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濤課題組與合作者發表PIK3R2的激活突變導致腦過度生長及腦電異常的研究成果
來源:細胞
11月16日,廈門大學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陶濤教授課題組與哈佛醫學院Golden教授實驗室在Annals of Neurology合作發表題為「PIK3R2/Pik3r2 Activating Mutations Result in Brain Overgrowth and EEG Changes」的封面文章。該研究首次構建了磷酸肌醇3激酶調控亞基2(PIK3R2)的p.G367R突變基因敲入小鼠,成功獲得了人類PIK3R2 p.G373R病理突變(對應小鼠p.G367R)所導致的巨腦-多小腦回-多指/趾-腦積水(MPPH)症候群的重要病理特徵。
研究發現,該小鼠模型體內的PI3K-AKT通路過度激活、大腦過度生長並伴隨腦電異常(提示偶發癲癇)。小鼠胚胎期大腦皮質內的細胞增殖、細胞周期退出、神經元遷移等生理活動並未發生顯著改變,但胚胎期大腦皮質分層呈現輕微異常,成年後大腦皮質內平均細胞體積增大、密度降低。此外,該研究對攜帶PIK3R2 p.G373R病理突變的MPPH症候群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發現小鼠模型的巨腦、偶發癲癇等表型與MPPH症候群患者的典型症狀相吻合。
2,Molecular Psychiatry ▏腦疾病中長非編碼RNA的分子圖譜
來源:生物醫學科研之家
根據目前的範式,各種危險因素,如基因突變,氧化應激,神經網絡功能障礙,和異常的蛋白質降解,有助於腦疾病的進展。通過生物過程中基因轉錄體的合作,對非編碼RNA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腦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最近,長度超過200個核苷酸的長非編碼RNA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被認為是各種腦疾病的關鍵因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lncRNA可能作為診斷或預後的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點。基於高通量篩查的測序在識別需要新的方法來理解腦疾病進展的lncRNA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討論了近年來lncRNA的研究進展,闡述了涉及lncRNA的腦疾病的發病機制,並描述了lncRNA與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和神經發育障礙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係。作者還討論了lncRNA的潛在靶點以及它們作為腦疾病的新療法和生物標記物的前景。
3,深圳大學韓素婷/周曄AM: 神經形態工程:從生物到基於尖峰的硬體神經系統
來源:奇物論
圖註:生物學神經元模型的基本結構以及產生動作電位的相應分子基礎的示意圖
基於神經形態計算平臺的尖峰神經網絡模擬了智能大腦的體系結構和信息處理,為構建AI提供了新見識。深圳大學韓素婷、周曄等人回顧了與神經元和生物神經系統突觸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有關的基礎知識。然後概述了神經形態硬體系統的開發,從人工突觸和神經元到基於尖峰的神經形態計算平臺。
4,氧化劑或能幫助減緩細胞的衰老過程!
來源:生物谷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題為「Peroxiredoxin promotes longevity and H2O2-resistance in yeast through redox-modulation of protein kinase A」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氧化劑或能有效減緩機體細胞的衰老過程。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名為Tsa1的酶類進行了深入研究,Tas1是一組被稱為抗氧化蛋白的抗氧化劑的一部分。研究揭示了抗氧化蛋白酶類Tsa1直接控制中央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其能夠通過氧化名為蛋白激酶A的另外一種酶類中的胺基酸來幫助減緩機體衰老。
5,《Cell》阿爾茨海默症的痴呆分型
來源:生物通
阿爾茨海默症長期以來集中於兩種關鍵蛋白,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一項新的研究在病人腦組織的纏結中,發現了tau蛋白的一種病理形式有助於疾病在大腦中的傳播。這種蛋白質在疾病過程的早期階段可能有一組靶點,而在疾病的後期有其他靶點。研究發表在《Cell》雜誌。
6,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恥感與藥物依從性研究
來源:王春雪教授團隊
病恥感指患者對自己施加負面刻板印象,期望被他人拒絕,感到與社會疏遠的過程。本研究旨在評估在吉瑪大學醫學中心(JUMC)精神科門診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恥感和藥物依從性關係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提示:以早期發現和治療精神疾病為重點的戰略將在預防病恥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高認識、社區動員和服務擴展戰略是消除病恥感的有效方法。此外,有必要加強精神病患者與社區的社會服務網絡的聯繫。與媒體合作提高對精神衛生問題的認識也是一種有效的辦法,可能對公眾的看法產生積極影響。
7,非那雄胺治療年輕男性脫髮或可產生自殺傾向
來源:MedSci梅斯
非那雄胺是一種用於治療脫髮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藥物。2012年,開始出現男性使用非那雄胺後出現自殺傾向的報告。近日,JAMA Dermatology上發表的一篇名為Investigation of Suicidality and Psychological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nasteride的論文研究了自殺傾向(想法、企圖和完成自殺)和心理不良事件(抑鬱和焦慮)與使用非那雄胺的關係。
研究結果表明,與非那雄胺使用相關的自殺傾向和心理不良事件可能歸因於年輕脫髮患者用藥的獨特特點。研究結果提示,在給較年輕的脫髮患者開非那雄胺處方時,應考慮到自殺、抑鬱和焦慮的風險,這些患者可能對藥物的副作用更敏感;這種聯繫可能因刺激報導而有偏差,應該進一步研究。
8,Medical Xpress: 愛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性
來源:陝西師範大學段海軍教授課題組
近期,陝西師範大學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段海軍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探討了愛對創造力的影響。該研究發表在Springer Link的Current Psychology雜誌上。研究結果表明:戀人組在合作完成創造力任務中通常比陌生組能夠更好地合作。
文章在線發表後,Medical Xpress,Ethical Editor,My Best Medicine,Contentisfortheweak等媒體和網站報導了該項研究成果。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2,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