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見」?BAYLOR醫學院深度神經網絡實現預測大腦神經元對圖像刺激的反應
來源:生物通
大腦的基本任務之一 「看見」, 意味著要從照射到眼睛的光信號中在大腦重建有關世界的相關信息。由於此過程相當複雜,因此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神經元,也會以複雜的方式對圖像做出反應。貝勒醫學院和德國Tübingen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計算方法,可以加快發現這些最佳刺激的速度。他們建立了深層的人工神經網絡,可以準確地預測一個生物性大腦對任意視覺刺激產生的神經反應。
這些網絡可以被視為生物神經元群體的「虛擬化身」,可以用來剖析視覺以及其他感覺的神經機制。研究人員通過合成使特定神經元反應非常強烈的新圖像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的研究成果今天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
2,情緒、焦慮障礙共享大腦控制迴路異常
來源:大話精神
《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雜誌》(JAMA Psychiatry )10月30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旨在檢測與任務相關的腦激活異常。研究首次表明,情緒和焦慮障礙患者的大腦中負責情緒和認知控制的區域出現了同樣的異常。根據這些發現,可以為重度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和焦慮症患者開發針對大腦這些區域的新療法。
3,科學家首次實現活細胞RNA標記與無背景成像
來源:中國科學報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弋、朱麟勇等教授歷經7年合作研究,在螢光RNA及活細胞RNA成像領域獲突破性進展。他們原創的系列高性能螢光RNA,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不同種類RNA在動物細胞內的螢光標記與無背景成像。11月5日,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4,會做腦掃描的自行車頭盔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自然-通訊》11月6日發表的一項研究 A tool for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with lifespan compliance介紹了一種自行車頭盔改造的穿戴式腦掃描系統。該設備可以讓兒童的腦掃描更簡單、更可靠,促進對整個生命周期的腦發育研究。
5,模仿川普語氣真假難分,康奈爾盲測15億參數模型:從未如此逼真,最強編故事AI完全體來了
來源:量子位
經過9個月斷斷續續發布,OpenAI終於把GPT-2的15億參數的完整模型,放了出來。GPT-2的生成結果,有獨立客觀第三方的檢驗:團隊在康奈爾大學的合作夥伴,對人類做了問卷調查,給GPT-2輸出的文本打出可信分 (Credibility Score) ,各種大小的模型都參與了。OpenAI做了一個檢測模型,識別15億模型生成的文本,準確率大約95%。
6,Lancet Neurology:最低意識障礙脫離患者的意識的神經關聯的多模態影像學研究
來源:思影科技
在病理性意識障礙與正常意識之間存在一個幾乎未被研究的過渡區域——最低意識狀態脫離(或者也叫脫離最低意識障礙)。這種狀態是指患者恢復功能性溝通能力或使用物體的能力或兩者兼備。這種狀態處於最低意識狀態到恢復意識之間的一個模糊空間。對該階段的理解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一些最低意識狀態病人在後續出現了康復,而一些則沒有。
來自比利時列日大學昏迷科學研究組通過多模態磁共振,對比意識障礙患者及健康對照組,研究了最低意識障礙脫離患者的神經關聯。
7,JAMA子刊:痴呆症預防,要多早開始?30多歲的心血管就和腦健康息息相關!
來源:醫學新視點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Neurology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綜合體重、吸菸、血壓、糖尿病等因素,30多歲時的心血管風險就已經開始影響大腦容量,而且,相較於50歲後,這一年齡階段心腦健康的關聯更為突出。
8,韓國近90萬人數據:體重正常但腰粗 ,更易患痴呆症
來源: 醫學新視點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降低認知衰退和痴呆症風險指南》提出,超重和肥胖是痴呆症的危險因素。體重指數(BMI)是衡量是否肥胖的重要指標,不過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腰圍(WC)相比於BMI,更能反映腹部內臟脂肪水平。一項發表在肥胖學會官方期刊Obesity的大規模隊列研究顯示,在老年人群體中,體重正常但腹型肥胖的人,相比於沒有腹部肥胖的人,患痴呆症的風險顯著增加。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你自戀嗎?英國科學家發現:自戀可能有助心理健康
2,腦科學日報|進展真快!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MRI或將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