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阿爾茨海默症的痴呆分型;愛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性

2020-12-05 腦科學君

1,陶濤課題組與合作者發表PIK3R2的激活突變導致腦過度生長及腦電異常的研究成果

來源:細胞

11月16日,廈門大學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陶濤教授課題組與哈佛醫學院Golden教授實驗室在Annals of Neurology合作發表題為「PIK3R2/Pik3r2 Activating Mutations Result in Brain Overgrowth and EEG Changes」的封面文章。該研究首次構建了磷酸肌醇3激酶調控亞基2(PIK3R2)的p.G367R突變基因敲入小鼠,成功獲得了人類PIK3R2 p.G373R病理突變(對應小鼠p.G367R)所導致的巨腦-多小腦回-多指/趾-腦積水(MPPH)症候群的重要病理特徵。

研究發現,該小鼠模型體內的PI3K-AKT通路過度激活、大腦過度生長並伴隨腦電異常(提示偶發癲癇)。小鼠胚胎期大腦皮質內的細胞增殖、細胞周期退出、神經元遷移等生理活動並未發生顯著改變,但胚胎期大腦皮質分層呈現輕微異常,成年後大腦皮質內平均細胞體積增大、密度降低。此外,該研究對攜帶PIK3R2 p.G373R病理突變的MPPH症候群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發現小鼠模型的巨腦、偶發癲癇等表型與MPPH症候群患者的典型症狀相吻合。

2,Molecular Psychiatry ▏腦疾病中長非編碼RNA的分子圖譜

來源:生物醫學科研之家

lncRNA的功能分類和病理功能

根據目前的範式,各種危險因素,如基因突變,氧化應激,神經網絡功能障礙,和異常的蛋白質降解,有助於腦疾病的進展。通過生物過程中基因轉錄體的合作,對非編碼RNA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腦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最近,長度超過200個核苷酸的長非編碼RNA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被認為是各種腦疾病的關鍵因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lncRNA可能作為診斷或預後的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點。基於高通量篩查的測序在識別需要新的方法來理解腦疾病進展的lncRNA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討論了近年來lncRNA的研究進展,闡述了涉及lncRNA的腦疾病的發病機制,並描述了lncRNA與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和神經發育障礙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係。作者還討論了lncRNA的潛在靶點以及它們作為腦疾病的新療法和生物標記物的前景。

3,深圳大學韓素婷/周曄AM: 神經形態工程:從生物到基於尖峰的硬體神經系統

來源:奇物論

圖註:生物學神經元模型的基本結構以及產生動作電位的相應分子基礎的示意圖

基於神經形態計算平臺的尖峰神經網絡模擬了智能大腦的體系結構和信息處理,為構建AI提供了新見識。深圳大學韓素婷、周曄等人回顧了與神經元和生物神經系統突觸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有關的基礎知識。然後概述了神經形態硬體系統的開發,從人工突觸和神經元到基於尖峰的神經形態計算平臺。

4,氧化劑或能幫助減緩細胞的衰老過程!

來源:生物谷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題為「Peroxiredoxin promotes longevity and H2O2-resistance in yeast through redox-modulation of protein kinase A」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氧化劑或能有效減緩機體細胞的衰老過程。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名為Tsa1的酶類進行了深入研究,Tas1是一組被稱為抗氧化蛋白的抗氧化劑的一部分。研究揭示了抗氧化蛋白酶類Tsa1直接控制中央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其能夠通過氧化名為蛋白激酶A的另外一種酶類中的胺基酸來幫助減緩機體衰老。

5,《Cell》阿爾茨海默症的痴呆分型

來源:生物通

阿爾茨海默症長期以來集中於兩種關鍵蛋白,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一項新的研究在病人腦組織的纏結中,發現了tau蛋白的一種病理形式有助於疾病在大腦中的傳播。這種蛋白質在疾病過程的早期階段可能有一組靶點,而在疾病的後期有其他靶點。研究發表在《Cell》雜誌。

6,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恥感與藥物依從性研究

來源:王春雪教授團隊

病恥感指患者對自己施加負面刻板印象,期望被他人拒絕,感到與社會疏遠的過程。本研究旨在評估在吉瑪大學醫學中心(JUMC)精神科門診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恥感和藥物依從性關係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提示:以早期發現和治療精神疾病為重點的戰略將在預防病恥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高認識、社區動員和服務擴展戰略是消除病恥感的有效方法。此外,有必要加強精神病患者與社區的社會服務網絡的聯繫。與媒體合作提高對精神衛生問題的認識也是一種有效的辦法,可能對公眾的看法產生積極影響。

7,非那雄胺治療年輕男性脫髮或可產生自殺傾向

來源:MedSci梅斯

非那雄胺是一種用於治療脫髮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藥物。2012年,開始出現男性使用非那雄胺後出現自殺傾向的報告。近日,JAMA Dermatology上發表的一篇名為Investigation of Suicidality and Psychological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nasteride的論文研究了自殺傾向(想法、企圖和完成自殺)和心理不良事件(抑鬱和焦慮)與使用非那雄胺的關係。

研究結果表明,與非那雄胺使用相關的自殺傾向和心理不良事件可能歸因於年輕脫髮患者用藥的獨特特點。研究結果提示,在給較年輕的脫髮患者開非那雄胺處方時,應考慮到自殺、抑鬱和焦慮的風險,這些患者可能對藥物的副作用更敏感;這種聯繫可能因刺激報導而有偏差,應該進一步研究。

8,Medical Xpress: 愛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性

來源:陝西師範大學段海軍教授課題組

近期,陝西師範大學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段海軍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探討了愛對創造力的影響。該研究發表在Springer Link的Current Psychology雜誌上。研究結果表明:戀人組在合作完成創造力任務中通常比陌生組能夠更好地合作。

文章在線發表後,Medical Xpress,Ethical Editor,My Best Medicine,Contentisfortheweak等媒體和網站報導了該項研究成果。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2,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獨特的「垃圾清理」模式;90天逆轉衰老?
    研究描述了一項大規模的針對特定位點的N-糖蛋白組圖譜研究,使用基於質譜的定量N-糖基化修飾組學方法表徵了AD患者及對照大腦樣本中N-糖 蛋白和N-糖基化位點的第一個系統級全景圖,並創造性提出了以前未知的AD腦N-糖蛋白組變化,為理解和治療AD提供了新的見解。 糖皮質激素驅動的網絡分析表明,在13個共同調控N-糖肽/糖蛋白的模塊中,有6個與AD表型有關。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3,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來源: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官網 建構性過程 11月18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納家勇治課題組在PLOS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Hippocampal cells integrate past memory and present perception for the future
  • 腦科學日報:嬰兒抓周的科學解釋;AI構建「銀河系漫遊指南」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劉紹琴教授設計和合成了手性L-和D-穀胱甘肽保護的3.3 nm金納米粒子(標記為L3.3和D3.3)以阻斷Aβ的聚集。 研究發現D3.3相對於L3.3與Aβ42之間的結合力更強,對Aβ42聚集有更好的抑制效果。
  • 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科技日報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衰老》雜誌30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症痴呆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
  • 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歐洲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這一成果有助於科學家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症進展。目前,人類對阿爾茨海默症依然束手無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致病原因「缺位」,導致難以展開預防和「追蹤」。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接著更深入探究了兩種類型OT神經元在全腦的不同輸入來源,證明小細胞OT比大細胞OT有更多的傳入突觸並有獨特腦區的輸入源。最後研究人員又通過遺傳藥理學操控少數小細胞OT神經元,成功激活或抑制全體OT神經元活性從而實現了人工調控雌性大鼠間的社交行為,增加或減少肢體接觸時間。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即使是輕度的腦損傷也會嚴重損害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這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某些患者在以後的生活中大腦功能下降的風險更大。具體而言,研究人員採用了TBI的輕度閉合顱骨模型小鼠來研究TBI後腦膜淋巴功能受到的影響。
  • Nature:閃光治療阿爾茨海默症
    你沒有看錯,就是用閃光燈照,就可以實現清除澱粉樣蛋白,減少蛋白斑塊產生,預防和治療老年性痴呆。雖然這種方法看上去有一些奇葩,甚至具體產生的機制都沒有弄清楚,但好用就是道理。能發表在《自然》上,關鍵是看點:有潛在價值,突發奇想,光照治療比任何化學藥物都更安全,也就更充滿期待。如果你是審稿專家,會不會也這樣想。所以開展科學研究,一個重要的策略就是從審稿專家角度考慮。β-澱粉樣蛋白在大腦內積累形成斑塊是形成阿爾茨海默症的一大標誌性特徵,目前正在開發的藥物中有不少就是以減少腦內β-澱粉樣蛋白水平為目標的。
  • 腦科學日報|會做腦掃描的自行車頭盔;腰粗,更易患痴呆症
    | 來源:Hill e《自然-通訊》11月6日發表的一項研究 A tool for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with lifespan compliance介紹了一種自行車頭盔改造的穿戴式腦掃描系統。該設備可以讓兒童的腦掃描更簡單、更可靠,促進對整個生命周期的腦發育研究。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接著更深入探究了兩種類型OT神經元在全腦的不同輸入來源,證明小細胞OT比大細胞OT有更多的傳入突觸並有獨特腦區的輸入源。最後研究人員又通過遺傳藥理學操控少數小細胞OT神經元,成功激活或抑制全體OT神經元活性從而實現了人工調控雌性大鼠間的社交行為,增加或減少肢體接觸時間。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3,長期高血壓與腦小血管病增加痴呆風險來源:阿爾茨海默病科學家們早就知道,高血壓會導致中風,過去的研究也將其與阿爾茨海默病聯繫起來。7月31日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高血壓》(Hypertension)上的這項新研究集中探討了高血壓是如何影響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腦小血管病是中風和痴呆患者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研究發現,參與者患高血壓的時間越長,他們患腦小血管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大腦的新型藥物遞送顆粒;閉上眼睛提高記憶力
    在65至75歲之間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的人,與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降低25%至30%有關。對於那些沒有攜帶rs2075650 G等位基因的人來說,如果他們接種了疫苗,患病的風險會降低40%。肺炎球菌疫苗似乎對老年人具有保護作用。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上述研究結果揭示了腦內特異性circRNAs動態表達和生物學作用參與了大腦衰老過程。這是早期發現阿爾茨海默症的重要指標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近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官方出版物《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由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表明,「自我感知」是早期發現阿爾茨海默症的一個重要指標。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該研究可能會為精神疾病帶來更有針對性的藥物。3,PNAS | 焦建偉組揭示神經幹細胞調控小膠質細胞發育的新發現來源:BioArtReports小膠質細胞的這些重要作用與其在胚胎大腦皮層中特定的時空分布有關,但是在神經發生過程中小膠質細胞在腦中是如何發育的,神經幹細胞是否會影響小膠質細胞的發育目前還不清楚。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2,科學家發現了與早發性痴呆相關的突變來源:阿爾茨海默病成年發病的白質腦病合併軸索球樣變和色素性膠質細胞 (ALSP)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其特徵是一種叫做集落刺激因子-1受體(CSF1R)的基因突變。這種疾病最初表現為患者的精神和行為改變,隨後在三、四十歲時迅速進展為痴呆症。
  • 阿爾茨海默症研究突破
    截止2019年,全球有5000萬的痴呆患者。205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52億。其中,有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目前,痴呆症的相關成本為每年1兆美元,到2030年將增加一倍。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神經元中發現了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的新機制。
  • 腦科學日報:「乙醯輔酶A」可逆轉衰老;維生素D不能預防抑鬱症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增加在tau中靶向T205的突觸後激酶p38γ的活性,會減少有症狀的Aβ誘導的AD模型的記憶缺陷。隨後,研究人員用野生型人tau蛋白或磷酸化缺陷的tau T205A進行了重建實驗,結果表明,T205修飾對於p38γ的下遊效應至關重要,該下遊效應阻止了APP轉基因小鼠的記憶力損傷。
  • 什麼是真正的阿爾茨海默症?7步走進百年孤獨
    阿爾茨海默醫生和患者奧格斯特的對話演示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對話,我們想到了什麼?這個時候,如果再次看阿爾茨海默症的症狀,你們是不是就更加清楚了?記憶障礙有吧?失語、失認、執行功能障礙都有吧?人格和行為的改變,我在後面會講到。通過一個簡單的對話,我們對這個疾病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很多人問我,該怎麼判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