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細胞》子刊:二甲雙胍又獲新技能!科學家首次證實,二甲雙胍可提高老化神經幹細胞活力,恢復神經髓鞘再生能力
來源:奇點網
前不久,英國劍橋大學的Robin J.M. Franklin和他的弟子Peter van Wijngaarden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細胞·幹細胞》上發文稱,他們發現一類特殊的老化神經幹細胞(少突膠質祖細胞(OPC)),經過二甲雙胍處理之後,能恢復對促分化信號的響應,重現年輕態的活力,進一步促進神經髓鞘的再生。這一發現意味著,二甲雙胍有望用於治療不可逆的神經變性相關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等。
2,前沿 | 《自然》: 炎症促發阿爾茨海默病再添力證,炎性小體激活引發tau蛋白異常
來源:藥明康德
NLRP3是感知多種外源和內源「危險」信號,促進炎症反應的傳感器
日前,IFM Therapeutics公司的研發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證明在阿爾茨海默病(AD)和tau蛋白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中,NLRP3炎性小體(inflammasome)的激活是驅動tau蛋白病理的重要因素。這一研究意味著這些患者可能從NLRP3拮抗劑中獲益。
3,Nat Commun:細胞療法可恢復頭部損傷患者的記憶力
來源:生物在線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種突破性的細胞療法,可以改善記憶力並預防腦外傷後的癲癇發作。這項研究發表最近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這項研究中,UCI團隊將能夠產生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胚胎祖細胞移植到患有外傷性腦損傷的小鼠的大腦中,該神經元是一種控制大腦迴路活動的特定類型的神經細胞。
研究人員發現,移植的神經元遷移到損傷組織中,在那裡它們與受傷的腦細胞建立了新的聯繫並進一步發育。在治療後的一個月內,小鼠表現出記憶力改善的跡象,例如能夠分辨出盒子中是否有不適感。他們的記憶力能夠恢復到與從未遭受過腦損傷的老鼠一樣的水平。
4,Nature子刊:先天盲人視覺概念的神經表徵
來源:思影科技
為了解決感覺信息在概念的神經表徵中的作用,作者使用了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來研究先天失明的人(由於他們視覺本質的限制,對他們來說沒有可感知的參照對象)是如何加工這些抽象概念的,比如彩虹,紅色。作者將感官可感知的參照物(「雨」)、經典抽象概念(「正義」)和具體概念(「杯子」)這些概念的大腦活動進行比較,在完全具體和完全抽象的概念之間提供一個梯度。
作者發現,前顳葉(ATL)的反應與概念的可感知性與客觀性有關: 在背側ATL中發現了對難以感知的概念的偏好,在外側ATL中發現了對抽象(非客體、非參照)概念的偏好,在內側ATL中發現了對可感知對象概念的偏好。這些發現指出了ATL在表示以不同抽象方式來表徵概念屬性出現了一個新的分工。該文章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5,EEG偽跡去除綜述
來源:神農造大腦
EEG在識別腦活動和行為特徵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記錄的電活動通常會混雜一些偽跡噪聲,從而影響EEG信號的分析。因此,開發有效的檢測和提取乾淨的EEG數據的方法十分必要。儘管有很多學者提出很多方法去除偽跡,但相關的研究始終是個開放性的問題。
這篇文章針對當前偽跡去除的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綜述。我們首先討論了EEG數據的特徵以及不同偽跡的類型。然後,對當前偽跡去除方法和細節分析加以概括。最後,提供了一種用於根據特定的應用選擇一個合適的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
6,Cell:定製「又高又聰明」的優勢胚胎,並不現實!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11月21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研究中,研究人員基於真實遺傳數據進行的模擬實驗得出結論:採用類似電影《變種異煞》中的策略來選擇未來後代的性狀不會帶來多少成功。
杜克大學醫學院的Susanne Haga在與《Science》的訪談中指出,身高和智力等複雜特徵受DNA以外的其他多種因素影響,例如飲食和暴露於汙染中。他說:「在理解這些特徵背後的遺傳機制方面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而環境扮演著如此關鍵的角色這一事實不容忽視。」
7,近千人10年追蹤:長期暴露於PM2.5汙染,可能導致大腦萎縮和記憶衰退
來源:醫學新視點
近日發表於《大腦》(Brain)的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暴露於高度汙染空氣的女性記憶衰退更明顯,而且出現了類似阿爾茨海默病表現的大腦萎縮。研究作者之一,南加州大學醫學院臨床神經病學教授Andrew Petkus表示:「這是第一項真正通過統計模型表明空氣汙染與大腦變化以及記憶力下降相關的研究。」
8,速遞 | 剛剛!FDA批准癲癇創新療法
來源: 藥明康德
11月22日美國FDA宣布,批准SK Life Sciences公司開發的Xcopri(cenobamate tablets)上市,在成人中治療局灶性癲癇(partial-onset seizures)。Xcopri是SK Life Science公司自主研發,治療癲癇的創新療法。它被認為可以通過抑制電壓門控鈉電流以及通過異構作用正向調節GABAA受體活性,減少神經細胞重複釋放電衝動。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青少年女性抑鬱症的內在神經迴路
2,腦科學日報|這些人大腦只剩一半也能活,神經網絡甚至比你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