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2020-12-04 宋媽說育兒

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你能做到的,比想像的更多」——諺語

最近在陪孩子鍛鍊身體,我們相約一起去跑步。

起初的時候,他只能跑300米左右,就累得喘氣,非得停下來歇會。我鼓勵他要堅持,達到你的極限,一點點去挑戰你的耐力

孩子很聽話,一點點延長他能堅持的裡程,第二天下來,能跑400米了,第三天,第四天都在逐漸進步,一個星期下來,已經能一口氣跑上一千米了。感覺也不會特別吃力。他對自己的變化非常驚喜。原來堅持,真的能不斷挑戰自己的潛能。

這讓我想到一個成語,不進則退。

無論是身體的機能還是我們的大腦,在不斷的學習和挑戰中會激發更多能力和可塑性,但是當你長久不使用,就會出現機能倒退的現象了。

就像我們平時多見很多盲人,但是聽力卻非常好。失去雙手的人,卻可以用腳照料自己的生活。這都是因為把身體一個機能重複鍛鍊開發的結果。

曾經有幸參與了一個臺灣神經學所長關於腦科學的講座,從這個課程裡發現,其實人的大腦也會不用則退。

而且大腦的神經發育,還存在認知的發育期和關鍵期。尤其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所在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

什麼是大腦神經的可塑性

神經的可塑性是指連接人大腦神經元的一個部位,叫「突觸」。

兒童在早期發育的過程中突觸的數目是最多的,如果這些突觸沒有接受適當豐富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加,之後會慢慢的萎縮和削減,這其實就是神經的可塑性。

所以在兒童時期這種改變是最明顯的,尤其是6周歲以前的孩子。那麼家長如果想孩子可塑性更強,就要給孩子創造提供豐富適宜的刺激。

為什麼要給孩子大腦提供豐富必要的刺激

為了證明豐富的刺激能促進孩子大腦更好的發育,科學家曾經找來幾組家庭做實驗:

這些家庭的孩子平均年齡在3-4歲左右,在此之前,都沒有過這種大腦神經的刺激,科學家將他們分成實驗組和常規組

實驗組的家庭,科學家會教給負責養育孩子的家長一些幹預的方法進行大腦的刺激。比如:用廢棄的東西做手工,用不同的顏色教孩子進行物品歸類,同時會提供相關的玩具和繪本書籍。另外一組家庭則和日常類似,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幾周下來,結果變化非常明顯,那些被幹預的孩子在語言和智力方面有了一個明顯的提高。而另外一組常規的孩子,和之前沒有什麼變化。

這充分說明了,豐富的大腦神經刺激,可以提高孩子的神經可塑性,幫助孩子提高他的認知能力和智力發育

很多父母會經常給孩子買玩具,買繪本,而且做一些親子互動遊戲,有這種意識是非常好的。

許多家長應該明白怎麼做才能最有利於孩子的大腦刺激。

父母怎麼給孩子創造認知刺激

1)充分讓孩子體驗多感官的世界

家長很容易走入的一個誤區:我們經常會去在乎孩子的視覺和聽覺的發育刺激,而忽略了其他的感官。

因為對於成人來說,我們獲取信息主要是靠眼睛看和耳朵去聽,所以會用自己的角度去判定的孩子的需求。

實際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看到孩子喜歡咬東西,用手扔或者鼻子聞,孩子這樣的表現,其實是很正常的,他在用自己多感官去體驗這個世界

感官系統發育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基礎的認知能力,也是他高級能力的基礎。

就像我們建房子,先要打地基,才能往上一層層地去建高樓。所以簡單一點就是我們要充分地放手,要讓孩子有足夠多的機會。

用自己多有的感官,無論是眼睛耳朵還是嘴巴鼻子去感受這個世界,允許她有一些破壞力的行為。

2)建立信息的關聯性

什麼是信息的關聯性呢?

就比如我們在給孩子吃蘋果時,告訴他蘋果吃起來甜甜的,聞著很香,表皮摸起來滑滑的,顏色有黃色的金蘋果,也有紅蘋果,這樣就是相當於把一個事物的不同面的信息全部進行關聯起來。這一點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的。

大部分家長現在都有給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意識,買玩具,買繪本,特長開發。

雖然給孩子提供了很多充足的刺激,但是往往忽略了將這些刺激進行合理的關聯,這樣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孩子各個感官接收的信息關聯起來。

因為我們在認知判定一個事物的時候,也是從多個方面進行的,而不是單一的看和聽。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看到一個事物的時候,將所有的信息各方面進行關聯起來。

雖然這個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做和沒做結果就是大大不同,有這種關聯信息意識的孩子,他對一個事物的認知會更加全面,思維更加靈活,不刻板。

3)充分地接觸大自然

現在的早教都是鼓勵家長孩子去上課各類課程,其實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大自然可以給孩子豐富的感官刺激,無論是雨雪雷電,山川大河,還是鳥鳴蟲叫,一個大自然的回饋,都能讓孩子的感官充分被利用。

與其讓孩子關在室內有限的刺激去學習,不如讓孩子回歸大自然,在萬物之間感受這種變化。

總之,豐富的刺激有利於孩子神經的可塑性,促進大腦的發育。但也不意味著越多越好,什麼事情都有一個極限範圍,如果大腦刺激的過度,也會受到傷害,掌握好度是非常關鍵的。

每位家長都希望能把孩子培養的優秀一點,抓住認知的關鍵階段十分重要。

讓孩子得到豐富的刺激,幫助孩子提高神經可塑性,是最有效也是最科學的方法,但是家長們也不能急功近利,把愛變成傷害。

你家孩子有進行相關的大腦刺激,提高神經的可塑性的活動嗎?歡迎下方留言探討。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拓展一:孩子剛出生時報的「幾斤幾兩」,暗示今後福氣?家長來了解原因

拓展二:直把蘇州變許州的許可馨改名許立娜,以愛為名的雙刃劍,終有惡報

相關焦點

  • 腦科學之「神經可塑性」,給家長4個方法,幫助寶寶發展認知能力
    人的大腦也是同樣的原理。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神經可塑性」。什麼是神經可塑性?連接人的大腦神經元的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展過程中突觸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但是後來,很少被刺激到的神經元會喪失突觸,從而被削弱甚至裁減掉,即突觸削減。
  • 認知神經的可塑性:赫布理論的哲學意蘊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法政學院 黃家裕  內容提要:赫布批判性地繼承了巴甫洛夫的反射論,創立神經學習理論,馬克海姆則進一步發展了赫布的學習理論。通過分析神經學習理論的思想可知,認知及其神經基礎具有可塑性。
  • 神經可塑性:關於大腦,你最應該知道的
    然後他很仗義的和我分享他的成功學,從發音技巧的微課,到抖音上的教學視頻......他說所有這些他反覆學了不下上百次,現在隨便打開一節課,他就知道音頻的下一句說什麼。「什麼微課?你快發我參考參考!」「光聽不管用啊,你要練!我每天至少一個小時啥也不幹,就對著唱吧練歌。」
  • 最強大腦,你也可以:一個千老逆襲發現大腦可塑性的故事
    Norman Doige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他寫了一本書叫做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全書深入淺出地科普了大腦的終身可塑性及其發現過程,講述了這種可塑性在醫學和教育方面的各種應用,並且穿插了數個可塑性幫助弱雞逆襲的熱血故事。
  • 孩子熟睡後常出現這個動作,暗示其大腦可塑性很強,更易成小學霸
    執筆:邵菲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寶寶成長的每一刻,媽媽都不想錯過,甚至在其睡覺的時候都一直在旁守候,看著他們的各種小動作,感覺心都要融化了,但是各位媽媽們,你們真的讀懂了寶寶小動作背後的信號嗎?4、喜歡「拳打腳踢」其原理同上,但是這個動作的完成,對寶寶大腦發育的要求更高,因此,你家孩子熟睡後如果經常出現這個動作,暗示其大腦的可塑性很強,更易成小學霸。
  • 你相信腦機接口可以讓盲人看到世界嗎?大腦可塑性改變了我們
    而這其中最關鍵的突破,就是神經科學家開始重新理解大腦的可塑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知道腦機接口真的可以用來改造人類。什麼是大腦的可塑性呢?我先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駕駛經驗豐富的老司機,你有沒有體驗過人車合一的感覺呢?所謂人車合一,就是你在開車的時候,對外界的感覺已經從自己的身體擴展到了汽車的車體,比如說你不用看你就知道車離馬路牙子有多遠。
  • 神經可塑性技術和傳統行為應用療法的區別
    之前我也講過自閉症最怕的就是恐懼,如果這時候你再傷害他,等於再一次把他推到了苦難的深淵裡面!那麼這個三十幾個月的小baby,她媽媽也說她害怕這個東西,而且從來不會上去,我們知道之後記錄下來,所以就不用蹦床那種感統,像這樣的孩子就像恐高症一樣,平衡感不是很好,站到上面肯定會搖搖晃晃的,很害怕會掉下來。所以我們決定針對她的神經系統的可塑性進行訓練!
  • 新科普 | 中科院院士提醒家長:抓住神經網絡發育關鍵期
    在他看來,遺傳基因是正常神經網絡形成的必要條件,但形成不同神經網絡的很多因素來自後天。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藝建議,孩子在10歲前是神經發育的黃金期,培養孩子聰明才智要重點把握這一階段。 蒲慕明告訴聽眾,人的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主要包括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神經細胞相互連接,組成一個複雜的神經網絡,實現感知、運動、思維等各種功能。
  • 大腦神經可塑就是大腦系統更新的過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大腦神經可塑性,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電腦的系統升級,也可以叫系統更新。因為我經常會提到大腦可塑性,所以很多家長對這種可塑性提出了很多問題。之前科學界認為大腦裡的神經是不能再生的,出生時有多少,就永遠固定在那個數字上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元還會死亡,人就慢慢衰老了。加州大學最開始是在老鼠身上實驗發現了神經可塑性,也就是神經元可以再生。後來在人類的大腦裡發現了海馬體,它負責存儲、檢索記憶。如果海馬體可以再生神經元,那麼生出新的神經元,就會通過學習再進入大腦,然後跟著其他皮層裡的神經元協同作戰,幫助人類日常生活和學習。
  • 大腦神經可塑就是大腦系統更新的過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大腦神經可塑性,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電腦的系統升級,也可以叫系統更新。因為我經常會提到大腦可塑性,所以很多家長對這種可塑性提出了很多問題。今天給大家簡單解答一下我們可以把大腦想像成一個計算機系統,有的孩子出生後相當於586處理器,有的孩子出生後相當於i7的處理器,他們的CPU是不一樣的,那麼自閉症兒童的大腦就相當於286的處理器,做普通運算的時候可能會快一點,位數多一點就會卡死。神經可塑性就是在這個機器原有的基礎上,做系統的升級和更新。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的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改善情況。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
  • 神經可塑性
    ——《泰伯醫學百科詞典》(第22版,2013)       大腦終身都有形成新連接的能力,這是我們適應能力的關鍵。大腦可以通過「軸突出芽」機制進行重組,未損壞的軸突(神經纖維)會長出新的神經末梢,重新連接那些已受傷或斷裂的神經元。未損壞的軸突也會長出神經末梢,與其他未損壞的神經細胞相連接,形成新的神經通路來完成所需的功能。
  • 神經元突觸,你不得不知道的冷知識~
    我們常說,0-6歲是孩子大腦快速發育期,大腦神經元的聯結稱作:「神經元突觸」。人類的大腦共有860億個神經元、10000萬億個突觸。在人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鮮刺激的作用下,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者新聯結。3歲達到高峰。之後很少被刺激到的突觸會削弱甚至被裁剪,稱作突觸削減。
  • 孩子大腦可塑性強不強,睡眠反應能看出一二,別不信,有科學依據
    01孩子大腦可塑性強不強,睡眠反應能看出一二,別不信,有科學依據據相關研究:三到六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而夜晚是大腦發育的重要時間段。在這一年齡段睡眠不足的孩子,智商測試遠比睡眠充足的孩子低得多,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的健康發育非常重要。
  • 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腦內分泌的化學物質等等物質相互作用或者各種神經系統的相互協調或者大腦皮層的生理活動等等的各種複雜的生理層面上的活動,意識是「大腦裡神經細胞之間的活動」,脫離肉體,意識就不存在(至於認為脫離肉體,意識和靈魂等等一類的東西還存在的這種非科學範疇的觀點或者其他神學領域、神秘學說,本文暫不討論)
  • 大腦可塑性與受容體數量有關
    本報東京3月15日電(記者陳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漢西貴雄(音譯)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特定部位神經細胞的控制信息傳達與大腦發育的臨界期的開始有重要關係。神經細胞的控制是由神經細胞膜與神經細胞膜中的受容體γ-胺基酸(GA鄄BA)結合發生的。研究小組在對小鼠的受容體檢查時確認,受容體的數量呈中間值時,臨界期正常開始。  未成熟大腦具有可塑性。
  • 哈佛大學研究:孩子一生有3次大腦發育高峰期,提升智商別錯過
    從腦重量可以看出,6個月-3歲是大腦生長最為迅速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為發育黃金期中的黃金期,千萬不要錯過。父母如何抓住這個發育高峰期?大腦發育可以看成突觸的發育,也就是連接細胞的神經節點,也叫神經元,突觸越多,寶寶大腦就聰明。突觸的產生與外界刺激有關,外界刺激越多,形成的突觸越多。在大腦發展的「黃金期」,相同信息的刺激,就比其他時期突觸形成的更多。
  •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造天才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奇怪的名詞,「可塑性」一詞會導致特百惠或Saran Wrap的圖像突然出現。但是,大腦可塑性是神經科學家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大腦在任何年齡變化的能力,無論其好壞。就像您想像的那樣,這種靈活性在我們的大腦發育(或衰弱)以及塑造我們獨特的性格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可塑性和大腦科學是我們 臨床證明的大腦訓練活動的基礎。
  • 如何重建深層神經網絡的可塑性?
    ,深度學習的基本結構是深度神經網絡,它是一種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應用類似於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結構進行信息處理的數學模型。在這些機制中,可塑性在人腦許多學習過程發揮著關鍵作用嗎?我們可以在人工智慧主體中重建可塑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