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還是愉悅-究竟是源自你的感官還是認知?

2020-11-12 好奇礙著誰了

重要的並不是世界呈現在我們感官面前的樣子,而是世界在我們認知中的樣子!



源自於美國的一項調查測試,研究人員將標價分別為10美元、35美元、45美元、90美元的紅酒提供給受試者,要求受試者先比較35美元與45美元的紅酒,再比較10美元與90美元的紅酒。兩種情況下,受試者都匯報說更貴的紅酒口味更好,並且10美元和90美元的紅酒之間的愉悅感差異更顯著。


然而事實上,標價10美元和標價90美元的酒瓶中裝的是一模一樣的紅酒。

在此之前,研究者們已經發現了在人類的認知中,高價等同於高質,但當時這個結論被認為是勢利使然,並未被重視。研究人員在上述實驗中使用核磁共振成像設備觀察受試者的大腦活動。成像揭示出,當受試者品嘗他們認為更貴重的紅酒時,大腦與愉悅感有關的區域亮了。事實證明這並不是勢利或者某種表象的心理感覺——而是他們真實地感受到了更大的愉悅感。


感官和認知,究竟是什麼在左右和操縱我們的體驗及情感?

人類的情感泛泛來說僅有兩個-即愉悅和痛苦。具體而言,兩者會包含許多形態,例如愉悅包含幸福、安寧、愛與歡樂等正面積極的感受,以及美、放鬆和舒適等感官愉悅。痛苦包括悲傷、憂慮、害怕、恐懼、孤獨等刻骨銘心的負面感受,也包括及疼痛等生理層面上的感受。


在感官層面,事物或者讓你感覺良好,或者讓你感覺受傷。一道前菜可能會點亮你的味蕾,也可能讓你大倒胃口。

但如果體驗只關乎感官,為什麼我們在欣賞藝術珍品的時候得到的愉悅感遠勝於觀看複製品?

如果感官知覺是相同的,為什麼我們在梵·高的《星夜》面前感受到的狂喜與戰慄遠遠要比審視仿製品深刻得多?



確切地說,我們從某個事物中得到的愉悅(或痛苦)源自我們自身對事物的認知。人類原本就是本質主義者,我們對事物的反應受制於我們所相信的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的本來面目。



你對痛苦的感受很大程度上並不來自於痛苦本身,而是源自你對痛苦的過度反應!

這一結論同樣適用於生理上的痛苦。實驗中研究者對受試者進行電擊實驗。這項研究將48個受試者配對,每對受試者分別進入兩個房間,他們可以選擇給對方播放一個聲音,或者操作一次電擊。

實驗人員將受試者分為兩組。第一組受試者被告知他們的搭檔選擇了電擊,過一會兒他們就會被電一下。第二組受試者被告知對方選擇了播放聲音,但也意外地遭受了一次電擊。兩組都使用了同等電壓。


實驗結果表明,一開始就知道會被電擊的受試者感受到的痛苦更強烈,他們的痛苦貫穿了整個實驗期間。而認為電擊是意外的受試者痛感較小,恢復得也更快。

無論愉悅還是痛苦,人們的認知而不是生理感受決定了體驗的強度。重要的並不是世界呈現在我們感官面前的樣子,而是世界在我們認知中的樣子!



-----THE END-----

人生終需好奇和妄想,帶領我們抵達未知的生命!

謝您的閱讀,如果有價值請關注、轉發、點讚、點評並收藏!


相關焦點

  • 死亡很痛苦?醫生和心理學家告訴你真相,瀕死體驗者的真實感受!
    死亡的過程本該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可是不少科學家告訴我們,死亡並不怎麼痛苦,與之恰恰相反的是,臨死前大多數人甚至會感到舒服和快樂,身心愉悅放鬆到極致,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已經死亡的人無法向我們透露臨死前的感受,可是有些活著的人就會告訴我們,那麼他們又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呢?
  • 《孔雀》:是講述歡樂與痛苦,還是在說美麗與醜陋?
    ,也讓我看到快樂似乎只屬於糊塗的人,清醒的人都活著痛苦中。02《孔雀》講述一個北方小城市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兄妹三人的成長故事,電影分三段,每一次都從他們家走廊的晚餐開始:「很多年過去了,我還清楚地記得70年代的夏天,我們一家五口一起在走廊裡吃晚飯的情景......」
  • 學術觀點|曲衛國:隱喻表達的是程序意義還是概念意義?——關於認知學派隱喻研究局限性的思考
    由於認識學派基於概念域的討論排除互動感官體驗, 隱喻的多維度認知體驗被簡化成單一維度的概念映射。隱喻的意義潛勢被削減, 闡釋也因此被嚴重貧瘠化了。這點在他們對詩歌的分析中尤為突出。我們考察他們的兩個分析案例。第一個案例是Kövecses對Dickinson「I taste a liquor never brewed」的認知分析。
  • 死前最後一刻人在想什麼,是感到痛苦還是恐懼?事實恰恰相反
    筆者-小文死亡是每一種生物都必須要經歷的結局,而人類作為高智商、有感情的生物,對於死亡自然會感觸良多,那麼,一個人在瀕死之際究竟會有哪些想法呢?那麼,在死亡的前一刻,人究竟會看見些什麼,又有著何種想法呢?大部分人認為在死亡的前一刻,患者是無比痛苦,充滿恐懼的。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在患者被公布死亡的那一刻,通常會感到心情平靜、愉悅,疼痛只會是瞬間一閃而過,而許多人則會感覺身體輕盈,逐漸失去對肢體的感覺。
  • 正念幫助我們止息痛苦——一行禪師
    那麼,究竟該如何做一名自身痛苦的「深觀者」,並達到解脫呢?答案就是正念修行。什麼是正念?前述章節已對正念有所闡述,這裡我們對正念進行更加深入、全面的探討。Mindfulness在中文裡是「念」的意思。「念」字為上下結構,包含兩部分,上半部為「今」,意即「現在」或「當下」;下半部為「心」。從字面看,今-心為「念」,就是用心去體驗當下一刻的意思。
  • 觀念大反轉:告別物質主義,以感知愉悅為終極目的!
    還是得吃喝拉撒吧?答:當然,人還是生存在基本的生活狀態中,但生存的性質變了,生存是為了感知存在的愉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的一切行為方針都隨之改變。存在的愉悅與生存的需要有巨大的區別,生存的需要是對事物進行選擇,只取有利於生存的部分,拋棄不利於生存的部分,人對於存在事物是利用關係,人花的功夫是用在採納和放棄上,人不得不講求功利。
  • 全腦開發揭秘波動速讀究竟是神話還是騙人的鬼話
    波動速讀是什麼?那究竟HSP是什麼呢?HSP是英文單詞「Heightened Sensory Perception高等感官認知」的縮寫。HSP代表的是超越5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高等感官認知的能力。日本七田真博士和現人類的大腦可以通過感官訓練達到提升能力的科學現象後。向全世界推廣本訓練理論及訓練實踐。能夠達到的水平是:三到五秒一頁精讀一本書,全文核心內容詳細複述!五分鐘牢記30-100個單詞!
  • 認知哲學概念,乃是想像力的一種愉悅
    ——康德 概念,是一種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概括。康福德稱之為「熱情動人的沉思」。 認知哲學概念的過程是與哲學家心靈溝通和思想交流的過程,需要把握內涵、態度及演化三個方面的內容。
  • 幸福就是頭腦的愉悅跟快樂的情緒嗎?心理學上這樣來定義幸福!
    追求快樂的方式無非是通過獲得感官的刺激來取悅自己的頭腦。到最後你會發現頭腦越來越難以被取悅。你要加大刺激的力度跟強度。到最後,你就會求助更為強大的力量來獲得這種愉悅感,所有人沉溺於讓自己上癮的事物中不能自拔。就是為了獲得這種珍貴的頭腦愉悅感!當頭腦再也難以被取悅的時候,心理障礙就產生了。
  • 感官快樂都是短暫的,真正的快樂是和意義的結合
    有一個回答很有意思:「於我看來,總結起來不過一類:不能沉迷於只能帶來短期愉悅感,但對於一個人的長期成長有負面效應的東西。」這句話真是說到點子上了。越是處於社會階層底層的人,越是會用消耗型方式來尋求快樂,比如打牌、打遊戲、看肥皂劇。越是處於社會階層高層的人,越是會用補充型方式來尋求快樂,比如交流、閱讀、學習。
  • 身體才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核心感官
    雖然皮膚在傳統心理學的感官中只能排到末位,但從人類認知的角度來看,我不僅要把皮膚感官擴大到整個身體,還要把身體排在感官的第一位。其原因是身體感官對人類認知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獲取信息數量更多的眼睛。在我看來,正因為眼睛是獲取信息數量的主角,反而讓人們忽視了身體感覺。
  • 叔本華說的「意志」是意識還是物質?
    那麼,叔本華說的「意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對康德哲學有所了解,或者學習過佛教的唯識論,這個問題就很好了解了。因為叔本華的意志是一個本體論的概念,相當於康德的「物自體」、「自在之物」,或者佛學裡邊的第七識。想要詳細討論這個問題,可以寫一本書了。在這裡,我可以簡單解釋一下。
  • 自由意識究竟是一種錯覺還是真實存在?
    自由意識究竟是一種錯覺還是真實存在?
  • 臨死前的最後一刻,大腦究竟在想些啥?
    相反,我感受到一種愉悅……儘管我的感官已經麻木,但心智卻並非如此,它的活躍程度難以用任何語言描述。思緒一條接著一條,快速湧出……我至今依然能清晰地回憶起當時的思維歷程:從剛剛發生的事情開始……逐漸往前追溯,我過去的每一次經歷均以倒敘的形式在眼前一閃而過……似乎我的整個一生以全景的形式展現在我面前。
  • 究竟是真的有能耐,還是自己加戲?
    究竟它們是真的有能耐,還是這群寵物主人給自己加戲,事實上現在的科學界仍沒有一個定論。畢竟我們的感官是沒有其他動物那麼發達的,人類能夠發展到今天這麼先進,主要是依靠智慧和多代的知識積累,而動物更多依靠自己的本能
  • 痛苦還是逃避
    痛苦還是逃避有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貧窮是父母造成的,小時候父母沒有教會我們怎麼賺錢,因為他們也不會賺錢。面對種種的失敗,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是痛苦的煎熬還是選擇逃避呢?前幾天接待一個來訪者,他是做快消品的,現在天天被人追債,根本就無心工作,想死的心都有了,問我怎麼辦?
  • 網上瘋傳,貓咪慘遭「蟒蛇」生吞,主人還十分愉悅一旁拍照
    一隻可愛的貓咪被蟒蛇活活吞下肚子,一臉安詳的離開了,這究竟是什麼讓主人痛苦的場景!然而貓奴竟然非常開心在旁邊看著,還一邊拍照片,這究竟是人性的毀滅,還是道德的淪喪。來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吧。於是有了這齣貓咪被蟒蛇生吞,貓奴還十分愉悅的景象。
  • 班苓:希望我的作品帶給人們愉悅
    她說,雖然也會經歷痛苦,但更願意把陽光的部分展現在作品中。「歡快的,嚮往的,理想的東西,希望我的作品帶給人們愉悅。」歷史題材的版畫要有史詩性的真實那時候我在職,協會開展活動多,沒時間讓你認真選擇選題,我想自己是安徽人還是挑選與安徽有關的題材,最終選定徽州人程大位。
  • 吃飽才有力氣減肥,這句話是科學還是謠言?鄭醫生親身體驗
    減肥的人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自己在啃草的時候,周邊的人正在吧唧吧唧吃香的喝辣的,不但如此,時不時還戲謔地來一句: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都說謊言說了一百遍之後就變成了真理,那麼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這句話,到底是科學真理呢,還是以訛傳訛的謠言謬論呢?為此,鄭醫生特意請教了營養科醫生,發現這句話其實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 藍牙耳機好還是有線耳機好?舒爾給你答案
    聽歌聽歌,但你是否知道,同一首音樂使用不同的音樂設備會帶來天壤之別的感官體驗呢?好的音樂耳機,會帶你親臨現場,一整天都不捨得摘下。作為一個對音樂高要求的人,我在選購耳機之前就做了很多功課,經過多番對比還是入手了舒爾SE535-BT1,很多人會糾結藍牙耳機好還是有線耳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