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清「什麼是認知哲學」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澄清:什麼是認知?認知與哲學在哪些方面有聯繫?認知哲學與相關學科或領域有何不同?它的問題域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著力探討的問題。
圖片來源:Pixabay
認知的含義
從詞源來看,英語 cognition(認知)這個詞最初來自拉丁詞 cognoscere,意思是「與……相識」「對……了解」。它由 co+gnoscere 構成,意思是「開始知道」。《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2001 年)對「認知」的解釋是,「認知」源於拉丁文 cognition,意指知道或形成某物的觀念,通常譯作「知識」,也作 scientia(知識)解。
然而,「認知」這個概念在不同學科中意義相近但不盡相同。
在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中,「認知」是在三個意義上被使用的:①在個體心理功能的信息加工意義上,「認知」具體指個體的心理過程,與「心智有內在心理狀態」觀點相關;②在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思維過程意義上,「認知」是思維的顯現或結果,直接與思維和問題解決相關;③在心理表徵意義上,「認知」被看作是心靈的表徵和過程,不僅包括思維,還包括語言運用、符號操作和行為控制。
在認知科學中,「認知」是在更一般意義上被使用的,旨在確定獨立於執行認知任務的主體(人、動物或機器)的認知過程的主要特徵。邏輯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人工智慧、腦科學是研究「認知」的重要途徑。《MIT 認知科學百科全書》(The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將認知與熟化(aging)並列,旨在說明認知是熟化過程中的現象,與人的進化相關。在這個意義上,認知被分為兩類——動態認知和具化認知。前者指包括各種推理(歸納、演繹、因果、溯因推理等)、記憶、空間表現的測度能力,在評估時被用於反映處理的效果;後者指對詞的意義、信息和知識的測度的評價能力,它傾向於反映過去執行過程中積累的結果。在認知發展的意義上,這兩種認知能力在熟化過程中表現不同。這是知識表徵意義上的「認知」。
在哲學中,「認知」與認識論密切相關。認識論把「認知」當作產生新信息和改進知識的能力來研究,其核心論題是:在環境中信息的發現如何影響知識的發展。在科學哲學中就是科學發現問題,因為發現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旨在闡明未知事物,具體表現在三方面:①揭示以前存在但未被發現的客體或事件;②發現已知事物的新性質;③發現與創造理想客體。在西方哲學史上,笛卡兒(R.Descartes)將認知與知識區分開來,認為認知是過程,知識是認知的結果。斯賓諾莎將認知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的認知是由第二手的意見、想像和從變幻不定的經驗中得來的認知構成的,這種認知承認虛假;第二等的認知是理性,它尋找現象的根本理由或原因,發現必然真理;第三等也即最高等的認知是直覺認識,它是從有關屬性本質的恰當觀念發展而來的,從而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恰當認識。按照一般的哲學用法,「認知」包括通往知識的那些狀態和過程,與感覺、感情、意志相區別。這是感知和發現意義上的「認知」。
在人工智慧中,「認知」與發展智能系統相關。具有認知能力的智能系統就是認知系統。它理解認知的方式主要有認知主義、湧現和混合三種。認知主義試圖創造一個包括學習、問題解決和決策等認知問題的統一理論,涉及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科學、語言學等學科。湧現是一個非常不同的認知觀,主張認知是一個自組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系統在真實時間中不斷地重新建構自己,通過多系統—環境的相互作用的自我控制保持其操作的同一性。這是系統科學的研究進路。混合是將認知主義和湧現相結合。這些方式提出了認知過程模擬的不同觀點,研究認知過程的工具主要是計算建模,計算模型提供了詳細的、基於加工的表徵、機制和過程的理解,並通過計算機(俗稱「電腦」)算法和程序表徵認知,從而揭示認知的本質和功能。這是智能機發展意義上的「認知」。概言之,這些對「認知」的不同理解體現在三方面:①提取新信息及其關係;②對所提取的信息的可能來源實驗、系統觀察和對實驗與觀察結果的理論化;③通過對初始數據的分析、假設提出、假設檢驗以及對假設的接受或拒絕來實現認知。從哲學角度對這三方面進行反思將是認知哲學的重大任務。
認知與哲學的相關領域
目前來看,認知與哲學相關的領域主要有 10 個方面。
1
認知與情感
認知與情感是兩個既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概念。比如達爾格萊什(T. Dalgleish)等討論了古希臘、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及近代的情感觀,笛卡兒的情感觀,情感狀態的因果評價說明,非笛卡兒主義和行為主義,斯賓諾莎對傳統觀點的批判,哲學和心理學中對認知的表徵。因此,從哲學和心理學探討認知與情感的關係將是認知哲學的任務之一。
2
認知與進化
進化論表明,人和動物的認知是進化的結果。美國神經心理學家普拉泰克(S. M. Platek)和沙克爾福德(T. K. Shackelford)專門探討了人類行為和認知的達爾文方法,流體智力能力如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的熟化,認知因子在人類智力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形式和功能適應在信息處理過程中的作用,語言在進化過程中對發明創造和交流的作用,等等。
3
認知與邏輯
這主要是認知邏輯的研究範圍。認知邏輯是用邏輯演算的方法來研究含有諸如知道、相信、斷定、認為、懷疑等認知模態詞的模態命題形式的一門學科。
4
認知與知識(表徵)
這是關於認知結果的呈現問題。關於知識表徵,戴維斯(R. Davis)等認為它是表達事物的一個替代、一套本體論承諾、智力推理的一個組合理論、有效計算和表達的一個中介。
5
認知與心靈(意識)
認知過程包括心靈或者意識。範·古利克(R. van Gulick)探討了意識和認知領域的幾個核心意義,並對生物意識進行了分類。
6
認知與信息
「認知」是指信息的規範提取、知識的獲得與改進,以及環境的建構與模型的改進。也就是說,信息至少有兩個基本問題:信息在自然中是否獨立存在?它是否是一種心靈或認知現象?一般來說,信息被假定為實在的原始本質。蓋爾-曼恩(M. Gell-Mann)提出複雜適應性系統作為一個觀察者,即著名的信息收集和使用系統(IGUS),可能為自我意識或心靈提供一個基礎。查爾默斯(D. Chalmers)設想了一個後香農心理信息空間,穆爾豪瑟(G. R. Mulhauser)把算法信息理論用於認知過程,他們使用數學構造把信息作為邏輯空間處理。在意識科學的發展中,信息在複雜適應性系統中是一個關鍵成分。在任何情形中,信息都處於認知科學範式的核心。
7
認知與文化
費斯勒(D. M. T. Fessler)和馬策裡(E. Machery)認為,心理普遍性可以通過它的特徵、過程、傾向或功能來定義,而這些特徵、過程、傾向或功能是經過文化再發生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是文化塑造了認知和心靈。
8
認知與語言
符號化的語言提供了研究人類語言和語言處理的本質、認知和語言間的關係,以及語言神經組織的一個有力工具。符號語言的價值在於其形態,特別是對於感知而言,符號化語言依賴於高級視力和運動處理系統。對於生產,它們需要包括手和臉的運動系統的整合。
9
認知與計算
這是計算主義的研究範圍。派利夏恩(Z. W. Pylyshyn)在計算框架下系統地闡釋了心理現象,對計算和心理現象做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對認知科學的邏輯理解做了極具穿透力的分析。心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主張認知是計算的一種形式,心理狀態的語義內容與計算機表徵一樣是被編碼的。這是一個豐富且持久的研究假設,它支撐著認知科學研究的主流方向。
10
認知與大腦
腦科學表明,大腦是認知發生的器官。布魯克(A. Brook)和埃金斯(K. Akins)將神經科學方法用於傳統哲學問題,將哲學方法用於闡明神經科學中的問題,其中丘奇蘭德(P. Churchland)關於人的顏色感受的觀點與心腦同一論對立,即人感受的顏色與實際的顏色並不一致;雅各布(Z. Jakab)認為,人的顏色相似空間不能表徵實際的顏色刺激的物理相似。大腦作為開放性生態控制者,以整合方式審視世界。這是極有創見的觀點,引起了認知哲學家的重視。
本文摘編自《認知哲學手冊》,內容有刪減調整。標題為編者所加。
認知哲學手冊
魏屹東 編著
ISBN 978-7-03-066018-3
責任編輯:朱萍萍 陳晶晶
《認知哲學手冊》首先對認知哲學的含義、問題域、研究維度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係做了界定,在此基礎上系統論述了認知哲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其次詳細梳理了哲學史上關於認知的各種觀點與立場、研究範式和方法論,探討了著名認知科學家、認知科學哲學家、認知心理學家和認知語言學家關於認知、意識、思維、智能、表徵模型等的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最後從文化、社會認識、生態學、實在論、邏輯、情感和語境化視角探討和分析了認知哲學的可能發展趨向。
本書可作為哲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腦科學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專業人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