傳遞,從而對抗EPA對學習記憶和LTP的損害作用。

4,圖賓根大學團隊: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

來源:小柯生命

德國圖賓根大學Mathias Jucker研究小組發現,在轉基因小鼠中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相關論文於11月1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在可檢測到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之前,研究人員在Aβ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中測試了各種抗體中和Aβ種子的能力。在澱粉樣前期急性給藥後,至少一種抗體(aducanumab)導致6個月後Aβ沉積和下遊病理的顯著降低。這表明在腦中蛋白質聚集的滯後階段已存在可治療性靶向的致病性Aβ種子。

5,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又添新證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研究人員了解到,睡眠和痴呆症,特別是阿爾茨海默病之間有著重要的關係。在深度睡眠期間,大腦似乎會將增加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廢物衝走。一系列新的研究表明,在睡眠的這一階段——夢很少,大腦的節奏緩慢而穩定——可以幫助降低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水平。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科學和心理學教授Matthew Walker的團隊研究了32個70多歲的人,讓他們參加了一項睡眠研究,尋找表明深度睡眠的慢電波。這些參與者都沒有記憶問題。研究人員使用腦部掃描來監控每位參與者長達6年的β-澱粉樣蛋白水平。結果表明,深度睡眠較淺的人體內β-澱粉樣蛋白含量更高。研究於11月12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6,疼痛和吸菸:有聯繫嗎?

來源:大話精神

最近的兩篇論文探討了吸菸和身體不同部位疼痛之間的微妙而令人驚訝的聯繫:

第一篇是對該課題的研究現狀的回顧。這項研究的重要發現之一是,那些患有慢性疼痛的人比沒有慢性疼痛的人更有可能吸菸。儘管後一組的吸菸率繼續下降,但疼痛人群的吸菸率似乎沒有下降。

第二篇論文專門研究了吸菸的人最可能疼痛的部位。這項研究檢查了2003-2004年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的數據,其中包括來自全面身體疼痛問卷的數據,以及關於其他健康狀況(包括菸草使用)的問題。結果發現,吸菸的人更容易遭受慢性疼痛。儘管全身疼痛的可能性增加,但研究發現脊椎疼痛,尤其是腰痛,與吸菸有最密切的聯繫。第二大關聯是頭痛和吸菸。吸菸還與軀幹疼痛(包括胸部和腹部)以及四肢疼痛有關。

7,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來源:環球科學

肝臟不是唯一會因喝酒而損傷的器官,大腦也會受到損傷。飲酒超過英國目前的低風險指標,就會增加患痴呆的風險。一項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研究發現,即使是適度飲酒也會導致腦容量下降。

研究人員調查了300名年齡從39歲到45歲的人。大多數參與者表示他們的飲酒量為中等或低風險水平(平均每周少於140克純酒精)。即使是這樣,腦部掃描結果顯示,他們的腦容量與平均值相比依然有所減少。

8,秒變機器人!中國科學家發明磁性噴霧劑,簡單噴一噴即可快速「製造」機器人,已在生物醫學領域初步應用

來源:學術頭條

近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CityU)、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成功開發出一種製造毫米級機器人的簡單方法。該方法只需要將類似膠水的磁性噴霧劑噴在物體表面,就可以快速製造出一種運動可控且靈活的毫米級機器人。利用這種方法,在磁場的驅動下,被塗抹後的物體可以在不同表面上爬行、行走或滾動。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磁性塗層具有生物相容性,而且在必要時可以分解成粉末,在生物醫學領域,比如導管導航和藥物輸送等,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應用潛力。相關論文以 「An agglutinate magnetic spray transforms inanimate objects into millirobot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為題,於 11 月 19 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上。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2,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1,在學習和識別模式中,大腦感覺皮層到底發生了什麼?然後,將研究參與者置於磁共振掃描儀(fMRI)中,並要求他們重新想像體驗,而研究人員則測量了大腦的哪些區域被激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數據以及受試者的言語描述和等級,研究人員能夠分離出與該人的經歷相關的大腦活動模式。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建立了每個參與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從本質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唯一特徵。
  • 腦科學日報|細胞療法可恢復頭部損傷患者的記憶力
    2,前沿 | 《自然》: 炎症促發阿爾茨海默病再添力證,炎性小體激活引發tau蛋白異常來源:藥明康德NLRP3是感知多種外源和內源「危險」信號,促進炎症反應的傳感器日前,IFM Therapeutics公司的研發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證明在阿爾茨海默病(AD)和tau蛋白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中,NLRP3炎性小體(inflammasome
  • Science:睡眠剝奪加快阿爾茨海默病中的大腦損傷
    在對小鼠進行的後續研究中,他們發現失眠加快毒性的tau蛋白團塊在大腦中擴散---這是大腦損傷的前兆,也是痴呆症產生的一個決定性步驟。這些發現表明睡眠不足有助於促進這種疾病產生,並且提示著良好的睡眠習慣可能有助於保持大腦健康。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根據8月4日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的一項新的大腦成像研究,當一個人的體重增加時,大腦所有區域的活動和血流都會下降。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大量研究發現APOE不僅會調控AD患者中大腦β-澱粉斑塊、tau蛋白和TDP43蛋白的表達水平,同時也會影響正常的大腦功能。Nature Reviews Neurology上的這篇綜述探討了APOE基因型和Aβ纖維、tau蛋白纏結等AD病理標誌的相關性,總結APOE致病機制以及將來的靶向治療方法。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2,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 近日,《運動障礙》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丘腦底核在新發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中的作用》的研究論文。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來源:腦友記BrainUp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 腦科學日報:大腦用多久記住一個新單詞?意識解離是什麼?
    眾所周知,寨卡在懷孕期間感染後會對嬰兒造成腦損傷,但最新研究表明,寨卡還會導致成人神經系統疾病。這項針對巴西2015年寨卡和2016年基孔肯雅流行病期間治療的201名新發神經疾病成人進行的研究,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旨在描述同時流行的幾種蟲媒病毒感染的神經學特徵。新的研究表明,每種病毒都會引起一系列神經問題。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閱讀連結:2,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
  • 腦科學日報:性別對大腦的影響;疼痛定義40年來首次修訂
    本周,一項對2000多個大腦掃描的科學分析發現,人腦某些區域的體積具有高度可再現的性別差異證據。這種基於性別的大腦容量差異模式與在大腦皮層的死後樣本中觀察到的性染色體基因表達模式相對應,表明性染色體可能在大腦解剖結構中性別差異的發生或維持中發揮作用。
  • 腦科學日報:人類為什麼需要睡眠?能預測剩餘壽命的AI生命時鐘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團隊回答了這個問題,首次表明,我們的睡眠在2歲半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歲半前,嬰兒的大腦發育非常迅速,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大腦忙碌地建立和加強突觸,這些突觸是連接神經元彼此並允許它們進行交流的結構。
  • 腦科學日報:長壽蛋白延緩人幹細胞衰老新機制;為何會樂於助人?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免疫學》上。 由NINDS資深研究員多裡安·麥克加文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CD8 T細胞是負責控制病毒的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鼻組織感染後對保護大腦非常重要。麥克加文的小組利用先進的螢光顯微鏡技術,實時觀察了CD8 T細胞如何保護大腦免受鼻病毒感染。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當動物面臨壓力時,一種名為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的神經元會變得過度活躍,從而引發了失眠和一系列的睡眠障礙。這一發現為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調節提供了重要的見解,也為開發針對睡眠障礙的療法指明了方向。3,Nat Comm | 王曉東團隊揭示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來源:BioArt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團隊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
  • 適度飲酒有益健康?來看看酒精對腦的傷害吧!
    我國有著悠久的飲酒歷史和特有的飲酒文化,許多人堅信「適度飲酒有益健康」,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然而在2017年,頂尖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發表的文章通過長達30年的隨訪發現,即使是輕-中等程度的飲酒量也會導致大腦正常組織結構的損傷和認知功能的下降[1]。
  • 腦科學日報:為何修復大腦損傷這麼難?嚴重營養不良的神經性厭食
    1,《科學》: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中的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來源:生物谷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並報告發現了獨特的迴路形成原理。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元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捕捉到個體成長和適應環境的時刻。
  • 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Justin Lee、Hoon Ryu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通過產生H2O2來促進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病理特徵。11月1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近日,一篇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的論文就詳細描述了一種混合系統,該系統將控制運動的模擬電路和控制感知和決策的數字電路結合起來,不僅顯著降低了系統能耗,還提升了機器精度和計算效率。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模擬大腦和小腦之間的協作,機器人可以在延遲、功耗更低的情況下,同時執行多個任務。
  • 腦科學日報:年輕人沒有耐心?多吃巧克力可提高認知能力
    研究人員闡明了大腦衰老觸發免疫監視的機制,以及免疫細胞對腦衰老過程中神經發生和認知功能減退的具體影響,為改善衰老相關疾病的神經修復和認知功能提供了新的預防及幹預策略。通過比較年輕和年老人腦組織的免疫印記,研究人員發現以自然殺傷(NK)細胞為代表的免疫細胞隨著年齡增長在人腦內逐漸增加。這些細胞大多位於腦內齒狀回區域,並與神經前體細胞相臨近。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閱讀連結:5,體重對大腦功能的影響是驚人的來源:阿爾茨海默病根據8月4日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的一項新的大腦成像研究,當一個人的體重增加時,大腦所有區域的活動和血流都會下降。
  • 腦科學日報: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實現體內乙醯膽鹼信號的精確解析
    新一代乙醯膽鹼探針在果蠅及小鼠中的成功應用 9月28日,北京大學李毓龍實驗室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井淼實驗室合作在Nature Methods雜誌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An optimized acetylcholine
  • 常打麻將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嗎?常熬夜會增加患病風險嗎?大家關心...
    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人,他們腦海中仿佛出現了一塊橡皮擦,逐漸擦拭記憶和認知,直至一切變成空白。昨天,都市快報刊發了《深8度阿爾茨海默病的若干個問號 生離苦於死別 曾經深愛的你還認識我嗎?》專題報導,引發不少讀者的唏噓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