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神經的可塑性:赫布理論的哲學意蘊

2021-01-12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法政學院 黃家裕

  內容提要:赫布批判性地繼承了巴甫洛夫的反射論,創立神經學習理論,馬克海姆則進一步發展了赫布的學習理論。通過分析神經學習理論的思想可知,認知及其神經基礎具有可塑性。在學習活動中,有機體的認知及其認知的物質基礎神經隨著經驗變化而增強或弱化。這彰顯了主體性在認知活動中的主導地位。

  關鍵詞:認知/神經/可塑性

  亞里斯多德的印蠟說表明,認知具有可塑性。按照亞氏,記憶好比硬物壓在蠟燭上所留下的痕跡;由此,認知猶如蠟燭那樣可以塑造。19世紀末,有些學者研究經驗對大腦與能力的影響,博涅特(Bonnet)提出有機體的運動促使神經變化與認知發展的觀點。[1]義大利解剖學家於1785年把同胎小狗分兩組,兩組都得到同樣的照料,但是,一組給予訓練,另一組則不訓練。當他解剖小狗大腦時,發現訓練組的腦具有更多褶皺和溝回。達爾文(Charles Darwin)指出在家裡養的動物大腦比野生動物大腦小,因為家養的環境比野生的環境更簡單。[2]蓋茨(E.Gates)在1909提出「大腦建構說」(brain building),認為當意識、心理狀態在大腦出現時,大腦的相關神經經驗產生新的結構或重構[3]。他認為,人類的大腦與認知同樣具有可塑性,後天教育的效果尤為明顯。

  當人們知道神經是認知活動的主要載體時,人們就萌發了神經可塑性的思想。在赫布(D.O.Hebb)之前,關於認知神經可塑性的思想更多是猜想或觀察到的純粹事實,沒有任何理論框架。當時,流行把大腦看作一個簡單的配電盆。赫布反對這種思想,因為在許多情況下,大腦額葉被破壞時,大腦的功能並不是完全喪失。按照赫布的思想,有機體的智力來自經驗,而不是先天遺傳。對於有機體而言,年幼時所獲得的經驗比年長時獲得的經驗對其智力的影響更大。

  1949年,赫布在《行為的組織》(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中提出了神經學習理論。巴甫洛夫的學生庫諾斯基(Konorski)在1948年也獨立提出神經學習思想。他們都是在批判性地繼承巴甫洛夫的理論基礎上各自獨立創建神經學習理論。但是,後者沒有赫布理論深刻、簡潔。因此,其被赫布所遮蔽。另外,行為主義的壓制,使得學界不太注意他的貢獻。[4]這些理論奠基了當代認知神經心理學大廈,成為當代認知科學的核心之一。我們這裡無意全面研究赫布理論,而是基於赫布神經學習理論,探究經驗對認知及神經塑造的機理。

[責任編輯:李萍]

6

1

相關焦點

  •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認知語義學的語言神經基礎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早期的語言神經研究較早的語言神經研究是伯克利分校的語言神經理論項目。語言神經理論項目的理論本質是把語言學習和使用看作是一個體驗的神經系統,研究者試圖運用大量的分析、實驗和模式化理論工具來模式化神經系統的網絡表徵和計算特徵,以便構建語言學習和使用的語言神經模式。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而且大腦的神經發育,還存在認知的發育期和關鍵期。尤其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所在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什麼是大腦神經的可塑性神經的可塑性是指連接人大腦神經元的一個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育的過程中突觸的數目是最多的,如果這些突觸沒有接受適當豐富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加,之後會慢慢的萎縮和削減,這其實就是神經的可塑性。
  • 神經可塑性
    未損壞的軸突也會長出神經末梢,與其他未損壞的神經細胞相連接,形成新的神經通路來完成所需的功能。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醫生和神經科學家都以為人類大腦一旦損壞,就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轉的。20世紀後半葉,醫學界發現並逐漸接受了一個革命性的全新理念,我們的大腦可以重新生長新細胞、修復損傷,重新形成新的連接,並重新分配大腦資源,以恢復失去的功能,這就是神經可塑性。
  • 暨南大學在運動調控神經可塑性及認知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課題組,利用雙光子在體成像平臺,在皮層突觸可塑性和學習記憶領域連續發表多篇論文,包括:揭示了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關鍵分子機制(Science Advances 2019, doi: 10.1126/sciadv.aaw1888);闡釋了一類急性運動障礙中皮層興奮-抑制環路活動異常及其幹預策略
  • 交往行為理論的真實意蘊及其困境
    交往行為理論的真實意蘊及其困境 2018年03月29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宮瑜 字號 內容摘要:沿此思路,其創立了「語言理性範式」的交往行為理論
  • 腦科學之「神經可塑性」,給家長4個方法,幫助寶寶發展認知能力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神經可塑性」。什麼是神經可塑性?連接人的大腦神經元的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展過程中突觸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但是後來,很少被刺激到的神經元會喪失突觸,從而被削弱甚至裁減掉,即突觸削減。
  • 如何重建深層神經網絡的可塑性?
    ,深度學習的基本結構是深度神經網絡,它是一種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應用類似於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結構進行信息處理的數學模型。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突觸可塑性是指神經元(或突觸)之間根據大腦活動隨時間增強或減弱連接的能力。一般而言,突觸可塑性與著名的赫布定律有關:「一起發射的神經元連在一起」,這試圖總結:根據在不同認知任務上的常規使用情況,大腦如何形成長時間的連接。這不足為奇,突觸可塑性被認為是長期學習和記憶等領域的基礎。
  • 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在視覺系統神經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Biology, 24(2), 222-227)刊發了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的論文「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human left fusiform cortex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ptual learning of faces」,報導了他們利用功能性和結構性磁共振腦成像以及心理物理學,以面孔知覺學習為切入點,研究視覺系統神經可塑性取得的新進展
  • 認知哲學是什麼
    要弄清「什麼是認知哲學」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澄清:什麼是認知?認知與哲學在哪些方面有聯繫?認知哲學與相關學科或領域有何不同?它的問題域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著力探討的問題。在人工智慧中,「認知」與發展智能系統相關。具有認知能力的智能系統就是認知系統。它理解認知的方式主要有認知主義、湧現和混合三種。認知主義試圖創造一個包括學習、問題解決和決策等認知問題的統一理論,涉及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科學、語言學等學科。
  • 當代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
    當代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 2016年08月09日 08: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恆威 字號 內容摘要:現在,意識研究被認為是認知科學研究中的「皇冠」,是認知科學中最富含哲學意蘊的
  • Nature:經驗怎樣調製神經可塑性
    大腦能夠學習和存儲記憶的能力與可塑性、即神經通道和突觸響應於行為、環境和其他輸入而發生變化的能力有關。在生命早期關鍵時期的可塑性以前被與「表達小清蛋白的中間神經元」 (PV+ 細胞)的成熟相聯繫,但我們對其中發揮作用的機制卻知之甚少。在這項研究中,Pico Caroni及同事識別出了與成年小鼠的中間神經元中的小清蛋白表達水平相關的不同網絡狀態。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的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改善情況。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圖1 發表論文的摘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最近發表一篇綜述,主要討論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療法改善運動和認知功能在神經可塑性方面的機制,包括神經營養因子的增多、突觸結構和功能的改善、腦半球間聯繫的增加、神經再生以及神經功能重組和未梗死腦區功能代償。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在這些考察過程中可以看出,哲學與前沿的認知科學在某種條件下既構成雙向挑戰的態勢,又具有雙向推進科學和哲學發展的效應,這種效應為實現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提供了重要啟示。顯然,「認知科學與哲學的挑戰」是一個極易引起誤解的提法:是科學挑戰傳統哲學,還是哲學挑戰當代科學?依照國際認知科學學會的學科定位,哲學儼然是認知科學學科群的一個構成分支。所謂挑戰,究竟來自認知科學內部還是外部,挑戰何在,如何應對?這確實是需要我們慎重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
  • 厄溫·內爾就「神經調節和突觸可塑性」進行發言
    10月30日下午,世界頂尖科學家腦科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峰會在上海臨港舉行。腦科學與神經領域前沿技術與重大關鍵,老年痴呆、神經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衰老、意識讀取等腦認知常見領域,神經系統內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細胞間的變化等神經科學領域研究,新型高分辨分子影像和腦成像技術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探索疑難病症與致病機理,尋求人腦應用的深化與疾病治療。八位諾貝爾獎、阿爾巴尼醫學獎、沃倫·阿爾珀特獎得主進行主題演講。
  • 孟偉: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轉換:從笛卡兒到海德格爾
    第三, 儘管一些科學家看到了環境在認知中的作用, 例如西蒙曾經指出螞蟻的行走可能更多依賴複雜環境而不是螞蟻的內在機制, 但是這種思想並沒有堅持下來並且為大多數正統認知科學家忽略了, 這體現了笛卡兒主義心理學的原則 (6) 。第四, 正統認知科學家通過神經網絡模擬來研究認知活動, 這體現了一種神經中心主義 (neurocentrism) 的解釋模式。
  • 關於人工神經網絡的哲學思考
    ;南開大學 自動化系,天津 300071 塗菶生(1937-),男,江西省南昌市人,主要研究方向為線性系統理論、離散事件動態系統、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製造系統理論及優化,天津市授銜自動控制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
  • 認知訓練可成為研發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策略的重心
    認知訓練旨在增強所需的心理技能,以增強神經認知功能。儘管有關該主題的文獻非常豐富,但很少有研究提出基本問題:「 認知訓練如何工作?」,或更準確地說,「基於哪種計算機制參與認知訓練會導致結果度量發生有意義的變化?」絕大多數研究集中於通過模擬認知訓練的結果指標對治療效果進行建模,但並未詳細描述認知訓練的確切機制。
  • 丹尼爾·丹尼特:哲學是認知科學的一部分
    原創 Daniel Dennett 神經現實 收錄於話題#深度 | Deep-diving125個我喜歡安德魯·布魯克(Andrew Brook)對於「認知科學中的哲學」(philosophy in cognitive science)和「認知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