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哲學是什麼

2020-12-02 科學出版社

要弄清「什麼是認知哲學」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澄清:什麼是認知?認知與哲學在哪些方面有聯繫?認知哲學與相關學科或領域有何不同?它的問題域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著力探討的問題。

圖片來源:Pixabay

認知的含義

從詞源來看,英語 cognition(認知)這個詞最初來自拉丁詞 cognoscere,意思是「與……相識」「對……了解」。它由 co+gnoscere 構成,意思是「開始知道」。《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2001 年)對「認知」的解釋是,「認知」源於拉丁文 cognition,意指知道或形成某物的觀念,通常譯作「知識」,也作 scientia(知識)解。

然而,「認知」這個概念在不同學科中意義相近但不盡相同。

在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中,「認知」是在三個意義上被使用的:①在個體心理功能的信息加工意義上,「認知」具體指個體的心理過程,與「心智有內在心理狀態」觀點相關;②在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思維過程意義上,「認知」是思維的顯現或結果,直接與思維和問題解決相關;③在心理表徵意義上,「認知」被看作是心靈的表徵和過程,不僅包括思維,還包括語言運用、符號操作和行為控制。

在認知科學中,「認知」是在更一般意義上被使用的,旨在確定獨立於執行認知任務的主體(人、動物或機器)的認知過程的主要特徵。邏輯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人工智慧、腦科學是研究「認知」的重要途徑。《MIT 認知科學百科全書》(The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將認知與熟化(aging)並列,旨在說明認知是熟化過程中的現象,與人的進化相關。在這個意義上,認知被分為兩類——動態認知和具化認知。前者指包括各種推理(歸納、演繹、因果、溯因推理等)、記憶、空間表現的測度能力,在評估時被用於反映處理的效果;後者指對詞的意義、信息和知識的測度的評價能力,它傾向於反映過去執行過程中積累的結果。在認知發展的意義上,這兩種認知能力在熟化過程中表現不同。這是知識表徵意義上的「認知」。

在哲學中,「認知」與認識論密切相關。認識論把「認知」當作產生新信息和改進知識的能力來研究,其核心論題是:在環境中信息的發現如何影響知識的發展。在科學哲學中就是科學發現問題,因為發現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旨在闡明未知事物,具體表現在三方面:①揭示以前存在但未被發現的客體或事件;②發現已知事物的新性質;③發現與創造理想客體。在西方哲學史上,笛卡兒(R.Descartes)將認知與知識區分開來,認為認知是過程,知識是認知的結果。斯賓諾莎將認知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的認知是由第二手的意見、想像和從變幻不定的經驗中得來的認知構成的,這種認知承認虛假;第二等的認知是理性,它尋找現象的根本理由或原因,發現必然真理;第三等也即最高等的認知是直覺認識,它是從有關屬性本質的恰當觀念發展而來的,從而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恰當認識。按照一般的哲學用法,「認知」包括通往知識的那些狀態和過程,與感覺、感情、意志相區別。這是感知和發現意義上的「認知」。

在人工智慧中,「認知」與發展智能系統相關。具有認知能力的智能系統就是認知系統。它理解認知的方式主要有認知主義、湧現和混合三種。認知主義試圖創造一個包括學習、問題解決和決策等認知問題的統一理論,涉及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科學、語言學等學科。湧現是一個非常不同的認知觀,主張認知是一個自組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系統在真實時間中不斷地重新建構自己,通過多系統—環境的相互作用的自我控制保持其操作的同一性。這是系統科學的研究進路。混合是將認知主義和湧現相結合。這些方式提出了認知過程模擬的不同觀點,研究認知過程的工具主要是計算建模,計算模型提供了詳細的、基於加工的表徵、機制和過程的理解,並通過計算機(俗稱「電腦」)算法和程序表徵認知,從而揭示認知的本質和功能。這是智能機發展意義上的「認知」。概言之,這些對「認知」的不同理解體現在三方面:①提取新信息及其關係;②對所提取的信息的可能來源實驗、系統觀察和對實驗與觀察結果的理論化;③通過對初始數據的分析、假設提出、假設檢驗以及對假設的接受或拒絕來實現認知。從哲學角度對這三方面進行反思將是認知哲學的重大任務。

認知與哲學的相關領域

目前來看,認知與哲學相關的領域主要有 10 個方面。

1

認知與情感

認知與情感是兩個既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概念。比如達爾格萊什(T. Dalgleish)等討論了古希臘、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及近代的情感觀,笛卡兒的情感觀,情感狀態的因果評價說明,非笛卡兒主義和行為主義,斯賓諾莎對傳統觀點的批判,哲學和心理學中對認知的表徵。因此,從哲學和心理學探討認知與情感的關係將是認知哲學的任務之一。

2

認知與進化

進化論表明,人和動物的認知是進化的結果。美國神經心理學家普拉泰克(S. M. Platek)和沙克爾福德(T. K. Shackelford)專門探討了人類行為和認知的達爾文方法,流體智力能力如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的熟化,認知因子在人類智力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形式和功能適應在信息處理過程中的作用,語言在進化過程中對發明創造和交流的作用,等等。

3

認知與邏輯

這主要是認知邏輯的研究範圍。認知邏輯是用邏輯演算的方法來研究含有諸如知道、相信、斷定、認為、懷疑等認知模態詞的模態命題形式的一門學科。

4

認知與知識(表徵)

這是關於認知結果的呈現問題。關於知識表徵,戴維斯(R. Davis)等認為它是表達事物的一個替代、一套本體論承諾、智力推理的一個組合理論、有效計算和表達的一個中介。

5

認知與心靈(意識)

認知過程包括心靈或者意識。範·古利克(R. van Gulick)探討了意識和認知領域的幾個核心意義,並對生物意識進行了分類。

6

認知與信息

「認知」是指信息的規範提取、知識的獲得與改進,以及環境的建構與模型的改進。也就是說,信息至少有兩個基本問題:信息在自然中是否獨立存在?它是否是一種心靈或認知現象?一般來說,信息被假定為實在的原始本質。蓋爾-曼恩(M. Gell-Mann)提出複雜適應性系統作為一個觀察者,即著名的信息收集和使用系統(IGUS),可能為自我意識或心靈提供一個基礎。查爾默斯(D. Chalmers)設想了一個後香農心理信息空間,穆爾豪瑟(G. R. Mulhauser)把算法信息理論用於認知過程,他們使用數學構造把信息作為邏輯空間處理。在意識科學的發展中,信息在複雜適應性系統中是一個關鍵成分。在任何情形中,信息都處於認知科學範式的核心。

7

認知與文化

費斯勒(D. M. T. Fessler)和馬策裡(E. Machery)認為,心理普遍性可以通過它的特徵、過程、傾向或功能來定義,而這些特徵、過程、傾向或功能是經過文化再發生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是文化塑造了認知和心靈。

8

認知與語言

符號化的語言提供了研究人類語言和語言處理的本質、認知和語言間的關係,以及語言神經組織的一個有力工具。符號語言的價值在於其形態,特別是對於感知而言,符號化語言依賴於高級視力和運動處理系統。對於生產,它們需要包括手和臉的運動系統的整合。

9

認知與計算

這是計算主義的研究範圍。派利夏恩(Z. W. Pylyshyn)在計算框架下系統地闡釋了心理現象,對計算和心理現象做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對認知科學的邏輯理解做了極具穿透力的分析。心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主張認知是計算的一種形式,心理狀態的語義內容與計算機表徵一樣是被編碼的。這是一個豐富且持久的研究假設,它支撐著認知科學研究的主流方向。

10

認知與大腦

腦科學表明,大腦是認知發生的器官。布魯克(A. Brook)和埃金斯(K. Akins)將神經科學方法用於傳統哲學問題,將哲學方法用於闡明神經科學中的問題,其中丘奇蘭德(P. Churchland)關於人的顏色感受的觀點與心腦同一論對立,即人感受的顏色與實際的顏色並不一致;雅各布(Z. Jakab)認為,人的顏色相似空間不能表徵實際的顏色刺激的物理相似。大腦作為開放性生態控制者,以整合方式審視世界。這是極有創見的觀點,引起了認知哲學家的重視。

本文摘編自《認知哲學手冊》,內容有刪減調整。標題為編者所加。

認知哲學手冊

魏屹東 編著

ISBN 978-7-03-066018-3

責任編輯:朱萍萍 陳晶晶

《認知哲學手冊》首先對認知哲學的含義、問題域、研究維度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係做了界定,在此基礎上系統論述了認知哲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其次詳細梳理了哲學史上關於認知的各種觀點與立場、研究範式和方法論,探討了著名認知科學家、認知科學哲學家、認知心理學家和認知語言學家關於認知、意識、思維、智能、表徵模型等的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最後從文化、社會認識、生態學、實在論、邏輯、情感和語境化視角探討和分析了認知哲學的可能發展趨向。

本書可作為哲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腦科學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專業人士閱讀。

相關焦點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6、蘇格拉底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麼,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等問題,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開始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怯懦;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偽;什麼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等等。
  • 丹尼爾·丹尼特:哲學是認知科學的一部分
    原創 Daniel Dennett 神經現實 收錄於話題#深度 | Deep-diving125個我喜歡安德魯·布魯克(Andrew Brook)對於「認知科學中的哲學」(philosophy in cognitive science)和「認知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在這些考察過程中可以看出,哲學與前沿的認知科學在某種條件下既構成雙向挑戰的態勢,又具有雙向推進科學和哲學發展的效應,這種效應為實現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提供了重要啟示。所謂認知科學,就是要說明依據表徵行動的施動者(agent)具備何種知識、有何行動目的,其行動具有什麼特性,也就是要知道一個施動者擁有什麼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只有找到表徵與行動之間的關聯,才能建立起一種說明認知的普遍原理。由此,派利夏恩聲稱:「計算才是真正架起心理世界與科學理論的橋梁!」
  • 認知哲學概念,乃是想像力的一種愉悅
    ——康德 概念,是一種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概括。康福德稱之為「熱情動人的沉思」。 認知哲學概念的過程是與哲學家心靈溝通和思想交流的過程,需要把握內涵、態度及演化三個方面的內容。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
    平臺的宗旨是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整合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其他學科相關資源,在人民大學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與認知科學跨學科研究新路。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徐飛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朱信凱、哲學院教授劉曉力、心理學系系主任胡平分别致辭。
  • 哲學對認知領域的影響和作用,專業人士必看!
    哲學到底對認知科學研究有哪些幫助?通過描述哲學家在認知科學研究中扮演的某些角色,我們可以間接地回答這個問題。這些角色包括拓荒者、建築監理、禪師、繪圖員、檔案管理員、拉拉隊隊長等。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預先依據哲學家使用的論證、概念分析以及歷史視角等主要研究方法刻畫出哲學家的特徵。什麼是哲學家?
  • 孟偉: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轉換:從笛卡兒到海德格爾
    1 引言 歐洲大陸哲學在認知科學中的作用逐漸成為當代西方學術界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特別是伴隨著認知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海德格爾哲學引起了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廣泛關注。人們不僅揭示了海德格爾哲學對認知科學研究的反思和批判作用, 而且開始明確其在認知科學綱領轉換中的建設性作用。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一、什麼是哲學?1.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根本的觀點和看法。世界觀的特點是自發的、零散的、不系統的。方法論與世界觀一致,有什麼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2、哲學與科學的辯證關係2.1、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普遍和特屬的對立統一。哲學從總體上把握整個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最一般的規律,具有普遍性。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第一部分: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我在《宇宙智慧的本質是什麼?》中指出,宇宙智慧是一種可以以智慧載體進行傳播的信息,這種信息具有驅動智慧載體群體與群體相關的所有組成的綜合系統熵值減小的能力。從宇宙智慧到人類認知,我們可以對巫術、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圖景。
  • 哲學與科學到底是什麼關係?哲學對科學起到了什麼作用?
    科學是與哲學是完全不同的認知模式。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科學,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給科學總結一個公式,就是:科學=感應信息+意識工具化。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 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科學
    哲學研究的是絕對真理,科學研究的是相對真理!哲學問題的回答:問: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什麼是一?一即是存在,如人所說的萬物由原子構成,統一在原子身上,當然原子的再分也都是一樣的,所以可以簡單的說統一於原子,實際應說統一於物質!對立是不存在的,對立只是人的認知判判的邏輯,就如數學一樣,數學並不是客觀存在,只是人的腦程度的電磁映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識!問:宇宙的起源是怎樣的?又會如何終結?宇宙有多大?
  • 什麼是語言哲學?這5個問題,語言哲學很關心
    什麼是語言哲學?1分鐘了解下。語言哲學的內涵語言哲學即是對語言的哲學思考的一門學問,包括語言實在論,語言本體論,語言意義等。語言哲學更關注語言意義的影響,而不是對意義的詳細描述。語言哲學關心五個基本問題。
  • 天機:哲學是什麼?帶給人類那些不可磨滅的記憶
    事物認知就像輪迴,無始無終哲學影響著著人類社會的進化和繁衍,追求真理,是所有人內在的需要和需求,我們被世俗社會構建太多太多的不是我們原本存在的東西,我們越想佔有越空虛,究竟還是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 哲學與科學有什麼關係?
    科學哲學科學哲學就是研究科學的性質,本質等問題的一門學問。包括科學實在論,科學本體論,科學認知論等學問。科學哲學可以看作是科學與哲學的交叉學問。科學哲學包括生物學哲學、物理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等。歷史考察:科學與哲學相互促進回顧歷史,哲學與科學是相互促進的關係。在19世紀,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定律,為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奠定了基礎。哲學對世界的思考,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科學。
  • 關於哲學入門的一點小心得
    哲學如何入門哲學如何入門,這是一個問題,那門是什麼?這個門就是你對哲學的理解和認識,想要入門就要知道什麼是哲學,那怎麼樣才能讓你認清什麼是哲學呢?哲學的表述有很多種,為了不帶偏你對哲學的認知,我們就先不談那麼多哲學的定義,而是你建議讀一下西方哲學史,不管你是精讀還是通讀,了解一下就好,畢竟從哲學史裡面是研究不出什麼新的東西,可是更多的多維的哲學大咖們總是喜愛引經據典,動不動就搬出一連串西方哲學家,給你講講這些哲學家們說的啥,從而顯示出他們學識的淵博,這就會誤導大家,讓大家認為哲學就是哲學史,認為哲學就是那些大師的著作,讓初學者望而生畏
  • 比較哲學,說白了比較就是一種方法,算不上哲學的一個分支
    哲學的任務是什麼,哲學的任務是認知我們自己、認知客觀世界,所以認知是哲學的核心,哲學最初的目的就是認知,從泰勒斯認為世界是由水組成的開始,後面一系列希臘哲學家所做的工作都是去認知世界,因此be這個詞就成了哲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從老子開始,提出了道的概念,道是什麼?
  • 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 你知道什麼是道教哲學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必須先從宗教哲學談起。宗教哲學,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可以有不同的內涵。從宗教主體自身去考察,所謂宗教哲學就是宗教信仰的理論基礎。宗教在本質上是種信仰,宗教信仰具體表現為教義,要使這些教義讓人相信,就必須有思辨的哲學論證,即成系統的哲學理論。
  • 認知科學和發展心理學有什麼區別?
    當代心理學中,有不同的科學研究領域,以發展心理學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還有發展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的並舉;有臨床心理學,特別是心理諮詢中的認知行為治療;有團體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是目前中國急需改革的領域,大專院校關注,分工不同,導致學生學習感覺迷茫,希望學習認知方向,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
  • 俯瞰西方哲學;古希臘哲學前夜(導言)
    ,我們需要先解決兩個問題;一、我們需要以怎樣的視角來看待古希臘哲學,乃至一切思想學說,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既往的學說思想,那麼需要什麼樣的視角看待古希臘哲學;/壹/一切理解都必然帶有主觀思緒,是被什麼規定,在解決什麼問題,運用何種邏輯工具,以什麼作為最核心的規定性或者說達成什麼標準才算有效,如此才能對其學說有更深刻的認識或認知」;畢竟;在對應階段的時代整頓限定信息量下的知識模型更多只能維護對應時代大部分人的存續,其知識模型更適合當時的主流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