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是否真的不可能?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2020-12-05 跨鹿

如果從主觀上或者舉那些成功人士的案例來對「改變是否真的不可能?」這個問題進行解答可能會顯示的「成功學」,所以本文根據以往科學研究結果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

「心」與「腦」說

人都會有一種錯覺——就是以為自己的此時此刻的「思維」並沒有在自己的大腦中,好像真的是「內心」在「思考」,不管是古希臘的哲學家,還是中國古代的先賢,幾千年前,大部分思想家們都會贊同這種觀點,但隨著解剖學的出現(最早起源於公元2世紀的古羅馬醫學家蓋倫),人們對意識由「心」生的這種觀點產生了懷疑——靈魂與肉體是否為一體還是要用「二元論」來解釋?這種爭議持續了很久,

但隨著腦神經科學的出現和發展,少部分人的爭議變成了大部分人的共識——思維、意識以及情緒、感情等等各種心理活動不過是大腦裡的腦細胞、腦神經、突觸、腦內分泌的化學物質等等物質相互作用或者各種神經系統的相互協調或者大腦皮層的生理活動等等的各種複雜的生理層面上的活動,意識是「大腦裡神經細胞之間的活動」,脫離肉體,意識就不存在(至於認為脫離肉體,意識和靈魂等等一類的東西還存在的這種非科學範疇的觀點或者其他神學領域、神秘學說,本文暫不討論)

那麼,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既然思維是大腦發生理層面上的產物,那麼思維反過來造成生理層面上的影響,是否可改變大腦生理結構?這就涉及到了「大腦的可塑性」。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

「可塑性」這一概念最初源自於醫學,是指器官或組織修復或改變的能力,在這之後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者迅速將其引入其研究視野,其中大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的概念可追溯至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將可塑性定義為「一種由經驗引發的、具有一定穩定性的結構的產生。這種結構足以對某些意識活動產生影響,但是不能對所有意識活動產生影響。這意味著可塑性必然伴隨著一種生物性結構的改變」,之後,威廉·詹姆斯將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或腦的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與經驗或心理行為之間建立起了聯繫。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習慣,習慣是指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積久」就是說明了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而「養成」就是一種形成,簡單來說習慣就是因為我們在行為上的不斷重複會導致我們神經系統上的改變,形成新的神經迴路(據芝加哥大學神經學家赫裡克計算,100萬大腦皮層細胞兩兩組合,就可得102783000種神經迴路的組合),

其中每個人不同的思維模式和習慣都會形成不同的神經迴路,而這些神經迴路也會因每個人的行為和思維不同不斷得到強化、弱化或者完全消失,神經迴路的不同會使你在處理外界刺激、信息時所做出的反應、思維和行為模式不同。例如刷牙,每天早晚都刷牙的你,如果有一天不刷牙你會感覺很難受,但是你還記得你小時候剛開始刷牙的場景?當時你同樣是「很不習慣」,因為當初你並沒有形成刷牙這種「神經迴路」。

可塑性的兩種解釋

但,人的大腦是複雜的,它的可塑性並沒有僅僅是形成新的神經迴路這麼簡單。隨著科技的發展,腦神經科學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取得突破,大腦的可塑性甚至可以用更加科學研究的證據來證明:

在系統水平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組織在發育和經驗作用下形成;在細胞水平上,神經發生(神經發生是指神經幹細胞或神經祖細胞在誘導因素下產生的新神經元)是細胞水平的腦可塑性主要表現之一,同時,也表現在突觸的可塑性上,具體表現為突觸結構的可塑性和傳遞的可塑性;在分子水平上,對腦可塑性的影響在分子水平與BDN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神經生長因子和神經肽等等相關,其中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是兩種得到最多實驗證實的,改變腦內DNA甲基化水平會影響腦可塑性的變化。

其中,以上的這種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或者細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改變和新的形成因受外界環境和個人行為影響的表現被稱為大腦結構上可塑性。

大腦的可塑性還有功能上的,功能上的可塑一般是指大腦高級皮質功能上的功能變化和代償,這種可塑性受時間、年齡(年齡越輕,可塑性越強)、利手、病變部位、病變性質等等影響,例如運動員在雙側中央前回、左側頂下小葉、中央後回、眶額回、顳上回灰質體積顯著大於非運動員,而不同項目的運動員之間的大腦結構也不相同,例如羽毛球運動員的左側額下回、左側頂上小葉、左側楔前葉灰質體積比籃球運動員的大,而籃球運動員的顳下回、左側額中回、左側額下回、扣帶回中部、腦島灰質體積則與羽毛球運動員的顯著不同。

改變是否真的不可能?

總體而言,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組織的變化是在各種內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可以隨著內外環境變化而不斷進行修飾和重組,從更加宏觀的進化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大腦的可塑性幫助人類在生活變化中不斷習得新的知識經驗與技能(人類的學習和經驗積累能力就是大腦可塑性的最好印證),在以前那種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和競爭激烈的種群中的社會環境中,這種可塑性是十分必要的,也十分利於我們的生存和繁衍,所以雖然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它是人類一種終身的能力(不僅僅是人類,動物也有這種終身存在與發展的能力)。

但是,這種可塑性帶來的不一定都是有利的,例如經常沉浸於網絡世界中,也會對人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注意力分散化、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膚淺化就是比較明顯的表現。

大腦的這種可塑性說明了,不管難易,我們的意識、思維、性格、感情或者對某種行為、運動的掌控能力都可以通過我們自主的行為和意識進行改變,而這種改變反過來也會對我們的大腦結構形成一定的影響。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可以通過鍛鍊讓自己的行為、感情和思維模式變得更好,這個過程卻是十分艱難的和持久,所以然而雖然存在這種可行性,卻並不是人人都有去改變自我的決心和恆心,因為對於某些人而言,改變可能不真的是現實上的不可能,而僅僅是他們內心中認為的不可能。

參考文獻:

[1]張靜,李恆威.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基於沉思訓練的腦可塑性探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03):109-116.

[2]李瑩. 人大腦運動皮層的可塑性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12.

[3]陳愛國,顏軍,殷恆嬋.運動與腦的可塑性研究進展及其教育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1,32(06):61-64.

[4]鄭秀麗,敖純利,沈抒,謝欲曉,尹文剛.大腦高級皮質功能可塑性的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007(11):1044-1046.

[5]王亞鵬,董奇.腦的可塑性研究:現狀與進展[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39-45.

[6]王亞鵬,董奇.腦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2005(10):35-38.

[7]羅兄,SIGN法,發現你腦中的天才神經迴路,2017.03.27

相關焦點

  •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造天才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奇怪的名詞,「可塑性」一詞會導致特百惠或Saran Wrap的圖像突然出現。但是,大腦可塑性是神經科學家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大腦在任何年齡變化的能力,無論其好壞。就像您想像的那樣,這種靈活性在我們的大腦發育(或衰弱)以及塑造我們獨特的性格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可塑性和大腦科學是我們 臨床證明的大腦訓練活動的基礎。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研究者稱,這項老鼠實驗可能有助於增強人們對人類疾病的理解,相關成果發表在1月8日出版的《細胞報告》雜誌上。 童年時期人類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所有早期哺乳動物大腦不同區域在響應外部刺激重建神經連接時,會出現一個「關鍵時期」,破壞這種精確的發育過程會造成嚴重傷害,出現涉及破壞關鍵時期的自閉症等。
  • 大腦可塑性改變了我們
    從這個思路來看,100年前的大腦就是一個謎,那個時候我們想做腦機接口,只能說是科幻。而進入21世紀以後,腦機接口卻發展得很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關於大腦的謎,正在被科學家們逐一攻破。而這其中最關鍵的突破,就是神經科學家開始重新理解大腦的可塑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知道腦機接口真的可以用來改造人類。什麼是大腦的可塑性呢?
  •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無論是對經驗、學習技能的反應,還是從損傷中恢復,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可塑性,這種狀態會貫穿一生。 神經可塑性,或稱大腦可塑性,是大腦修改其連接或自我重新連接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大腦將無法從嬰兒期發育到成年期,也無法從腦損傷中恢復。 大腦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同時處理感覺和運動信號。
  • 大腦的可塑性多強?來聽聽花了一年的測試人員怎麼說
    神經可塑性是真實的 - 也就是說,大腦真的可以根據經驗改變,學習和改進。並且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大腦訓練遊戲比安慰劑更好。「所以,」科學記者Caroline Williams想知道,「如果大腦訓練不是應用它的方式,我們應該做什麼?」威廉士是我的塑料大腦的作者:一個女人一年的旅程發現科學是否可以改善她介意。
  • 用學習,讓自己從細胞層面帶來可塑性的改變!
    作者&播音| 菜菜的流浪貓(菜貓)微信公眾號:菜貓(caimaoFM)導語:「身體發育和經驗可以引起神經系統的改變,學習訓練也可以引起神經細胞和腦的可塑性變化,這種改變可以發生在神經系統的多種水平上,包括分子、突觸、皮層、
  • 大腦可塑性意味著我們每天都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大腦會自己建立起一套世界模型,藉此預測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件。然而突然之間,我們的預測都變得不靠譜起來。在封城期間,唯一的安慰便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大腦的可塑性。只要你沒生病,大腦就能從疫情中獲益,因為我們每天都要用新鮮事物挑戰自己,而這對於大腦來說恰恰是最重要的。
  • 我國科學家發現海洛因成癮可改變大腦皮層可塑性
    成癮的過程被認為是毒品「綁架」了大腦內正常獎賞活動區域(如多巴胺釋放)以對成癮行為進行強化,如同「黑暗學習」。可塑性(大腦結構與功能變化的能力)被認為是大腦對外界環境刺激做出學習性變化的基礎,在過去的幾十年內已有數百篇文獻報導了成癮藥物使用在大腦的邊緣系統和獎賞中樞會誘導可塑性變化,而通過深層腦刺激及非侵入性腦刺激等不同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成癮行為及渴求度產生抑制。
  • 最強大腦,你也可以:一個千老逆襲發現大腦可塑性的故事
    Norman Doige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他寫了一本書叫做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全書深入淺出地科普了大腦的終身可塑性及其發現過程,講述了這種可塑性在醫學和教育方面的各種應用,並且穿插了數個可塑性幫助弱雞逆襲的熱血故事。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2020-10-09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運動會改變大腦的神經遞質,多運動益處多
    但是在這些健康狀況改善的過程中,大腦會發生什麼呢?有這些益處的潛在的神經系統變化還不清楚。現在,助理項目科學家李惠泉(Hui-quan Li)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著名教授尼克·斯皮策(Nick Spitzer)已經確定了持續鍛鍊後的關鍵神經系統的改變。
  • Nature子刊:發現大腦「第一反應者」,對可塑性的關鍵作用
    覺醒時,通常是由一系列神經調節物質,這些物質能改變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細胞膜性質以及電活動情況。但是,科學家對大腦維持組織穩態的機制及其在突觸可塑性發揮的作用還知之甚少。 這項基於小鼠的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對自閉症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症和痴呆症等疾病,以及大腦抵抗感染和修復中風或其他創傷性損傷後的能力都有影響
  • 研究發現失眠者大腦可塑性更高
    最新研究顯示,比起睡眠良好的人,失眠人群大腦的可塑性可能更強。研究人員徵集了28名成年受試者,用經顱磁刺激(TMS)激活受試者腦中的運動皮質區域,這28人中,18人患有失眠症,10人沒有失眠症。受試者收到刺激後四肢會向特定方向不自主運動。
  • 神經可塑性:關於大腦,你最應該知道的
    你們說,連蘇凱這樣的麥渣都能變成歌神,一切還有什麼不可能呢?我突然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期待。力克·胡哲在《人生不設限》中說:錯的不是我的身體,而是我對自己人生設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視野,看不到生命的種種可能。
  • 探討大腦的可塑性,頂尖專家聚集第二屆深港科創論壇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大腦是否可塑?困擾人類已久的腦疾病有哪些最新治療方法?大腦能實現永生嗎?神經突觸帶來全新可能演講中,厄溫·內爾教授和葉玉如院士都提到了大腦的突觸可塑性。大腦由上千億個神經元組成,它們互相傳遞信號,指導人們進行各種行為,而突觸就是神經元互相連接和交流的地方。研究發現,當學習和記憶時,突觸的數量、大小及形狀會有所改變。通過一定的刺激機制,可對突觸進行調節,內爾教授正在研究其短時可塑性。
  • 發現控制大腦可塑性的基本規則
    「可塑性」,這是因為神經元能夠通過與其他的神經元建立新的或更強的連接來做新的事情。他說,這一發現解釋了神經元中的突觸強化和減弱如何結合在一起導致大腦可塑性產生。當他們誘導小鼠視覺皮層可塑性,隨後追蹤突觸如何發生變化時,他們完成了多項第一。在一個關鍵的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通過改變神經元的「感受域(receptive field)」---神經元作出反應的視野區域---來誘導可塑性。神經元通過位於它們的分枝樣樹突的小棘表面上的突觸接受輸入。
  • 成人大腦也有很強的可塑性--中國數字科技館
    20世紀60年代,當研究人員開始調查大腦的可塑性時,調查結果似乎也和諺語一致。多數結果間接來自對知覺的研究,其結果發現,人的視覺在年少時已被定型。例如,在動物出生後的幾星期內限制其視野,它們從此再也不能正常看東西。這一情況也同樣適用於患有白內障和弱視的人,如果矯正得太晚,大腦一輩子都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雙眼。 有證據顯示,大腦「石化」還扼殺了其他能力。
  • 新的研究表明,催產素可能會使腦細胞恢復可塑性
    這種激素可以恢復細胞的「可塑性」,而可塑性對記憶和學習至關重要。激素催產素起源於大腦的一個叫做下丘腦的部分。催產素在分娩、母乳餵養和社會聯繫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也可能促進浪漫的依戀。身體在性活動過程中釋放激素,從而獲得了它作為「愛激素」而聞名的化學物質。催產素在社會聯繫中的相關作用表明它也可以幫助治療社交焦慮和孤獨症.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原來堅持,真的能不斷挑戰自己的潛能。這讓我想到一個成語,不進則退。無論是身體的機能還是我們的大腦,在不斷的學習和挑戰中會激發更多能力和可塑性,但是當你長久不使用,就會出現機能倒退的現象了。什麼是大腦神經的可塑性神經的可塑性是指連接人大腦神經元的一個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育的過程中突觸的數目是最多的,如果這些突觸沒有接受適當豐富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加,之後會慢慢的萎縮和削減,這其實就是神經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