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哲學概念,乃是想像力的一種愉悅

2020-12-01 騰訊網

思想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康德

概念,是一種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概括。康福德稱之為「熱情動人的沉思」。

認知哲學概念的過程是與哲學家心靈溝通和思想交流的過程,需要把握內涵、態度及演化三個方面的內容。

內涵——抽象的認知感覺

諾斯洛普提出,概念可分兩種,一種來自直覺,一種來自假設。

來自直覺的概念指向某個事物,它的完整意義可以立即從某個事物領會到。例如:藍色是人對某種顏色的感覺,它是由直覺得到的概念。至於由假設得出的概念,它的完整意義是根據一個假設,用演繹法推演而認定的。例如:藍色用來描述電磁波的短波長時,它是一個假設的概念。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

希臘哲學相較於中國哲學,對於概念的認知,更偏重於假設,由假設觀念出發的哲學傾向明確的東西,而由直覺出發,則側重不明確的東西。例如:無、無限和有、有限,中國哲學通常認為無或無限是更值得重視的概念,而希臘哲學通常認為有或有限更重要,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不同的見解,是因為有或有限是明確的,而無或無限則是不明確的。

對整個偶發的世界,總得有一個理由,這理由本身不會是偶發的。——萊布尼茲

態度——心理的準備狀態

羅素說,理解一個哲學概念的時候,正確的態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視,而是首先要有一種假設的同情(共鳴),直到明確哲學概念中有什麼東西是值得相信的為止,然後採取一種批判的態度,所謂批判的態度,是儘可能的放下自己所堅持意見之後的一種精神狀態。蔑視是妨害了對哲學概念的肯定,而尊崇便妨害了對哲學概念的批判。

所有客觀都是主觀,所有意見都是偏見。——伽達默爾

如果一個哲學概念對你而言是值得研究的, 那麼就有必要假定它具有某種真正的知識。假如一個哲學概念在你看來顯然是荒謬的時候, 就不要極力去證明它有多少是真的,而是應該努力去理解它何以曾經看起來是真的。這種運用歷史的與心理的想像力的方法,能夠幫助你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許多偏見,還可以擴展自己的思想範疇。

演化——不同的時代意義

空間是無物的虛空,原子在虛空中運動。——德謨克利特

任何一種概念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必然有不同的歷史色彩。例如,古希臘時代的哲學孕育了歐氏幾何,發展出牛頓的絕對時空概念;歐洲近代的哲學則衍生了非歐幾何,形成了愛因斯坦的彎曲時空概念。

人的習慣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顯著的變化,或是由於一切人類事物都具有的那種變化無常。——休謨

最不可思議的是,有的哲學概念是你絞盡腦汁都無法想像的。就像牛頓時代的人去想像彎曲時空概念,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價值觀、道德倫理等概念一旦形成,便同性格一樣根深蒂固,無法被自我察覺。

例如在一場足球比賽裡,現在的人總認為足球運動員要比觀眾偉大的多。如果讓你想像C羅和梅西的地位比觀眾低得多,是不是無以承受?

但是在古希臘的道德倫理中,人們的概念確實如此,伯奈特說:在現世生活裡有三種人,正像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三種人一樣。那些來做買賣的人都屬於最低的一等,比他們高一等的是那些來競賽的人。然而,最高等的乃是那些只是來觀看的人們。一切中最偉大的是無所為而為。

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愛因斯坦

認知哲學概念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是歷史和思想的交融,其迸發出的火花,能給人以心靈的愉悅。

相關焦點

  • 想像力、知識使命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創新
    融合論試圖在鏡像論所賦予的「打開另一扇窗」這種意義上的想像力基礎上強調「融合」(譬如要素融合、學科融合等)與「認識的重組」(譬如關聯、工具組合以及要素重新組合等)以及「創造性轉換」所具有的激發想像力的潛力,主張從關係、整體或者辯證的角度而非隔離、局部或者機械的角度來思考。對照論的觀點乃是鏡像論和融合論的一種延伸或者補充,認為想像力乃是一種「根據可能性看待現實性」[4]102的認知、評判和構想能力。
  • 認知哲學是什麼
    要弄清「什麼是認知哲學」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澄清:什麼是認知?認知與哲學在哪些方面有聯繫?認知哲學與相關學科或領域有何不同?它的問題域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著力探討的問題。《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2001 年)對「認知」的解釋是,「認知」源於拉丁文 cognition,意指知道或形成某物的觀念,通常譯作「知識」,也作 scientia(知識)解。然而,「認知」這個概念在不同學科中意義相近但不盡相同。
  • 哲學:認識論之所以成立,乃是因為自己認識自己
    在哲學史上,能夠被記錄的哲學家固然都很著名,但他們中有的學說就是一種純主觀臆想和胡說八道。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鼎盛年約在公元前435年)用影像和感官的物理性質解釋感覺的成因。他說:「影像是一種空氣狀態,眼睛處於潮溼狀態;當眼睛接近可視對象時,兩者之間的空氣被壓縮,影像朝向眼睛運動,並進入眼睛的潮溼狀態之中,呈現出形狀和顏色的印象。」(25、26頁)這段話試圖解釋感覺的產生,但是充滿了低級的物質比擬和簡單粗暴的想像。真正的哲學家應該僅限於聖者和先知,普通常人的冥思苦想獲得的正確成果總是少得可憐。
  • 哲學對認知領域的影響和作用,專業人士必看!
    概念澄清對於哲學的意義概念是思維的起點,是構成判斷(命題)和論證(推理)的最基本要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概念,是進行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所以一定要對概念進行澄清,尤其在哲學和認知領域。概念澄清的三個標準方法:1,依靠直覺哲學家首先假定要澄清的概念的存在。
  • 任文:文化外譯——哲學符號學「認知差」概念的啟示
    儘管「文化翻譯」這個概念如今已經超越了翻譯研究的範疇,成為一個具有跨學科性質、至少在文化人類學和後殖民理論中也被頻繁使用的術語,但本文所討論的「文化翻譯」依然主要局限於翻譯學領域,即在宏觀層面如何通過翻譯表徵另一種文化、協調文化差異,在微觀層面,更多倚重歸化還是異化達到文化輸出與共享的目的。
  • 丹尼爾·丹尼特:哲學是認知科學的一部分
    原創 Daniel Dennett 神經現實 收錄於話題#深度 | Deep-diving125個我喜歡安德魯·布魯克(Andrew Brook)對於「認知科學中的哲學」(philosophy in cognitive science)和「認知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 孟偉:認知科學哲學基礎的轉換:從笛卡兒到海德格爾
    (7) 儘管身體感知攜帶的信息內容以及某種原初知覺狀態可能不得不通過特殊的身體狀態和機製得以詳細闡述, 但是, 認知科學對智能主體產生可靠和靈活智能行為的活動原則的理解, 仍然在概念和理論上獨立於對智能主體物理涉身性 (physical embodiment) 的科學解釋。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2017年加拉格爾對認知科學諸多新觀念做了總體性概括並宣示一種新的生成主義(enactivism)立場。與僅僅關注大腦內部活動的新笛卡兒主義和只關注外部身體行為的新行為主義的解釋不同,這種生成主義更推崇新實用主義觀念下的意向性和主體間性,認為只有這些與交互主體性相關的概念才能真正揭示人類日常認知和社會文化認知的涉身性本質 。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那麼人類歷史上的巫術、宗教、哲學呢?第二部分:人類認知中的宗教、哲學與科學如下草圖所示,我們從宇宙智慧這個大概念下進行分析,宇宙智慧不僅包括人類認知,也包括動物的基因傳播的經驗,也可能會有更高級的基因和非基因自由切換傳播模式。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
    平臺的宗旨是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整合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其他學科相關資源,在人民大學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與認知科學跨學科研究新路。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徐飛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朱信凱、哲學院教授劉曉力、心理學系系主任胡平分别致辭。
  • 哲學中一些困擾人們的常用概念,什麼是存在?什麼是唯心?
    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哲學產生適當的興趣,但是總是被一些專業詞彙困擾,就不再往前邁進,今天就大概解釋下哲學中常見的一些概念。【註:參考《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所以物質和物質力量的結合可以說明實在的一切方面,包括思想的本性、歷史和經濟事件的過程,以及建立在身體感官愉悅和物質充裕基礎上的戒指標準;它反對將精神或心靈以及自然中的理性目的置於首位的觀念。
  • 比較哲學,說白了比較就是一種方法,算不上哲學的一個分支
    在這裡老子都已經點明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如果說全部都是美,那這個世界就沒有美了,因此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我們總會用一些性質或者參數去衡量或者描述,這就是世界之間的比較,所以比較就是認知事物的一種最基本方法。
  • 痛苦還是愉悅-究竟是源自你的感官還是認知?
    重要的並不是世界呈現在我們感官面前的樣子,而是世界在我們認知中的樣子!在此之前,研究者們已經發現了在人類的認知中,高價等同於高質,但當時這個結論被認為是勢利使然,並未被重視。研究人員在上述實驗中使用核磁共振成像設備觀察受試者的大腦活動。成像揭示出,當受試者品嘗他們認為更貴重的紅酒時,大腦與愉悅感有關的區域亮了。事實證明這並不是勢利或者某種表象的心理感覺——而是他們真實地感受到了更大的愉悅感。
  • 哲學由概念體系和範疇體系構成,是以概念為主的一門學說
    西方哲學對於哲學的本體的認知錯誤,分析不完整,應用的不系統,把握的不全面,應該是必然發生的哲學問題。這些必然發生的哲學的主體性的認識偏差,西方哲學家可能難以發現並且糾錯。中國人、中國哲學家由於熟知自己的哲學的本體,對於這些必然發生的哲學的主體性的認知的偏差,會一眼就看得出來,很容易被發現並且及時糾正。此時的此刻,中國特色哲學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哲學,又及時提供了糾正的哲學工具、或者哲學的武器。
  • 尼採《悲劇的誕生》中的7個哲理認知!超級燒腦!
    在寫作此書時,尼採秉持了一種浪漫派精神,以自我的主觀意識去設定客觀非我的本體性之思,運用諸若格言的形式驅馳自已的語言行為展開追問,以豐富的想像力和飛揚的詩心去展開寫作,使他的寫作風格顯出獨特的個性色彩,也發出了很多令當時的人們振聾發聵的聲音。那麼,此書中都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
  • 想像力究竟有哪些?這個教授給了8個答案
    想像力對於創新和學習至關重要,但它究竟是什麼呢?馬來西亞玻璃市大學的Murray Hunter博士解釋說,想像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填補我們知識的空白。「想像力是對我們感覺不到的事物形成心理圖像、語音段落、類比或敘述的能力。
  • 艱深的哲學+天真的兒童=奇妙的反應 武漢一小學常設兒童哲學課
    ,由學校的4名道德與法治教師教授,另外吸納對此感興趣的一二年級學生加入「兒童哲學閱讀」社團。在人們眼中,哲學意味著艱深難懂,為何學校要特意開設這門普適課程?面向兒童的哲學課該怎麼上,如何讓學生愛上這門課並學有所獲?楚天都市報記者進行了採訪。物質概念竟能這麼講昨日下午3時許,在光谷十一小的兒童哲學教室裡,該校305班的學生迎來了這周的兒童哲學課。
  • 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 譯見||文旭:認知翻譯學:翻譯研究的新範式
    近年來,隨著認知科學尤其是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把認知語言學與翻譯學的研究結合起來已成為一大趨勢,並形成了一種新範式。本文從翻譯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入手,基於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語言觀/工作假設及表徵方法,探討了認知翻譯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期望本研究能對認知翻譯學有所裨益。
  •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中的智識傳統
    依據這一標準,模仿這一行為使詩人成為詩人,模仿屬於人的一種天生學習能力(模仿並不是原封不動地仿製照搬),因此繪畫、雕塑、建築與音樂、詩歌等藝術共同由自然的模仿而關聯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亞里斯多德承認愉悅由模仿的行為引發,人們的喜悅來自模仿這一行為,而不是事物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