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大反轉:告別物質主義,以感知愉悅為終極目的!

2021-01-11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81)

問:個人怎樣進入感知生活?

答:人為獲取感知而生活是人的生活宗旨,人的生活形式、內容將圍繞這個宗旨展開,生活給人帶來什麼感知?是每個人唯一關心的內容,而每個人感知的對象,就是身處的整體的、綜合的存在。個人從生活的一切狀態中獲得感知,各種感知信息組成了人的生活空間和生活內容,人就生活於不斷變化不斷更新的感知信息中。

問:人具體該怎麼生活?還是得吃喝拉撒吧?

答:當然,人還是生存在基本的生活狀態中,但生存的性質變了,生存是為了感知存在的愉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的一切行為方針都隨之改變。存在的愉悅與生存的需要有巨大的區別,生存的需要是對事物進行選擇,只取有利於生存的部分,拋棄不利於生存的部分,人對於存在事物是利用關係,人花的功夫是用在採納和放棄上,人不得不講求功利。而感知的需要是對事物進行綜合性的整合與加工,不僅僅抽取事物的某一方面而無目的的放棄另一方面,因為事物的每一面都會對人的感知構成影響,所以,人會考慮事物的整體感知效果而再不會發生殺雞取卵式的生存牟利行為。人不會再因為滿足吃而傷害看的愉悅,不會再因為不擇手段的謀利而傷及精神情感。

問:人們為了生存而損害存在的事情一去不復返了嗎?

答:正是如此,這就是行為目的不同帶來不同的後果。一切為了感知存在的愉悅是人的行為方針,人們為了創造存在的愉悅狀態將採取不同於當下的行動,當一切都服從於存在愉悅的需要,人們將會理性地料理自己的兩大感知渠道,一是本能性感知,即感官機能的要求;二是精神性感知,即人的精神情感要求。本能性感知的主要對象是物,精神性感知的主要對象是人。對於物,因為人與物的利用關係改變,人與物整體性存在於感知中,人在理性處理物質關係的同時,會將物質的存在秩序料理到活躍、穩定、持續的狀態之中,這是存在的目的即人感知存在愉悅的目的所決定的,這是事物存在的理想狀態,也是人從中獲得感知愉悅的利益所在。

對於人,即人與他人,由於人與人沒有了生存競爭關係,他人從競爭對手轉換為感知對象,這導致人與人關係的本質性變化,他人成為了精神感知愉悅的來源,他人構成的一切存在狀態,人和人的感知利益密切相關,因此,為了獲得精神愉悅,人必須得營造處於理想狀態的他人,只有他人處於幸福愉悅的生活狀態中,你才可能從他人的存在狀態中感知到愉悅。因為感知關係,他人的狀態意味著你的精神感知狀態,人和他人成為了互為感知關係,這使得人與人完全成為一體的存在,生命的分隔成為歷史,共享感知、互享感知成為新生活常態。

問:感知愉悅為目的改變了一切?

答:這是非常確定的結果,被生存分割開的世界和人,在感知存在中又合攏回來。人們擔憂感知生活是否不讓人生存成為一個笑談,人們在感知生活中的幸福愉悅狀態和生存殘酷競爭的痛苦狀態形成鮮明的對比,兩種狀態有雲泥之別。人告別了物質主義,從物質的對峙與壓迫中徹底解放出來,人不再是從物質中索取什麼,而是和物質融為一體,物質作為感知運動的本體是和諧存在的保證。物質以新的角度存在即人的角度存在使人與物的矛盾不可能再產生,並且,物質的能量因此會得到更有效的釋放更充分的發揮,而人的感知不但將能耗降到最低值,而因感知牽動的連鎖反應會增加存在的能量,這種良性循環會使物質存在更有序、更活躍和更穩定。這不但大幅提高了人的存在度,還使整個存在態無限接近理想值。生存時期人類擾亂存在秩序已成為歷史,人類這才成為存在真正的主人。

問:更重要的是人與生命關係的變化吧?

答:生存觀念和生命倫理的取消將人從生命的壓迫中徹底解放出來,人類告別了生命主義,將自己重新定義為高級感知體,脫離了「高級動物」的人徹底脫離了動物性,沒有生命觀念的束縛,人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存在自由。人從此不站在生命的立場而站在感知的立場,生命只是個體的新陳代謝運轉即一己的存在,而感知則意味著整個世界的存在,感知所及才是人存在的邊界。人感知即存在,感知的一切組成完整的存在,這個存在就是世界。

一個人就是一個感知世界,所有人的感知世界組合成一個共同世界也就是公共世界,這就意味著,人在公共世界裡運行著自我的感知世界,再也不是一個人在宏大的世界裡保持著一條生命,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自我的感知世界是宏大而完整的世界,這是每個人存在的獨特價值,這就是說,每個人的存在就意味著一個獨特世界的存在,他不存在就意味著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的消失。而生命觀則只有極窄小的內涵,一個人的生命存在與否,不但與他人無關,更與世界無關,所以,個人孤獨的生命只有自己保持和自己負責,個人的生死意味著個人的存在權。因此,個人恐懼死亡成為一種本能意識,這個意識便形成人一生的心理立場,人的一切性情——包括自私、貪婪、暴虐……等等人性特質就由此產生,人間的一切糾葛就由此處而來。

相關焦點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是對人類幸福實踐的片面理解,並非是哲學範疇內特別是唯物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幸福觀。  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質佔有多少作為幸福衡量標準,人們通過物質欲望的滿足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以至於「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求的滿足,而是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
  • 前所未有的感知理論——感知新人類
    TOP2內容簡介本書是前所未有的感知理論的開山之作,所提出的感知原理及理論體系顛覆了現有世界幾乎全部核心理論與主要觀念,一經發布,將構成人類思想史上從未有過的事件。感知理論意在取消生命觀對人和生物的解釋,用感知原理重新解釋生物與人的存在,消除原有生命個體的獨立性倫理,建立感知體的感知共同性,共同感知為生物及人類的存在目的。這一重大發現結束了此前人為生存而生存的無目的存在狀態,實現了全人類統一於感知愉悅目的的可能。一本顛覆世界、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的創世巨著!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物質主義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質實體構成的,比如原子、電子、中子、質子和場等等,而且人類的思想也只不過是大腦的功能,而大腦歸根結底是由物質實體DNA構成的。在現代性視野中,終極實在已完全消失了。 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是一套統一的知識系統,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或數學結構,科學進步能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與近代政治哲學家對幸福的理解不同,馬克思認為一定時代的幸福觀念是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 終結浮躁的思想亂象,中國首現感知論!
    、個人孤獨無依的心態中;在生活日新月異、人性日漸惡化的社會環境中;在生存目的缺失、生活意義含混的當今時代……人類需要一種迥然不同的思想理論、需要另外一種意識模式、需要一種不同於既有觀念的參照體系嗎?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客觀存在的不可知處,有感知論的感知運動說;在生存競爭邏輯的終止處,有感知論的共同存在說;在人與人彼此互為地獄的分裂處,有感知論的他人即我說;在物質與意識誰決定誰的爭執處,有感知論的整體存在說;在無限無窮的悖論中,有感知論的感知為限說;在真理何在的迷惑中,有感知論的回歸本來說;在人性善惡的衝突處,有感知論的生物天性說;在生存目的的缺失處,有感知論的感知愉悅說;在終極存在的無理處
  • 觀念逆轉:生命與死亡並不存在意味著什麼?
    這是我們身份的大回歸,我們並非僅僅負載著生命,我們決定著存在的存在,即沒有我們的感知活動,存在不會存在。生命是一種對生物及我們的一種極狹隘的解釋,生物及我們是存在的主體,即感知運動的主體(觀測者)。沒有我們就沒有感知運動,沒有感知運動,物質就沒有屬性,就是游離的、散亂的、無序的粒子群,存在就並不存在。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我在這裡所要討論的,是「過勞死」所揭示出來的一種價值觀念的變化。  從「過勞死」現象可以看出,休閒時間的價值在降低。當然,許多人加班是出於老闆的強迫。但不可否認,整個社會對時間的休閒價值,是越來越看輕的。與此相對,人們越來越看重物質的佔有,越來越不惜犧牲休閒時間,加班加點,圖的就是賺更多的錢,實現更高的物質生活水平。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資本的本性與物質主義幸福觀的盛行  以現代性價值體系為支撐的資本主義現代化並非是以滿足人們的使用價值為目的,而是以實現交換價值和資本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現代性價值體系起源於啟蒙運動,並最終由笛卡爾、洛克和亞當·斯密分別從哲學世界觀、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經濟發展觀三個維度闡發其主要內容。
  • 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年輕一代在特定的條件下生活,未成年時,他們產生了新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會一直伴隨到他們成年之後。隨著社會的代際更替,新的價值觀念就會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不光是西方社會按照這樣的方向發展,現在他對於世界價值觀念的調查也涵蓋了中國。他提出,中國也開始有了這樣一種變化的苗頭,也必將沿著這樣一條道路向前發展,青年一代,越來越強調自我表現、生活質量,具有了後物質主義價值觀。
  • 物質主義與炫耀性消費:跨文化考察丨社論前沿
    這項跨文化研究考察了中美兩國針對年輕人(18-35歲)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目的是重新審視這兩個國家的消費者之間的態度差異,他們具有截然不同但又趨同的社會和文化取向。美國通常被視為西方自由市場的典範,近年來不得不應對主要由消費者在住房、大件耐用品和能源上過度消費所帶來的負面經濟影響。
  • 物質主義:你所擁有的就是你嗎?
    物質主義的誕生許多人努力工作肯定是為了實現他們想像的美好生活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大多數年輕人無法想像生活沒有手機、電腦或者其他物質享受。物質主義指的是人們對世俗財物的重視程度。有時,我們認為產品和服務總是這麼豐富,而忘記了這種充裕只是近些年才實現的。例如,2000 年中國2/5的家庭還沒有電話。物質主義者更可能因他們的身份和表面的意義而看重財物。而那些不強調這種價值的人則重視那些能夠與他人相聯繫或在使用時感到愉悅的產品。因此,高度物質主義者更重視在公開場合消費的昂貴產品。與高度物質主義者相聯繫的產品包括珠寶,瓷器和別墅。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這種不要責任和沉重,重要享樂和輕鬆的「欲望一代」的「生活美學」,可以恰當地稱之為物質主義。最近熱播的郭敬明的《小時代》,通過奢侈品和美色對這種物質主義生活美學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示。這種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的物質主義熱潮並不僅僅表現為對奢侈品的極度鍾愛,對物質欲望、身體快感的無度追求,對個人內心隱秘經驗的變態迷戀,它實際上還伴隨公共性的衰落:對公共事物的冷漠,政治參與熱情的衰退,公共人際交往的萎縮。凡此種種,共同構成了1990年以來大眾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語境。對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兩種世俗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老牌子想煥發新光彩,新品牌強化他們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繫,他們有細緻的研究數據,有巧妙的推廣手段,也有一種哲學——物質主義並不是「精神至上」的對立,物質主義就是你買東西時的「精神至上」
  • 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基於 CSSCI 的社會網絡分析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對物質財富的認識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財富為標準衡量人的成功、追求物質享受、藉助於品牌表現自我等,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一種被稱為「物質主義」的觀念在我國逐漸盛行起來。物質主義(materialism)原本是一種哲學觀念,即「唯物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 傳祺的臨界點:國貨發出終極反轉信號
    消費者和媒體,也終於看懂了傳祺這幾年不斷「搗鼓」和「折騰」的目的是什麼。最近幾年,外界看到傳祺一直在動,從科技、品質到服務,發布了一系列戰略。就在兩個月前的北京車展上,傳祺還發布了「金三角戰略」。我們認為,需要從更宏觀的視角——國貨新浪潮的大背景,來分析變革的驅動力和預判效果。國潮已經是共識。在很多消費市場,年輕一代對國貨和洋品牌,已經沒有了明確的「國洋」區隔意識,甚至覺得國貨更好。家電、手機、美妝、睡眠經濟等等,都已經完成了國貨對洋貨的反轉。
  • 以物質主義為基礎的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物質主義是社會倫理學用詞。指以物質生活為生活的第一和中心要義,強調物質利益的極端重要性,主張致力於物質享受,並以物質生活資料判斷善惡是非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學說。物質主義與唯經濟主義、極端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關係最為密切,它們的本質均割裂了物質利益同其他事物的內在聯繫,犯了片面誇大物質或物質利益功能和作用的錯誤。物質主義忽視甚至全盤否定精神文化和道德倫理的價值,認為相對於物質或物質利益而言,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完全是多餘的、無H]的,甚至是有害的,發展社會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義明是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或破壞。
  • 「新物質主義」視野下的電影媒介考古學
    與此同時,電影本體亦呈現出一種「現象學」特徵,即在銀幕邊框內部的影像世界以完全不同於外部的模式運轉,它的存在不依賴於我們的現實,卻又可以令其復原、重組甚至與之「競爭」,並以此影響觀者對於邊框之外世界的感知及認識——如果以某種「考古學」立場去重新審視這部現象學機器,便會發覺此系譜指向了兩個「相悖」的方向:一方是「完整電影」(total cinema)神話,即排除了人的幹擾的機械自動機制對於大自然的終極模擬以及對於時間的超越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儘管越來越多的女人成為職業女性,中國的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男人養家餬口,女人相夫教子。很多女性在相親網站上要求對方有車有房,而且「房子必須2000年後建,車子必須比小貨車高檔」。    「不是每個人的父母都有錢幫你買得起房。」25歲的陳可春(音)花了6個月時間在北京尋找買得起的房子,但無功而返,「如果想讓一個女孩嫁給你,你最好有強大的經濟基礎。」
  • 文學欣賞觀念的認知與理解
    一般情況下,讀者都可以從鑑賞文學過程來愉悅感情以及獲得藝術上的享受,並從這一過程中,獲得理性認知與感性認識相統一。建國30年以來,大部分文學領域的人都以「認識論」作為文學欣賞主流觀念。在本文中,主要通過文學欣賞的藝術認識、作品解讀、思想傾向這三個方面來一一解析文學欣賞觀念,從而達到對文學欣賞觀念的整體把握。