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2021-01-12 騰訊網

1,JAMA Neurology:研究揭示一種類似於帕金森症的神經疾病

來源:轉化醫學

國家神經科學研究所(NNI)和新加坡總醫院(SGH)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被診斷出患有帕金森氏病的患者實際上可能患有NIID。NIID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NIID的症狀包括痴呆,帕金森氏症,平衡不佳以及四肢麻木和無力。這是第一項報導了NIID患者中觀察到NOTCH2NLC基因突變的PD患者的研究。研究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 JAMA Neurology》上。

2,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

近日,《運動障礙》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丘腦底核在新發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中的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研究揭示了丘腦底核在序列工作記憶中的調節作用,以及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與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關係,提示下調丘腦底核的激活和上調丘腦底核與紋狀體之間的功能連接可能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序列工作記憶的潛在策略。

3,神奇!人參根部土壤細菌分泌的根瘤菌素,被發現可治療老年痴呆症

來源:學術觀察

根瘤菌素具有抗阿爾茨海默病的功能

近日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接近人參根部的土壤中發現的一種細菌所分泌的根瘤菌素(rhizolutin)——一種具有三環結構的新型化合物對人體有益,並在體內和體外實驗中都能顯著分離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蛋白質聚集物。

該研究由韓國仁川延世大學的金永秀和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吳東燦的聯合團隊完成。研究以:Rhizolutin, a Novel 7/10/6‐Tricyclic Dilactone, Dissociates Misfolded Protein Aggregates and Reduces Apoptosis/Inflammation Associated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為題,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雜誌。

4,天生缺少了胼胝體的兒童: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

來源:煎蛋

在我們左右腦半球之間有一個充滿液體的空隙,僅由胼胝體相聯:那是一座神經纖維的橋梁,負責溝通兩側的信息。然而,有些人天生就沒有胼胝體,但他們的大腦竟然在如此不利條件下,開闢出了一條適應之路。

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家Vanessa Siffredi和同事揭示出,缺乏胼胝體的兒童的大腦可塑性甚至更深。研究表明,在那些缺少胼胝體的人中,大腦會重新布線,並創建全新的連接路徑,通過其他大腦區域重新分配信號,通過中腦和前腦保持通信流過鴻溝。這再次表明,大腦的可塑性足以戰勝第一印象中非常嚴重的腦部生理缺陷。研究人員還發現,半球內更多的連接與更好的學習成績、長期和臨時工作記憶以及注意力有關。

5,42位中外權威專家共同推薦: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來源:生命時報

近日,《英國醫學雜誌》發布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牽頭,中外42位權威專家共同撰寫的腦健康專輯系列論文,提出腦健康有六大支柱,即身體活動、智力鍛鍊、健康飲食和營養、社交互動、充足的睡眠和放鬆、控制血管危險因素。

6,減少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痴呆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先前的研究表明,類風溼性關節炎(RA)等炎性疾病會增加痴呆症的風險,但改善病情的抗風溼藥物(DMARDs)對降低這種風險的作用尚不清楚。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中,使用生物製劑或靶向合成DMARDs(b/tsDMARD)的患者比僅使用傳統合成DMARDs(csDMARD)的患者痴呆的發生率要低。研究在美國風溼病學會(ACR)2020年虛擬年會上發表。

7,手機App鑑別雙相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今年的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會(ECNP)網絡年會中,英國牛津大學Kate E.A. Saunders博士介紹了智慧型手機在鑑別雙相障礙(BD)與邊緣型人格障礙(BPD)中的應用。

雙相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均屬於精神科常見病,兩者的治療及預後存在顯著差異。兩者鑑別診斷的難點在於診斷標準存在一定重疊,心境不穩定等條目在臨床實踐中難以客觀可靠地評估,而患者本人對既往心境的主觀描述則可能受到當前心境的染色。在這一背景下,Saunders博士及其合作者開發了一種智慧型手機App。患者每天使用該App對焦慮、心境高漲、悲傷、憤怒、易激惹、精力六個心境維度進行評分(1-7分),由機器學習模型對數據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基於20天的心境評分,該App將75%的受試者歸入正確的診斷組。研究者指出,不同雙相障礙患者心境症狀的行為表現往往相對一致,其變化與心境狀態變化的一致性也很高。相比而言,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不確定性及不可預測性則高得多。

8,AI下個大突破之前奏:研究人員正在教大型語言模型 「看」 世界,進而理解世界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GPT-3 自動生成的語言竟然能和人類差不多,堪稱奇蹟。只用文本訓練語言模型,會導致模型缺乏常識。例如,若提問 GPT-3:羊是什麼顏色?它會說 「白色 」,還會說 「黑色 」, 頻次一樣高。因為英語裡有 「black sheep」(黑羊,引申意為害群之馬)。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的學者莫希特・班薩爾和其博士生譚昊研發了一種新技術,研究人員稱其為為 「視覺監督(vokenization)」,如此,GPT-3 等語言模型便能具備 「看 」 的功能。11 月 16 日到 18 日將舉辦自然語言處理實證方法會議。研究人員將在會議上展示視覺監督新技術。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耳垢顯示你的壓力;大腦達到幸福結局指南曝光!

2,腦科學日報:不自信的人最愛買買買;一生什麼樣,9歲時就註定了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閱讀連結:4,天生缺少了胼胝體的兒童: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來源:煎蛋在我們左右腦半球之間有一個充滿液體的空隙,僅由胼胝體相聯:那是一座神經纖維的橋梁,負責溝通兩側的信息。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這是一種新的MRI脈衝序列,稱為「T1弛豫增強穩態(T1 RESS)」,通過差異抑制非增強背景組織的信號強度,同時保持增強造影劑病變的信號強度,從而提高了增強MRI中腫瘤的可見度。
  • ...大腦活著?這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揭秘大腦驚人「可塑性」
    加州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該研究第一作者多裡特·克裡曼(Dorit Kliemann)說:「大腦非常具有可塑性。」「它可以彌補大腦結構的急劇喪失,在某些情況下,其餘的網絡幾乎可以支持典型的認知。」這項研究部分由瓊斯夫人和她的丈夫成立的非營利組織資助,該組織倡導幫助其他需要手術來阻止癲癇發作的人。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為那些在幼兒期以後進行半腦切除術的人提供鼓勵。
  •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造天才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奇怪的名詞,「可塑性」一詞會導致特百惠或Saran Wrap的圖像突然出現。但是,大腦可塑性是神經科學家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大腦在任何年齡變化的能力,無論其好壞。就像您想像的那樣,這種靈活性在我們的大腦發育(或衰弱)以及塑造我們獨特的性格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可塑性和大腦科學是我們 臨床證明的大腦訓練活動的基礎。
  • 大腦可塑性 腦學派參與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研討
    2019年5月11日-12日,「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二次學術年會暨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腦學派課程創始人錢陽秀女士作為與會嘉賓分享了「0-6歲兒童腦發育與科學養育」主題分享。本次論壇為期兩天,主題為「共建更好的全球教育未來」。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1,Cell | 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擴張的細胞和分子機制來源:BioArt7月16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rnold Kriegstein實驗室在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Origins
  • 腦科學日報:大腦「看見」不用「眼」;大腦內部狀態如何影響決策
    3,《Neuron》大腦「看見」不需要用「眼」,因為視覺能夠反向輸出來源:生物通為了更好地理解運動和視覺之間的關係,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當動物可以自由地自由漫遊時,大腦中用來分析圖像的主要區域之一發生了什麼。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就看這個指標來源:生物通日本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在《Brain》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與年齡相關的腦室增大(ventriculomegaly)與大腦某一特定深部區域的血液引流滯後有關。
  •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大腦專注與分心之間保持平衡才達到最佳狀態
    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時,大腦究竟是怎麼運作的?一般人肯定覺得,既然能夠保持專注,那大腦一定是緊緊瞄準了這個目標任務不放,在這段時間內絕不會去思考別的事兒。這樣想就錯了!研究感知的神經科學家現在發現: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會以驚人的速度轉移焦點——每秒四次。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3,Science子刊: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來源:Bio生物世界圖註:不同組織或細胞類型中CTCF結合位點陽性的比例近日,瑞士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Robust inference of positive selection on regulatory
  • 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這個問題進行解答可能會顯示的「成功學」,所以本文根據以往科學研究結果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隨著科技的發展,腦神經科學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取得突破,大腦的可塑性甚至可以用更加科學研究的證據來證明:在系統水平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組織在發育和經驗作用下形成;在細胞水平上,神經發生(神經發生是指神經幹細胞或神經祖細胞在誘導因素下產生的新神經元)是細胞水平的腦可塑性主要表現之一,同時,也表現在突觸的可塑性上,具體表現為突觸結構的可塑性和傳遞的可塑性;在分子水平上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1,Cell Stem Cell | 成體神經幹細胞可通過TNF-α信號傳導途徑響應全身炎症來源:BioArt可逆的靜止狀態是組織特異性幹細胞(SCs)的一個特徵,許多成年細胞龕位含有處於兩種激活狀態的SCs。
  • 科學前沿講座——蒲慕明院士講述大腦的可塑性
    2019年4月25日下午4點20分,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106教室,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此次講座主題是《大腦的可塑性》,由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郎明林教授主持,生物物理研究所孫堅原研究員對蒲院士進行了介紹。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大量研究發現APOE不僅會調控AD患者中大腦β-澱粉斑塊、tau蛋白和TDP43蛋白的表達水平,同時也會影響正常的大腦功能。Nature Reviews Neurology上的這篇綜述探討了APOE基因型和Aβ纖維、tau蛋白纏結等AD病理標誌的相關性,總結APOE致病機制以及將來的靶向治療方法。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科學》重磅!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健康】吃得好、睡得香……能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6個小習慣讓...
    廣告 鍛鍊大腦的方法很簡單,從6個習慣開始改變,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其實,鍛鍊大腦的方法很簡單,從6個習慣開始改變,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 最強大腦,你也可以:一個千老逆襲發現大腦可塑性的故事
    Norman Doige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他寫了一本書叫做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全書深入淺出地科普了大腦的終身可塑性及其發現過程,講述了這種可塑性在醫學和教育方面的各種應用,並且穿插了數個可塑性幫助弱雞逆襲的熱血故事。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腦科學日報|大腦怎樣感知物品的價值?經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理論
    3,PNAS: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理論——大腦怎樣感知物品價值和獎勵?來源:生物探索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在《PNAS》發表了相關研究,揭示了大腦如何感知和選擇有價值的物品,還提出了大腦中參與該活動的區域——皮下跳視系統(The subcortical saccadic system)。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人為激活這些神經細胞,可以觸發小鼠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讓體溫和能量消耗都大大降低。並且,動物從這種狀態恢復後,沒有出現組織器官和行為異常。研究人員希望,基於這一發現,可以在人類身上實現「人工冬眠」。研究發現,方向感與年齡密切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外界的嘈雜信號會逐漸破壞人類的方向感。 周圍環境對眼睛產生了視覺刺激,隨後反饋到肌肉,再通過大腦的前庭系統來傳遞方向信號,進而產生方向感。其中,大腦的內嗅皮層(entorhinal cortex)起到了重要作用,該皮層位於大腦海馬回中,可作為刺激記憶的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