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可穿戴設備幫助ALS患者交流;「走進」身體看細胞

2020-10-30 brainnews

1,Mol Cell | 魏綠等報導果蠅神經系統調控mRNA選擇性切割和多聚腺苷化(APA)新機制

來源:BioArt

近日,來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Eric Lai實驗室在Molecular Cell雜誌發表了文章Overlapping Activities of ELAV/Hu Family RNA Binding Proteins Specify the Extended Neuronal 3』 UTR Landscape in Drosophila。

該研究以果蠅神經系統為研究對象,發現了一類神經系統特異性RNA結合蛋白,ELAV/Hu家族蛋白,能夠調控果蠅神經系統中前體mRNA的選擇性切割和多聚腺苷化過程,作者提出了三種ELAV/Hu家族蛋白具有可以互相補充的調控組織特異性APA的活性。該研究首次確認了果蠅神經系統中調控APA的反式調節元件(trans-acting factors),並進一步闡釋了ELAV/Hu家族蛋白調控神經系統APA的分子機制。

閱讀連結:


2,Sci Adv丨鬱金泰團隊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FAM171A2

來源:BioArt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FAM171A2 gene is a key regulator of progranulin expression and modifies the risk of multipl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研究論著。

本研究基於臨床研究、生物信息學分析,結合基礎實驗,首次發現一個新基因FAM171A2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相關重要蛋白顆粒蛋白前體(progranulin,PGRN)的關鍵調節基因,並且是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額顳葉痴呆(FTL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基因。此外,本研究還明確了FAM171A2在血管內皮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上表達,提示該基因可能具備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這一發現有助於闡明腦內PGRN的調節網絡,為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提供新靶點。

閱讀連結:


3,研究發現了一種有預防和逆轉阿爾茨海默病潛力的突破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由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卡明醫學院(CSM)S.R.Wayne Chen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限制一種稱為蘭諾定受體2(ryanodine receptor 2,RyR2)通道的開放時間,在動物模型中可以逆轉並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進展,該通道像通向位於心臟和大腦中的細胞的通道一樣。

他們還確定了一種可以中斷疾病進程的藥物(用於心臟病的卡維地洛,Carvedilol)。將藥物給予動物模型的效果非常顯著:治療一個月後,這些動物模型的記憶力喪失和認知障礙消失了。這項突破性研究的結果最近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閱讀連結:


4,在這個方面,早期人腦和人工智慧有著「詭異」的對應

來源:科技工作者

一項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的文章指出,大腦在視覺形成的初始階段就會檢測到三維形狀信號(比如突起、凹陷、軸形或球體)。這一自然人腦策略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在訓練人工智慧時發現的智能視覺策略一致。

研究人員對自然神經元和人工神經元進行了同樣的圖像反應測試,並在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大腦視覺皮層V4區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三維形狀信號的,打破了過去40年來的研究局限性(過去科學家只關注二維形狀信號)。隨後,研究人員在高級計算機視覺網絡AlexNet的早期階段(第3層)發現了人工神經元的相似反應。神經科學教授Ed Connor說,實際上,AlexNet及類似的深層網絡部分是基於大腦中的多級視覺網絡設計的,而他們觀察到的相似之處可能預示著,未來我們有機會利用自然智能和人工智慧之間的關聯。

閱讀連結:


5,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覺統合功能受損與其小腦激活減弱相關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神經軟體症是指在運動協調、感覺統合以及抑制功能上的一系列輕微損傷,廣泛見於分裂型特質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級家屬等精神分裂症譜系群體。已有研究表明,神經軟體症與精神分裂症症狀相關,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的陳楚僑研究員帶領其團隊與其國際合作者設計了一項實驗。實驗記錄了52名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52名對照組、2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病的兄弟姐妹、以及56名健康同卵雙生子與56名健康異卵雙生子在完成感覺統合任務時的腦激活模式。

結果提示,小腦激活減弱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譜系群體感覺統合異常的重要神經機制,並且該異常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影響。而完成感覺統合任務時的小腦激活異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譜系的內表型之一。研究論文已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閱讀連結:


6,嗅覺皮質彌散峰度成像對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價值

來源:中華神經科雜誌

目前臨床上早期輔助診斷帕金森病的影像學檢查主要包括有經顱黑質超聲、磁共振成像等。磁共振彌散峰度成像(DKI)是新發展的成像技術,對分析神經纖維組織完整性更具優勢,有利於發現中樞神經系統細微組織結構的病變。

本文擬應用DKI技術定量分析早期帕金森病組與健康對照組嗅覺皮質各腦區的差異,並研究其與年齡、病程、Hoehn-Yahr(H-Y)分期、嗅覺功能、認知功能的相關性,探討DKI技術對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價值。結果表明,左側杏仁核DKI可以作為帕金森病早期的生物標誌物,對帕金森病早期輔助診斷具有一定幫助。MoCA、FAB量表可用於監測帕金森病患者認知障礙進展水平的工具。帕金森病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與額葉功能損害相關。

閱讀連結:


7,可穿戴設備幫助ALS患者交流

來源:生物谷

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的人,他們控制肌肉的能力會逐漸下降。因此,他們經常失去說話的能力,很難與他人交流。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設計了一種可伸縮的、類似皮膚的裝置,它可以附著在病人的臉上,並可以測量諸如抽搐或微笑這樣的小動作。使用這種方法,患者可以通過儀器測量和解讀各種各樣的情緒,比如「我愛你」或者「我餓了」。該研究發表在了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閱讀連結:



8,「鑽進」細胞,探尋病因!這款VR設備讓科學家在你的身體漫步

來源:大數據文摘

在上周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款使科學家能夠使用虛擬實境(VR)頭盔進入細胞或其他生物結構內部並進行探索的新型軟體。這種新鮮的、近乎個人化的生物結構觀察,可能讓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細胞的內部運作,並尋找疾病的成因。

這款名為vLUME的軟體允許科學家們切割並操縱感興趣的子區域的視圖。vLUME軟體使用由數百萬個單獨的點組成的超解析度圖像的數據,這些點又稱為螢光團,代表了單個分子的3D位置。vLUME先將這些信息渲染為點雲,或空間中的一組數據點。接著對點雲進行探索和分割。然後,該軟體使用聚類算法對複雜的數據集進行分析,以找到生物結構的模式。該軟體將免費提供給學術界使用。用戶需要的只是一個VR頭盔。

閱讀連結:

前文閱讀

1,

2,

相關焦點

  • 可穿戴式傳感器幫助不能說話的ALS患者交流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為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人創造了一種新的可穿戴傳感器。許多患病的人逐漸失去了控制肌肉的能力,經常失去說話的能力。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可拉伸的、類似皮膚的裝置,可以附著在患者的臉上,可以測量抽搐或微笑等小動作。使用這樣的傳感器,患者將能夠傳達各種情感,包括 "我愛你 "或 "我餓了"。他們可以通過設備測量和解釋的小動作來傳達這樣的情感。麻省理工學院的傳感器很薄,可以用化妝品隱藏起來,與任何膚色相匹配,使其謹慎。
  • 腦科學日報:用兒童的視角「看世界」;愛吃辣的人更長壽?
    受試者藉助可穿戴外骨骼HandMorph抓取橙色小球 兒童對於成年人的世界感受如何?最近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Jun Nishida發布的新技術也許能夠幫助人們體驗他人視角的感受。 Nishida開發了一種可穿戴外骨骼HandMorph。HandMorph可模擬兒童手掌,減弱穿戴者的抓握能力。該作品在2020年ACM用戶界面軟體和技術研討會(UIST)中斬獲了獎項。
  • 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究,可穿戴傳感器幫助漸凍人患者交流
    因此,他們會失去說話的能力,很難與他人交流。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可伸縮的、類似皮膚的裝置,它可以貼在病人的臉上,並可以測量諸如肌肉微顫或微笑這樣的小動作。使用這種方法,患者可以通過儀器測量傳達各種各樣的情緒。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新設備能讓患者以一種更自然的方式交流,而不需要藉助笨重的設備。
  • 腦科學日報|比人腦更出色的可穿戴異質突觸;COVID-19免疫反應圖
    1,Nat Med:醫生繪製了人體的COVID-19免疫反應圖來源:細胞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近日表示,他們已經繪製出人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圖譜,這是對抗這種全球殺手的一個潛在突破。研究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誌上。該小組在COVID-19患者恢復期間的血液中發現了四種不同的免疫細胞群。
  • 創業最前線:可穿戴皮膚幫助肌肉萎縮患者
    使用這種方法,患者可以通過設備測量和解釋的小動作傳達各種情緒,例如「我愛你」或「我餓了」。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類似於皮膚的設備,可以測量失去說話能力的患者的面部小動作,他們希望新設備能夠使患者以更自然的方式進行交流,而不必依靠笨重的設備。可穿戴式傳感器很薄,可以偽裝成化妝品以匹配任何膚色,因此不顯眼。
  • 腦科學日報|細胞療法可恢復頭部損傷患者的記憶力
    1,《細胞》子刊:二甲雙胍又獲新技能!科學家首次證實,二甲雙胍可提高老化神經幹細胞活力,恢復神經髓鞘再生能力來源:奇點網Franklin和他的弟子Peter van Wijngaarden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細胞·幹細胞》上發文稱,他們發現一類特殊的老化神經幹細胞(少突膠質祖細胞(OPC)),經過二甲雙胍處理之後,能恢復對促分化信號的響應,重現年輕態的活力,進一步促進神經髓鞘的再生。這一發現意味著,二甲雙胍有望用於治療不可逆的神經變性相關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等。
  • 那些能救命的可穿戴設備,都長什麼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腦極體寒冬還沒完全過去,可穿戴設備的春天似乎就快來臨了。從治未病到治已病:可穿戴設備的新機會眾所周知,澆滅上一波可穿戴星星之火的,是產品實用性功能的集體缺位。不過,最近有一波可穿戴設備開始走紅,它們直接作用於治療環節,幫助患者調節生理功能。硬核玩家的出場能為可穿戴設備正名嗎?
  • 腦科學日報|可測量腦信號的紋身電極;衰老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
    1,最新《科學》:我們為什麼會衰老?科學家們在免疫細胞裡找到新答案來源:學術經緯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免疫細胞可能扮演了加速衰老的重要角色。2,紋身電極: 一種新型的可以進行腦信號測量的電極來源:腦機接口社區臨時紋身電極是皮膚傳感器領域的最新發展。他們已被成功證明了其在監測皮膚上各種電生理信號方面的性能。這些表皮電子設備可與穿戴者保持適形且不易察覺的接觸,同時可隨時間推移提供高質量的記錄。
  • 腦科學日報:一種新的腦細胞,有沒有空間方位感就看它了
    1,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腦細胞,有沒有空間方位感就看它了來源:生物通類似GPS的腦細胞的存在已經被人接受,它們幫助我們存儲去過的地方的地圖,比如廚房或度假目的地,根據12月21日《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還有一種腦細胞對物體的距離和方向很敏感。
  • 腦科學日報|基因組對壽命的影響;聞氣味也可以讓你變胖
    2,Nat Commun:神經迴路繪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視力來源:細胞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組特殊的神經細胞的功能,這些神經細胞存在於眼睛中,可以感知視覺運動。來源:科技日報類皮膚血壓監測器件實物圖記者4月19日從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研究中心馮雪教授課題組了解到,該課題組藉助柔性超薄光電傳感器件與電路,研發出一種類皮膚可穿戴連續血壓監測系統。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共識建議,在對患者進行腦死亡或神經系統死亡的診斷評估前,需要首先通過臨床病史、病因和神經影像學檢查來證明該患者經歷了不可逆的毀滅性腦損傷,導致所有腦功能喪失;並且需要排除下述情況:有混雜因素可能使該患者看起來具有不可逆性腦損傷而實際並非如此。
  • 腦科學日報: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會不會更香? 來源:科技工作者 可穿戴傳感器正逐漸從簡單的電極、手錶向複雜的可彎曲設備發展,進而為用戶提供更精確的生物特徵測量和更舒適的體驗。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就看這個指標來源:生物通日本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在《Brain》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與年齡相關的腦室增大(ventriculomegaly)與大腦某一特定深部區域的血液引流滯後有關。
  • 腦科學日報: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刻意微笑會快樂嗎?
    6,ACS Nano: Ti3C2Tx基多模無線傳輸可穿戴設備來源:奇物論基於被動元件構建的軟諧振敏感控制器在可穿戴、植入式設備領域由於其具備遠程操作/調控能力,受到廣泛的關注。此外,通過基於卷積的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實現了從不可預見的無線信號中預測壓力、應力。通過MXene材料實現的多模信號模式能夠有效的對多種信息進行處理,並在可穿戴、植入式器件中作為無線傳輸系統。7,刻意微笑會讓人感到快樂嗎?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科技日報北京
  • 腦科學日報: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爬樓梯提高幸福感?
    RPEs,且軸突末梢活動性與胞體活動性一致,揭示了多巴胺遞增信號的驅動因素,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多巴胺信號時相活動性的計算生物學機制。3,AFM: 熱觸覺材料和設備用於可穿戴虛擬和增強現實來源:奇物論圖註:在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VR / AR)之外的應用中使用的觸覺設備(THD)在過去的十年中,由於各種工程和科學領域中融合技術的快速發展
  • 腦科學日報:性別對大腦的影響;疼痛定義40年來首次修訂
    特別是,通過與商業臨床MRI造影劑的比較報告了AGuIX納米顆粒對腦轉移瘤的檢測和表徵的診斷價值。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研究人員提供了對患者給藥後2小時(以及在全腦RT第一次療程前2小時)和給藥納米顆粒後長達1周獲得的所有四種類型的腦轉移瘤中治療性納米顆粒濃度的定量測量結果。初步結果表明,在患者體內靜脈注射基於Gd的納米顆粒可有效增強患者不同類型的腦轉移。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通過構建腫瘤發生樹和譜系追蹤實驗,作者發現了一種在成瘤過程中持續存在的NSC-like細胞,其在成瘤過程中發生多次命運轉變,分時、依序產生不同的惡性譜系。在早期關鍵時間點針對這些細胞進行短時程靶向幹預即可有效抑制腫瘤發生,證明存在潛在早期診療時間窗口。
  • 腦科學日報|會做腦掃描的自行車頭盔;腰粗,更易患痴呆症
    他們原創的系列高性能螢光RNA,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不同種類RNA在動物細胞內的螢光標記與無背景成像。11月5日,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來源:Hill e《自然-通訊》11月6日發表的一項研究 A tool for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with lifespan compliance介紹了一種自行車頭盔改造的穿戴式腦掃描系統。該設備可以讓兒童的腦掃描更簡單、更可靠,促進對整個生命周期的腦發育研究。
  • 腦科學日報:耳垢顯示你的壓力;大腦達到幸福結局指南曝光
    」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重點分析了一類特殊的幹細胞群體—神經嵴,其會沿著生物體的頭尾軸分布,這些細胞能分化為心肌、部分面部骨骼和其它類型的組織,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雞胚進行研究揭示了Hmga1基因如何幫助早期胚胎形成神經嵴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